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29日发(作者:娄康后)

美术种类(4) 伊斯兰教美术

伊斯兰教美术

由信仰伊斯兰教并按照伊斯兰教教义生活的人们发

展的美术,也称穆斯林美术。伊斯兰教在其发展过程中

建立起政教合一的国家,在其传播过程中吸收了不同种

族、不同地区的人们参加并发展了一种以伊斯兰信仰为

主导的生活方式和综合的整体文化。伊斯兰一词,可以

用来指一种宗教,一种国家或一种文化。作为伊斯兰文

化的一部分的伊斯兰教美术,其范围和性质是由被称为

伊斯兰的这种现象的历史所决定的。

概况 伊斯兰教于 7世纪初兴起于阿拉伯半岛。穆

罕默德及其信徒于移居叶斯里卜(麦地那)期间(622~

631)发展了伊斯兰教,建立了宗教、政治、军事、经济

相结合的社团和制度,建立起政教合一国家的基础。630

年,穆罕默德返回麦加并进而基本上实现了阿拉伯半岛

的统一。632年,穆罕默德去世。他的后继者哈里发在“为

安拉之道而战”的口号下,发挥其军、政、教结合的优

势,开始了阿拉伯人的对外扩张,在 4位大哈里发时期

(632~661),击溃拜占庭军队,攻占叙利亚、巴勒斯坦

等地,东击萨珊王朝而亡之,西进占领埃及、利比亚。在

随后的伍麦叶王朝时期(661~750),阿拉伯帝国最后形

成,其势力东到中亚和印度河流域,西达非洲北部,进占

西班牙。伊斯兰教在其出世的100多年间,以军、政、教

结合的形式所征服的亚洲和非洲地区,除个别地区外,今

天依然保持其优势。

伊斯兰教的迅速传播与阿拉伯帝国的扩张,为吸收

东西方各族文化,形成和发展伊斯兰文化提供了条件。

作为伊斯兰文化的组成部分的美术也有一个形成和发展

的过程。伊斯兰美术中不仅有闪族──阿拉伯人的艺术

传统,而且吸收了希腊、罗马、基督教美术因素和伊朗

以及西亚、中亚各族的艺术成分。伊斯兰-阿拉伯世界所

处的东西方贸易和文化艺术交流的中介地位,使它得以

更广泛地吸取东西方文化艺术。伊斯兰美术在其发展过

程中,由于多种成分的吸收并与不同地区的特点结合而

呈现出多样性。

伊斯兰教信仰的核心是绝对的一神论,即对唯一真

主安拉的顺从。神是唯一的创造者是它的主要信念。伊

斯兰教反对崇拜偶像,始见于古兰经,而穆斯林神学家则

进一步认为表现活物是对神的创造者的特权的侵犯。从

10世纪起,逊尼派和什叶派神学家都谴责在公共场所,特

别是在宗教建筑物上塑造或描绘人和动物。禁止对人和

动物的造型表现,主要在宗教美术中被严格遵守,只有

极个别的例外;在世俗艺术和作为书籍插图的细密画中

并不执行这一禁止;在日常生活用品的装饰中,如陶瓷、

金工器物和纺织品,也允许人和动物形象的使用。总之,

这种禁止并没有法律效力,可以按照情况加以解释。例

如在伊朗,有牢固的民族绘画传统,甚至还有宗教题材

的具象绘画。在阿拉伯国家和土耳其此禁较严。14世纪

以后,在这些国家里,即使在实用的工艺美术上,对活

物的描绘也很少见。20世纪初,伊斯兰政府鉴于现代生

活趋势,调整了对图像的态度,正式宣布,伊斯兰教只

禁止绘制圣像和偶像。

伊斯兰教美术中禁止人物和动物形象的主要后果,

是遏制了宗教具象图形艺术的发展,但另一方面,却又

促进了抽象化的装饰纹样在教会建筑及有关美术装饰中

的广泛运用和发展。伊斯兰建筑装饰和工艺美术中形成

了一种被称为阿拉伯纹样的图案装饰体系。它大量使用

几何纹、植物纹、文字纹等可以无限连续的纹样,形成

变化无穷、色彩华丽、光影变幻的装饰效果。高度发挥

图案的象征性和装饰性,成为伊斯兰教美术的一大特色。

伊斯兰教信仰的中心来源是古兰经。古兰经被认为

是神对先知的启示的总结,它的神圣性导致穆斯林们认

为凡用阿拉伯书写的古兰经文都是神圣的。他们以虔诚

的心情用阿拉伯文字抄写经文,在书法上发挥才能,创

造了多种阿拉伯书体,其中以库菲和纳斯黑二体最为常

用。阿拉伯书法成为伊斯兰世界有独创性的、十分复杂

的艺术形式。书法在建筑装饰、工艺美术和书籍装帧上

与各种纹样或画面相结合,是一种变化多端、富于表现

力的艺术手段。

伊斯兰信仰对美术的影响和伊斯兰教美术共同特征

的形成有一个过程。而伊斯兰教美术的发展变化,又与

先后在各地区掌权的王朝、教派和各族的活动有关。由

于有些历史情况不明,实物和文字资料短缺不全,考古

发掘尚待进行或尚待总结,对伊斯兰教美术的研究还有

不少问题尚待解决。伊斯兰教美术,作为一门学科,在

中国和国际上都还是一门尚待发展的新学科。

分期 伊斯兰教美术的历史,粗略地可以分为早、

中、晚3个时期。

① 早期,主要指伍麦叶王朝(661~750)和阿拔斯

王朝前期(750~约1000)。这是伊斯兰教美术逐渐形成

主导的新的审美趣味并结合功能的要求在形式和风格上

有所创造的时期。伊斯兰教兴起之初,即将成为伊斯兰

世界者的古代闪族后裔的阿拉伯人,由于其大多数还过

着游牧生活,文化艺术发展尚未完备,但闪族人的思想

影响和富于文学性的阿拉伯语言以及便于纹样化的文字,

已经是伊斯兰文化艺术发展的重要因素了。建都于大马

士革的伍麦叶王朝时期是伊斯兰教美术早期发展的重要

