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验室制二氧化碳废液成分的探究及反思
作者:李华
来源:《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年第29期
作者:李华
来源:《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年第29期
1 提出问题
二氧化碳是人们比较熟悉的一种气体,因为它是人类不可缺少的空气的成分之一。因此,无论什么版本的初中化学教材,都把二氧化碳和氧气放在一起,作为研究气体性质和制取方法的典型。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料综合各方面因素考虑,一般选择块状的大理
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在制备过程中,当反应发生装置中观察不到有气泡产生,液体不再翻滚,一般就认为反应结束了;若在反应发生装置中仍有大块状固体残留,一般就认为反应后固体有剩余,盐酸全部作用完,剩余液呈中性。
但事实是否果真如此?在大试管中加入5粒石灰石,倾倒约试管体积1/3的稀盐酸(1:1),观察不到气泡后,将反应剩余液静置一会儿,取上层清液用pH试纸测其pH值,发现pH值约为1或2,说明废液呈酸性。那废液为什么呈酸性?而此时大试管中依然有固体,难道残留的固体就是石灰石中不与盐酸反应的难溶性杂质吗?难道在这些固体中就没有碳酸钙的存在了吗?基于这些疑惑,笔者进行了相关实验,来研究石灰石与稀盐酸作用后不再有气泡产生时,废液中究竟有些什么成分?若废液呈酸性,剩余的固体成分中是否还有碳酸钙?
2 实验并对实验进行分析
2.1 实验
在大试管中加入5粒左右石灰石,倾倒约试管体积1/3的稀盐酸(1:1)。
2.2 分析
从以上实验和现象不难看出,当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时,在固体表面看不到气泡时,废液还是呈较强的酸性,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当反应几乎停止后,废液中还残留有盐酸;二是废液中溶解有二氧化碳。
为排除二氧化碳的干扰,将废液进行加热(表1,实验1),二氧化碳逸出后,溶液仍然呈酸性,可以充分说明废液中残留有盐酸;而此时盐酸浓度已经变得很稀,反应并没有停止,只是反应速率变得极其缓慢,用肉眼观察不到气泡而已。因此,在实验后的固体残留物中再加少许稀盐酸(1:1)(表1,实验2),由于酸溶液浓度增大,反应速率加快,在残留固体表面又有大量气泡冒出。由于在反应过程中,石灰石表面的碳酸钙逐渐被盐酸所消耗,固体中的碳酸钙分布不均匀,固体表面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变小,使得盐酸与碳酸钙的接触面积变小,也促使反应速率变慢。
更多推荐
反应,废液,盐酸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