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水供应系统管道敷设与保温设计技术规范
6.11.1 管道敷设。
1  铜管、薄壁不锈钢管、衬塑钢管等可根据建筑、工艺要求暗设或明设。暗设在墙体或垫层内的铜管宜用塑覆铜管。
2  塑料热水管宜暗设,明设时立管宜布置在不受撞击处,如不可避免时,应在管外加防紫外线照射、防撞击的保护措施。
3  塑料热水管暗设应符合下列要求:
1) 不得直接敷设在建筑物结构层内。
2) 干管、立管应敷设在吊顶、管井、管窿内,支管宜敷设在地平的找平层、垫层内或墙槽内。
3) 敷设在找平层或墙槽内的支管外径不宜大于25mm,管外壁的复层厚度应≥20mm。
4) 敷设在找平层、垫层内的支管宜采用热熔连接,宜采用分水器向卫生器具配水,中途有得有连接配件,两端接口应露明,地面宜有管道位置的临时标识。
4  热水管道穿过建筑物的楼板、墙壁和基础时应加套管,以防管道胀缩时损坏建筑结构和管道设备。
1) 在吊顶内穿墙时,可留孔洞。
2) 地面有积水可能时,套管应高出地面50~100mm。
3)套管宜填充松软材料。
5  下行上给式系统设有循环管道时,则回水立管应在最高配水点以下约0.5m处与配水立管连接。
上行下给式系统中只需将循环管道与各立管连接。
6  室外热水管道一般为管沟内敷设,当不可能时,也可直埋敷设,其保温材料为聚氨酯硬质泡沫塑料,外作玻璃钢管壳,并作伸缩补偿处理。直埋管道的安装与敷设还应符合有关
直埋供热管道工程技术规程的规定。
6.11.2   管道支架。
1  各种热水管道的支架间距如下:
1)铜管的支架间距见表2.6.29。
2)薄壁不锈钢管的支架间距见表2.6.27—2。
3)衬塑钢管的支架间距见表2.6.27—1。
4)聚丙烯(PP—R)管的支架间距见表6.11.2—1。
表6.11.2-1 聚丙烯(PP-R)管的支架间距
公称外径De(mm)
20
25
32
40
50
63
75
90
110
立管(m)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5
水平管(m)
0.9
1.0
1.2
1.4
1.6
1.7
1.7
1.8
2.0
注:暗敷直埋管道的支架间距可采用1.0~1.5m。
5)聚丁烯(PB)管的支架间距见表6.11.2-2。
表6.11.2-2 聚丁烯(PB)管的支架间距
公称外径De(mm)
20
25
32
40
50
63
75
90
110
立管(m)
0.6
0.7
0.8
1.0
1.2
1.4
1.6
1.8
2.0
水平管(m)
0.8
0.9
1.0
1.3
1.6
1.8
2.1
2.3
2.6
6)交联聚丁烯(PEX)管的支架间距见表6.11.2-3。
表6.11.2-3 交联聚乙烯(PEX)管的支架间距
公称外径De(mm)
20
25
32
40
50
63
立管(m)
800
900
1000
1300
1600
1800
横管(m)
热水管
300
350
400
500
600
700
7)PVC-C管、铝塑(PAP)管的支架间距见表6.11.2-4。
表6.11.2-4    PVC-C管的支架间距
公称外径De(mm)
20
25
32
40
50
63
75
90
110
125
140
160
立管(m)
1.0
1.1
1.2
1.4
1.6
1.8
2.1
2.4
2.7
3.0
3.4
3.8
水平管(m)
0.6
0.65
0.7
0.8
0.9
1.0
1.1
1.2
1.2
1.3
1.4
1.5
2  热水管道应设固定支架。固定支架的间距应满足管段的热伸长度不大于伸缩器所允许的补偿量,并应符合6.10.1条第3款5)之规定。固定支架之间宜设导向支架。
6.11.3 管道保温。
1  水加热设备、贮热水器、热水箱、热水供水干、立管,机械循环的回水干、立管,有冰冻可能的自然循环回水干、立管,均应保温。
2  未设循环的供水支管,当支管长度L≥ 3~10m时,为减少使用热水前泄放的冷温水量,
宜采用自动调控的电伴热保温措施,电伴热保持支管内水温可按45℃设计。
3  保温材料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导热系数小,并具有一定的机械强度。
2) 重量轻,没有腐蚀性。
3) 就地取材,施工方便。
保温层的厚度可按下式计算:
      (6.11.3)
式中  δ——保温层厚度(mm);
  dw——管道或圆柱设备的外径(mm);

更多推荐

管道,敷设,支架,热水,间距,支管,立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