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29日发(作者:)

龙源期刊网

浅析《百合花》中的细节描写

作者:刘 娴

来源:《文学教育》2009年第11期

凡读过当代女作家茹志鹃的短篇小说《百合花》(下文简称《百》)的读者,都会被小说中生

动的故事情节深深的打动。我想,打动读者心灵的除了是作者在小说中塑造的两位主人公——

小通讯员和新媳妇的那种朴实、善良而又纯真高尚的品质外,还有的就是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

所产生的效果,其中,最突出的就是细针密线似的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是对描写对象作逼真、细腻、具体生动的描绘,它是文学作品中描写人物性格、

推动事件发展、表现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最小的组成单位。由于它“细小”,所以看起来好像是

作者行文中不经意的信手泼墨,但细细品读,就会感受到作者含不尽之意,见于描写之外,正如古人

所说:“言有浅而可以托深,类有微而可以喻大。”《百》中的几处细节描写,正体现了这种效果。

一.借“伪装”,刻画人物性格,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留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人物形象的鲜明,主要靠性格特征刻画的突出,而性格特征又离不开典型细节的运用。宋代

大学者王安石说过:“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典型细节运用得当,能起到以一当十、

画龙点睛的作用,使人物形象顿放异彩,充分展示人物的个性特征、心理状态和本质特征。在

《百》中,作者用她那细腻的笔触,曾两次写到小通讯员步枪筒里的“伪装”,对刻画人物性格及本

质特征,起到了鲜明的效果,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一次是在去包扎所的路上,“我”看见他“肩上的步枪筒里,稀疏地插了几根树枝,这要说是伪

装,倒不如算是装饰点缀。”第二次是“我”目送他走远了,“看见他的枪筒里不知什么时候又多了

一枝野菊花,跟那些树枝一起,在他耳边抖抖地颤动着。”这看似信笔写来的几句,却把小通讯员

那纯朴、自然的情趣表现了出来。在即将发起总攻的时候,在紧张的战斗间歇,这个小战士还有

心思把伪装作为装饰,在枪筒上插上树枝和野菊,这种行为表面上是“我”随意看到的,或者还显出

这个小战士的天真、孩子气或是涉世不深,实际上这些描写正体现了小通讯员的青春活力,表现

了他对生活的热爱。

对枪筒上的树枝和菊花的描写,作者安排得非常巧妙和自然。“初看时不一定感受到它的分

量”(茅盾语),但由于作者描写得逼真,寥寥几笔,就在读者面前描绘出这样一幅画面:“我”站在路边,

目送着小通讯员轻松、愉快地返回团部,肩上“枪筒上的树枝和菊花在他耳边一颠一颠的”,小通

讯员的纯朴、天真、活泼的形象“就嵌在读者的脑子里了,描写的细节虽小,但成为人物形象的有

龙源期刊网

机部分,不但描出了人物风貌,也描出了人物精神世界”(茅盾语)。而随着后来小通讯员为抢救担

架队员而壮烈牺牲,这幅画面又会重新浮现在读者面前,使人物的崇高行为感人至深,使人物形象

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写“馒头”,揭示人物的善良品质,表达“我”对小通讯员的思念之情,引起读者共鸣。

在《百》中,作者还似有意无意地写到小通讯员为“我”开饭的“二个馒头”。其实,馒头虽小,

但作者蕴寓其中的深刻意义和感情却令人咀嚼、回味。

第一次是在小通讯员离开包扎所返回团部时,“走不几步,他又想起了什么,在自己的挎包里

掏了一阵,摸出二个馒头,朝我扬了扬,顺手放在路边的石头上,对我说:‘给你开饭啦。’”这个小通

讯员,虽然自己还是个孩子,但是,革命队伍的熏陶,培养了他体贴、关心他人的好品德。当他由自

己而想到“我”忙到下午还没吃午饭时,便毫不犹豫地把自己的午饭送给战友,自己空着肚子,但却

很轻松愉快,“脚不点地地走了”。“我拿着这二个馒头,望着他远去的身影,想着他的憨厚、善良、

朴实,心里是热乎乎的,充满了感激,从心底更加喜爱这个小老乡”,同时,也激起了读者对小通讯员

的喜爱之情,从而为下文失去这么好的战友而悲痛蓄势。

第二次当小通讯员牺牲后,新媳妇还一针一线的为缝补衣肩上的破洞,“我”实在忍受不了这

“沉重的氛围”,“我想看见他坐起来,看见他羞涩地笑,但我无意中碰到了身边的一个什么东西,伸

手一摸,是他给我开的饭,二个干硬的馒头……”如果说第一次写这二个馒头,是为了表现小通讯

员的细心和关心他人的品质,那么,第二次出现则更使“我”睹物思人,勾起“我”对小通讯员的深切

思念,想起他的羞涩、憨厚,想起他的天真、活泼,想起他的善良、体贴。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在

