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你如何选购电压力锅-欧美家具风格

中国民间雕刻艺术[上]
2023年4月20日发(作者:正常装修需要多少钱)

中国民间雕刻艺术[]

来自:孙建君 中国民俗艺术品鉴赏:雕刻卷

中国的民间雕刻艺术源远流长,品类繁多,主要有石雕、木雕、

象牙雕刻、竹刻、砖雕、泥彩塑、角雕、骨刻、瓷刻、葫芦雕刻和果

核雕刻等。本卷所选辑的雕刻艺术品,既非宫廷御用,亦很少出自名

家之手,大多为无名工匠所作。但是千百年来,它们伴随着人们的物

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流传至今,表现了历代民间工匠精湛的技艺、巧妙

的构思和令人叹服的创造力,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与历史价值,是研

究中国民俗文化的生动资料,因此,亦就具有了广泛的收藏价值。

一、雄劲壮丽的石雕

石雕主要是指以花岗岩、大理石、叶蜡石等天然石料,运用圆雕、

浮雕、透雕和线刻等技法雕刻出的各种形象的艺术欣赏品和实用品。

从其用途上看,一是用于建筑的构件和装饰,如宫殿、居室、园林、

寺庙和陵墓建筑中的台基、柱础、栏板、门阙、华表、牌坊、碑碣、

佛塔、经幢、石狮、石人、石兽、拴马桩以及石刻画像等;二是为宗

教服务的摩崖石刻、洞窟艺术和神佛造像等;三是供室内陈设的欣赏

品和具有实用功能的文房用品与生活用品,如案头摆件、砚台、笔洗、

笔架、水盂、镇尺、印章以及蒜臼、压石、屏风等。

有人说石雕是刻写在石头上的历史,也有人说石雕是一部宏篇巨

制的韦,从某种意义上讲,的确如此。中国雕刻艺术的开篇,就是从

石雕开始书写的。原始社会的石器,可以说是人类最早的雕刻。在长

期的劳动实践中,原始人类逐步创造了石器工具,并对石工具的制作

和材料的选择以及适用与美观加以注意。人们按照用途需要,把石块

或石片磨制成刀、斧、凿、锛铲、纺轮、箭镞等工具和武器,从雕刻

造型的意义上说,这些石器虽属实用品,但其性质已接近于雕刻艺术

制作。如湖北出土的一件新石器时代的石铲,在蓝灰色的石料上布满

了树枝状的浅灰色天然纹理;弧形的铲回与圆形的钻孔十分协调,而

这种曲线又与石铲两侧的直线形成对比,具有了形式美的因素。近50

年来,在各地商周墓葬中出上了大批石制品,除一般的工具外,还有

一些石雕人物、动物、乐器和盘壶等。北京的故宫博物院和中国历史

博物馆藏有河南境内出土的商代大理石雕刻的牛头、鸱?^、坐兽、虎

首人身怪兽、虎纹石磬、饕餮纹石皿、石盘等。上海博物馆也藏有商

代晚期的羊耳夔纹石壶。这些石雕造型生动,用刀简洁豪放,可以看

出当时工匠们的雕刻技艺已经达到很高水平。

春秋战国至秦代的石雕,古代史籍中多有记述。如《西京杂记》

等中有“晋灵公冢室甚瑰丽,四隅以石为摆兽,并雕男女石人四十余,

皆侍立”,“哀王冢内量石床,左右妇人各二十,恃立,有执镜栉之

像,有捧盘盒之形”,“五律宫西有石麒麟二,头高一丈三尺,是秦

始皇骊山冢前物也”等种种记载。只是到目前为止,考古发现的实物

很少。据传蜀郡太守李冰修建都江堰时,曾在岷江边上置石雕犀牛以

镇水。为此,唐代诗人杜甫曾写有咏岷江石犀牛诗云:“君见秦时蜀

太守,刻石立作三犀牛,自古虽有压胜法,天生江水向东流”。

汉代的石雕十分发达,特别是西汉时期的霍去病墓石雕群和东汉

时期的墓室石壁雕刻,令后人叹为观止。汉代石雕按表现方法可分为

圆雕和平雕两大类。圆雕往往利用石头的自然形状,略加刻饰;既表

现出物体的形象特征,又具有质朴古拙的装饰效果。陕西兴平霍去病

墓前的“马踏匈奴”和卧马、卧牛、伏虎、野猪等大型石刻群雕,表

现出雄浑的气魄和古朴的风格,是西汉时期石雕艺术的经典之作。河

南登封中岳庙与山东曲阜鲁王墓前的石人,四川灌县出上的李冰石雕

像与四川雕安高颐墓前的翼兽,以及河南洛阳伊川和陕西咸阳出土的

石辟邪,造型简括拙朴,格调豪迈挺拔,标志着汉代雕刻技艺已高度

成熟。平雕,即平面浮雕,有平面阴刻、平面阳刻等几种形式。东汉

墓室、词堂等建筑的石壁上盛行这种平面浮雕装饰,内容有历史人物、

神仙故事、社会生产和生活等。由于多为浅浮雕,起伏不很明显,因

此又被称为“石刻画”或“画像石”。平面阴刻可以山东长清孝堂山

石刻为代表,它以阴刻线条为主,刻划出车骑出行、庖厨饮宴、歌舞

百戏、战斗狩猎等场面,以及伏羲、女娲、西王母、风伯、雷公等神

话故事,具有清秀质朴的风格。平面阳刻则可以山东嘉祥的武氏词石

刻为代表,它主要采用的是保留物象的线或百,而将空余的地方到去

的技法,描绘了古代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以及“荆轲刺秦王”、“秦

王泅水捞鼎”等历史故事。画像石是我国一项丰富的艺术遗产,从汉

魏至隋唐一直盛行,山东、河南、四川、江苏、陕西等地都有大量遗

物出土。比较著名的有山东嘉祥宋山、济宁两城山、临沂沂南画像石;

河南南阳画像石,江苏徐州画像石和陕北绥德画像石等。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除佛教造像盛行外,碑塔、窟龛、陵

