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31日发(作者:袁扬)

隋唐五代官服设计

隋唐五代官服设计

一、官服的地位与发展

从古至今,服饰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一直受政治、经济、宗教等多种因素影响,因此,在不同的朝代下造就了不同的服饰特点。而在每个朝代下,又根据人们阶级的不同、地域的不同等产生了各式各样的服装,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每个朝代的官服。服饰制度是古代君王施政的重要手段,官服作为政治权利的一部分,既是个人身份的标志,也是权利的象征,可以充分显现一个人的政治及社会地位。

一直以来,官服都在逐渐的演化和发展。隋唐五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唐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强大的封建帝国,政治、经济、文化高度发展,达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阶段。隋唐时期,南北统一,疆域辽阔,经济发达中外交流频繁,体现出唐朝政权的巩固与强大。在服装服饰上也达到空前繁盛时期。在这一阶段,官服的发展也迎来了一个高峰,君王建立了更为完善的、系统的官服制度。

二、官服的分类

随着国家的统一,隋唐朝廷都曾参照前朝旧制,改革舆服制度,规定天子、百官的官服用颜色来区分等级,用花纹表示官阶。隋代朝服尚赤,戎服尚黄,常服杂色。唐代以柘黄色为最高贵,红紫、蓝绿、黑褐等而下之,白色则没有地位。

官服按利益轻重分为四部分,分别是:祭服、朝服、公服、常服。

祭服即冕旒之服,为古代祭祀时所用的礼服,是各类服饰中最为庄严的。而在唐代,祭服不仅用于祭祀典礼,在其他典礼中也有用到。臣下之冠有五:高山冠、远游冠、进贤冠、獬豸冠、却非冠;冕有五:衮冕、驚冕、毳冕、浠冕、玄冕;牟有二:舜牟、武牟;帻有三:介帻、平巾帻、平巾绿帻。可见其种类之丰富,冠帽不同的材料、色泽,不同的穿戴方法,借以区别官阶等级、礼仪轻重。

朝服也称具服,是皇帝及群臣大朝会时的礼服。规定一至五品官员的形制组合为:冠、帻、缨、簪导、绛纱单衣、白纱中单、黑领、袖、黑褾、撰、裾、白裙襦、革带金钩角枼、假带、曲领方心、绛纱蔽膝、白袜、乌皮靴、剑、纷、鞶囊、双佩、双绶。

公服为古代官吏在衙署内处理公务时所创的服装。中国官吏穿着专门的公服坐堂办公。公服的形制与祭服朝服相比要简单的多,同时还省略了繁琐的挂佩,故也称为从省服。冠、帻、簪导、绛纱单衣、白裙、革带金钩角枼、假带、方心、衬履、鞶囊、双佩、白袜、乌皮履。

常服:常服古称宴服,一般为圆领、右衽、领、袖及襟处有边缘。文官衣略长而至足踝或及地,武官衣略短至膝下。袖有宽窄之分,多随时尚而异,服色上有严格的规定。

隋唐官服表现了其开放的思想、开拓的精神,充分反映了鲜明的时代个性和强烈的民族性。但其终究是政治的附庸,用颜色、材质来区分官员的等级,礼仪的轻重。

三、隋朝官服的设计

3.1 隋朝官服设计特点

隋文帝厉行节俭,不注重服装的尊卑,至隋炀帝继位以后,才恢复了秦汉章服制度。自南北朝以来,帝王冕服就只有九章,少了日、月、星辰三章,将其用于旗帜。隋炀帝时期将此改回,日、月分列两肩,星辰列于后背衣领下,从此“肩挑日月,背负星辰”就成为历代皇帝冕服的既定款式。且衣领及衣袖上还贴有立龙,威严十足。

隋炀帝会根据不同场合戴通天冠、远游冠、皮弁等。其所戴通天冠上有金博山等装饰,包括其所戴皮弁也用十二颗玉琪(古时用琪,隋炀帝改为用珠,以下统称为玉琪)进行装饰,并用玉琪个数表示官级高低,天子十二琪、太子与一品官员九琪、下至五品官员每品各减一琪、六品以下无琪。官员所戴进贤冠也以官梁分级位高低,三品以上三梁、五品以上二梁、五品以下一梁。谒者大夫戴高山冠、御使大夫、司隶等戴獬豸冠。

隋朝祭服玄衣纁裳,冕有垂施,原所用为白珠,因为白色珠太过乍眼,改用青珠,皇帝十二旒十二章、亲王九旒九章、侯八旒八章、伯七旒七章、三品七旒三章、四品六旒三章、五品五旒三章、六品以下无章。

从隋朝开始,人们崇尚“以黄为贵”,开始真正流行黄色的“龙袍”。当时隋文帝最初所穿为杏黄色龙袍,而且不仅皇帝可以穿杏黄色,普通百姓也可以穿。隋朝文武官朝服绛纱单衣,白纱中单,绛纱