于好像是无意碰到,其实是有意描写,且字里行间虽没有一字来直接描述自已的感情,但通过这

“饱含着战友之情”的二个馒头,深切表达了“我”痛失战友的内心悲痛之情,“立片言而居要”,产生

了“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引起了读者的强烈共鸣。

可见,准确地捕捉生活中的细节,恰如其分地进行描写,正如“馒头”细节中有行动、有语言、

有情状的描写,就能鲜活人物形象,昭示人物思想品质,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三.写“衣肩上的破洞”,照应故事情节的前后发展,渲染气氛,牵动着读者的心。

龙源期刊网

细节和情节的关系极为密切,细节是情节的“最小组成单位”。当某一典型细节成为情节的艺

术中心,在作品中连续出现时,就成了故事往前滚动发展的链条,把各种线索穿连起来,把人物关系

编织得繁杂厚实起来,使得故事前后呼应,浑然一体。《百》中最精彩、最感人同时又起到上述

作用的细节描写,还要数对小通讯员“衣肩上的破洞”的反复描写,文中共出现了四次。

第一次是在借被时,由于羞涩、慌张,小通讯员在接过新媳妇递过来的新被转身走时,不小心,

衣肩上挂破了个洞,而且高低不肯让新媳妇缝补,这既照应了前文写的小通讯员的腼腆、憨厚,又

表现了他的执拗,当然还带有一点对新媳妇的愠意。

第二次是小通讯员离开包扎所返回团部时,“我”看见他肩上撕挂下来的布片在风里一飘一

飘。我真后悔没给他缝上就让他走,现在至少要裸露一个晚上肩膀了。这一方面呼应前文,说明

这个破洞确实不小,同时也说明“我”一直目送小通讯员远去,加上对“我”后悔心情的描写,细腻地

渲染了“我”对小通讯员的惦念、关怀,并且隐隐约约地暗示小通讯员要出事,为下文写小通讯员

负伤牺牲埋下伏笔。

第三次,小通讯员躺在门板上,新媳妇看见衣肩上的破洞,发出惊叹,这不仅进一步证实担架队

抬回来的这个重伤员确实就小通讯员,而且还说明他从包扎所回到团部后,一直都无暇顾及这个

破洞,并且到最后连这个破洞都没有来得及缝补就牺牲了,同时,又表现了小通讯员大公无私、一

心扑在自己工作上的高尚品质,使小通讯员的形象在读者的心目中愈加高大起来。

第四次,新媳妇“低着头,正一针一针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医生说“不用打针了”,可新媳妇

好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见,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我实在看不下去了,劝她不

要缝了”,她却异样地瞟了“我”一眼,“低下头,还是一针一针地缝着”。这其中,包含着丰富的内容

和感情:有对当初小通讯员“受气”的懊悔和内疚,更饱含着对烈士的敬佩和痛悼。文字跌宕起伏,

并唤起了读者的种种回忆:借被子,门钩挂破衣服,高低不肯让人缝补……

四.以“百合花新被”推动故事情节向前发展,深化小说主题。

《百》中,起到推动情节向前发展的作用,把各种线索穿连起来的还有那床不容忽视的“枣红

底上撒满白色百合花”的新被子。由一开始小通讯员“借被”,到“我”看见新媳妇把这床被子铺在

靠门口的一块门板上,再到小通讯员负重伤被抬下来放在这块门板上,到最后新媳妇“献被”。一

步一步,推动故事情节向前发展,使得故事首尾呼应,成为有机的整体,同时,也使小说的主题得到

了升华,赋予了标题“百合花”更深刻的象征意义:它既象征了二位主人公纯洁美好的心灵,同时又

是开在军民之间一朵象征纯洁高尚感情的花。

龙源期刊网

“入妙文章本平淡,等闲言语变瑰琦。”《百》中的这些前后呼应、反复描写的细节,看似随

笔写来,其实无一处为真闲笔,它是作者处心积虑的设计,不仅安排得均匀得当,同时又蕴藉地传达

出浓郁的感情,使文章各部分的内在联系更加紧密,使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更加深沉,增强了作

品的感染力,使读者抑制不住感动的情绪,确如茅盾先生对小说的高度评价:“这是我最近读过的

几十个短篇中最使我满意、也最使我感动的一篇。”

刘娴,江苏省运河高等师范学校教师。


更多推荐

通讯员,描写,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