阶段。伊斯兰教美术最初的发展正是以大马士革为中心

的,但希腊-拜占庭美术的影响强烈而明显。之后,阿拔

斯王朝建新都于巴格达和萨马拉,东方的、伊朗的美术

影响增强。在阿斯朝哈里发们的鼓励下,一种新的风格

迅速发展起来。早期伊斯兰教美术的形式和风格就是以

上述每个地区为中心向四方传播并和当地的条件、材料

相适应,造成相当多样的变化。阿拉伯帝国的政治统一

延续不长,从9世纪起,继大马士革之后的巴格达文化优

势已开始先后受到后起的其他政治文化中心如西班牙后

伍麦叶王朝(756~1031)首都科尔多瓦和伊朗东北部的

萨曼王朝(874~999)首都布哈拉的挑战了。萨曼王朝兴

起于中亚河中地区,奖励学术文艺,兴建清真寺、宫殿

和陵墓,继承萨珊王朝艺术传统,开展美术活动,发展了

具有特色的艺术风格。10世纪中期,信奉什叶派教义的

白益王朝(935~1055)兴起于伊朗西部,进军巴格达,控

制中央哈里发,也同样提倡文化艺术,兴建清真寺、图

书馆等公共建筑,发展工艺手工业。969年,法蒂玛王朝

(909~1171)开始在开罗营建什叶派反哈里发统治的新都,

兴建清真寺和大学,提高了开罗的独立竞争的地位,同时

在建筑设计、装饰纹样和绘画题材方面有所改创。什叶

派对圣者的尊敬导致了若干地区圣者陵墓的修建,甚至

也可能是人物形象在宗教艺术中出现的原因之一。10世

纪以后的伊斯兰世界,实际上由许多有共同审美趣味,彼

此保持联系而又有一定独立性的地方王国或自治城市所

组成。阿拔斯王朝哈里发的中央权力衰微,仅存其名。

② 中期(约1000~约1500),主要是突厥人和蒙古

人的先后西进为伊斯兰世界带来新的文化艺术因素的时

期。从11世纪起,在东边,加兹尼王朝(977~1186)的马

哈茂德(998~1030)仿效萨曼王朝,美化其首都,提倡文

艺,兴建清真寺和经学院,把加兹尼发展成一个文化中

心。随后,出自乌古斯的塞尔柱突厥人从中亚开始西进,

击败加兹尼王朝,灭白益王朝,占领伊朗和两河,控制阿

拔斯朝哈里发,成立塞尔柱苏丹国(1058),先后以梅尔甫,

伊斯法罕为首都。塞尔柱王朝统治时期,在一定程度上

是封建经济与商业和平发展上升时期,是伊斯兰世界的

一个富裕强大时期。马里克沙赫统治时期(1072~1092),

伊朗迅速地在政治上和文化上上升到突出地位。城市里

行会手工业者队伍扩大,建筑和各门工艺美术有显著发

展,手抄本插图逐渐成为重要美术部门。在西边,有立

国于摩洛哥和西班牙南部的王朝(1056~1148)以及阿尔

摩哈德王朝(1130~1269)出于反对偶像的深厚感情,其

清真寺极为朴素严谨。其后是在格兰纳大修建了华丽的

艾勒汉卜拉宫的奈斯尔王朝(1232~1492)。它于1492

年在基督教军队的进攻中灭亡。伊斯兰在西班牙的统治

从此告终。但在此之前,安纳托利亚和巴尔□、克里木、

中亚的大部,印度北部和部分东非则成为新的伊斯兰范

围。

继法蒂玛王朝和阿尤布王朝(1171~1250)之后统治

埃及和叙利亚的马木路克王朝(1250~1517),由于遏制

了蒙古人的西进,击退了十字军的进攻并且扶立哈里发

而成为阿拉伯世界的主要支柱。当时,开罗是一个重要

的政治和文化中心,埃及和叙利亚是富裕的商业兴盛地

区。清真寺、经学院和陵墓等建筑物遗存较多,工艺美

术制品技术高度完善,艺术上创造性不强。

13世纪中期,蒙古人的西进,摧垮了塞尔柱王国,推

翻了阿拔斯哈里发王朝,在西亚建立起伊尔□国(1260

~1353)。伊尔□国的成立,增进了伊朗和中国的文化

交流,其结果在两国的艺术史上显然可见,伊朗在陶瓷、

纺织和绘画方面获益尤多。合赞□(1295~1304)以伊斯

兰教为国教,修建首都大不里士,立清真寺、经学院、天

象台、图书馆等公共建筑。伊尔□国在分裂中为兴起于

河中地区的帖木尔所灭。帖木尔在攻占巴格达后,以伊

朗为主要地区建立帖木尔帝国(1369~1500),征集各地

工匠,经营首都撒马尔罕,重视文艺美术,使之发展成

伊斯兰文化的一个中心。这期间,中亚道路开通,伊朗

和远东的联系恢复,中国影响川流而来,引起审美趣味

的变化。在赫拉特和撒马尔罕发展起来的被称为帖木尔

文艺复兴的艺术和文艺运动,后来从呼罗珊向伊朗西部

传播,滋润了17世纪萨非王朝的艺术繁荣。

总之,随着一些新的政治和文化中心的出现,这一

前后50年左右的时期,是伊斯兰教美术进一步多样发展

的时期。

③ 晚期(约1500~ ),伊斯兰教美术主要是以

3个帝国为中心,继承先前的艺术传统,分别发展了既有

共同点,又有各自特点的晚期形式和风格。在西边是以

伊斯坦布尔为首都的奥斯曼帝国(1453~1923)。在16世

纪,那里的建筑家们把当地的基督教建筑传统和10世纪

以来的圆顶结构的伊斯兰传统结合起来,形成了以锡南

的作品为代表的集中式圆顶建筑新风格。工艺美术生产

繁荣,地毯和陶瓷比较突出,细密画受伊朗影响,但也有

自己的特点。在伊朗,以什叶派为国教的萨菲王朝(1502

~1736)在美术方面继续有所发展建树,以建筑和绘画最

为突出,细密画空前繁荣,以塔赫马斯普(1524~1576)