蔽膝,白袜乌靴。男子官服,在单衣内襟领上衬半圆形的硬衬“雍领”。隋文帝赐大臣束九环金带,亲王十三环带,环数越多,地位越高,官员也 称“以腰保领”,表示对皇帝的拥戴。

隋炀帝时期下令用颜色来区分官员和平民的衣着,限定五品以上官员可以穿紫袍,六品以下官员分别用红、绿两色,小吏们皆用青色,平民百姓用白色,屠夫商贩着黑色衣服,士兵们穿黄袍。

3.2隋朝官服设计意义

(1)隋朝将“日月、星辰”等纹饰放回到皇帝的冕服上,从此“肩挑日月,背负星辰”成为后世历代帝王冕服的基本形式。

(2)隋朝正式把常服纳入了律令格式体系。

(3)隋朝开创了用颜色将常服进行等级化的先篇。

四、唐朝官服的设计

4.1唐朝官服设计特点

唐承隋制,李渊建唐后,皇帝也穿黄色的袍衫,但李渊觉得如果一般的老百姓也穿黄色,无法体现皇家的威严,于是下诏“禁士庶不得以赤黄为衣服”。从此以后,历朝历代几乎都有类似的规定,老百姓的日常穿衣基本上就告别了黄色。从此以后,黄色一直作为最高贵的颜色,为历朝历代的皇家所专享。

唐代皇帝服饰类品繁多,有大裘冕、通天冠、翼善冠、武弁白帢等14种。而大裘冕就是皇帝祭祀天地时穿的礼服和礼帽。礼帽,外

表黑色,里面浅红,帽两边悬着的黄绵对着双耳。礼服,外表由缯制成,黑羊羔皮镶边,里为浅红色,领子、袖口为黑色。身带鹿卢剑,白玉双佩。衮冕是皇帝登位、祭庙、征还、遣将、纳后、元日受朝贺、林轩册拜王公时的着装。衮冕中的礼帽,垂白珠12旒,大红丝组带为缨。上衣深青,下裳大红,绣有12章纹。

群臣的祭服有衮冕、鷩冕、毳冕、绣冕和玄冕五种。 一品官员着衮冕,冠有九旒,青衣裳,绣有九种图形,金玉饰剑镖首。二品官员着驚冕。冠有八旒,青衣裳,绣有七种图形,银装剑。三品官员着毳冕。冠有七旒,衣裳绣有五种图形,佩金饰剑。四品官员着稀冕。冠有六旒,衣裳绣有三种图形,佩金饰剑。五品官员着玄冕。冠有五旒,青衣裳。综上所述,不难看出,官位越高,冠旒越多,衣裳图形越复杂,佩剑的质地也越好。而从高宗显庆九年废大裘冕到玄宗开元十七年,玄宗朝拜五陵只穿平时的素服,群臣随祭也只着素服。

皇帝朝服为通天冠。通天冠加金博山,附蝉,帽冠上装饰12颗玉珠,施设珠翠,黑介帻,发带装饰组缨翠羽,用玉或犀角的簪导。身穿绛纱袍,红罗裳,内衬白纱袍;领、袖、衣襟和领缘皆用织成料做装饰;白色衬裙镶嵌朱红色裙裾和上缘边;绛纱蔽膝,白假带,方心曲领项饰。佩革带、佩玉、剑、绶带,袜、舄颜色与服色同。未成年的皇帝,梳双童髻,戴空顶的黑介帻,插双玉簪导,加宝饰。

皇太子的朝服较皇帝朝服简单,轻便,所戴为远游三梁冠,比通天冠相对简单。帽饰金,附蝉,帽冠装饰九只玉珠,施珠翠,黑介帻,发带装饰组缨翠羽,用犀牛角质的簪导;身穿朱红里衬绛纱袍,内衬

白纱衬袍,其领、袖端、衣襟、领缘皆用素黑色;白色衬裙没有镶嵌;装饰绛纱蔽膝,白假带,方心曲领项饰。身佩革带、佩玉、剑、绶带,足服袜、舄与服色同。未成年的太子,梳单童髻,带空顶的黑介帻,插双玉簪导,加宝饰。

唐代文武官吏都戴进贤冠。三品以上三梁,五品以上两梁,九品以上即国官一梁。五品以上群臣的朝服,头部由冠帻,玉簪导装饰,身穿绛纱单衣,内衬白纱中单,黑色领缘、袖端,衣襟、裙裾,一律穿白色的裙。搭配革带、饰金钩,假带,方心曲领,绛纱蔽膝,足服白色袜子,黑色皮舄,身佩剑,纷, 鞶囊,双佩,双绶。六品以下去剑、佩、绶,七品以上簪白笔,八品、九品去白笔、白纱中单,以履代舄。

