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10日发(作者:建筑装饰工程技术学什么)
山东新高考联合质量测评3月联考试题
高三语文
2024.3
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座号、考号填涂在相应位置。
2.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2B铅笔(按填涂样例)正确填涂:非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0.5
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绘图时,可用2B铅笔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
试题卷上答题无效。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根本特点就是经世致用。《周易》有言:“形而上者谓之道,形
而下者谓之器。”朱熹在《朱子语类》中曾经注释过这句话:“形而上者,无形无影是此理;
形而下者,有情有状是此器。”道器不离,这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理念中的一个基本特征。
道和理无形无影,器和物有情有状,但是无形无影的道和理绝对不是虚无缥缈的东西,而是
通过一定的器物来表达和承载。我们经常说的文以载道、艺以载道、器以载道,实际上讲的
都是道器不离的关系。体用关系是与此相关的另一对基本范畴,同样服从体用一源的合一逻
辑。程颐在《易传序》中提到:“至微者理也,至著者象也。体用一源,显微无间。”道和体
都是根本的东西,是须臾不能背离、经世而不能改的始终如一的根本道统,但是都必须通过
现实的具体的器和用的方式来承载和彰显以致用,这就是“体用贯通”的道理。经世之所以
能够经世,就在于是始终管用的真理;致用之所以能够致用,在于经世的是可大可久的真理。
我们中华民族作为一个伟大的文明,之所以能够有五千年的文明史而没有中断过,一个
根本原因就是我们从来没有背离或者抛弃过我们的道统,这也是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
根脉。而这个道统的基本特点就在于经世致用。经世的东西也就是经义,这是一个大道。大
道不能背离,所以君子之道是唯道是从。要明“体”实际上就是明道,这个“体”就是大本
大源,《大学》开篇讲三纲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个明明德实
际上就是把本有的明德、本有的天理给彰显出来而内圣的过程,这样的明明德不仅仅是一个
内在的修养,真正的明明德,它必然转化成亲民,最后止于至善。也就是说,知行必然是合
一的,内圣的东西必然转化为外王。所以“经世”的东西之所以能够经世,就在于它能够“达
用”,与时偕行,能够面对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能够为我们的存在提供文化智慧,而
中华文化的传承过程就是我们中华民族道统的一个返本开新的过程。我们中国共产党人作为
优秀文化的传承者,我们的文化事业必然不能够脱离这个道统,而又不断赋予其新的内容和
新的形态。
(摘编自董振华《深刻理解“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鲜明特征》)
材料二:
中国家具设计文化的价值早已被西方发现,并引起了“中国风”的设计思潮;自1920
年起,现代家具设计理念与中国明清家具的功能性不谋而合,西方设计师们从这种交流中寻
觅价值,并适宜地转化价值,最终诞生出极具创新性的“现代西方中式”作品。中国当代设
计师穿梭于中西互惠、古今传承的文化交织中,执着于传统设计的现代化本土表现,演绎着
“新中式”的家具革新,努力争取着中国家具设计的当代舞台地位。
中国的硬木家具是传统设计文化的集大成者,特别是明式家具浑厚儒雅的外形、舒适简
明的功能和严丝合缝的结构,充分体现了传统家具设计的本质精神,直接影响了西方现代家
具的设计思潮。
中国家具体系也与外来文化息息相关。早在汉灵帝时期,胡床作为一种西北游牧民族的
家具文化就已传入并得到皇室认可。而由佛教带来的僧侣文化在南北朝时期对中国高型家具
的萌芽起到了推动作用。唐以来,因对佛教信仰的推崇而大力提倡垂足而坐的生活方式,迎
来了宋以后中国框架椅的发展高潮。
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为了适应新的生活理念与方式,一种结合中国传统手法与西方现
代理念的家具设计风格悄然兴起,这就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由法国归来的设计师钟晃率先