和阿拔斯大帝(1588~1629)统治时期为最盛。阿拔斯大

帝在首都伊斯法罕兴建了公共建筑和宫殿的组合群,其

遗存至今者属于伊斯兰最美的建筑之列。在东边,帖木

尔的后裔在印度建立了莫卧儿帝国(1526~1857)。其陵

墓建筑和细密画也有突出成就,形成一种伊朗和印度的

混合风格。

建筑 在伊斯兰政教合一的统治下,建筑有巨大的

进步。除宫殿外,出现了清真寺、光塔、经学院、教派

修院、市场、驿馆等新型建筑物。穆斯林们以数学和审

美感觉为依据,发展了一种以抽象图案为基础的建筑装

饰艺术。伊斯兰教美术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宗教建筑上。

清真寺最初的规划及设施极其简单:一块围起来的

地方,一面正墙,初面向耶路撒冷,后改为面向麦加,正

墙一边设柱廊以遮阳光,院中设一行沐浴礼的水池。后

来,又增加了圣龛,位于正墙正中,以正示麦加方向,圣

龛右边设讲经坛,供讲经和领导祈祷之用;一个或数个

光塔,从其上召喊信徒进行祈祷。这些设施,成为各地修

建清真寺的必要组成部分。最初的清真寺无一遗存。随

着伊斯兰教的传播和成功,在清真寺的建筑和装饰上,发

展了壮丽的趣味,取代了起初的简单纯朴。

早期清真寺建筑的一个主要形式为定向的多柱式大

厅。这种形式是由正墙一边的可以向前,向左右扩展的

柱廊演变而来的。为了突出圣龛,把它前面的一间加高

并加圆顶,是为正厅。圆顶象征上帝和天堂并增加了建

筑的恢宏气势;正厅平面为正方形,上升形成立方体以

象征 4种元素。立方体与圆顶的结合可以说为伊斯兰教

提供了一个完美的象征,可视世界与不可视世界,人世

与天堂的统一。圆顶与拱并非伊斯兰建筑的发明,但却

给予了空前的发展和变化。圆顶几乎成为整个伊斯兰世

界清真寺的标志──从印度、中亚、伊朗、两河、土耳

其、埃及到西班牙均可看到,只有个别地区少见。

现存最早的伊斯兰教会建筑之一的耶路撒冷圆顶圣

石庙(688~692),实际上是一个圣殿。其建筑基本形制

是追求立方与圆顶结合的突出的例子。由立方旋转而成

的八角形体与圆顶之间所达致的平衡,在以后的世纪中,

罕有能超过它的。这种集中式形制不仅在以后清真寺正

厅圆顶上有其投影,而且为后来陵墓主体建筑所采用,影

响深远。

耶路撒冷圆顶圣石庙

圆顶圣石庙系伍麦叶王朝初年建筑,正当伊斯兰教

美术形成的时期,所用玻璃镶嵌装饰乃沿袭基督教艺术

的传统,装饰图案的母题分别来自萨珊,拜占庭及当地。

但在建筑下部的大理石板上却已有抽象几何形纹饰的朴

素开端。这类纹饰在后来就趋于繁复多变,令人眼花缭

乱了。至于其略尖的圆项和整个建筑物上与之呼应的尖

拱,则可能从萨珊王朝宫殿的有尖的筒形拱顶上得到启

发。尖拱与圆拱相比更为灵活,因为它几乎可以按任何

比例加以设计。尖拱传入欧洲,在11世纪末被罗马式建

筑所采用,在哥特式时期成为拱的标准形状。正是凭借

着尖拱,哥特式教堂建筑才得以上升到那样的高度。

伊斯兰建筑从古代借用的不仅是圆顶和尖拱,还有

柱和柱头。清真寺的光塔则受防守塔楼、灯塔或山顶高

台(如萨马拉大清真寺的螺旋式光塔)的启发。各种成

分,尽管来源不同,但在伊斯兰建筑中经过变化却得到

新的而又同质的综合。

8世纪初,在伍麦叶哈里发瓦利德一世统治时期(705

~715)建立的 3个大清真寺:麦地那先知清真寺(705~

709)、大马士革大清真寺(705~715)和耶路撒冷阿格萨

清真寺(704~715),成为伊斯兰世界清真寺的3个原型,

其平面规划及格式被广泛采用,直到12世纪后,有的地

区还继续仿效。

大马士革大清真寺可称规模巨大的早期伊斯兰建筑

(157×100米),其所在原为设有碉堡和围墙的罗马神

殿,后改为基督教教堂。瓦利德下令拆毁围墙内的一切,

利用其石块、柱和柱头,修建了一个平面为横长方形的

清真寺,南边为正墙及由两排圆柱和一排方柱支撑的进

深三间的祈祷厅,有交叉角道通向圣龛,其上为圆顶,其

他三边均为连拱廊,庭院宽敞,气势恢宏。柱廊上方壁

面饰以拜占庭型大理石镶板和由房屋和多种树木组成的

玻璃镶嵌画,取古典幻景式风格,以精细的拜占庭技术

制成,画面华丽、欢快,富于想像。它们不仅是早期伊

斯兰美术的光辉成就,而且也是世界上最令人喜爱的镶

嵌装饰之一。此寺用教堂四方塔楼作为光塔,为现今所

知最早者。

8~10世纪,多柱式传统主导着清真寺建筑。西班牙

科尔多瓦大清真寺 (始建于786)和突尼斯凯鲁万大清真

寺(836~866)可以认为是古典的早期伊斯兰型式的代表。

萨马拉的两处现已毁坏了的巨大的清真寺建筑是早期两

河多柱式的例子。

由后伍麦叶王朝在西班牙科尔多瓦建立的大清真寺

是伊斯兰建筑辉煌成就之一,其出现表示伊斯兰建筑家

已充分发展了一种新的宗教建筑型式,即用砖或石头,方

墩或圆柱、方的间架或长的中殿,平顶或拱顶,建造出

多柱式大厅并配以有柱廊的庭院。圣龛前加圆顶的正厅

标示正对麦加方向。为了增加建筑的高度,建筑师把拱

分成更小的单位,创造了两层附加在柱子上的马蹄形拱

并安排成富于装饰性的花样,圆顶上的拱也形成类似的

效果,以减缓多柱式建筑的单调。突出建筑物的整体装

饰效果成为伊斯兰建筑的特征。这一特征由于重用灰墁

雕花和石雕、砖花砌筑、彩釉砖瓦(琉璃砖瓦贴面)和

镶嵌装饰而得到加强。

中亚和伊朗对建筑装饰和另有特点的清真寺、经学

院建筑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布哈拉萨曼王室陵墓(892~907)是伊斯兰早期墓葬

