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内装修吊顶图片-武汉装饰装潢网

2023年4月23日发(作者:6米欧派橱柜定制价格)
春节习俗的资料
春节习俗的资料9篇
春节习俗的资料1
春节传统习俗:
1、祭灶
我国春节,一般是从祭灶揭开序幕。祭灶,是一项在我国民间影
响很大、流传极广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
位。
2、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
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风俗。按民间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
春扫尘有“除陈布新”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
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愿望和辞旧迎新祈求。 每逢春节来
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
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
干干净净迎新春欢乐气氛。
3、洗浴
传统民俗中在这两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晦气,准备
迎接来年新春,京城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谚语。腊月
二十六洗浴为“洗福禄”。
4、接玉皇
旧俗认为灶神上天后,天帝玉皇于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亲自下界,
查察人间善恶,并定来年祸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称为“接玉
皇”。这一天起居、言语都要谨慎,争取好表现,以博取玉皇欢心,
降福来年。
5、贴春联
春联亦名“门对”、“对联”、“桃符”等,是对联一种,因在
春节时张贴,而得名。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文字描绘时代背
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
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
氛。
6、守岁
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习惯,俗名“熬年”。守岁从吃年夜饭开
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人家一直要吃到深
夜。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习
俗。 守岁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新
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7、放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
开门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
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
有两千多年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气氛,是节日一种娱乐
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9、给压岁钱
压岁钱是由长辈发给晚辈,有家里是吃完年夜饭后,人人坐在桌
旁不许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长辈发给晚辈,并勉励儿孙在在新一
年里学习长进,好好做人。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
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
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
安安度过一岁。
10、拜年
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
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
春节里一项重要活动,是到新朋好友家和邻那里祝贺新春,旧称
拜年。新年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衣服,打扮得整整齐
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方式多种
多样,有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
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
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
来后来“贺年片”。
11、迎财神
南方人在正月初五迎财神。民间传说,财神即五路神。所谓五路,
指东西南北中,意为出门五路,皆可得财。因此,每到过年,人们都
在正月初五零时零分(正月初四24点后),打开大门和窗户,燃香放爆
竹,点烟花,向财神表示欢迎。接过财神,大家还要吃路头酒,往往
吃到天亮。大家满怀发财希望,但愿财神爷能把金银财宝带来家里,
在新一年里大发大富。
12、逛庙会
逛庙会是大多数中国人春节情结,更是不可或缺年俗。春节庙会
最早是民间宗教仪式,庙会之时,通常由僧人、道士做“法事”或
“道场”以祭祀神佛,人们也要进香朝拜、许愿、还愿、求福。庙会
期间,也少不了商贩叫卖、民间艺术表演。庙会上有许多历史悠久深
受老百姓喜爱传统项目,比如,舞狮、舞龙、扭秧歌、踩高跷、跑旱
船等。
13、舞龙
舞龙,又名「耍龙灯」、「龙灯舞」,是汉民族传统舞蹈形式之
