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11月30日发(作者:)
中国会议业的10大机遇和挑战
2008年“无与伦比”的北京奥运会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把中国尤其是北京
推到了聚光灯下。今年的上海世博会长达半年,对全球的影响力也非同小可。可
以相信,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大大增强了外国人对中国的了解和兴趣,国外
会议主办方也一定会郑重考虑他们的会员、他们的员工、他们的客户的强烈兴趣,
而把会议搬到中国来。
中国会议业的10大机遇
1. 中国政治稳定,经济平稳快速发展
改革开放30年,中国政治安定,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经济以让世人
惊讶的速度保持着高速发展,2000年-2009年这10年间中国GDP的平均增长率
是9.16%。经过30年的努力,中国从落后的农村社会发展成为现代商业社会。
今年第二季度,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总量超过了日本,成为了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经济的发展,商业的繁荣,投资的增加,意味着会议业的基础愈发壮大,会议业
前景不言自明。
2. 各地政府日益意识到会议业的重要性,从原来的“重”展“轻”会转变
到“展”、“会”一视同仁
应该承认,中国相当多的城市原来高度重视展览而没有意识到会议的重要
性,对会议的数量及其对当地经济的拉动作用认识不足。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根
据我的观察,全国只有北京每年有官方的会议数量、从业人员、产值的统计数据,
而其他城市仅有展览数量的统计,当然,会议统计有相当大的难度。好消息是,
现在很多城市已经意识到会议业的巨大作用了,纷纷采取各种措施促进会议业的
发展。目前,正值各地编制“十二五规划”之际,据我了解,正在制定或准备制
定会展业十二五规划的有广东、四川、江苏等7个省,北京、上海、重庆三个直
辖市和另外杭州、郑州、西安等9个城市。
3. 2008北京奥运会和2010上海世博会大大提升了中国作为会议目的地的吸
引力
2008年“无与伦比”的北京奥运会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把中国尤其是北京
推到了聚光灯下。今年的上海世博会长达半年,对全球的影响力也非同小可。比
如,我的好朋友,来自比利时布鲁塞尔的《HQ》杂志主编Marcel就临时改变行
程,去了一趟上海世博会,昨天半夜才到北京。可以相信,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
博会大大增强了外国人对中国的了解和兴趣,国外会议主办方也一定会郑重考虑
他们的会员、他们的员工、他们的客户的强烈兴趣,而把会议搬到中国来。
4. 中国在国际协会会议和公司会议方面已经取得了不错的口碑和业绩
这张图显示,根据国际大会及会议协会(ICCA)的统计报告,中国在全球的排
名中取得了非常不错的名次。2003年因为SARS,我们经历了一个低谷,但2004
年开始连续排名第8。2008年奥运会对国际协会会议有一些影响,但去年(2009
年)中国重回十强。与此同时,上海的排名也一直很稳定,可喜的是,2013年ICCA
年会将在上海举办。
5. 国际协会和公司愿意到中国举办会议是缘于巨大的会员潜力和消费市场
除了上面提到的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经济的发展等原因外,中国巨大的会
员基础和消费市场是国际协会和跨国公司选择中国作为会议举办地的另一个重
要因素。一个全球化的国际组织和公司都无法忽视中国会员和消费者的巨大前
景。另一方面,中国的协会、研究学者和专业人员也渴望融入世界,向世界同行
学习。
6. 中国科研实力上升,在国际组织中有越来越多的话语权和影响力,申办
国际协会会议的愿望也愈加强烈
中国科学技术进步和研发水准是同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相一致的,实际上,
没有经济实力作支撑,科研水平也难以为继。通过在大学和研究领域投入大量的