墓石雕也有很高成就。护墓石兽多为天禄(天鹿)、麒麟和辟邪。天

禄或麒麟有角,一般立于帝王陵前;辟邪无角有翼,大多立于贵族墓

前。神道石柱以南京萧景墓前的保存最为完整,最有代表性。石柱全

65米,往身有棱;宛如希腊殿柱;柱顶有莲瓣,上立石兽;柱下为

双螭石座;柱额书有“梁故侍中中抚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吴平忠侯萧公

之神道”;额右侧雕缠枝和披衣袒肩、赤脚执花光头憎像。此石柱造

型美观,雕刻精巧,额文笔划秀健,是华表石刻中的精品。魏晋南北

朝的建筑装饰,特别是千变万化的佛龛布局和龛楣装饰,充分发挥了

这一时期工匠们的聪明才智。在云冈、龙门、巩县、晌堂山石窟的装

饰雕刻中,从地面到天花,从背光到龛楣无不显示出装饰纹样的富丽

多彩。

隋唐时期的石雕,主要表现在建筑装饰和陵墓雕刻两方面。隋唐

时期的宫殿建筑大都已毁失,仅有一些佛塔和少数桥梁建筑保留至今。

如隋代建筑的安济桥(今河北赵县济河上),全部用石头建造。在桥

的石栏板上雕有蚊龙穿岩的形象,刀锋犀利,雕法洗练。佛塔雕刻当

属陕西西安唐代建筑的大、小雁塔与山东济南柳埠镇的“龙虎塔”。

大雁塔门框和门楣上的石刻线画与“龙虎塔”塔身满雕的龙、虎、天

王、飞天等浮雕,都是唐代现存的石雕艺术珍品。唐代的陵墓雕刻庄

严雄伟,“昭陵六骏”和乾陵、顺陵的石狮、石麒麟及独角兽等,造

型生动真实,蔚为大观,为以后宋、明、清各代树立了模式。

宋代雕刻艺术向世俗化发展,陵墓雕刻和布局学习唐代。陵前石

雕以河南巩县宋陵中的护墓石狮最为突出,这些石狮成对而立,神态

威猛,与唐代相比,风格特色各有千秋。明代的陵墓石雕以帝王陵为

代表;除南京的明孝陵、北京的十三陵,还有江苏泅洪的明祖陵和安

徽凤阳的明皇陵。陵前石雕有狮子、懈豸、骆驼、大象、麒麟虎、羊、

华表及文武侍臣等。清代帝王陵雕刻分散在北陵(辽宁沈阳)、东陵

(河北遵化)和西陵(河北易县),雕刻水平与唐代、宋代和明代相

比较,已大为逊色,缺乏生气和魄力。然而明清两代的建筑装饰雕刻,

却非常优美精致,尤以遍及各地的石牌坊最为著名。如修建于明代的

河北灵寿县县城的石牌坊、安徽歙县的许国石坊和江苏宜兴市旧县城

文庙前的为本县状元周某表彰功名的石坊;以及清代修建的山东单县

城内的“百狮坊”及“百寿坊”、山原平朱氏牌坊、福建仙游的陈氏

石坊和河北曲阳的石牌坊等,都雕工精美,玲珑剔透,可为今日之建

筑在造型与装饰雕刻方法上作借鉴。

清代民间比较著名的石雕有青田石雕、寿山石雕、菊花石雕、曲

阳石雕、惠安石雕和云南大理石雕等。青田石雕产于浙江青田,相传

创始于南宋,最初是刻制印章,以后品种逐渐增多;有笔架、水盂、

砚台等实用品及山水、花卉、佛像等欣赏陈设品;清代极为流行,传

统产品以“葡萄山”最富特色。寿山石雕因其所用石材产于福建福州

市郊的寿山而得名。寿山石质色泽温润优美,以“田黄石”最为名贵,