开发并逐渐成熟的海派家具,它预示着“新中式”的萌芽。此后,中国家具的形式开始由传
统向现代过渡,一系列先进的西方工艺和材料也随着文化广泛交流而被引入。新中国成立后
的家具行业在中国经济的缓慢恢复下看到了曙光,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中西方文化交流的
平台更为广泛和深刻,中国的家具设计也经历了从一开始的低级仿造到如今的自主创新这一
艰难的发展过程。1991年出现的“联邦椅”(图1)就是对传统设计的一次现代化回炉。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中国本土已经孕育出一批致力于“新中式”设计的改革家。有些
设计师率先引进乌金木,在结合西方极简主义等现代设计理念的同时,进行中国传统家具的
重构与再造。如“细竹系列”家具——钱椅、玫瑰椅(图2)、官帽椅、书桌以及鸟笼灯具
等,吸收了中国明式家具的精髓,结合当代时尚设计要素,在细竹内部包裹着钢材,让人耳
目一新。
可叠摞的竹制“龙椅”(图3)的设计,其灵感来自中国传统的明式家具设计系统和北
欧现代功能主义设计系统两个方面。其设计师受邀承担联合国竹藤组织的科研项目——竹产
品的现代化,且考虑将合成竹材引入“龙椅”的制作,并在几年内进行了持续的设计修改和
制作。“龙椅”以其完善的可叠摞的现代家具的功能和对中国明式家具重要元素的创新(对
明式圈椅的扶手和单板靠背的应用),成为“新中式”设计的典型代表之一。
作为国民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设计为企业带来效益的同时,也促进了文化
交流,这种交流是互为体用的过程。长期以来,面对五花八门的西方设计文化,由于缺乏有
针对性的研究与价值探索,出现了许多盲从的“拿来”设计,这使中国的家具设计仍游走于
模仿与原创之间。然而,如上所述,一些中国的当代家具设计师已经走出迷茫的阴霾,他们
懂得并珍惜每一次交流的反馈,乘着文化交流的东风,拉起传承传统理念的大帆,正在互为
体用的顺风中开辟着一条“新中式”的新航线。
(摘编自景楠等《互为体用在家具设计文化中的表现与应用》)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中的“道器不离”指无形无影的道和理通过有情有状的物来表达和承载,这
是中华文化理念的基本特征之一。
B.材料一中的“合一逻辑”在文中具体是指道、体这些根本的东西必须通过具体的器、
用来承载和彰显,两者不能背离。
C.材料二中的“中国风”是指在中西交流中,西方设计师以中国明清家具的功能性为
理念指引进行设计引发的设计思潮。
D.材料二中的“‘拿来’设计”是指一些设计师对西方设计文化缺少针对性研究与价
值探索,设计家具时一味模仿缺少原创。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内圣的东西必然转化为外王,这告诉我们,只要把内在的修养彰显出来,就必然转
化为亲民,最后止于至善。
B.僧侣文化在南北朝时期对中国高型家具的萌芽起到了推动作用,可见中国家具设计
的萌芽离不开外来文化的贡献。
C.从海派家具开发和成熟的过程可以看出,中国家具经历了从一开始的低级仿造到自
主创新这一艰难的发展过程。
D.“龙椅”之所以成为“新中式”的典型代表,主要是因为其具备可叠摞功能的同时,
应用了一些传统设计元素。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关于体用关系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万物同宇而异体,无宜而有用为人,数也。
B.凡贵通者,贵其能用之也。
C.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D.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洋避绌,则所用之异也。
4.根据材料二内容,下列选项对文中图1、图2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图1中椅子的“S”形靠背板,借鉴了明式家具外形,表现了家具设计继承传统的一
面。
B.图1中椅子的整体外形具有西方艺术的雕塑美,体现出家具形式做到了传统向现代
的过渡。
C.图2中的椅子具有鲜明的明式家具风格,其简洁的设计又融入了西方设计的极简主
义理念。
D.图2中细竹内部包裹着钢材的工艺是传统与现代材料的综合应用,做到审美与功能
的统一。
5.材料二中的“新中式”家具设计是如何体现材料一“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思想的?
