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23日发(作者:顾家家居官网)

Special topic

专题

编辑|屈梦夏

Ye Xingsheng

叶星生

叶星生,四川成都人。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国家一级美术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国西藏文化保护与发展协会理事,

中国收藏家协会副会长,西藏博物馆名誉馆长,西藏大学客座教授,西藏第六、

第七、第八届政协委员。

唐卡的传承与发展

叶星生

唐卡随着藏传佛教的兴起而出现,属于宗教

需求下的文化产物,独特的高原环境为唐卡艺

术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藏传佛教绘画起源于

公元7世纪到9世纪,是历史上称为“吐蕃王朝”

的时期,在宗教史上称为西藏佛教的前弘期。

7世纪,佛教开始从印度罗汉王朝和内地的

唐王朝传到西藏。在此期间,拉萨附近的寺庙中

开始出现融合了印度、波斯以及汉地和藏地本

土风格的绘画。不过这一时期的美术作品并不

多见,能够留给我们参考的实物也是寥寥无几。

9世纪后,随着最后一位吐蕃王朗达玛灭佛

运动的出现,西藏佛教的前弘期也随之结束了。

  大约10世纪,在西部的阿里地区出现了3

个小国家,正是这3个以信奉佛教为主的小国

家使西藏佛教艺术取得了空前的成就。他们从

印度迎请阿底峡大师前来复兴佛教,被称为“上

路弘法”,同时波罗王国的佛教绘画风格也被

带到了西藏。山南地区的另一个王室后代小国

派“鲁梅十人”,前往安多地区迎请佛法,即“下

路弘法”。从10世纪到13三世纪期间,在整

个土蕃地区称为“分治时期”。每一次文艺复

兴都是以宗教兴起为前提,在唐卡绘画艺术的

传承中,在保持前人绘画的优良传统的基础上,

不断吸收采纳新的元素和思想,逐渐使本时期

所绘制的唐卡作品和其他时期作品有了明显的

区别。

10世纪,西藏的壁画与唐卡是同时绘制的,

这一时期的绘画作品均以印度北部的波罗王朝

艺术风格为主,藏学历史学家在10世纪古书中

找到关于藏文唐卡最早出现的证据,但这些时

期的唐卡实物佐证却难以寻觅。

著名的题记为“热振寺女神”的绿度母唐

67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Special topic

专题

卡为我们对这个时期的绘画艺术提供了重要的断代

依据。这幅唐卡被学者们公认为10世纪至11世纪

时期的唐卡作品,并被公认是现留存能见到的最早

期的唐卡。是“上路弘法”时,阿底峡大师由印度

带到西藏的。这幅唐卡棋格状的典型构图,人物动

作服饰,以及人物之间的装饰,都体现出明显纯正

的波罗艺术风格。这张绿度母现存于境外。随着人

类的进步,历史也将更清晰地展现在世人面前,我

们期待着更多的考古发现,揭开西藏美术史中众多

的谜团。

11世纪,伴随着“分治时期”土蕃王朝的瓦解,

以及后弘期佛法的兴起,卫藏及西部地区的寺庙和

僧众开始迅速恢复。众多寺庙如托林寺、阿基寺、

夏鲁寺、扎塘寺,甚至远离藏区的西夏黑水古城等,

他们所留存下来的寺庙壁画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实

物依据和明确的参考。

土蕃王朝后佛教艺术再次兴起也归功于上、下

路的弘法过程,印度波罗艺术从西藏的西部进入,

内地后唐时期的敦煌艺术从青海安多地区进入,于

阗大乘佛教的中亚艺术从北部进入,这些艺术形式

的到来都预示着属于西藏的艺术王朝即将到来。这

一时期相对于10世纪来说,可参考的绘画就比较

多了。这一时期唐卡作品主要延续了10世纪印度

波罗风格的棋盘式平面构图,图中有热带植物和条

状彩色雪山的造型,人物头上的三叶冠,身体上装

饰很多,臂环靠近胳膊上部,衣服较少,身体造型

优美多变,头光和背光为直线半开口马蹄形。

12世纪,西藏寺庙绘画艺术在12世纪进入了

繁荣期,此时的壁画及唐卡作品将波罗风格艺术推

向了鼎盛时代,在这贫瘠的高原上,西藏人民创造

了又一个属于全人类的神话。精彩的作品仿佛是那