有“一两田黄一两金”之说。寿山石雕始于南朝;明代时以印章兽钮

雕刻而闻名;清康熙、雍正、乾隆年间,雕刻名手辈出,人物、兽钮

雕刻冠绝当时,精品多为宫廷收存。菊花石雕是湖南浏阳所产的石雕

工艺品,因石中有形如秋菊的白色晶莹花纹而得名。清乾隆时开始用

它作为雕刻材料,制作笔筒、笔洗等文具,清末发展为花屏、桌面等

家具的装饰。曲阳石雕产于河北曲阳县,所用石料为曲阳所产的优质

汉白玉大理石。曲阳素有“石雕之乡”的美誉,相传始于汉代,至清

代曲阳汉白玉石雕在宫殿、寺庙、园林及陵墓建筑中被广泛应用。惠

安石雕又称惠安青石雕,产于福建南部惠安地区。早在唐宋时期就已

有青石雕刻的各种造像装饰于寺塔之上,明清时期惠安石雕以石狮、

石人、龙柱闻名。石狮造型威武雄壮,回中含一石珠,石珠在国内可

滚动自如,被人们称为“南狮”,别具一格。云南大理石雕产于云南

大理地区,始于唐代。其特点是根据大理石的天然纹理和色泽变化设

计加工明清以来以大理石屏心、桌面和石屏著称。

二、丰富多采的木雕

我国木雕有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可惜由于木质材料容易朽

蚀,早期的作品保存下来的很少,但从考古发掘中我们还是可以看到

当时木雕的精美丰采。70年代,曾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了一件

距今7000年前的木雕鱼,它长11厘米、宽35厘米、厚27厘米,形

象生动,周身阴刻大小不等的圆涡纹,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木雕

工艺品实物。

春秋战国时期,木雕工艺已很发达。河南信阳战国墓曾出土两件

木雕,一件是名为“强梁”的守墓神,所谓强梁系指一种驱邪的恶神,

古代传说它力能吞噬鬼怪,因此匠人们将它雕刻成一个半人半兽、张

回吐舌的凶暴形象。另一件是联尾兽,有关专家考证可能是一鼓架,

雕刻者运用了与守墓神一样的表现手法。在南方楚国,木雕应用更为

广泛。湖北江陵战国楚墓中曾出上一件木雕小屏,屏高15厘米、长52

厘米,其基座雕饰有30多条蟒蛇屈曲盘结,屏面透雕用凤和鹿组成的

连续纹样,形象生动,十分精巧。长沙战国楚墓中还出土了许多木雕

花板,《礼记》中称为“鉴床”,是放在馆内垫尸体用的。有镂空透

雕和斜刀平雕等多种,图案花纹与当时的青铜器、漆器基本相同。

汉代的木雕工艺已相当精良,且分工较细,官方设有专门机构,

各司其职。《汉书?地理志》记载“严道有木官”,是指专事木材运输

的官吏,可见当时木器制作规模很大。甘肃武威磨嘴子汉墓中曾出土

了木雕的人物、动物俑100余件。这批木俑造型简练概括,形象生动

传神,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另外,广州龙生岗东汉墓也有木涌、木