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清兵卫与葫芦
(日)志贺直哉
这是一个叫清兵卫的孩子跟葫芦的故事。自从发生了这件事以后,清兵卫和葫芦就断了
关系。过了不久,他又有了代替葫芦的东西,那便是绘画。正如他过去热衷于葫芦一样,现
在他正热衷着绘画……
清兵卫常常买了葫芦来玩,他爸妈是知道的。从三四分钱到一毛五分钱一个的带皮葫芦,
他已有十来个了。他能够自己把葫芦口切开,把里边的籽掏出来,装上塞子。先用茶卤一泡,
把气味泡干净了,然后就把父亲喝剩的淡酒装在里面,不停地把表面擦亮。
他对于这爱好异常专心。因为他热衷得这么厉害,所以他每次上街的时候,走过古董店
以及专门卖葫芦的铺子或仅仅门口挂着葫芦的店铺,总是呆呆地站在门前望。
清兵卫是一个才十二岁的小学生,①每天学校里放学回来,他也不跟别的孩子一起玩,
常常一个人到街上去看葫芦。一到晚上,就坐在起居室里收拾葫芦;收拾好了,就装上酒,
用手巾包好,放在罐子里,又把罐子藏在火炉箱中,然后去睡觉。第二天早晨起来,立刻又
打开罐子看。他永远不倦地看着,看过之后很郑重地系好络绳,挂在朝阳的檐廊下,然后上
学去。
清兵卫居住的小镇,其实是很狭小的,一条细长的市街,只要二十分钟就可以走完了。
所以卖葫芦的店铺纵使多,像清兵卫这样几乎每天都跑去看,大概所有的葫芦也都已被他一
一看过了。
他对于旧的葫芦,没有多大的兴趣,他喜欢的是还没有开过口的带皮葫芦。而且他所有
的大抵都是葫芦形很周正的平凡的东西。
“真是小孩子呢,不是这种葫芦他就不喜欢。”来看望做木匠的他爸爸的客人,看见清
兵卫在一旁很专心地擦葫芦,就这样说。
“是呀,一个小孩子,却喜欢这种玩意……”他爸爸很不高兴地向那边望了一望。
“阿清,这些并不见什么好,再去买几个奇特点的来呀。”客人说。
②“这样的好呀。”清兵卫只是这样回答了一句。
清兵卫的父亲与客人就谈到了葫芦。
“今年春天开评品会时,有人拿出了马琴的葫芦来做参考品,那才是出色的呢。”清兵
卫的父亲说了。
“是一个很大的葫芦吧。”
“又大又长。”
听见这样的话,清兵卫偷偷地发笑。他们所说的马琴的葫芦,是那时候一件很有名的东
西,他也去看了看——他不知道马琴是什么人——立刻觉得并不见得怎样好,就掉头走了。
“那种葫芦我可不喜欢,不过大一点就是了。”他插嘴说。
听了这话父亲就圆睁着眼呵斥:
“什么话,你懂的什么,也来多嘴!”
有一天,清兵卫走过后街,在一家闭了门的住房前,有一个老婆婆摆着一个卖柿子的摊
子。他发现摊子后边的店板门上,挂着二十来个葫芦,就立刻说:
“让我看一看。”他走过去一个一个地仔细把玩。其中有一个,约五寸高,看那模样是
很普通的,他却喜欢得什么似的。
他心头发着跳,问了:
“这个葫芦卖多少钱?”