段时期的遥远回响,到达了我们灵魂的最深处。

西藏高原留住了渐渐消亡的波罗王朝的灵魂,

包容的心态使得波罗艺术的火种在雪域炽热燃烧。

也就在12世纪,纯正热烈的波罗艺术在这里达到

了高峰。传世的12世纪唐卡比较多,其中不乏精

品之作,这一时期作品的特点为:主尊突出,在画

面中占的比例巨大,主尊两旁有侍立菩萨,人物大

多为白色或黄色身体,主尊及菩萨侍接近全裸;背

光和头光为蹄形,卷草图案大量出现;主尊宝冠为

多层三叶正三角锥形,装饰环、璎珞及其他配饰较

多,耳环较大,有飘带;莲花座分为五色,呈上宽

下窄,上下翻合状;人物的五官造型和神态形象有

着明显的波罗风格。

13世纪,13世纪开始的近200年是西藏本土

绘画的鼎盛时期。公元1247年西藏各地割据势力

均跟随萨迦派归入蒙古大元帝国,萨迦派开创了西

藏第一个政教合一的本土政权,西藏土蕃后期的分

治格局正式结束。当时的元朝政府大力扶持藏传佛

教,藏传佛教在元朝的巨大版图内得到了推广和发

展,这一时期中,蒙古、汉地及更多的地区出现了

藏传风格的寺庙、白塔、壁画及石刻。这时靠近西

藏的尼泊尔马拉王朝也迎来了历史上的艺术高峰

期,这些尼泊尔艺人翻越喜马拉雅山,把尼泊尔风

格的艺术元素带到了西藏。其中最著名的事件是尼

泊尔国王让17岁的阿尼哥带领由80人组成的艺

术精华团队,来到中国为国师八思巴修建金塔,这

让尼泊尔艺术家与西藏本土艺术家得到了充分的交

流。

这一时期,更加成熟的绘画技艺在藏区各地开

花结果,以波罗风格为主,受到不同审美角度和西

藏地方本土艺术的影响,各地域开始融入不同绘画

元素。西夏党羌王朝在标准绘画中加入本民族特征

元素,在学习西藏绘画的同时又将唐宋汉地绘画元

素融入进来,部分作品在藏式风格构图的基础上,

出现混血风格,面部出现了汉式或罗斯式表情,受

到汉地影响,绘画中的人物大多开始穿着简单的衣

物,绘画中出现条状山石、华盖,在敦煌壁画中还

出现多人物叠压的构图,与早期波罗式的棋盘构图

有着明显的区别。

68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Special topic

专题

释迦摩尼佛释迦劫持三十五佛

13世纪,藏传佛教在内地、新疆、西夏、蒙古等

地区广泛流传,其他边疆地区的艺术元素也融入了藏

传佛教绘画艺术中,在西藏、北京、杭州等地留下了

这个时期的诸多历史艺术遗迹。13世纪艺术的大融合

预示着西藏本土艺术即将开始。

14世纪,元朝统一西藏各势力近100年后,藏传

佛教艺术开始进入稳定期,不断地积累、融合以及逐

渐地自我完善,开创了西藏本土艺术的鼎盛时代。13

世纪尼泊尔艺术影响到西藏腹地,与最早在西藏发展

到极致的印度波罗艺术体系相遇,汉地的艺术元素也

在元朝一统江山之后流入西藏并被本土文化所接纳和

消化,这些元素融入本民族的审美特点及身体特征,

最终形成了系统完整的真正具有西藏本土特色的绘画

风格体系。

此时西藏腹地的寺庙中出现了代表本土绘画最高

水准的壁画,这些壁画集中在江孜一带的夏鲁寺、萨

迦寺、白居寺等,所以这一时期的绘画风格又称为“江

孜风格”。“江孜风格”又影响到了西部阿里、东部

安多等地区,为后来各画派的出现奠定了基础。这一

时期除精美的壁画外,还有大量的唐卡传世,但多流

失海外。

14世纪唐卡作品的特点为:肖像风格明显,人物

69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Special topic

专题

藏医唐卡

造型明显脱离波罗艺术,五官的画法也不同于

尼泊尔式的孩童比例,人物面部及身体上出现

高光,身体比例更符合本民族审美;人物面部

较方,双眉几乎相连,四肢较长,主尊发部出

现细小的飘带;愤怒像中护法表情狰狞,眼中

出现红色,身体比例像孩童;主尊以及供养者

上身多为赤裸,下身着彩裤,体态优美,动作

夸张,有南亚舞蹈的动作特点;主尊宝冠由三

叶变为五叶,并从三角形变为水滴形,粗大的

耳饰也被耳环取代;部分唐卡中还出现了汉式

建筑。

15世纪,西藏的绘画艺术吸收了外来的多

种艺术元素后,带有自身审美观点的艺术风格

相应产生,本土风格明显的艺术体系就此建立

起来,随之表现出强劲的传播力量。“江孜风格”