狗、木梳、木瑟、木船等多种木雕出土。由此可见。当时的工匠已具

有相当高的雕刻技巧。

隋唐时期,由于统治者大兴宫殿建筑,又命各地广建寺庙,促使

木雕工艺得到空前发展。从保存至今的唐代所建山西五台山南禅寺和

佛光寺中,我们可以领略当时木雕的琼丽华美。日本奈良“正仓院”

藏有中国唐代木雕作品多件,这些作品虽不能代表唐代木雕的全貌,

但足以反映出唐代木雕工匠的高超技艺。唐代木雕所使用的木料有紫

檀、黄杨、沉香、黑柿、桧桑、枫等,制作的品种有几、箱、橱、盒、

刀柄、香炉柄、乐器、棋局和双陆局等。唐代有一种木雕工艺品叫

“木回”,它是以紫檀、桑木等为地,用黄杨、染色象牙、鹿角等镶

嵌出各种图案,观赏效果颇佳。

宋代由于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各地寺庙盛行,木雕工艺得到普及和

提高。除以木雕神像代替洞窟石刻外,在建筑装饰和世俗小品雕刻方

面也有长足发展。如北宋闻名的“技巧夫人”严氏,能用檀香木雕刻

瑞莲山,于龛门中透出五百罗汉及其侍从弟子,得到了“神巧细密,

众相悉备”的称誉。宋代木雕的突出成就,还表现在书籍木版雕刻工

艺方面。据记载,宋初曾刻大藏佛经50多卷,一般的经史子集也多有

刻本;并且还有图鉴一类的画本。如著名的《营造法式》、东普顾消

之的《列女传》以及楼寿的《耕织图》等,都是宋代著名的图韦。

明清时期的木雕工艺多运用于建筑构件装饰和木质家具,尤以小

件木雕用具和欣赏品最为丰富多采。明清两代的宫殿、寺庙、会馆及

一般民居等,现仍保存很多。如北京明十三陵享殿、文丞相饲等处,

保留了不少精美的明代木雕饰件。北京清西陵隆恩殿楠木雕刻,堪称

皇家陵墓雕刻艺术中的精品。隆恩殿的天花板、雀替、隔扇及门窗等,

都雕刻着数以千计的云龙和蟠龙。这些用楠木雕刻的各式龙纹,龙头

都采用透雕手法,龙身和云纹则用高浮雕和浅浮雕表现。龙在云际波

涛间飞腾跳跃,加上楠木的香气如同龙回喷出一样,巧妙地表现了

“万龙聚会;龙回喷香”的艺术效果。寺庙建筑装饰木雕,当属明代

的福建泉州开元寺大雄宝殿殿檐斗拱以及北京智化寺如来殿叠斗式藻

井和隆福寺大殿圆锥式藻井的装饰雕刻。开元寺大殿为明初永乐年间

重建,在檐斗上雕有飞天使乐二十四身,雕刻精美;智化寺文来殿藻

井以龙纹为中心,周边雕刻精细的卷草图案;而隆福寺大殿藻井则雕

为“西方乐上”的琼楼玉宇,并间以仙山祥云,内外周边雕刻精致的

小龛像,上述木雕把整个殿堂衬托的笙歌飞舞、神彩夺目。会馆及戏

楼木雕具有强烈的民间风格与地方特色,比较著名的有清代建造的安

徽毫县“大关帝庙”戏楼、四川自贡“西秦会馆”戏楼及河南开封的

“山陕甘会馆”等。毫县“大关帝庙”戏楼内部大木透雕三国时关羽

的故事戏出十八组,配以垂莲、悬狮、鳌鱼等装饰;戏台后壁屏风雕

刻二龙戏珠,顶部藻并花纹图案也是玲珑剔透。整个戏台显得堂皇绚

丽,气象万千,被当地群众誉为“毫县花戏楼”。自贡“西秦会馆”