“看你是个小哥儿,就便宜点算一毛钱吧。”老婆婆回答。他喘着气:“好,你别卖给别
人,我回家去马上拿钱来。”急匆匆地说完,就跑回家去。
③不多一会儿,他红着脸,呼呼地喘着气跑回来,买了葫芦就跑着回去了。
从此,他片刻也不离这个葫芦,还带到学校里去。终于因为在上课的时候偷偷地藏在桌
子底下摩擦,给级任教员看见了。恰巧上的是修身课,所以教员更加生气。
这位外来的教员,对于本地人爱好葫芦的风气心里本来不舒服;他是喜欢听戏的,每次
名伶云右卫门来的时候,演四天戏,他倒要去听三天。学生在操场里唱戏,他也不怎么生气,
可是对于清兵卫的葫芦,却气得连声音都抖起来,甚至说:“这种小孩子将来不会有出息的。”
④于是这个一心热衷的葫芦,终于被当场没收,清兵卫连哭也没有哭一声。
他脸无人色地回到家里,靠在火炉边发呆。
这时候,教员夹着一只书包来访问他的父亲,父亲恰巧不在家。
“这种事情,家里应该干涉他……”教员对清兵卫的母亲这样说,母亲吓得只是战战兢
兢地不敢出声。不多一会儿,清兵卫的父亲做工回来了,听了这话,立刻抓住正在身边的清
兵卫,使劲揍了一顿。清兵卫又被骂做“没出息的孩子”!他的父亲还说:“像你这种家伙,
赶快给我滚蛋吧。”清兵卫的父亲忽然注意到柱子上的葫芦,就拿起锤子来一个一个地砸碎;
清兵卫只是脸色发青,不敢做声。
教员把在清兵卫那儿没收来的那个葫芦,当做脏东西似的交给老年的校役,叫他去扔了。
校役拿了来挂在自己那间小屋子的柱子上。
约摸过了两个月,校役恰巧因为没有钱花,想起这葫芦,准备多少换几个钱,就拿到附
近的古董店里去看。古董店老板横捧竖捧地仔细瞧了半天,马上做出一副冷淡的神气,把葫
芦向校役一推:“要卖就算五块钱吧。”校役暗暗吃了一惊,可是他是乖觉的,连忙板起脸回
答:“五块钱可不卖。”古董店老板马上加到了十块;可是校役还不肯答应。
结果是五十块钱成了交——校役从那位教员手中好像平白地得了四个月的薪水,心里偷
偷地高兴。他当然不会告诉教员,对清兵卫也隐瞒到底。因此这个葫芦的去处,终究没有人
知道。
可是凭校役怎样聪明,也不会想到古董店老板把这个葫芦卖给当地的富家,价钱是六百
块。
……清兵卫现在正热衷于绘画,自从有了新的寄托,他早已不怨恨教员和用锤子打破了
他十多只葫芦的父亲了。
可是他的父亲,对于他的喜欢绘画,又开始嘀咕了。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开篇,用简练概括的语言勾勒了全文的情节,充满了回忆格调,引发读者阅读
兴趣。
B.透过客人与父亲的对话,我们大概能推测“喜欢葫芦”是这个地方的习俗,它渗透
在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中。
C.文本在叙述故事时,宕开一笔,补充交代教员的爱好,强化了故事的悲剧氛围。
D.清兵卫父亲的身上,有专制和粗暴的特点,这一点跟贾宝玉的父亲贾政有相似之处。
7.关于文中画线的句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句子①,一方面展现清兵卫对葫芦的爱,另一方面也隐含着清兵卫被孤立的意味。
B.句子②,透露着孩子的率真与自然,彰显了清兵卫对葫芦独特的鉴赏能力。
C.句子③,与上文的“心头发着跳”“急匆匆”等词句一起,体现了清兵卫对这个葫芦
的喜欢,同时为下文葫芦最终被卖了高价埋下伏笔。
D.句子④,“清兵卫连哭也没有哭一声”,只是因为害怕和紧张,从侧面凸显了教员的
强权。
8.客人来访部分,作者向我们展示了多重矛盾,请简要概括。(5分)
9.小说的结尾最后一段可以删掉吗?为什么?(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①。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
寇不可玩。一之谓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公曰:“晋,吾宗也,岂害我哉?”对曰:“太伯、虞仲②,太王之昭也。太伯不从,是
以不嗣。虢仲、虢叔③,王季之穆也,为文王卿士,勋在王室,藏于盟府。将虢是灭,何爱
于虞!且虞能亲于桓、庄④乎?桓、庄之族何罪?而以为戮,不以逼乎?亲以宠逼,犹尚害
之,况以国乎?”