一。每逢喜庆节日,各地都有舞龙习俗。舞龙起源于汉代,经历代而
不衰。舞龙最初是作为祭祀祖先、祈求甘雨一种仪式,后来逐渐成为
一种文娱活动。到了唐宋时代,舞龙已是逢年过节时常见表现形式。
14、舞狮
舞狮,也叫「耍狮子」、「狮子舞」,它与舞龙一样,是我国传
统舞蹈形式,也是一种流行很广民间体育活动。又会在春节或庆典活
动舞狮。
舞狮开始于南北朝。在我国,舞狮形式多种多样,大致可以分为
北方舞狮和南方舞狮两种。北方舞狮外形与真狮很相像,全身狮披覆
盖,舞狮者(一般两人合舞一只大狮子)只露双脚,不见其人。北方舞狮
有雌、雄之分,还有文狮、武狮、成狮、崽狮之分。
南方舞狮主要流行在广东。这种舞狮由一人舞狮头,一人舞狮尾。
狮子造型、式样、颜色多与北方狮不同。舞狮者穿各种灯笼裤,上穿
密妞扣唐装灯笼袖衫或背心,可见舞狮者全身。舞狮要使出浑身解数。
8、吃饺子
饺子,北方年夜饭有吃饺子传统,但各地吃饺子习俗亦不相同,
有地方除夕之夜吃饺子,有地方初一吃饺子,北方一些山区还有初一
到初五每天早上吃饺子习俗。吃饺子是表达人们辞旧迎新之际祈福求
吉愿望特有方式。按照我国古代记时法,晚上11时到第二天凌晨1时
为子时。“交子”即新年与旧年相交时刻。饺子就意味着更岁交子,
过春节吃饺子被认为是大吉大利。另外饺子形状像元宝,包饺子意味
着包住福运,吃饺子象征生活富裕。
春节习俗的资料2
年谣云:“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花”或“二十八,把面
发”。所谓贴花花,就是张贴年画、春联、窗花和各种神码。
其中贴春联的习俗源于古代的“桃符”。古人以桃木为辟邪之木,
《典术》曰:“桃者,五木之精也,故压伏邪气者也。”到了五代时,
后蜀君主孟昶雅好文学,他每年都命人题写桃符,成为后世春联之滥
觞,而题写于桃符上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便成为有记载
的中国历史上第一副“春联”。后来,随着造纸术的问世,才出现了
以红纸代替桃木的张贴春联的习俗。
春节习俗的资料3
说到永康的春节习俗,那可真是多啊!让我给你细细道来。
掸尘:农历腊月二十四,这一天各家各户都要掸扫去室内、家具
及厨房各角落的灰土尘埃,以免留下魔鬼的爪印,于来年不利。
贴春联: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等。每逢春
节,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
为节日添加喜庆气氛。
倒贴“福”字:在贴春联的同时,大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
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
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
和祝愿,人们干脆把“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
已到”。
谢年:在除夕,永康城乡各地鞭炮阵阵,家家户户按照传统习俗
摆出了方桌,点上了红红的蜡烛谢年,祈福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祭祖:在我们这里,正月初一,不是先拜年,而是先去祭祖。每
拜完一个祖坟,就在坟前放鞭炮,为了让祖宗保佑我们。
拜年:祭完祖,就是拜年了。人们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
整齐齐,出门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
怎么样,看了我们这儿春节习俗,才知道各地习俗每什么太大的
差别吧。
春节习俗的资料4
祭祖:年谣称:“腊月二十九,上坟请祖上大供”。对于祖先的
崇拜,在中国由来已久。事死如生不仅是孝道的重要标志,也是尊老
敬老的美德。春节是大节,上坟请祖仪式也就格外郑重。上坟请祖的
时间,大多数地区在二十九日早晨请祖。据汉代崔寔的《四民月令》
记载:“正月之朔是为正月,躬率妻孥,洁祀祖祢。及祀日,进酒降
神毕,乃室家尊卑,无大无小,以次列于先祖之前,子妇曾孙各上椒
酒于家长,称觞举寿,欣欣如也。”这说明,早在汉代中国的祭祖活
动就已经是春节中一项十分重要的活动了。
小除夕:除夕前一日,叫“小除夕”,家置酒宴,人们往来拜访
也叫“别岁”。焚香于户外,叫“天香”,通常要三天,才能完。
春节习俗的资料5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一年中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在
中国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还有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相传至今。
比如,扫尘、贴春联、贴窗花、倒贴“福”字、画年画和守岁等等。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在古书《吕氏春秋》中记载,我
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习惯了,此外,扫尘还有“除陈布
新”的含义。
春联也叫对联、桃符,它以对偶、精巧的文字抒发美好的愿望,
是我们中国独特的文学形式。春节贴春联这一习俗起源于宋代,春联
分为上联、下联和横批。
“福”字,指的是福气、福运,春节贴“福”字是为了表达对亲
朋好友的一种祝福。可是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祝福,人们干脆把
“福”字倒过来贴,表示“福‘倒’了”。
现在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已很是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家家户
户带去了兴旺和欢乐的喜庆场面。我国收藏最早的年画是南宋《隋朝
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的木刻年画,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和绿
珠四位古代美人。
在此我再送大家一副对联:“焰火耀长空,色彩斑斓欢度除夕度,
金龙腾大地,人声鼎沸喜迎吉祥年”!