资源,中国在学术方面的发展十分迅速,比如化学、工程学、基因、航天、高速
铁路、医学等领域都取得了较高的水平,因而在这些领域的国际协会中就能获得
更多的关注度。事实上我们发现,国际协会中如果有来自中国的大人物(big shot),
那么该协会的会议就倾向于到中国来举办。
7. 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国际水准的会议中心和带有大型会议室/宴会厅的酒
店已不再成为接待瓶颈;可进入性大大增强
大家可能猜不到,这两张图片是新建的大连国际会议中心和天津梅江会展中
心,是接待夏季达沃斯论坛的场馆。这张图片是现在正服务于上海世博会新闻中
心的上海世博中心,世博会结束后经过内部改造和装修,预计将于2011年下半
年或2012年初对外营业。这些具有国际水准的会议中心以及大量的商务酒店完
全可以满足各类会议和活动。可进入性除了机场到酒店、会议中心外,更是指国
际航班,如今,除了北京、上海和广州三大航空枢纽外,二线城市如杭州、成都、
大连、天津、南京都相继开通国际航班,因此可进入性大大增强了。
8. 国家重点支持的行业,如节能环保、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文化体育休闲产
业将“生产”出大量会议
除了原有的会议总量,随着中央政府以及各地不断出台措施并给予资金支
持,一些受到政府支持的行业如能源、交通、旅游体育文化类的会议将有明显的
增长,这种增长不但是指数量的增长,包括国内会议和国际会议的数量增加,也
指会议规模的扩大、参会者的增多。
9. 专业会议服务公司/地面服务商获得了大量学习机会,专业服务能力得到
提高
除了来自境外的专业会议服务公司PCO和地面服务公司DMC进入北京和
上海以外,还有为数众多的本土的活动公司、会议公司以及一部分由大旅游集团
分离出来的会奖公司。应该说,目前的情形是本土公司和境外公司分食了不同档
次的客户群,如国家会议中心今年1月16-22日接待的SAP亚太区峰会就是由
一家新加坡会议公司来执行的。但显然本土公司会在很短的时间内通过近距离的
学习,努力缩小与国际水准的差距。比如,今年12月的甲骨文全球大会,人数
估计1万人,其会务公司就是一家总部在北京的公关传播公司。
10. 国家支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措施和资金,将进一步促使大学举办更多
的会议
我们以前忽略了大学举办的会议。实际情况是,大学不但是一支主办会议的
重要力量,同时也是仅次于会议中心、酒店的第三大会议举办场所,所以它的身
份比较特殊,即既是主办方,也是接待会议的地点,而且每年大学举办的会议数
量庞大,只是不被我们了解而已。中国有多少所大学呢?大家也许猜不到。按照
教育部的数据,中国有2286所高等院校,这是2007年的数据,估计最近三年还
有不少新成立的民办院校、独立学院和分校。
中国会议业的10大挑战
1. 没有国家级的会议促进局(CVB),各城市大多只有协调功能的会展办公
室,目的地推广极度欠缺
会议促进局CVB,对于会议目的地来讲,是必要条件,然而,可惜的是,
中国至今还没有国家级的CVB,各地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会议促进局,上海市
旅游局下属的上海旅游会展推广中心具备了会议局的雏形,其他城市设立的会展
办大多着重于内部的协调和展览事务,对会议还没有建立起真正的服务功能,专
业的目的地市场推广尚未启动。这是中国发展会议业的最短的短板。
2.大型国际会议的审批制度不为国际协会/组织所理解和接受
2006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在华举办国际会议
的管理办法》,对大型国际会议的报批做了规定,比如,外宾人数在100人以上
或会议总人数在400人以上的社科类国际会议,以及外宾人数在300人或会议总
人数在800人以上的自然科学技术专业领域的专业或学术性国际会议,都需要国
务院审批,也就是在申办前就需要获得政府的同意。而且,协会、大学、研究机
构是申办主体,会议中心不能单独申办。申办成功后,在会议举办前,往往还要
再次取得政府的批复同意。
3.中国还没有全国性的会议业协会,缺少向国家有关部门建言献策的渠道
我们甚至还没有向国家有关部门建言献策的正式途径,业内许多意见无法向
政府部门反映,因此如果说设立国家级的会议促进局牵涉到很多具体环节的话,