公曰:“吾享祀丰洁,神必据我。”对曰:“臣闻之,鬼神非亲人,惟德是依。故周书曰:
‘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如是,若非德,民不和,神不享
矣。神所冯依,将在德矣。若晋取虞,而明德以荐馨香,神其吐之乎?”弗听,许晋使。
宫之奇以其族行,曰:“虞不腊矣。在此行也,晋不更举矣。”冬十二月丙子朔,晋灭虢,
虢公丑奔京师。师还,馆于虞,遂袭虞,灭之,执虞公。
(《左传·僖公五年》,有删改)
材料二:
宫之奇谏而不听,出,谓其子曰:“虞将亡矣唯忠信者能留外寇而不害除暗以应外谓之
忠定身以行事谓之信。今君施其所恶于人,暗不除矣,以贿灭亲,身不定矣。夫国非忠不立,
非信不固。既不忠信,而留外寇,寇知其衅而归图焉。已自拔其本矣,何以能久?吾不去,
惧及焉。”以其孥适西山,三月,虞乃亡。
(《国语·晋语二》,有删改)
【注】①僖公二年,晋献公用名马美玉向虞国借道攻打虞之邻邦虢国,虞公贪图财宝,
答应借道于晋。僖公五年,晋国再次向虞国借道。②太伯、虞仲:虞国的远祖,与下文的“王
季”都是太王的儿子。古代宗庙之制,始祖神位居中,子在左为昭,子之子在右为穆。③虢
仲、虢叔:虢国的远祖,都是王季的儿子。④桓、庄:桓叔和庄伯,是文中晋君(献公)的
曾祖和祖父。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标号涂
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虞将亡矣A唯忠信者B能留外寇而不害C除暗以应外D谓之忠E定身以行事F谓之信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其,“难道、哪里”的意思,在文中表示反诘语气,与《师说》“其皆出于此乎”中
的“其”用法相同。
B.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可不译,与词语“唯利是图”“马首是瞻”中的“是”
用法相同。
C.爱,在文中有“舍不得”“吝惜”的意思,与《齐桓晋文之事》“齐国虽褊小,吾何
爱一牛”中的“爱”意义相同。
D.以,动词,“率领”“带领”的意思,与《苏武传》“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
使留在汉者”中的“以”意义不同。
12.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晋侯再次向虞公借道攻打虢国,昏聩的虞公又答应了。这件事关乎虞国的存亡,善
于料事的宫之奇不得不向虞公进谏。
B.面对严峻形势,宫之奇向虞公提出警告,认为虢国与虞国的关系如辅车相依,唇亡
则齿寒,但并没有说服虞公。
C.针对虞公“享祀丰洁,神必据我”的谬论,宫之奇指出虞国的存亡在德不在鬼神,
应该实行德政,有力驳斥了虞公对神权的迷信。
D.宫之奇认为虞公已经拔掉了立国的根本,虞国不能长久存在下去,但宫之奇并没有
逃跑离开,担心灾难会祸及虞国。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师还,馆于虞,遂袭虞,灭之,执虞公。(4分)
(2)既不忠信,而留外寇,寇知其衅而归图焉。(4分)
14.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宫之奇是如何反驳虞公“同宗不害我”这一观点的。(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小题。
水调歌头
叶梦得①
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小窗低户深映,微路绕鼓斜。为问山翁何事,坐看流年轻度,
拚却②鬓双华。徙倚望沧海,天净水明霞。
念平昔,空飘荡,遍天涯。归来三径重扫,松竹本吾家。却恨悲风时起,冉冉云间新雁,
边马怨胡笳。谁似东山③老,谈笑静胡沙。