的出现将西藏绘画史推向了一个鼎盛的时代,

藏区各地都出现了江孜风格的艺术绘画,并成

为后来出现的各大画派的参考标准。在这期间

完成的绘画作品中最有代表性的便是白居寺的

壁画,白居寺吉祥塔于1436年建成,来自西

藏不同地区的艺术家们带来各自的艺术语言聚

集于此,多种艺术元素在此交融,艺术家们将

各家众彩交融合并在白居寺,使得江孜艺术更

加完美和成熟。

这种辉煌的艺术同时在西藏西部的阿里地

区也得到很好的展示,令人神往又心醉的古格

艺术就诞生于此,是西藏绘画史上的奇迹。

15世纪唐卡作品整体的特点是:突破了棋

盘式的布局,构图更为生动活泼,出现牡丹花

莲座及五彩莲瓣。人物造型传承于波罗艺术,

但已完成过渡并完善化。人物的脸形,五官变

化更加本土化;画面元素中出现汉地建筑、家

具、树木等,有明显的汉地工笔风格;头光和

背光处在蹄形和圆形的过渡阶段;人物上身出

现衣物,服饰较为宽松,飘带更加丰富;更多

的色彩开始出现,整体配色也更加复杂多变,

70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Special topic

专题

画面华丽多彩。

16世纪,这一时期的准确定位应该是15世纪到

16世纪,这是藏传绘画史中非常重要的时期。与西方

文艺复兴的时间和特点相同,大师巨匠纷纷登场,各

大师的绘画学说及著作不断涌现,其标志便是绘画中

出现了画家的名字,“留名于画”开始让画师的地位

也发生了变化,为其树立口碑、开门立派提供了条件。

随着各大藏传佛教教派的争斗,各个教派赞助和

扶持的不同绘画流派的纷争也逐渐开始,这将意味着

画派的兴衰将与教派的胜败共同沉浮。

萨迦派支持的钦则画派,嘎玛嘎举派赞助的嘎玛

嘎孜画派,格鲁派推助的勉唐画派,三大画派都有自

己完整的绘画传承、著作、主导思想和宗派支持,甚

至有教派领袖亲自参与到绘画当中。

世界上每种画派都是在其出现几十年或上百年后,

在拥有自己画派完整独特的理论体系的基础上,才能

体现出它的影响力。直到18世纪,随着格鲁派在教派

纷争中取得全面胜利,在西藏建立政教合一的体制的

同时,其支持的勉唐画派也结束了众派纷争的局面,

统一了画风和度量,开始了近300年一统天下的局面,

时至今日,我们见到的唐卡作品仍然以勉唐派画风为

主。

17世纪,17世纪格鲁派在西藏宗教斗争中取得

了全面的胜利,各宗教派系逐渐被格鲁派取代,受到

格鲁派支持的勉唐派的地位也得到了明确,逐渐将各

个画派归于其正统的理论当中,此时西藏只剩两个不

同风格的绘画体系,即勉唐派和嘎玛嘎孜派。嘎玛嘎

举派在宗派斗争中失败,被迫退回到康区,其赞助的

嘎玛嘎孜画派也从此在这里发展下去,其后创立了新

嘎玛嘎孜派。新嘎玛嘎孜派在东部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直至今日仍完整地保留着新嘎玛嘎孜画派的特点。此

时,勉唐派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吸收着更多的艺术元素,

在旧勉唐的基础上,融入了嘎玛嘎孜画派和汉地的画

法,最终确定了我们现在看到的典型西藏绘画的新勉

唐派。

18世纪至20世纪,新勉唐画派在藏族美术史中成

了真正的绘画“标准样式”,独霸近现代西藏画坛。

勉唐画派在300年岁月中创造了无数美术作品,也解

决了格鲁派寺庙的发展需求。简单直接地学习,使得“标

准样式”“平面构图”的勉唐派更容易掌握和推广流行,

这种固定风格和样式的绘画为西藏社会日增的需求提

供了帮助,满足了寺庙、修行者、居家供奉的需求。

清朝统治时期,唐卡成为西藏人生活中的必需品,西

藏的唐卡艺术到处可见。清朝政府对藏传佛教的推行,

也加助了西藏绘画的传播,蒙古、北京等地也开始流

行这种宗教艺术。故宫博物院中收藏的上千幅唐卡,

也大多数为18世纪绘制。

马头明王

71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更多推荐

西藏,艺术,绘画,出现,世纪,风格,波罗,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