那么成立全国性的会议业协会就是当务之急。我在这里向各位传递一个信息,就
是受全国会展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委托,我所在的国家会议中心正在编写《会
议分类和术语》国家标准,预计到今年年底将完成初稿。
4. 人民币汇率的不确定性影响了远期国际会议的预定
国外的朋友这次到北京来,肯定有些不高兴—因为人民币升值了,也就是说
这次的花费折算成美元或欧元、英镑,要多付出一些。人民币汇率走势如何,我
们不得而知,但未来的汇率不确定性确实让部分国际会议的主办方生出一些担忧
来,尤其是4年、5年后的会议,会议预算可能不好控制。
5. 国际参会者大多来自欧洲和北美,仍然需要签证,然而我们的主要竞争对
手韩国、新加坡和日本与大多数欧美国家互免签证
签证问题也是一个老问题了。我们在亚太区的主要竞争对手韩国、日本、新
加坡给予大部分欧盟国家和美国、加拿大免签证待遇,而国际参会者到中国来总
是需要签证。虽然中国签证不难获取,手续也越来越简便,但总是需要花费时间
和签证费。这在某种程度上也会影响到国际会议的决策者—尤其是当他的会员或
客户来自发展中国家的时候,他可能会更加谨慎。
6. 中国协会、政府、大学仍然喜欢自己动手组织会议,购买会议服务尚需
时日
购买会议服务在中国不是什么新鲜事物,但国际会议的主办者,如协会、政
府和大学,很多却是愿意动用自己的人员来组织、实施会议。这不是个别现象。
我猜测有两方面的原因,一,自己办会可以实现利润的最大化;二,自己办会可
以控制会议质量,而外包给别的公司则担心无法保证质量。我们国家会议中心接
待了很多大型的国际会议,发现公司会议都是外包的,而有的协会自己办的国际
会议,则质量不理想,现场服务水准欠佳,且临时性的更改、变动很多,也给我
们造成了被动。
7. 会议中心价格不具竞争力
这个问题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会议中心不但是承接国际会议的风向标,也是
很多酒店客源的来源地—会议中心接待会议,实际上就是给这个城市的酒店提供
源源不断的住店客人,也给这个城市带来购物、旅游、交通等方面的消费,但会
议中心一直没有享受到特别的政策。我们在与客户洽谈和协助中国协会申办国际
会议时,很多次听到客户抱怨我们的租金贵。不是政府投资的会议中心势必要追
求盈利,这种情况下我们也很为难。
8. 中国协会申办会议大多单打独斗,且经验不足,应该是政府(会议局)、航
空公司、会议中心、会务公司联合组成的“兵团”
中国的协会去国外申办会议,可以说很孤独,当然前提是上级主管部门同意
申办。如果要一封市长/省长的欢迎信或承诺函,那真的很不容易。事实上,如
果加上航空公司、会议中心、会务公司DMC的力量,则申办成功的可能性大大
增加。如果有会议局或旅游局出面协调这几个机构,要是能再给予一些申办补贴,
就更好了。
9. 国际化程度不断加深,但具有接待国际会议经验的人才及服务商仍显不
足
这种情况在北京和上海还不是大问题,但到其他城市可能就成了一个重要的
制约因素了。国家会议中心在去年7月26-31日承接了第24届世界魔术大会,
来自世界各地的2600名世界魔术高手汇聚国家会议中心。所有的彩排、演出、
比赛对灯光、音响的要求非常高,哪怕稍微一点点的音乐配合不上或灯光开启关
闭时间不一致,表演、比赛效果就大打折扣。这就要求我们的工程技术人员能理
解比赛进程,听懂舞台监督讲的英语,那确实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全球知名的软
件公司SAP亚太区峰会的会务是由一家新加坡公司来执行的,我发现我们的本
土公司跟这家公司比,要学习的地方太多。
10. 绿色会议已成不可阻挡之势,但我们对绿色会议的重视远远不够
我们要真正重视绿色会议,而绝不能喊喊口号。往大了说,事关我们赖以生
存的地球,我们作为地球公民理应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为子孙后代考虑。往小
了说,就是顺应国际会议的潮流,顺应客户的要求,依靠实实在在的措施,在每
个环节加以注意。如果能把绿色概念首先贯穿于投标申办,就获得了比其他竞争
对手更强的先发优势,因为这符合国际会议主办方的理念。而且,在会议的具体
实施中,也能节约一部分成本。
所以,绿色就是赢得会议,绿色就是会议盈利。
-
更多推荐
中国排名前10装修公司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