2023年12月24日发(作者:戚美珍)
傣族服饰民俗
傣族是云南省第五大民族,主要分布于云南省南部和西部的河谷平坝地区。景颇族自治州是傣族主要的居住区。傣族生活的地方,都是热带、亚热带地区,那里气候温热,山林茂密、物产丰富。傣族服饰也就充分体现了这些地理特点,淡雅美观,既讲究实用,又有很强的装饰意味,颇能体现出热爱生活,崇尚中和之美的民族个性。
今天展现在世人面前的傣族服装,与其他民族的一样,曾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元代以前,傣族跣足不履,只知以布笼身,元代开始裁制衣裙,佩戴简单饰物;明代初年,男子衣服多效胡服,着宽袖长衫,光头黥胫。妇人髻绾于后,衣窄袖衫,皂筒裙,白裹头,无论贵贱皆戴筍箨帽,顶饰金玉,插珠翠花,缀线缨毛羽。贵者衣绮丽,多用内地丝绸缝制,饰名贵金银珠宝。这一时期的佩饰趋向精巧,杂居于内地的傣族已有穿鞋的习惯。
男子服饰
各地傣族男子的服饰差别不大,一般都比较朴实大方,上身为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着宽腰无兜长裤净色长裤,多用白色、青色布包头,有的戴毛呢礼帽,天寒时喜披毛毯,四季常赤足。这种服装在耕作劳动时轻便舒适,在跳舞时又使穿着者显得健美潇洒。保留着古代“衣对襟”、“头缠布巾,喜挂背袋、带短刀”的特点,但衣料已很少再用自织“土布”。中山装和西装,已成傣族青壮男子的时装。近年来出现了有领对襟或大襟的小袖衫,头巾改为水红色、绿色、粉红色的绸子,裤子依旧。
傣族男子一般不戴饰物,偶尔也会发现他们的手腕上有一只闪闪发亮的银镯。镶金牙、银牙是他们的喜好。他们通常把上好的门牙拔去,换上金或银做的假牙。过去有文身习俗,在胸、背、腹、四肢等处文文字符号或狮虎、麒麟、孔雀等图案,以示勇敢或祈求吉祥之意。
女子服饰
傣族妇女讲究衣着,追求轻盈、秀丽、淡雅的装束,协调的服装色彩,极为出色。青年妇女将长发盘于头顶,是傣族服饰的一个显著的特点。傣族女子上身着各色紧身内衣,外套浅色大襟或对襟窄袖衫,下身着花色统裙,裙上织有各种图纹,傣族女子喜将长发挽髻,在发髻上斜插梳,簪或鲜花作装饰。傣族妇女都喜戴首饰,首饰通常用金银制作,空心居多,上面刻有精美的花纹和图案。在小蛮腰上系一根精致银腰带,据说这根银腰带十分珍贵,是由母亲一代代传下来。实际上这是一种信物,如果姑娘将银腰带交给哪个小伙子,就意味着她已爱上他了。这样的服饰把她们装扮得妖美玲珑,婀娜多姿。
傣族妇女一般都长得身材苗条,面目清纯娇美,看上去亭亭玉立,仪态大方,因此素有“金孔雀”的美称。她们不仅长得美,而且还善于打扮,用独具特色的服饰把自己装扮得一个个如花似玉。傣族妇女一般喜欢穿窄袖短衣和统裙,把她们那修长苗条的身材充分展示出来。上面穿一件白色
或绯色内衣,外面是紧身短上衣,园领窄袖,有大襟,也有对襟,有水红、淡黄、浅绿、雪白、天蓝等多种色彩。现在多是用乔其纱、丝绸、的确良等料子缝制。窄袖短衫紧紧地套着胳膊,几乎没有一点空隙,有不少人还喜欢用肉色衣料缝制,若不仔细看还看不出袖管,前后衣襟刚好齐腰,紧紧裹住身子,再用一根银腰带系着短袖衫和统裙口,下着长至脚踝的统裙,腰身纤巧细小,下摆宽大。傣族妇女的这种装束,充分展示了女性的胸、腰、臀“三围”之美,加上所采用的布料经柔,色彩鲜艳明快,无论走路或做事,都给人一种婀娜多姿、潇洒飘逸的感觉。如今的傣族女子,内穿色泽淡雅的无领、无袖紧身胸褂(城镇傣女多戴胸罩),外穿无领细袖紧身短衣,下穿筒裙,短衣及腰,长裙及地。长裙打折,多用银带系于腰际,该显则显,当敛则敛,使女性曲线分明,下肢修长,显出亭亭玉立的苗条身姿。城镇女子已极少缠巾,多挽髻于顶,插花、别簪、卡梳作饰,更显绰绰风姿。衣裙色泽以孔雀绿、淡绿、肉红粉红、淡黄、嫩黄为众。衣料多选用薄而柔软的乔其纱、的确良或有锦丝绸缝制。外出参加集会或赶摆时,足登时髦皮鞋、凉鞋,肘挂拎包、手撑花伞遮挡烈日,处处显出优美