建筑的杰作,同时也是中亚,特别是粟特一带的高超的

砖花砌筑装饰技术的最早的例子。塞尔柱人的西进把这

种技术向西传播,以后广泛流行。

萨马拉玛塔瓦基尔大清真寺遗址

塞尔柱人称雄的时代,在伊朗发展了平面图为正方

形、四周围以柱廊、每边正中各有一向庭院敞开的高大

的祈祷厅的清真寺或经学院建筑。祈祷厅的拱顶由一种

拱肋构架所支撑。14世纪时,建筑装饰从灰墁雕花和砖

花砌筑发展到内外大量使用彩釉砖瓦帖面。始建于10世

纪,1088~1089年全面重建,以后又多次修建的伊斯法

罕大清真寺(星期五清真寺)是这种建筑形式和装饰的

最主要的例子。其后,帖木尔为纪念其妻而在撒马尔罕

建造的比比·哈娜姆清真寺(1399~1404)也很有代表性,

是中亚伊斯兰建筑的最高成就,可惜部分倾坍。至于撒

马尔罕的帖木尔陵墓(1404)则是帖木尔帝国集中式纪念

性建筑的代表,是伊斯兰世界著名陵墓之一。帖木尔帝

国时代的建筑物上大量使用彩釉砖瓦贴面,几乎盖覆内

外一切表面,包括圆顶和光塔,流光溢彩,极为华丽。

14~15世纪,埃及受中亚河中地区和伊朗的影响,集

中式形制流行,出现了由清真寺、经学院、陵墓组合在

一起的建筑。开罗苏丹哈桑清真寺-经学院(1356~1362),

采用伊朗式祈祷厅,是伊斯兰世界少数优美的四祈祷厅

经学院之一。

集中式圆顶建筑,特别是大清真寺建筑组合,在16

世纪奥斯曼帝国有突出的发展。在这些建筑上,一切都

从属于宏伟的中央圆顶,围绕在近旁的半圆顶和小圆顶

逐层下降并缩小,对称树立的细长有尖的光塔构成布局

的框架,四周庭院的开阔空间使它和别的建筑分开,整

体清晰而有逻辑性。锡南晚年设计的伊斯坦布尔苏莱曼

大清真寺(1550~1557)可以作为一例。

伊斯法罕四十柱厅

伊斯兰宫殿建筑,早期遗存很少,且多毁坏。伍麦

叶时期有在杰里科附近里尔伯·阿尔·马芙加宫殿,安

曼附近穆夏达宫殿以及库赛尔·阿姆拉宫(724~748)和

帕尔半拉东北的哈伊尔堡(约728)等;阿拔斯时期有巴

格达的阿拔斯宫和萨马拉的宫殿等。较完整的宫殿建筑

属于晚期,如始建于1465~1478年间的伊斯坦布尔的托

普卡珀宫殿群,萨菲王朝阿拔斯大帝在伊斯法罕兴建的

宫殿群如四十柱厅,阿里·卡普宫(约1598)等。西班

牙奈斯尔王朝于14世纪期间在格兰纳大修建的艾勒汉卜

拉宫(红宫),是仅存的中期宫殿,以装饰富丽,设计精

巧著称。

雕塑和绘画 大型圆雕和大型具象绘画在伊斯兰世

界未得充分发展。早期宫殿装饰中有灰墁雕刻人物,甚

至有哈里发的塑像(黑尔伯·阿尔·马芙加宫);中期

有现藏意大利比萨墓地供焚香用的大型铸铜格里丰(11

世纪)和西班牙格兰纳大的艾勒汉卜拉宫狮廷喷水池的

雕刻石狮(约1354)。在工艺美术中,小型圆雕及浮雕

甚多。

大型具象绘画,为有人物的壁画和镶嵌画,见之于

早期宫殿(8~10世纪)。17世纪,萨菲王朝在伊斯法罕

修建的宫殿中也饰有假想的历史场面或其他人物壁画和

陶瓷片壁画,多采取细密画风格,可能出自细密画家之

手,有的为欧洲画家作品,则西方风格明显。人物画在陶

瓷器纹样上常见,风格多样。伊斯兰世界在绘画方面的

成就主要表现在作为书籍插图的细密画上。细密画是在

阿巴斯时期随着造纸和抄书业的兴起而得到发展的。虽

说埃及、两河和伊朗都是有书籍装帧传统的地区,但在

细密画的绘制上,成就最突出、影响最大的,应数伊朗。

伊朗过去习称波斯,故其细密画以波斯细密画而闻名于

世。

黑尔伯·阿尔·玛芙加宫灰墁雕刻人像

工艺美术 为供应宫廷、清真寺、王公、富商和大

众的日用以及对外贸易的需要,工艺美术品的生产成为

伊斯兰教美术的一个重要部门。它们的作者多为无名的

工匠,但工艺制作却力求精美。阿拉伯纹样在工艺品上

得到广泛的使用。

伊斯法罕四十柱厅壁画:《情人》

陶瓷,特别是釉陶,是伊斯兰装饰艺术的重要方式,

在埃及、两河、伊朗和中亚地区等地均有生产。伊斯兰

陶瓷,一方面继承当地悠久传统,另一方面则常受中国

瓷器的影响。早期伊斯兰陶器罕见。大马士革博物馆藏

一青绿碱性釉水罐,上有库菲体字,被定为 8世纪产品。

此为现知伊斯兰陶器的一个较早的实例。对中国陶瓷技

术的吸取和产品的仿制,促进了阿拔斯时期及其后伊斯

兰陶瓷的发展,如制成了仿唐三彩的多彩釉陶器,发展了

多彩刻线纹陶器以及白釉陶器等。闪光釉陶器是伊斯兰

陶瓷的一大成就,可能是在两河或埃及最早出现的,后来

在伊朗和西班牙都进行烧制。新颖的陶瓷图案则于9~10

世纪出现在伊朗东部和河中地区。在撒马尔罕陶器的阿

弗拉西亚勃组中,首先在单色的地子上使用了黑色或红

色的库菲体题字,获得良好效果。在内沙布尔出土的陶

器中,有以强烈的色彩和简化的形状画的人物、动物或

植物的组合图案。

10世纪以后,伊朗制陶业蓬勃发展,出现了新的制

陶中心和品种,如以花鸟纹为特征的萨里彩绘陶器、阿

莫勒的白地划花陶器等。

11世纪中期开始的塞尔柱时期,制陶受中国宋瓷的

影响,有进一步发展,作风洗练,开始使用透明釉,青

釉增多,品种丰富多样,有青釉、白釉、青白釉等单色陶

器。器形和装饰也有新的发展,增加了青釉黑刻花、青

白釉蓝彩、刻花、透雕、玲珑、贴花等装饰手法;器物

品种增多,形式多变,有灯具、神龛、注壶等,供建筑

内外装饰用的彩釉面砖、瓦片,大量生产,为此后宗教

和世俗建筑的鲜明华丽增色不少。

库菲体文字纹边陶瓷盘

12世纪以后,多彩陶器增多。继加彩陶器之后,12

