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29日发(作者:)

科勒学习能力设计理论

学习理论在发展过程中,对教学设计影响最大的莫过于行为主义、联结一认知主义和

建构主义三种。正是这三种学习理论,成为划分三代教学设计并指导其发展的理论界标。

正如美国教育技术专家巴巴拉西尔斯、丽塔里齐所说:“教学设计深深地植根于学习理论。

从传统的角度看,行为主义的观点在教学设计的应用中占有支配地位。今天,这一领域强

调认知心理学的应用,同时有很多人把建构主义作为进一步的指导原则。”

(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是20世纪20年代由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创始的一个心理学派。其基本观点是:

教育就是按照一定目标塑造人的行为;学习是经过强化建立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其公

式为:S→R(刺激→反应)。在刺激→反应之间不靠中介,直接联结。

研究行为主义最有影响的是20世纪40~50年代美国新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其

主要观点有:

(1)教育是“塑造人的行为”。

(2)操作性条件反射论。通过实验,他发现了一种不与已知刺激直接联系、由可操作

性动作即可引发的自发性反射(而不是那种由已知刺激直接引发的应答性条件反射),从而

为人类学习找到了一种可操作、可控制的机制。

(3)反应概率强化论。学习是由刺激引起的反应概率(准确一牢固速度)上的一种变

化,强化是增强这个反应概率的一种手段。

(4)程序教学法。他应用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创造了“教学机器”,倡导“小步呈

现、积极反应、及时反馈、自定步调、提高效果”的程序教学,导致了60年代的程序教

学运动。

第一代教学设计(ID1)的最初尝试就是依据行为主学习理论在程序教学中开始的。起

初是对教学机器、个别媒体的设计,后来逐步拓展到对多种媒体乃至整个教学过程和教育

项目的设计,70年代后,又被广泛用来指导计算机辅助教学(CAI)的教学设计。可以说,

60~70年代,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设计中占据着统治地位。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对ID1的理论指导,主要是通过强调外在客观刺激的原理来实现的。

它把教师的“教”当作客观刺激物,置于S→R中“S”的地位,学习者被放在接受刺激和

被动反应的“R”的地位。ID1则以此为依据,把教师的“教”置于教学设计的中心地位,

学习者则处于被教、被控制的地位。

由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与传统教学方式的需要相适应,并在听、说、读、写、画、算、

演、做等动作技能教学中应用效果明显,使得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ID1,在今天,

在传统教学方式流行的地方和一些动作技能的教学中,仍然富有生命力。但是,由于行为

主义学习理论固有的机械性、被动性和低效性,给复杂事物的学习带来较大困难;特别是

它对学习者及其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忽视,直接与科学、技术和教育的发展相背,因此,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及其指导下的第二代教学设计(ID2)很快得到发展。

(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与ID2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并非S→R直接地、机械地联结,而是以学习者的主观

能动作用为中介来实现的。在坚持这一基本观点的基础上,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又分为格式


更多推荐

学习,教学,理论,设计,刺激,行为主义,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