【注】①叶梦得:宋高宗时除尚书左丞,致力于抗金防备及军饷勤务,晚年退居湖州。
此词即作于其间。②拚却:甘愿、情愿。③东山:在浙江上虞县西南,谢安曾隐居于此,故
后人称谢安为东山老。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开篇描写秋意渐浓,菊花绽放,屋舍深映,小路蜿蜒,呈现鲜明的时令,表现住地
的清幽。
B.“为问”引出对生活状况的自问自答,“坐看”流露闲居生活的欣然自足。
C.“三径”一词化用西汉蒋诩之典,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松竹”隐含象征意味。
D.词人将现实与回忆交织,写景与抒情交互,情感丰富深沉。
16.古代诸多文人在“仕”与“隐”之间动摇不定,请结合词作下阕内容,概括分析如
何体现了词人仕与隐的纠结。(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石钟山记》中,苏轼夜半至绝壁下,探寻石钟山得名由来,运用视听结合描
写山上栖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两句,使人如临其境。
(2)古诗词中常用头发变白表现愁情,如陆游在《书愤》中用“________________”
一句,表达壮志难酬的无奈;又如杜甫在《登高》中用“________________”一句,尽显家
愁国恨。
(3)“鹧鸪”是有灵性的鸟,在古诗词中屡见不鲜,有时是爱情的象征,有时是愁思的
表达,有时亦可传达相思,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中国世俗极为重视家产的继承和守护——任何一点流失都会被视为“不孝”“不才”“愧
对祖宗”。中国文化中有一些重要的日常内容, A 。
比如“门当户对”“传男不传女”“异族不通婚”……这无疑给我们的生存面貌罩上了一
抹阴郁;再比如宅院筑造上那种戒备森严、密不透隙的“围墙”“深院”“屏壁”,资财贮藏
上那种机关算尽、玄妙重重的“夹墙”“密门”“暗匣”“反锁”……这种守财上的高度警觉
和用力, B :担心窥视和防范外流。乃至今天,我们的住宅仍体现这种生存姿态,惯
于接受围墙、防盗门、防盗网的层层包裹。
①毋庸置疑,②在资财上,③中国文化天然有“防流失”“反疏散”的堡垒属性存在。
④打个比方,⑤如果说西方宗教文化下的资产观是发散式,外扩式的“凸”,⑥那么我们的
资产观则是“凹”的蚌闭式、紧敛式。
18.文中画线部分有三处存在语病、标点错误,请指出序号并修改。(6分)
19.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不超过15个字。(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惊蛰一过,春寒加剧。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
....
天潮潮地湿湿,即连在梦里,也似乎有把伞撑着。而就凭一把伞,躲过一阵潇潇的冷雨,也
躲不过整个雨季。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每天回家,曲折穿过金门街到厦门街迷宫式的长
...
巷短巷,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想这样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
道,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片头到片尾,一直是这样下着雨的。
这种感觉,不知道是不是从安东尼奥尼那里来的。不过那一块土地是久违了,二十五年,四
分之一的世纪,即使有雨,也隔着千山万山,千伞万伞。十五年,一切都断了,只有气候,
......
只有气象报告还牵连在一起,大寒流从那块土地上弥天卷来,这种酷冷吾与古大陆分担。不
..