~13世纪出现了彩绘陶器,其上有以多种彩料描绘的人

物、动物、花卉等图案,画面以人物为主,题材多取自

菲尔多西的《列王记》。当时画家多兼事书籍插图和陶

器的彩绘。从陶器上可以看到同时期的细密画法,其中

不乏笔致精美之作。其产地限于刊伊、卡善、萨维等地,

制作时期限于13世纪前半,作品数量不多。大约在同一

时期,出现了在青釉或白釉下描绘黑色或蓝色纹样的釉

下彩陶器,后来,逐渐成为伊斯兰陶器的主流。

蒙古人西进并在西亚建立起伊尔□国。工艺美术盛

行仿效中国风格,出现了青金石型陶器,彩绘华丽,曾

在卡善、萨维、索丹纳巴德制造。在卡善等地生产的釉

下彩绘陶器,以黑和青绿或蓝描绘鸟兽和花草的组合纹

样,与同时期在设拉子绘制的好以花草作背景的细密画

相呼应。帖木尔帝国时期出现了一种仿中国青花的釉下

蓝彩陶器。萨非王朝阿拔斯大帝曾招聘中国工匠,提高

制陶技术,出现了半陶半瓷的制品。库巴奇彩绘陶器,描

绘人物、动物和花卉,具有明显的伊朗风格。奥斯曼帝

国的陶瓷,也显示出受中国瓷器的影响,在晚期陶瓷中

有一定代表性。

伊斯兰玻璃工艺堪与其陶瓷工艺媲美。珐琅彩饰玻

璃器最为出名,其现知最早作品为8世纪末埃及产品。但

12~14世纪的叙利亚在这类工艺方面尤为出色,所产大

酒杯,凸纹珐琅彩饰的灯和瓶行销欧洲,颇受欢迎并引起

仿制。其工艺最精美者见之于清真寺的灯。制作者在其

上施展各种技巧,发挥阿拉伯纹样变化多端的装饰趣味。

两河地区有萨珊时代玻璃镌刻的传统,但伊斯兰时代早

期作品罕见。1987年4月,在中国陕西省扶风县法门寺塔

基地宫出土的刻花蓝琉璃盘和刻花描金蓝琉璃盘,制作

年代下限为874年,应是9世纪中期作品,其上刻花,刀

法自然,线条生动,富于感情,不拘于刻板的工整,显然

出自有创造性的工匠艺人之手。它们作为早期伊斯兰玻

璃刻花艺术的实例,补充了这方面存世作品之不足,是早

期伊斯兰美术的一次重要发现。

在纺织方面,伊斯兰世界也创造了一些品种,如大

马士革的锦缎以“大马士克”知名,摩苏尔的产品被叫

做摩苏林那,纬起绒织物因埃及福斯塔特而得名,塔夫

绸则出自伊朗。伊斯兰丝绸做成的十字褡和法衣,为欧

洲基督教教士所穿着,其上饰有阿拉伯纹样和文字条带。

它们常出现在欧洲的宗教题材的绘画上。伊朗的织物上

可以看到细密画上的人物。细密画家有时还特意为丝绸

和地毯设计图样。16世纪大不里士的画家苏丹·穆罕默

德就是一例。

早期伊斯兰地毯仅有残片遗存。来自中亚的塞尔柱

突厥人对发展地毯织造有所贡献。现存地毯大多为16世

纪以后的制品,以奥斯曼土耳其和萨非伊朗的产品最有

名,纹样各有特色,结法有土耳其的戈尔德兹结和伊朗

的色纳结之别。地毯常按其图案题材分类,有庭园、花

卉、团花、动物、狩猎、瓶壶等纹,祈祷用小地毯则多

丝织并常用圣龛纹。

此外,工艺的严格标准也表现在法蒂玛埃及的青铜

器、大马士革和托列多的刀剑、塞尔柱时期两河的镶嵌

金工、埃及的木器雕花以及西班牙和西西里岛的象牙雕

刻上。

参考书目

,Islamic Art,Thames and Hudson,Revised

edition,1975.

A. Papadopoulo,Islam and Muslim Art, Harry

,New York,1979.

(常又明)

道教美术

将道教活动及其思想造型化的建筑、雕塑、绘画、

书法和工艺美术,产生和发展于中国。道教渊源于中国

原始社会的巫术、战国至秦汉时代的神仙方术和黄老道,

形成于东汉张陵时,以后与儒学、佛教长期斗争和融汇

而发展,在中国思想史和宗教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纯

道教美术,不如佛教美术那样有独立的体系和辉煌的成

就。道教美术主要是将道、气、 虚、实、天、地、阴、

阳等道教观念引入和渗透于世俗美术中,以世俗美术中

的道教因素为特征。

建筑 道教建筑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汉代皇城对神

仙思想的反映。到北魏以后,帝王居城称为紫阙、金阙

或紫金城、紫禁城,大殿称为太极殿。这种思想贯穿到

清代,在北京紫禁城(故宫)联结正阳门和地安门的南

北主轴上,由南开始,依次排列着以道教教理的基本概念

命名的建筑:天安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

宫、坤宁宫、神武门等。道观和岳庙,大体模仿宫殿建

筑或将其简略化。现存道教建筑主要遗构有山东省泰安

市的岱庙(特别是天贶殿)、山西省太原市的晋祠圣母

殿(1023~1032)、山西省芮城县的永乐宫(特别是三清

殿、七真殿)、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畔栖霞岭的岳王

庙(1194~1222)、湖北省武当山的紫霄观(1403~1424)、

北京的白云观(1456)和东岳庙(1702重建)等。

雕塑 道教雕塑主要是三尊、五祖、 七真等天尊、

帝君、真人及仙人、女仙的雕像,天尊、帝君像大体采

用与佛像雕塑同样手法,制作者也是佛像工匠。唐代在

长安玄真观有玄元皇帝和侍真的雕像(《历代名画记》

卷三),开元二十八年(740)在长安近郊的山间发现高三

尺余的玉制老君像(《混元圣纪》卷八),南唐刘崇远言:

在白州(在今广西)宴石山的道观,安置黑金铸造的玉

皇(元始天尊)、道君(太上道君)、老君(太上老君)、

三尊像(三清像)和天官、地官、水官三官像(《全唐

文》卷八六一)。这种三尊像盛行于唐代,金元以后,再

加上五祖七真像而为全真教继承。现存代表性作品有永

乐宫的救苦天尊像、北京白云观的长春真人像,东岳庙

的东岳大帝像,福建省泉州老君石雕像,龙山石窟,晋祠

圣母殿彩塑等。

绘画 道教绘画的早期作品,是在东汉魏晋时代的

神兽镜上出现天皇太帝(元始天尊的前身)、西王母、东

王公等仙人玉女;另外在山东、河南的画像石和画像砖

上也出现黄帝、老子、骑兽仙人、日月星辰、龙虎、凤

凰、龟蛇等朴素的图像;它们均出自教理上未成熟的道

教神仙故事。东晋画家顾恺之创作了以道教水神──洛

神为画题的《洛神赋图》,又画了天师张陵向弟子王辰、

赵□传道的《云台山图》。南朝宋的宗炳还将嵩山、华

山等神仙灵山的描法著于《画山水序》,成为以后米芾、

黄公望、石涛等人道教山水画的先驱。张彦远的《历代

名画记》记录了盛唐道观壁画的状况。据其卷三称,活

跃于长安的巨匠吴道子在太清宫画绢本《玄元皇帝(太

上老君)像》,在龙兴观画《明真经变图》,还在洛阳

老君庙画《五圣图》。此外,当时的道教画题还有《甘

泉宫图》、《五岳真形图》、《五星八卦二十八宿图》、

《阴阳宅相图》、《大搜神芝图》、《老子黄庭经图》、

《黄帝仆龙图》。北宋真宗大中祥符一至七年(1008~

1014),为了祀天书,在玉清昭应宫,诏有以武宗元为首

的许多画家进行壁画创作。传武宗元作的《朝元仙仗图》,

是吴道子风格的白描画卷,表现神仙谒见元始天尊或玄

元皇帝的仪仗式。永乐宫是在吕洞宾(纯阳帝君)的故宅

遗址上建造的元代全真教道观,主要是三清殿壁画《诸

天神众图》,在纯阳殿有表现吕洞宾传教活动的《神游

显化图》,七真殿有表现全真教开山祖王重阳生涯的壁

画。其中,《神游显化图》中有著名的《锺吕谈道图》、

《八仙渡海图》,出现锺离权、张果老、韩湘子、李铁

拐、曹国舅、吕洞宾、蓝采和、何仙姑等八仙。还有七

真之一邱处机(长春丘真人)的版本画传《玄风庆会图》

(1274刊)。岱庙天贶殿中有《泰山神启骅回銮图》壁画。

宋末元初有龚开以锺馗为题材的《中山出游图》(华盛

顿、弗里尔美术馆等地)、元代颜辉作的《虾蟆铁拐图》

(京都、知恩寺)。许多有名或无名的画家,都在道释

画中找道教画题,道释画几乎成为中国人物画的代名词。

书法 道教书法有:①“云篆”等为了禁咒护符的

特殊文字的书法,如《道藏》洞直部所收的《云篆度人

妙经》、同玄部所收的《割落七元符》等。②书写道教

经典、自身强调宗教意义的作品,如东晋王羲之的小楷

《黄庭经》、五代杨凝式的草书《神仙起居法》。③将

道教徒的宗教情绪、气韵、悟达的心境,通过文字点画

的大小粗细、运笔的迟速强弱、墨色的浓淡自由表现的

书法艺术。如唐代颜真卿的《麻姑仙坛记》、北宋陈希

夷的《伊阙十字卷》、黄庭坚的《李太白忆旧游诗卷》

等。以上3种道教书法艺术,影响到元明以后,可以发现

各种发展和变化。

工艺美术 在中国建筑装饰、工艺品上经常使用虎、

狮子、鹤、凤凰、神牛、灵芝等与道教信仰密切联系的

题材。道教工艺品中,特别是铜镜和剑的制造,北魏以

来被视为道教天师必修技术。另外,宝冠、玉座、钟、磬、

幡用于宗教礼仪,象征神仙山水的假山被视为文人的玩

物。

(刘晓路)