动人之风采。衣裙款式在吸收传统服饰“精华”的基础上,朝着优美、轻柔、亮丽、淡雅的方向发展。进一步显示出孔雀之乡的孔雀羽毛般绚丽多彩的特点。
傣族服装多由傣族妇女自己缝制。从种棉花到纺纱、织布、裁剪、缝纫每一道工序都是在她们的手中完成。除了缝制衣服,傣族妇女还非常擅长刺绣,衣服、筒裙、鞋子、鞋垫、挎包、婴儿帽等等是她们展示手工技艺的载体,所绣纹样多为举目可见触手可及的动植物和几何图形,刺绣手法纷繁多样,有平绣、叠绣、编绣、钉绣、锁绣、剪贴绣、串珠绣、十字绣等,图案美观大方,讲求整齐对称,色彩搭配漂亮,讲求协调雅致。若是绣花,便配绿草;若是绣鸟,就配山花和绿树;若是绣鱼,就配池塘河流。花儿妖娆秀美,蝴蝶轻盈灵巧,宁静中流淌着盎然生机,明快中流露着傣家人对生活的热爱,绮丽中涌动着傣家人对一切美好事物的追求。
穿着风俗
傣族服饰淡雅美观,既讲究实用,又有很强的装饰意味,颇能体现出热爱生活,崇尚中和之美的民族个性。各地男子的服饰差别不大,一般常穿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着长管裤,以白布、水红布或蓝布包头。傣族妇女的服饰,因地区而异。西双版纳的傣族妇女上着各色紧身内衣,外罩紧无领窄袖短衫,下穿彩色统裙,长及脚面,并用精美的银质腰带束裙;德宏一带的傣族妇女,一部分也穿大统裙短上衣,色彩艳丽,一部分(如潞西、盈江等地)则穿白色或其它浅色的大襟短衫,下着长裤,束一绣花围腰,婚后改穿对襟短衫和统裙;新平、元江一带的“花腰傣”,上穿开襟短衫,着黑裙,裙上以彩色布条和银泡装饰,缀成各式图案,光彩耀目。各种傣族妇女服饰均能显出女性的秀美窈窕之姿。傣族妇女均爱留长发,束于头顶,有的以梳子或鲜花为饰,有的包头巾,有的戴高筒形帽,有的戴一顶尖顶大斗笠,各呈其秀,各显其美,颇为别致。
富于热带、亚热带旖旎风光的傣族服饰,也是独具民族特色的。傣族男子一般喜穿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着长管裤,多用白布、永红布或蓝布包头。普遍有纹身的习俗,作为身体装饰美的组成部分。花纹有虎、豹、象、狮、龙、蛇等动物或经文、八卦、线条等图案。妇女服饰,因地区而异。德宏一带傣族妇女,婚前多穿
浅色大襟短衫,下穿长裤,束一小围腰,婚后穿对襟短衫,花色或黑色统裙。西双版纳的傣族妇女上着白色、绊色或天蓝色等紧身内衣,大襟或对襟圆领窄袖衫,下身多为花色长统裙。各地的傣族妇女均很讲究发饰。青年妇女多结发于头顶,也有束发垂脑后的。平日多于发上扎以帕或插梳子,天冷则顶花头巾。若逢节日喜庆,姑娘们尤爱在发会上插缀鲜花并洒香水,再穿上用绸缎、尼龙、灯芯绒、金丝绒等缝制的精美衣裙,盛装打扮,更感妩媚。每遇河边井旁沐浴之后,身材纤细。苗条的傣族少女,将黑亮的发髻盘于脑后,在紧身短衫和花统裙之间扣上银腰带,亭亭玉立,宛如古典仕女的风韵。
各地傣族女服区别
西双版纳的傣族妇女上着各色紧身内衣,外罩紧身无领窄袖短衫,下穿彩色筒裙,长及脚面,并用精美的银质腰带束裙;德宏一带的傣族妇女,一部分也穿大筒裙短上衣,色彩艳丽,一部分(如潞西、盈江等地)则穿白色或其它浅色的大襟短衫,下着长裤,束一绣花围腰,婚后改穿对襟短衫和筒裙。
新平、元江一带的“花腰傣”,上穿开襟短衫,着黑裙,裙上以彩色布条和银泡装饰,缀成各式图案,光彩耀目。傣族妇女均爱留长发,束于头顶,有的以梳子或鲜花为饰,有的包头巾,有的戴高筒形帽,有的戴一顶尖顶大斗笠,各呈其秀,各显其美,颇为别致。