戏楼木雕装饰主要集中在戏楼的檐柱间,有专家评论认为其内容之丰

富,造型之优美,可称集清代建筑装饰雕刻艺术的大成。开封“山陕

甘会馆”的钟鼓楼、牌坊和所有殿堂都装饰精美的木雕,从飞禽、走

兽到花果、器物,从人物、神仙故事到吉祥图案,内容丰富,神采各

异,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民居建筑因为地理环境和风俗习惯的不同,

呈现出千姿百态,更为各地名工巧匠施展其雕刻才能提供了广阔天地。

明清时期的木质家具雕刻,主要集中表现在椅凳、橱柜、床榻及

屏风等方面。如明紫檀木雕荷花宝座,座百宽98厘米、深78厘米、

通高109厘米。座盘上由后背、扶手组成的围子,做成七屏风式样。

除座面及束腰外。通身浮雕莲花、荷叶及蒲草,刻工娴熟,刀法圆和。

由于花叶向背仰俯,枝梗穿插回旋,与宝座的造型巧妙结合;增强了

宫廷大椅(宝座)的形式感和气度。现存一件明黄花梨月洞式门罩架

子床,此床长2475厘米、宽187厘米。高238厘米,门罩用三扇拼

成,连同围子及横楣子均用“攒斗”做成回合云纹其间再以十字花相

连;床身束腰间立短柱,分段嵌装综环板,浮雕花鸟纹,牙子雕草龙

及缠枝花纹;横楣子的牙条雕云鹤纹,图案效果繁华精致,是明代家

具中体型高大又综合使用几种雕饰手法的一件佳品。

明清时期的小件木雕有:人物,如神佛、刘海戏蟾和合二仙、财

神、姜太公、钟馗等。文具,如笔筒、砚盒、笔架、臂润等。匣盒,

如用黄杨、紫檀、黄花梨等制成的圆形、长方形、桃形、瓜形、如意

形、八角形等各式木盒;一些匣盒还施加描金、嵌玉、填宝、加彩等

装饰,如黄杨木雕冬瓜小盒,用翠玉镶叶,石榴盒用赤玉镶籽,配合

精巧。中国历史博物馆藏有一件明代十八学士纹紫檀木长方盒,盒长

245厘米、宽15了厘米,有屉,为奁具。盒面上浮雕十八学土故事

图案,盒两侧、两端凸雕怪兽云纹和细线回纹,运刀工整有力。简练

流畅。北京故宫博物院中亦藏明宣德时期的紫檀雕花二层提盒和八方

匣等,风格质朴精丽,刀法及花纹图案与当时的剔红漆器近似。文玩

佩饰,如石榴、佛手、青狮、白象、香坠等,题材繁多,造型各异,

不可胜计。

明清时期的建筑装饰木雕以浙江东阳木雕和广东金漆木雕最为著

名。东阳木雕据历史遗留实物考察,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东阳著名

的明代建筑肃雍堂,建筑上的木雕极为壮丽。清代乾隆年间,约有

400多名匠师进京修缮宫殿、雕制宫灯。现北京故宫、杭州灵隐寺及

东阳地区的马上桥、湖头陆、里湖等地旧建筑物上仍保存不少清代的

东阳木雕作品。东阳木雕以浮雕技法为主,讲究布局,突出主题,注

重情节,特别适宜表现戏曲人物故事题材。广东金漆木雕,简称“金

木雕”,用樟木雕刻,再上漆贴金,特色是金碧辉煌,玲珑剔透。表

现形式有浮雕、通花透雕和立体通雕,尤以经路通畅、多层次镂空的

雕刻为擅长。广东金漆木雕历史悠久,分为潮州和广州两大类型,风

格不同。潮州金漆木雕主要用于挂屏、座屏等装饰陈设品,以花鸟鱼

蟹为主要题材,刻工细腻。广州地区金漆木雕主要用于建筑装饰,特

点是刀法利落,立体感强,适合于高、远的视距欣赏。清代比较著名