绘画

用色彩和线条在平面上描绘形象的美术种类。绘画

是一切画种和品类及其所有样式、形式的统称,广义还

包括图案装饰纹样和建筑设计图等。它借助于可被利用

的物质材料和相应的制作方法以创造艺术形象,包括运

用笔、刷、刀、手指等各种绘画工具和挥洒、涂抹、拓

印、腐蚀等各种绘制手段,将颜料、墨汁、油墨及其他

有色物质描绘和移置到纸张、纺织物、木板、皮革、墙

壁或岩石等平面上,以线条块面、色彩、明暗等造型因

素,通过构图形成视觉形象的画面或图像。

沿革 绘画是一种古老的艺术门类,可以上溯到原

始社会。迄今已发现的最早的绘画作品大约是 15000年

前旧石器时代晚期西班牙的阿尔塔米拉和法国拉斯科的

原始洞窟壁画。稍晚的主要有:印度卡纳塔克贝拉里县

汉皮附近一个山洞里的中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的石壁

画,北非阿特拉斯山脉、撒哈拉沙漠、利比亚以及南非

罗得西亚等地岩洞中的新石器时代壁画,中国新疆、内

蒙古、广西、云南、黑龙江一些地区的峭壁悬崖上或阴

刻或涂绘的新石器时代的岩画。原始壁画多绘动物形象

和狩猎场景,与当时人类生活有密切关系。

在人类几大文明发祥地最早出现的彩陶,是在陶器

坯体上描绘装饰纹样,再经烧制完成的。公元前4000~

前3000年美索不达米亚的欧贝德文化、乌鲁克文化和西

亚其他地区,公元前2000~前1700年爱琴文化的克里特

岛,都曾出现几何图形和动植物图形的原始彩陶。世界

原始彩陶中,以中国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的装饰纹样

最为丰富多采,除几何图形及鱼、鹿、人面形外,还有

排列成组的人形纹样,在彩陶中属罕见。出现于公元前

6~前5世纪的希腊陶瓶有红地黑花和黑地红花两种式样,

也称黑绘、红绘。东南欧其他地区,也曾出现过彩陶。

人类社会出现阶级和国家后,在宫廷、神殿、寺庙、

陵墓等处,普遍都有装饰性壁画。壁画成为古代社会中

绘画的主要形式。公元前4000~前3000年,尼罗河盆地

部落首领的墓穴墙壁上有狩猎仪式的装饰图样,埃及墓

穴和神庙墙垣上的壁画主要题材是歌颂法老的权威以及

狩猎活动。公元前17世纪古巴比伦汉谟拉比时代玛里宫

殿壁画中,有采集、祀神和凯旋的场面。公元前8~前7

世纪亚述宫殿壁画的主题是国王的生活及战争场面。中

国最早的壁画,据文献记载,可上推到商纣王时的“宫墙

文画”;周代用于祭祀和会见诸侯的明堂以及战国楚先

王庙等,都已绘有壁画。迄今所见最早的实物则是1959

年以来考古发掘的陕西咸阳秦宫殿遗址中色彩瑰丽的车

马图等壁画残片。中国历朝的宫殿厅堂多有装饰壁画,其

题材内容一般为文武功臣、祥瑞、奇禽异兽以及山川景

物等。画在墓室四壁、顶部和墓道两侧的墓室壁画,以

汉、唐时最为盛行,通常以死者生前生活情景和历史故

实、神灵怪异等为题材。在以敦煌莫高窟为代表的各石

窟中,保存着大量的自南北朝至元代各时期的壁画,其题

材多为佛教造像、经传、本生故事以及一般社会生活场

景。佛教寺院及道教庙观也常绘壁画,保存至今的著名

寺庙壁画有元代道教的永乐宫、佛教的兴化寺和明代佛

教的法海寺等。公元前1~公元7世纪之间开凿的印度阿

旃陀石窟和巴格石窟的壁画主要是宗教题材。在公元前

4 ~公元10世纪玛雅人所居住的墨西哥尤卡坦半岛、危

地马拉、洪都拉斯一带,也有壁画。公元前20~前17世

纪克里特的克诺索斯宫墙垣上的装饰壁画是迄今所知欧

洲最早的建筑壁画。考古发掘出来的公元 1世纪罗马庞

培城,到处都有彩色壁画。中世纪的欧洲,尤其是13~

14世纪的意大利,壁画大为发展。文艺复兴时代,西欧

及北欧各国广泛流行壁画,最著名的代表作品是米开朗

琪罗绘制的西斯庭教堂天顶画。文艺复兴后,天顶画仍

盛行一时。壁画在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时有兴衰。现

代壁画,无论其题材内容、艺术形式,或制作材料和工艺

等,都品类繁多。同时,壁画设计强调与建筑物谐调,形

成统一的艺术整体。

与壁画相应发展的有镶嵌画,即用彩色的陶片、石

块、珐琅或玻璃小块拼嵌成图画,除装饰于墙壁、天花

板上以外,也有装饰地面的。它在古代伊朗、希腊、罗

马以及中世纪的拜占庭,都曾盛极一时。现代壁画用镶

嵌形式者亦不少见。

除壁画外,以独立的画幅形式出现的绘画作品,在中

国主要是卷轴画。目前所见最早的一幅是晚周帛画。卷

轴画在中国发展,历千年而不衰。

欧洲于15世纪以前,非壁画的绘画形式有祭坛拼板

画,即在大幅的木板、皮革上绘以耶稣受难图等,置于

祭坛上的圆龛中。

希腊、罗马和伊朗一带,曾普遍流行一种小型绘画,

即以手抄书插图为主的细密画。7世纪以后,基督教的圣

经和祈祷书上普遍应用此画种。8世纪,印度流行贝叶经

的插图。中国明清以来的小说书刊中所附人物绣像,以

及故事内容的全图,也属插图一类。

用刀在木板上刻画,而后用纸拓印的木刻,是一种

最早的版画形式。中国早在唐代即有木刻,元明时代,小

说和戏曲说唱本中的木刻插图,其艺术水平已相当可观。

公元前16~前15世纪埃及新王国时期,由素描发展而诞

生了埃及的版画。欧洲中世纪时,为印刷圣经而延续下

来的木刻图画,发展而成版画。15世纪,德国画家A.丢

勒将文艺复兴的科学成果,诸如人体解剖学、透视法等

运用于木刻版画。版画历经画家们的改进、创造,出现

多种材料和刻制手法。15~16世纪,欧洲流行铜版画,即

在以铜质为主的金属材料版面上刻制,有干刻和腐蚀铜

版两种。18世纪末,在发明石印技术的基础上,出现用

石版或铅版绘制的石版画。此外,有以黄麻布作底子,用

树脂干燥油和软木屑混合压制而成的麻胶版画。20世纪

又创造了丝网版画等。

约自13世纪起,欧洲许多地方的画家都着手在中世

纪流行的湿壁画和蛋彩画的基础上,探索一种比较方便

又更有表现力的绘画材料,逐渐形成了油画。蛋彩画多

用于拼版画,其颜料中加蛋黄、蜂蜜、无花果汁及胶水

和溶剂溶合而成。15世纪以后,蛋彩画逐渐为油画所取

代。油画的颜料用快干油,如亚麻仁油、核桃油、罂粟

油等调和,颜料中含有硬脂酸,既能表达出丰富的色彩

效果,又能塑造形象的层次、质感和肌理。所以油画从

文艺复兴以后,成为西方绘画中主要的画种,现在普遍

到世界各国。

与油画近似的绘画形式有水彩画,其颜料以胶水调

制,使用时以水溶解,画于水彩纸上,18世纪在英国发

展为独立的画种。18世纪在欧洲,还流行色彩笔画,又

称粉彩画。

世界上各个国家、地区和各个民族,由于社会风情

和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差异,由于采用的物质材料和表现

手段的不同,因而各自创造了独特的绘画样式;又随着

各国文化的交流,彼此学习和借鉴,再加以发扬创造,使

绘画发展成为品种极其丰富多采的一个艺术门类。大体

上可分为以中国画为代表的东方绘画和以欧洲绘画为代

表的西方绘画两大体系,不但物质材料、工具不同,其

观察方法和表现手段亦各具特色。

在欧洲,约自15世纪开始,油画技术广泛地流传开

来,逐渐形成西方传统绘画的特色。一般说来,它以具

象摹写、再现客观现象为基础,重在反映客体真实,故

重视远近、大小和明晦的正确性,讲究透视、明暗和投

影的关系,以造成空间实体如能触摸的效果。然而,油

画也并不停留于如实模写对象。西方绘画的诸形式因素,

如色调、结构的巧妙运用和安排,也极大地影响作品的

艺术表现力。画家用富于情感的色彩、构图、节奏和韵

律,以突出创作的意图表达作品的内涵,使它更加强烈

地感染观众。西方绘画发展到19世纪印象派之后,在强

调主观精神、表现自我及形式探索等方面,大幅度突破

传统写实的束缚。到了20世纪,各种流派纷呈,从强调

形式到否定形式,从具象到抽象,出现了各持己见的诸

种极端见解。

中国绘画传统,以“神形兼备”为皈依,重在抒发

主体精神。绘画创作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即

画家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和把握,由表及里地强调对精神

特征的理解,通过画家的主观精神因素,包括修养、品

德、秉性等,与客观世界相融合,从而创造出具有深刻

内涵的美的形象和境界。中国画在长期发展衍变过程中,

又积累了极其丰富的技法经验,包括以毛笔纵横挥洒,皴

擦,运用线描和墨、色的变化,来表现形体和质感,强

调传达神韵和气势。文人画派又将诗、书、画、印相结

合,形成富有东方特色的艺术情趣。

分类 绘画艺术发展至今,从材料工具来分,其种类

主要有:水墨画、油画、版画、壁画、水彩画、水粉画、

素描等。许多画种又可细分为不同的品种和样式,如版

画可细分为木刻、铜版、石版、胶版、丝网版等。其中

木刻版画,因印制技法不同,又有水印木刻和油印木刻之

分。水墨画若从表现手法不同特点来区分,有工笔、写

意和兼工带写,或谓工笔重彩、水墨写意;若依装裱形

式,则可分为卷轴和册页。油画又可分为无光的和有光

的品类。壁画的发展,除了传统的湿壁画、镶嵌画外,还

有陶瓷壁画和有色水泥壁画以及木板拼嵌的壁画,还有

用放大的照片制作的壁画,这些都是边缘画种。此外还

有丙烯以及多种塑料颜料的画种。

习惯上还以绘画的题材内容和社会作用来区分画种:

①以人物为主体的人物画。其中描绘具体人物的称肖像

画,15世纪西画中,肖像画很盛行;中国的肖像画,传统称

为写照、传神、写真。②以社会生活风貌为题材的风俗

画。16世纪,风俗画在欧洲发展为独立的绘画体裁。17

世纪荷兰画派的风俗画著名一时。17~19世纪日本的浮

世绘,即是著名的风俗画流派。中国宋代画家李嵩的《货

郎担图》、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等,也是著名的风

俗画。③专以宣传为目的的招贴画,又称宣传画。④以

宗教教义及故事为题材的宗教画。⑤以讽刺幽默为特征

的漫画。⑥以战争事件及军事活动为题材的军事画。⑦

以历史事件、故事及传说为内容的历史画,如中国唐代阎

立本所绘《步辇图》、宋代陈居中所绘《文姬归汉图》

等;欧洲历史画于文艺复兴时期形成独立的绘画形式,17

~19世纪发展鼎盛。⑧在中国又有专为春节喜庆活动绘

制的年画。除人物画外,依题材划分,中国画又可分出

人物画、山水画和花鸟画;西洋画可分别为肖像画、静

物画、动物画、风景画、室内画等。此外,又可根据画

面形式和体裁,区分为独幅画、架上画、组画、连环画

和插图等。

特点 在绘画发展的历史中,不仅在实践上出现了

千姿百态的表现手段、形式技巧和风格特色,而且,在

理论上形成了众多的派别,反映着世界观和艺术观的差

异。从原则上说,一切绘画都要求思想性与艺术形式的

完美结合,而绘画又是个体性很强的艺术劳动。古今中

外,其风格流派更迭变幻,纷纭繁复,呈现出百花齐放

的状态。在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上,有的重视绘画的社会

功能和教化作用,强调题材内容的思想性及社会意义,要

求作品表现一定的哲理、信仰、伦理道德观念等;有的

则强调绘画的审美作用,以美感为最高境界,追求完美

的形式技巧。在主体(画家)和客体(描写对象)的关

系上,有的恪守客观对象的形与质,并力求生动地传达

其神态;有的则强调表现画家的主观精神,即自我感受

和激情以及心理效果。从绘画的发展来说,不同的画家,

总是有所侧重,现实的、理想的、写实的、写意的、具

象的、 抽象的、 形似的、神似的、或神形兼备的,从

不同角度和程度上各自强调某一方面。从创作方法来说,

自古以来,有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理想主义、表现主

义等主要派别;在西方,现代流派更是层出不穷,有的

刻求逼真,有的完全摒弃任何意义的具象,以至产生了

只求理性思考的以及非具象性的绘画。

绘画作为艺术形式的一种,自有它最基本的要素与

特征。区别于其他文艺形式的绘画,是依赖视觉来感受

和欣赏的造型艺术。画家可以充分利用绘画的造型因素

(形、色、光、线条等)和笔法的魅力来感染观者。但

绘画有其局限性,即不能像小说、诗歌、戏剧、电影和

乐曲那样,利用人物对话、表现情节发展和心理状态,只

能展示出静态的形象。因此,画家需善于选择和捕捉最

富有启发性的瞬间形象,予以概括、提炼和升华,创造

出富有生命力和表现力并富于联想的形象,使之超越相

对静止的时空范畴,而达到深广的艺术境界。

绘画造型不像雕塑、建筑及一部分工艺品那样,占

有三维空间,它是在平面上表现形象,因而有它独特的

艺术语言。它运用透视学原理、明暗向背关系、色彩的

浓淡冷暖变化等,表现景物的远近层次,使平面的画幅

呈现出具有深度和立体的空间效果。中国画章法布局的

虚实、疏密,运笔的轻重疾徐,用墨和色的浓淡干湿以

及□擦点染等形式技巧的妙用,油画的笔触、色块和各

种形象化的手法等,无不使平面的画幅反映出形象的质

感、气势、神韵和风采。

即使最写实的绘画,也区别于摄影艺术。模写客观

现实生活的绘画,在一定程度上也是通过画家的主观意

识创作出来的艺术形象。画家在对客观世界的观察、理

解和感受中,产生艺术的想像与联想,融合个人的主观

精神因素,包括修养、品性、气质及情思,按照自己的

审美意识和趣味进行艺术的再创造。因此,绘画作品远

不是客观事物的单纯摄取和反映,而是画家通过自己的

意志及技艺作客观事物的表现。现代超现实主义和照相

现实主义流派的作品,仍然具备着绘画的素质,绝非照

相术所能代替。

此外,不同的绘画种类,由于所使用的物质材料、工

具和表现技法的互异,产生着各自特殊的审美意趣,如

油画的变化多端的肌理感的技法美感,版画的黑白灰关

系中的刀法趣味,中国画的富有生气的笔墨情趣等,都

说明绘画的物质材料、手段技巧所构成的形式美是绘画

形象统一整体不可分割的因素。

(郑经文)

组画

由多幅单幅画组成一个系列以表现一个主题的绘画

形式。它不同于画幅间有明显的情节内容上的前后相继

关系的连环画,各个单幅基本上独立成画,但又都是同一

主题的一个组成部分。油画、版画、壁画、水粉画和中

国画等画种均可作为组画制作手段,但以油画、版画为

多,内容多为历史题材、道德训谕题材、宗教题材、传

记性题材等,一般具有场面广阔、容量较大的特点。欧

洲早期的组画以15世纪尼德兰画家凡·爱克兄弟所画的

《根特祭坛画》(整组画由23幅独立画面构成)为代表。

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组画形式在西班牙画家戈雅

笔下得到了充分运用,他的铜版组画巨制《卡普里乔斯》

(80幅)、《战争的灾难》(82幅),表现了对社会邪恶的

激烈批评和对侵略者的愤怒反抗精神。19世纪法国画家

H.杜米埃、德国画家 门采尔等都曾以组画形式制

作版画。但获得较高成就的,当推20世纪上半叶的德国

女画家K.珂勒惠支,她的版画组画《农民战争》、《战

争》(均为 7幅)堪称宏伟之作。18世纪英国画家W.荷加

斯则不但作版画组画,还创作了油画组画《时髦婚姻》

(4幅),为欧洲美术史上为数不多的范例。中国东晋顾

恺之所作伦理讽喻题材的《女史箴图》(唐人摹本)当

为传世的中国早期以组画形式出现的卷轴画。但中国美

术史上独立意义的组画样式是直到20世纪30年代才由鲁

迅介绍并推动出现的,主要见于新木刻运动的作品。

(周彦)

美术种类(4) 伊斯兰教美术

更多推荐

绘画,发展,伊斯兰,壁画,建筑,世纪,艺术,装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