德宏傣族妇女的服饰有所不同。她们在当姑娘时一般穿白色或绯红色的大襟短衫、长裤,将发辫盘于头上,腰间束一块小的围腰,结婚后才穿上对襟短衫和筒裙。德宏地区傣族妇女的发式也不一样,年轻的妇女是将头发束于头顶,中老年妇女则不再束发,而改戴一种黑色的高筒帽。
特色佩饰
佩饰
由于傣族居住的村寨盛产竹子,他们除了用竹子建成的幽静而雅致的干栏式住宅和制作各种生活用具外,还用细篾编成彩绘的竹笠、腰箩,作为佩饰。
民族特色
傣族无论男女,出门总喜欢在肩上挎一个用织绵做成的挎包(筒帕)。挎包色调鲜艳,风格淳朴,具有浓厚的生活色彩和民族特色。图案有珍禽异兽,树木花卉或几何图形,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每一种图案都含有具体的内容,如:红、绿色是为了纪念祖先;孔雀图案表示吉祥如意;大象图案象征着五谷丰登,生活美好;充分表现了傣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他们常将孔雀和大象的图案编制在筒裙、包、被面、垫单、窗帘、手巾等日用品上,每种图纹色彩都被赋于具体内容。
源远流长的傣族文身、染齿之俗
说到傣族的服饰,又难免要提及文身。文身又名雕题、黥肌、绣脚、绣面,是流传于世界许多民族中的一种文化现象。人体作为最早被装饰的对象之一,云南傣族、布朗族、德昂族、基诺族、独龙族等多有纹饰之俗。文面(绣面)之俗如今已逐渐消失,唯文身习俗一直保留,并以西双版纳和德宏等地的傣族保留最为完整。这种古代就已流行的纹饰肢体之俗与服饰一样,既有实用的功能,又有审美的功效,而且它们的发展过程都是从实用向审美转化,或二者兼而有之。傣族先民喜居水边,行舟涉游捕鱼是主要的劳动行为,出于需要,文身以避水族(鱼蛇之类)的侵害,这恐怕是文身的最初目的,之后才慢慢演变为民族的标识,性别的、等级的标志。傣族谚语认为“有花纹的是傣族,无花纹的是汉族”。文了身,下一世就仍然是傣族。文身到了后期,在一些傣族地区就只限于男性并成为男性的一个性别标志,《百夷传》记载当时的傣族男子“无文身者,众人叱笑,比之妇人”。瑞丽等地傣族情歌中也有“没有花纹算什么男人,不刺花纹谈得上什么真心”的比喻。文身的纹样原来有动物纹(虎、豹、鹿、马、猫、猪、兔、龙、孔雀、大鹏、鸟、蛇、虫等)、植物纹(树或草的芽、叶、花)、线条纹、经文与符咒纹等,现在可以见到的多为蚯蚓窝纹、波浪
纹、莲瓣纹、鳞状纹、水点团花形花纹等数种。其中的蚯蚓窝纹是黥刺于腰腿的基本纹样,民间仍常见。随着时代的发展,文身原来的意义已慢慢淡化,逐渐成为了一种民族的装饰美。
染齿一俗在唐代樊绰的《蛮书》中被称为“黑齿”,“黑齿蛮以漆漆齿,金齿蛮以金镂片裹其齿,银齿蛮以银”。樊绰所言之“漆”实则是一种植物脂(栗木、梨木、松木等)油烟制成的有光泽颜料,长期染涂可使之不退,是傣族、布朗族、德昂族“黑齿”的一种方法。另外一种方法是嚼食槟榔、沙齑等而成。据史料记载,沙齑为紫色树脂之一种,和以石灰、槟榔、芦子草、菸叶片等嚼食,食时唇作鲜红色,吐地殷然,久食则齿黑如漆,以为奇美。据称有除毒、消食、健胃、固齿的功效。槟榔为热带、南亚热带的棕榈科常绿乔木,果实供食用和药用,可化食御瘴、除毒、醒酒。现在西双版纳、德宏、元江、新平等地傣族,常将槟榔捣成粉末以石灰裹入植物叶嚼食,因而槟榔成为这些地区傣族常见的固定礼物之一。新平嘎洒的傣洒支系傣族女子如今仍保持染齿习俗。

更多推荐
妇女,短衫,文身,图案,服饰,对襟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