的木雕还有黄杨木雕、龙眼木雕、树根雕及灯担木雕等。黄杨木雕以

浙江乐清和温州最为著称,龙眼木雕则是福建特产。树根雕是利用树

根的自然形态,经过雕凿和剪截,以写实或写意手法雕制而成的,具

有生动艺术形象的陈设欣赏品。灯担木雕是指旧时江南地区有一种专

为人家喜庆宴会流动演出的说唱班子(612人不等)演出时坐的形

似画舫的小型木雕厢房。为壮瞻场面,这种木厢房制作备极讲究,诸

如挂落、插屏、栏杆、牌楼、窗格等,都施木雕,内容有龙凤、狮子、

人物和花乌等。有立体雕刻,也有平面浮雕,并加彩饰涂金,色彩灿

烂。四周还饰以灯彩,演毕拆卸,可用扁担挑走,故被称为“灯担”。

三、精巧细致的牙雕

质地细密柔嫩,色泽淡雅温润的象牙,是一种高贵的雕刻材料。

牙雕艺术在我国也有悠久的历史,早在新石器时代,象牙就已被雕刻

成各种日用品和装饰品。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出上有

刻划花纹的象牙盅和各种饰件。其中一件双乌朝阳纹牙雕饰件,正面

用阴文线刻出一组图案,中心为大小不同的同心圆,外圆刻有光芒,

形似太阳;两侧刻昂首相望的双鸟,面向太阳,构图对称,形象极为

生动。同时出土的一件河姆渡文化鸟形牙雕,形似牙匕;正面微凸,

雕刻弦纹和斜线纹相间的图案;一端作乌头,嚎弯曲;一端作长尾,

中间饰翅膀;侧视这一牙雕,形似鹰一类猛禽,中左侧钻有一小圆孔,

似为悬挂饰物。雕刻编织纹和蚕纹的象牙小盅,制作精细,说明在

7000年前我国的牙雕工艺已达到一定水平。5000年前左右的山东泰

安大汶回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了20余件象牙雕刻的筒、梳、琼、环等。

牙雕筒是用整段象牙切削雕镂而成;周身刻弦纹;有的地方还透雕了

连续的有规则的花瓣纹。牙梳上端透雕纹饰,下端有十六根细齿;十

分精致。上海福泉山遗址中的崧泽、良诸文化墓中也都有距今四五干

年前的牙雕兽面纹小件和手镯等出上。兽面纹以圆弧线和直线的几何

形组合起来。周围又细刻纹饰。广东还发现了一件簿如蛋壳的喇叭形

牙雕首饰。这些珍品,充分显示了我国原始社会象牙雕刻的艺术成就。

商周时期牙雕工艺进一步发展。1955年郑州白家商代遗址及安阳

殷墟妇好墓出土了牙雕杯、牙雕梳、牙雕花板及整只象牙雕刻。70

初北京附近及昌平白浮周代墓葬中还曾出土一批牙雕笄、簪、管、环

等。殷墟妇好墓共出上3件象牙杯,高约3040厘米,用象牙根部制

成。杯身似觚,各有夔形虎形??。通体雕刻精细花纹,以云雷纹为地,

地纹之上有饕餮、夔龙、凤乌等,??部雕乌形纹和兽面纹,造型别致,

装饰纹样纤细工整,是商代牙雕艺术珍品。整只象牙雕刻,是一件供

人们观赏的陈设品。工匠们根据象牙的形状进行设计加工,全部以阴

文线刻当时最流行的纹样图案,如饕餮纹、夔龙纹、夔凤纹、云雷纹

等,并将它们组成带状或网状结构,分别雕刻在象牙各段,这在古代

象牙雕刻中是一件罕见的巨作。当时的牙雕工艺品中还有镶嵌玉石、

绿松石等装饰方法,如殷墟象牙杯体上就用绿松石镶嵌出饕餮、夔龙

等图案。

战国时期,出现了用象牙雕刻的床。据《战国策?齐策》记述:

“孟尝君出行国,至楚,献象床。”象牙床在当时价值千全,但究竟

是什么样式,现在已无从知道了。汉代有将象牙劈削后编制成牙笼、

牙席及扇子的工艺。安徽毫县东汉曹氏墓出土的一件牙雕圆形残器,

上面用细毛雕镂刻山水人物图案,细如蛛丝,且嵌有红宝石。河北满

城陵山汉墓中曾出土一件象牙勺和一件牙雕虎纹板。牙勺器壁甚薄,

表面磨光,并饰以流云暗纹;虎纹板细线阴刻,有一面虎作伙状,回

首卷尾,线条矫健有力,说明在汉代线刻也是牙雕的一种主要表现技

法。考古发掘中曾出土一件南朝时的牙雕笔管,管身雕镂人物、花鸟、

诗文等,这可能是象牙雕刻中最早的文房用具了。

唐代象牙雕刻盛行,出现了一种染色牙雕。所谓染色牙雕,是将

扁平的牙板染成鲜艳的红、绿、蓝等色;再雕刻纹饰,所刻之处呈现

象牙本色,衬在染过的色地上,格外醒目。日本奈良“正仓院”所藏

红、绿象牙拔镂尺。红象牙拔镂琵琶拔子、通天牙笏、对柄、剑鞘等,

都是中国唐代的染色象牙雕刻制品。上海博物馆藏的拔镂鸟兽花卉纹

牙尺,以白色象牙雕镂,正背两面均用双线等分十个方格,格内镂刻

花卉、鸟兽、亭台等纹样,格间和尺的周边还细刻小朵海棠纹,精美

绝伦,表现了盛唐时期高超的牙雕技艺。宋代牙雕实物;不论是考古

发现还是民间流传,都鲜为人见。但据古籍记载,当时已创造出镂雕

象牙套球的技艺,即以整块象牙雕出可层层转动的镂花牙球。据明曹

昭《格古要论》中记:“尝有象牙圆球儿一个,中直通一窍,内车二

重,皆可转动,谓之‘鬼工球’。或云宋内院中作者。”至今,广州

仍有此种象牙球雕刻,多至40余层;雕镂极其精巧。元代牙雕亦比较

少见。辽宁喀友大城子曾出上一件象牙饰件,镂雕鸿雁、玉兰、卷草,

雁昂首,作展翅欲飞状;另有一件藏于布鲁塞尔的象开犁牛,雕琢精

美,都是难得的元代牙雕。

明清时期象牙雕刻进入鼎盛,两朝宫廷均设有御用作坊,集中了

全国各地的能工巧匠。从事牙雕制作。明代牙雕多为仕女、人物、观

音、佛像、文房用品以及盘、匣、扇桐等。故宫博物院所藏象牙方盒,

盖面淡浮雕双璃,四周雕荔枝纹,图案疏密有致。另一件象牙笔筒,

毛雕松竹梅兰石图,阴文细刻如毫发,并刻行楷书七言诗一首;“问

余何事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沓然去,别有天地非人

间。”明代象牙器物,如文具、酒等等;上面雕刻文字、图画多用毛

雕法。明代牙雕不染色,在造型和纹饰上表现出朴厚、圆浑、柔和的

风格。清代牙雕除人物、神佛、文房用品外,还有龙舟、宝塔、挂灯、

花篮、插屏等,在技法上注重精雕细刻、染色嵌宝。上海博物馆珍藏

的乾隆牙雕编花宫扇,以玳瑁为扇边,用极细的牙条编成透空方格的

扇面,上面粘贴了雕花的染色牙片,扇骨上有琥珀、玛瑙、螺铀、点

翠、钻珠,扇柄浅到花乌纹饰,这种复杂的装饰技法,显示了清代牙

雕富丽华美的风格。故宫博物院所藏象牙雕刻“月曼清游册”,更是

清代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当时还有一种“象牙细刻”,即用极细的刀

法,在小片象牙上,刻划长篇文字或自然景物,一丝不苟精妙人微。

清末;牙雕除北京的宫廷造办处外,在江南(苏州、扬州、上海、杭

州)、广东广州、四川成都等地的民间作坊也有很大发展,形成了各

地独具特色的牙雕作品。

灯带效果图-高档女装店装修效果图大全

中国民间雕刻艺术[上]

更多推荐

木雕摆件图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