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话⽂学”是什么?为什么⽕了?
Oct.
10
灼见(ID:penetratingview)
废话⽂学能迅速发酵流⾏⼀定程度上得益于它是新晋的社交催化剂。虽然⽆厘头甚⾄很⽆聊,但它构筑了⼀个“共通意义空间”。
01
废话⽂学是什么?
最近,⼀种名为“废话⽂学”的梗逐步在各⼤社交媒体平台发酵。
在微博,⽹友展开了#废话⽂学⼤赛#,话题总阅读量上亿,登上热搜;在B站,题为《废话连篇》的视频播放量达464.9万,弹幕留下“再来亿遍”的打卡记录。
那到底什么是“废话⽂学”呢?
顾名思义,就是说废话。
废话⽂学并不是最近才兴起的哦,《西游记》⾥⾯的⼀段对话,就完美诠释了“废话⽂学”。
曾经2G冲过浪的朋友,或许看过下⾯这个新闻段⼦:
“震惊!14岁花季少⼥在10年前竟然只有4岁!”
乍⼀看挺震惊的,仔细⼀想更震惊了。
这种看似说了,⼜好像什么都没说的⽂学形式,让⼈不明所以,细细想来,却⼜回味⽆穷。
⽤最经典的⼀句“废话⽂学”来形容便是:
“听君⼀席话,如听⼀席话”。
往严肃了说,“废话⽂学”正因为其没有什么特别的含义,反⽽适合对抗那些空洞的⼤道理,或者嘲讽那些⽂不对题、模棱两可、鸡同鸭讲、不知所云的媒介信息。当⼈们百⽆聊赖的在地铁上认真阅读完⼀篇报道却发现没有任何实质上的信息输⼊时,就会发出“说得挺好的,下次别说了”这样的揶揄。
02
⾼质量废话⼤赏
作为在对话中“所向披靡”的存在,学会了废话⽂学,就可以⽤废话轻松解决⽇常对话的⼤部分对话。
重复流
你瘦下来⼀定很瘦吧。
情况就是这么个情况,具体什么情况,还得看情况。
⼦⽈,三⼈⾏,必有三⼈。
上次见到你的时候还是上次。
在令⼈失望这件事情上从来不让⼈失望。
如果你这句话没错的话,那应该是对的。
众所周知,蝉的翅膀⾮常薄,到底有多薄呢?薄如蝉翼。
雪崩的时候,没有⼀⽚雪花是不崩的。
算术流
⼀⽇不见如隔⼀天。
谁能想到,⼀名16岁少⼥,4年前只是⼀位12岁少⼥。
台上⼀分钟,台下60秒。
每浪费60秒就过去了⼀分钟。
⼗步杀⼀⼈,百步杀⼗⼈。
⼗步杀⼀⼈,百步杀⼗⼈。
⼗年磨⼀剑,五年磨半剑。
⽭盾流
我长话短说,但是说来话长。
把这个⼟⾖切成厚厚的薄⽚。
好是好,就是有点烂。
不出意外的话,今天应该会出意外。
在我忘记之前,我会⼀直记住的。
事实流
明天的事情,我们后天就知道了。
我前脚刚⾛,后脚就跟上了。
我睡之前,还是醒的。
剥开⾹蕉后,你会发现⼀个剥了⽪的⾹蕉。
这⼿和巴掌⼀样⼤。
这西红柿有⼀股⼦番茄味⼉。
“废话⽂学”句式⽤得好,也可以妙到巅峰就像“废话⽂学”的⿐祖——鲁迅先⽣写道:我家门前有两棵树,⼀棵是枣树,另⼀棵也是枣树。
03
废话⽂学为什么⽕了?
和此前流⾏的“明学”“凡尔赛⽂学”⼀样,“废话⽂学”也属于⼀种⽹络“梗“。在社交媒体时代,玩梗已成为年轻⽹友的快乐源泉。
当然,能⽕到出圈的”梗”,都具有娱乐性、趣味性、批判性、时代性、时尚性、可复制等特征,它既要满⾜⼈们追求潮流、获得快感的需求,同时在形式和内容上具有⼀套简单固定的框架和模板,从⽽降低⼆次创作者的门槛,使⽹友通过模仿类推,迅速参与其中。
⽐如废话⽂学就可以加⼯创造后被沿⽤到各种对话场景中。逢年过节不少朋友都⾯临被亲戚催婚的情况,这时候,废话⽂学或许能派上点⽤场:
当亲戚问到你:今年多⼤了,该找个对象了。
这时可以回答:是啊,确实不⼩了,等要谈恋爱的时候就可以找个对象了。
亲戚问你:找男朋友/⼥朋友了吗?
回答:对,男朋友/⼥朋友这个东西想找就得去找。
亲戚:那啥时候结婚啊?
回答:快了,该结的时候就结了。
另外,废话⽂学能迅速发酵流⾏⼀定程度上得益于它是新晋的社交催化剂。虽然⽆厘头甚⾄很⽆聊,但它构筑了⼀
个“共通意义空间”。
成长于⽹络空间的年轻⼈是分众时代的孤独患者,充满着对建⽴连接与归属感的渴望。
梗⽂化⽆疑是⼀种“最⼤公约数”和“社交货币”,让年轻⼈迅速以“废”交友,以期达到“确认过眼神,我们是⼀路⼈”的社交默契。梗⽂化还是尴尬社交场合的润滑剂,化腐朽为神奇。流畅抛梗接梗的年轻⼈们,在笑声中享受着被连接、被理解的愉悦与舒畅。
当然,“废话⽂学”的流⾏还离不开商业资本的助推。当下整个媒介环境正经历“视频转向”,直播类、短视频类社交媒体为亚⽂化的⼤众呈现提供了平台,这种“酷样”的亚⽂化资本因其独特的风格在“注意⼒经济时代”成为吸引眼球和流量的利器,从⽽将亚⽂化资本转化为现实⽣活中的经济资本。换句话说,只要你“玩梗”⾜够“专业”,也能变现。因此我们可以看到,社交媒体平台关于“废话⽂学”的内容,⼤部分来⾃于商业博主。
— THE END —
☀本⽂选⾃新闻与写作、视野杂志、南周知道、传播学考研必读。

更多推荐

废话,社交,对话,没有,媒体,时代,平台,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