春节习俗的资料6
腊月二十三,民间称“小年”,是中国汉族传统文化中祭灶、扫
尘、吃灶糖的日子。民谣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腊月二
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神,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也就
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为二十五
日举行祭灶。后逐渐演化为“二十三,过小年”。凡家内各事,灶神
均有权管理。他观察人们怎样生活,如何行事,并把好事坏事都记录
下来,在每年腊月二十三或者二十四这天上天向玉皇大帝“打小报
告”,以降福祸于其家,因此人们对此特别重视,家家户户在这一天
都要祭祀灶神,民间称“祭灶”、“辞灶”、“送灶”。
春节习俗的资料7
早起:有的人认为,如果不早起,田坎就会塌。所以要早起。
开门炮仗: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
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
喜气洋洋。
拜年:春节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到亲朋好友家和邻居那里祝贺
新春,旧称拜年。汉族拜年之风,汉代已有。唐宋之后十分盛行,有
些不便亲身前往的,可用名帖投贺。东汉时称为“刺”,故名片又称
“名刺”。明代之后,许多人家在门口贴一个红纸袋,专收名帖,叫
“门簿”。民间互访拜年的形式,根据彼此的社会关系,大体可分四
类:
一是走亲戚。初一到本家,初二到岳父家、须带礼物。进门后先
向佛像、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礼,然后再给长辈们依次行礼。
可以逗留吃饭、谈心。
二是初三到亲朋礼节性的拜访。如给同事、朋友拜年,一进屋门,
仅向佛像三叩首,如与主人系平辈则只须拱手一揖而已,如比自己年
长,仍应主动跪拜,主人应走下座位做搀扶状,连说免礼表示谦恭。
这种情况一般不宜久坐,寒暄两句客套话就要告辞。主人受拜后,应
择日回拜。
三是感谢性的拜访。凡对人家欠情的(如律师、医生等)就要买
些礼物送去,借拜年之际,表示谢忱。
四是串门式的拜访。对于部分左邻右舍的街坊,素日没有多大来
往,但见面都能说得来,到了年禧,只是到院里,见面彼此一抱拳说:
“恭喜发财”、“一顺百顺”,在屋里坐一会儿而已,无甚过多礼节。
古时有拜年和贺年之分:拜年是向长辈叩岁;贺年是平辈相互道
贺。现如今,有些机关、团体、企业、学校,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
称之为“团拜”。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
和形式,人们除了沿袭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兴起了礼仪电报拜年和
电话拜年等。
给压岁钱:压岁钱(在广东叫做“俾利是”)是由长辈发给晚辈
的,有的家里是吃完年夜饭后,人人坐在桌旁不许走,等大家都吃完
了,由长辈发给晚辈,并勉励儿孙在新的一年里学习长进,好好做人。
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后,放在他们的枕头下过年给压岁
钱,体现出长辈对晚辈的关爱和晚辈对长辈的尊敬,是一项整合家庭
伦理关系的民俗活动。
占岁:旧时民间以进入新正初几日的天气阴晴来占本年年成。其
说始于汉东方朔的《岁占》,谓岁后八日,一日为鸡日,二日为犬,
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八日为谷。
如果当日晴朗,则所主之物繁育,当日阴,所主之日不昌。后代沿其
习,认为初一至初十,皆以天气清朗,无风无雪为吉。后代由占岁发
展成一系列的祭祀、庆祝活动。有初一不杀鸡,初二不杀狗,初三不
杀猪……初七不行刑,初八不打谷的风俗。
聚财:俗传正月初一为扫帚生日,这一天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
扫走运气、破财,而把“扫帚星”引来,招致霉运。假使非要扫地不
可,须从外头扫到里边。这一天也不能往外泼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财。
今天许多地方还保存这一习俗,大年夜扫除干净,年初一不出扫帚,
不倒垃圾,备一大桶,以盛废水,当日不外泼。
团圆饭:一年一次的团圆饭充分的表现出中华民族家庭成员的互
敬互爱,这种互敬互爱使一家人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家人的团聚往
往令"一家之主"在精神上得到安慰与满足,老人家看儿孙满堂,一家