唐时期,皇帝的公服有:武弁、弁服、黑介帻、白纱帽、平巾帻、白帢,但实际上皇帝真正穿着的机会很少。武弁,和通天冠很像,只是帽冠上附有紫貂尾和蝉。黑介帻是皇帝拜陵时的的公服,后与平巾帻的外形趋于一致,成为文官的公服之一。白纱帽,配白裙、白纱、乌皮履,虽是公服之一,皇帝戴白纱帽的实例属罕见。平巾帻,是皇帝乘马时的礼服。白帢是皇帝参加大臣葬礼时的礼服。

太子的公服是公服远游冠和进德冠。公服远游冠,簪导以下部分与朝服远游冠相同,配绛纱单衣,白裙襦,革带,金钩䚢,假带,方心,纷,鞶囊,白袜,乌皮履。自永徽之后,若骑马,皇太子则着进德冠。进德冠有两种配置,一种用白练裙,一种用袴褶服。袴褶是一种上衣下裤的服式,由褶衣和下袴两部分组成。

群臣的公服比朝服更加简单,穿着场合更多。冠,帻,缨,簪导,

绛纱单衣,白裙襦。革带,钩䚢,假带,方心,袜,履,纷,鞶囊。六品以下去掉纷、鞶囊。贞观四年,公服又按照颜色分为四等:文武官员三品以上服紫,四品服深绯,五品服浅绯,六品服深绿,七品服浅绿,八品服深青,九品服浅青。

唐初袭隋制,天子常服用赭黄绫袍、幞头、六合靴,腰系十三环玉带。贞观以后,天子常服款式变化不大,但渐渐将颜色固定为赤黄色。皇太子制同天子,只是不能用十三环带,只能用九环带。唐朝对官服的质地、图纹亦有所规定。武德四年规定:“三品以上,大科绸绫及罗,其色紫,饰用玉。五品以上,小科绸绫及罗,其色朱,饰用金。六品以上,服丝布,杂小绫,其色黄。六品、七品饰银。八品、九品鍮”。

官员常服由幞头、襕衫袍、靴为主。男子官服,一般是头戴乌纱幞头;身穿圆领窄袖袍衫,衣长在膝下踝上,齐膝处设一道界线,称为横襕,略存深衣旧迹;腰系红鞓带 ,足登乌皮六合靴。从皇帝到官吏,样式几乎相同,差别只在于材料、颜色和皮带头的装饰。

幞头是一种用黑色纱罗做的软胎帽(一度用木胎),裹在发髻的后部,稍稍突起并微微前倾;帽带两条系于帽顶前部,两条垂于颈后,或长或短,式样有三五种,初尚平头小样,而后渐高。唐开元年间玄宗赐臣下“内样巾长脚罗幞头”,可知长脚式先出宫中;后垂的两条带子或下垂或上举,或斜耸一旁或交叉在后,带形初如梭子,继为腰

圆式,中施丝弦为骨。到五代时这两条带子平直分向两边, “软脚”变成了“硬翅”,终于形成宋代的展翅漆纱幞头,俗称乌纱帽。

加襕袍是一种汲取了深衣上衣下裳连属的形制,再结合胡服窄袖、圆领的特点而形成的一种新的服装。

唐初将靴的长靿改为短靿,更加方便。六合靴用七块皮子拼缝而成,成品有六条缝纹,所以也叫“六缝靴”。靴口较宽,有带系扎,靴靿可以纳物。靴有翘头靴、尖头靴、圆头靴等诸多样式。

唐代官吏服饰还有一种——戎 服,主要用于将军、军士。公元694年以后,在将帅袍服上绣有雄狮、猛虎、飞鹰等象征性图纹,变现武将的勇猛。唐代武官戴武冠。唐代服装有裤褶之制、腾蛇之制。所谓裤褶之制,就是上着褶下缚裤,便于骑马。

到开元十七年以后,自皇帝始,所有官员祭祀、常朝、随祭皆服官常服,依场合差异论服等的制度不再重要,官员的品级逐渐成为各项活动中唯一区别服饰等级的准则。

4.2外来文化影响下的官服设计

唐代的官服在实际使用中,由于胡俗的影响有所变化,主要包括袴褶服、櫜鞬服、缺胯袄子、半臂和革靴等。胡汉杂糅的风格与当时常服的主要区别在于领式和革带的装饰。男装胡服的具体制式为:窄袖、大或小翻领袍,短衣,小口裤,长靿靴,腰束蹀躞带,头戴各式

胡帽或幞头。

4.3唐朝官服设计意义

(1)自唐朝开始正式形成由赤黄、紫、朱、绿、青、黑、白七色构成的颜色序列,成为帝制时代社会等级框架的主要标志。

(2)唐朝官服以极大的包容性融入了少数民族的色彩。

(3)唐朝官服呈现出了唐朝文化处于巅峰状态与极盛状态时的雄浑大气,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和辐射力。

隋唐五代官服设计

更多推荐

官服,皇帝,官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