能扑进她怀里,被她的裙边扫一扫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吧。
2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中“料料峭峭”一词可以用“春寒料峭”替换,都能表现初春带来的寒意。
B.文中“潮润润”一词运用了比拟的手法,化无形为有形,富有诗味。
C.文中“千伞万伞”仿自“千山万山”,表现出作者与故土相隔甚远,极具画面感。
D.文中连用两个“只有”,强调与“那块土地”交流甚少,表现作者对两岸关系现状
的不满。
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走入雨幕更令人思绪万千。”从语义上看二者基
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4分)
22.请结合语境,仿照文中画横线句子另写一句,要求内容贴切,句式相近。(3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随着网络和社交媒体的普及,“搭子”在年轻人中盛行。所谓“搭子”,是指陌生人因共
同的兴趣爱好而结成的临时性社交关系。从“饭搭子”“旅游搭子”到“考研搭子”“游戏搭
子”……似乎“万物皆可搭”。年轻人钟爱“搭子”社交,主要是因为它在满足社交需求的
同时,淡化了需要付出的时间和情感成本。
这种新型社交模式的兴起,是对传统社交模式的打破与挑战,也引发了人们的思考和担
忧。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
字。
参考答案:
1.C
2.D
3.A
4.B
5.①“新中式”家具设计执着于传统设计的现代化本土化表现坚守传统,体现了“明体”
思想;
②“新中式”家具设计结合西方现代设计理念,综合应用现代材料,进行传统家具的重
构与再造,与时偕行,体现了“达用”思想;
③“新中式”家具设计通过中西交流,让家具设计适应新的生活理念与方式,做到了经
世致用、体用贯通。
(6分。每处2分)
6.C
7.D
8.①清兵卫爱葫芦与父亲不好持之间的矛盾;(1分)
②清兵卫的爱好与别人的不理解之间的矛盾;(2分)
③清兵卫独到的眼光与小镇世俗常人的眼光之间的矛盾只(2分)
9.示例一:
①最后一段用父亲的嘀咕进一步刻画了父亲形象,暗示扼杀孩子天性势力依然存在,新
的矛盾仍会产生。
②最后一段让情节再生波澜,增强了作品张力,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想象空间。
③最后一段深化作品主题,强化了对粗暴扼杀孩子天性和天赋的批评,表达了对美和自
然在恶俗时代氛围中处境艰难的忧思,加重了作品的悲剧意味。
示例二:
①上一段已经交代故事的结局,照应文章开头,文章结构已经圆合。
②以清兵卫有了新的爱好结尾,写孩子的天性没有被扼杀,给人以希望,更符合人们的
期待。
③最后一段突然写父亲的嘀咕,前文缺少交代,出人意料又难在情理之中。)
(6分。每处2分,从情节、主题、人物、读者效果等方面作答,理由能自圆其说即可)
11.A
12.D
13.(1)晋国军队回国途中,在虞国安营驻扎,于是偷袭虞国,消灭了它,捉住(逮捕)了虞
公。(“馆于虞”正常语序1分,“馆”1分,“执”1分,句意1分。)
(2)既不讲忠信,又容留外寇,外寇知道有机会可乘,就会在返回途中图谋(谋取)虞国。
(“衅”1分,“图”1分,“焉”1分,句意1分。)
14.①用虞国、虢国与晋国都是同宗来反驳。
②用关系更亲近的桓、庄之族尚且被戮来反驳。
(3分。答出一点得1分,两点得3分)
15.B
16.①忆“仕”:“念往昔”三句词人回想仕途,空飘荡无所成就,表达了仕途的失意之
情(对官场的失望)。
②写“隐”:“归来”两句表达了隐居归家后的悠闲自在。
③“仕”与“隐”的纠结:下阕最后表露对边关不宁的担忧,渴望像谢安一样消灭敌人,
表达出虽已归隐仍心系国家,表现了“仕”与“隐”的纠结。
(6分。每处2分)
17.(1)闻人声亦惊起磔碟云霄间
(2)镜中衰鬓已先斑艰难苦恨繁霜鬓
(3)示例一: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温庭筠《菩萨蛮》)