大小共叙天伦,过去的关怀与抚养子女所付出的心血而没有白费,这
是何等的幸福,而年轻一辈也正可以借此机会向父母的养育之恩来表
达感激之情。
各地有意思的春节风俗
1.华北地区
北方的春节,除了必不可少的庙会,各地又有多种独特的习俗。
捏油灯:在山西晋西北的岢岚县民间,从正月初十至二月初二,
人们在几个晚上都要点油灯。岚县人捏灯盏,是用面捏,所用面,有
荞面、糕面数种。捏荞面灯盏,要捏成形后放在笼屉中蒸熟;糕面,
即软黄米面灯盏,是在做成蒸熟的素糕后才捏成灯形。有的人家也用
玉米面、荞麦面做灯。用白面做的叫“银灯”,用玉米面做的叫“金
灯”,用养麦面做的叫“铁灯”。
剪春幡:在南阳镇平一带,农村妇女习于立春日用彩色绸布剪制
‘春鸡”、“春燕”、“春花”、“春柳’等,缀于小儿臂上,男左
女右,以为立春之标志
跑竹马:这种民间艺术表演形式流行于山西省内各地。这种活动
内容,通过有关资料的证实,至少已经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是风行于
山西农村、城市一种民间活动形式,一般在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闹
“红火”时活动于广场或街头巷尾。
2.西北地区
年味渐浓 盘点各地春节风俗
陇县社火:是节日迎神赛会扮演的杂戏杂耍。 “ 社火 ”的渊源是
在祭祀土神谷神的活动中,逐渐加进了其它杂戏杂耍的 “ 百戏 ”广场
娱乐活动。起初,是作为民间趋吉避凶的社祀方式之一,以后逐渐演
变成了迎春贺年的娱乐活动。
送孩儿灯:简称“送灯”,也称“送花灯”等,即在元宵节前,
娘家送花灯给新嫁女儿家,或一般亲友送给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
吉兆,因为“灯”与“丁”谐音。这一习俗许多地方都有,陕西西安
一带是正月初八到十五期间送灯,头年送大宫灯一对、有彩画的玻璃
灯一对,希望女儿婚后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儿怀孕,则除大宫
灯外,还要送一两对小灯笼,祝愿女儿孕期平安。
破五:意思过了今天过年中所忌讳都破了,生产开始正常,清晨
鸣炮庆祝,但这一天也是忌讳最严的一天,呆家里不作事更不能出门。
今天也是过年敬香供神最后一天,晨、午、晚每次都要鸣炮。
3.华中地区
作为中华民族发祥地,中原地区保留了大量传统民俗。
年味渐浓 盘点各地春节风俗
沤柏枝:豫西一带,农历正月初一最早起床的人第一件事是将除
夕堆放在院中配有麦糠或谷草的柏枝点燃,俗称“沤柏枝”。沤柏枝
时有的全家大人小孩要从柏枝火上跨过,称跨旺火。有的还在当院中
高挂一灯笼,称作。挂天灯。据说,挂天灯、沤柏枝、跨旺火可。镇
妖除邪,尤其可防止凶神
冬舂米:汉族民间岁时风俗。流行于安徽和县、含山等地。每年
冬至后第三个戊日,恰好是农历腊月初六或初七,民间称作“腊米工
日”。这天取水舂米,迈入仓中,故称。冬舂米是在黄米的基础上再
囤制一次。
放人丁炮:汉族岁时旧俗。流行于安徽歙县地区。农历正月初二,
各宗族所有男子,在本族祠堂内集合,由庭长或代表发给爆竹,一般
每人三枚。凡有儿子的男子,每人加发小爆竹十挂,一挂一百枚,取
百子吉祥之意;无子的男子在祠堂祖宗牌位下烧香求子。民间认为,
这天是求子最好的日子。
春节习俗的资料8
以前过年,只是和大人凑热闹。今年过年我知道了不少和春节有
关的风俗习惯。
大年三十的上午每家每户都要贴春联,以示迎春之意。外公每年
都要挑选一幅称心如意的好春联。今年选的上联是:喜气洋洋财旺旺,
下联是:好运多多福连连。横批是:吉星高照。这足以预示新的一年
里的幸福生活。
年三十午夜吃饺子,也是每家必不可少的。老人们都说吃饺子好。
吃饺子包含着非常丰富的文化意义。饺子谐音交子,就是相交子时,
交好运发大财。因饺子的形状又像金元宝,故又象征团圆和财富。
大年初五俗称“破五”,意思是人们要走出家门进行户外活动。
这天上午我和外公外婆沿着河堤,从将军码头一直走到新华码头。这
里是滑冰场,男女老少人头攒动,人们身着五颜六色的节日新装,好
像给冰场上装点了盛开的鲜花。人们有的在滑冰、有的在打冰车。还
有的在冰道上从高处往下放冰车,大家玩的真尽兴!大人、孩子和老
人,一片欢歌笑语……
这不正是太平盛世的真实写照吗?
春节习俗的资料9
民谚称“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举行过祭灶后,便正式地
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
方叫“掸尘”。在春节前扫尘,是中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扫尘之
日,全家上下齐动手,用心打扫房屋、庭院,擦洗锅碗、拆洗被褥,
干干净净迎接新年。其实,人们借助"尘"与"陈"的谐音表达除陈、除旧
的意愿。
【春节习俗的资料9篇】
美的中央空调官网网站-木板分为哪几种板材图片

更多推荐
五木家具怎么样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