示例二: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
示例三: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李白《越中览古》)
示例四:春来未听千声莺只有鹧鸪啼暮雨(杨基《湘中四咏》)
(6分。每空1分,错字、漏字不得分)
18.(1)序号:③修改:删去“存在”
(2)序号:⑤修改:把“发散式”后的逗号改为顿号
(3)序号:⑥修改:把“‘凹’的蚌闭式、紧敛式”改为“蚌闭式、紧敛式的‘凹’”
(6分。每处2分)
19.A都与家产的继承和守护有关B反映了主人的一种生存姿态(4分。每处2分)
20.A(不可替换,“料料峭峭”运用叠词,更符合上下文语境)
21.①原文表达效果更好。“霏霏”形容冷雨更有画面感,更能表现作者的家国之思;“想
入非非”贬词褒用,给人以新奇之感。
②原文更符合上下文语体。“霏霏”和“非非”都运用叠词,读音相同,具有音乐美,
符合上下文的语体风格。
③原句更具有诗化效果。“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写出了雨对人情感的影响,表达
了一种见景生情的悠远思索,富有诗意。
(4分。每处2分,任答两点即可)
22.示例一:不能靠近她,被她碰到也算是聊解家国之思了吧。(得1分)
示例二:不能跳进她的手心,被她碰到也算是聊解家国之思了吧。(得2分)
示例三:不能靠近她,被她的手指碰一碰也算是聊解家国之思了吧。(得2分)
示例四:不能跳进她的手心,被她的手指碰一碰也算是聊解家国之思了吧。(得3分)
23.参照2023年新高考Ⅰ卷作文阅卷评分标准。建议基准分44分。
附参考译文:
材料一:
晋侯又向虞国借路去攻打虢国。宫之奇规劝虞公说:“虢国,是虞国的外围,虢国灭亡
了,虞国也一定跟着灭亡。晋国的这种贪心不能让它开个头。这支侵略别人的军队不可轻视。
一次借路已经过分了,怎么可以有第二次呢?俗话说‘面颊和牙床骨互相依着,嘴唇没了,
牙齿就会寒冷’,说的大概就是虞、虢两国互相依存的关系啊。”
虞公说:“晋国,与我国同宗,难道会加害我们吗?”宫之奇回答说:“泰伯、虞仲是大
王的长子和次子,泰伯不听从父命,因此没有继承王位。虢仲、虢叔都是王季的儿子,是文
王的执掌国政的大臣,在王室中有功劳,因功受封的典策还在主持盟会之官的手中。现在虢
国都要灭掉,对虞国还有什么舍不得呢?再说晋献公爱虞,能比桓庄之族更亲密吗?桓、庄这
两个家族有什么罪过?可晋献公把他们杀害了,还不是因为近亲对自己有威胁,才这样做的
吗?近亲的势力威胁到自己,尚且还要加害他们,更何况对一个国家呢?”
虞公说:“我的祭品丰盛清洁,神一定会保佑我。”宫之奇回答说:“我听说,鬼神不是
随便亲近哪一个人的.而是依从有德行的人。所以《周书》里说:‘上天不会亲近哪一个人,
只会帮助有德行的。’义说:“漆缨不算芳香,只有美德才芳香。’如此看来,如果没有德行,
百姓就不会和睦相处,(祭品就算再委治)刘灵也不会享用。神灵所凭依的,在德行。如果晋
国消灭虞国,崇尚德行,以芳香的祭品奉献给种灵一神灵难道会吐出来吗?”虞公不听从宫
之奇的劝阻,答应了晋国使者借路的要求。
宫之奇带着全族的人离开了虞国。他说:“虞国的灭亡,不会等到岁终祭祀的时候了。
晋国只需这一次行动,不必再出兵了。”冬天十二月初一那天,晋灭掉虢国,虢公丑逃到东
周的都城。晋国军队回国途中,在虞国安营驻扎,于是偷袭虞国,消灭了它,捉住(逮捕)了
虞公。
材料二:
宫之奇劝谏虞公不要借道给晋国,虞公不听从。宫之奇出来后对他的儿子说:“虞国快
要灭亡了!只有以忠信立国的人,才能让外寇留住在自己的国土上而不受其害。除去自身的
暗昧以应对外事叫做忠,坚持正确的立身之道以待人处事叫做信。现在国君把自己所厌恶的
施加给虢国,这就是没有除去心中的暗昧;因为财物而灭亡宗亲,就是没有坚持正确的立身
之道。国家没有忠就不能自立,没有信就不能稳固。既不讲忠信,又容留外寇,外寇知道有
机会可乘,就会在返回途中图谋(谋取)虞国。自己已经拔掉了立国的根本,怎么能长久存在
下去呢?我若不离开虞国,恐怕灾难就祸及自身了。”他带领妻子儿女到了西山,三个月后,
虞国就灭亡了。
更多推荐
设计,家具,葫芦,中国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