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什么读博?给我⼀个读博⼠的理由
【本⽂由曼汉教育原创发布,如需转载,请联系原公众号:曼汉教育 MINHAND_EDU ,⼀站式科研学术服务平台海外博⼠孵化领航品牌】
在做出是否读博的决策时,⼀是需要分析你所处的⾏业你的职业规划中读博的现状,明确读博必要性、可能的收益及风险;⼆是分析你⾃⾝最在意什么,读博是否是你⽬前情况的局部最优解。
因为博⼠⽣的同龄⼈通常在⼯作。事实上博⼠⽣说到头是学⽣,读博的根本价值在于在研究实践的挫折中深⼊领略⼀个学科的知识,⽤苏格拉底试的诘问,对搭建学科⼤厦的前⼈进⾏质疑。当这种学习换来下个阶段更⼤的选择权,它的价值才能得到体现。
⾸先我们先分析读博之于科研的现状:
博⼠⽣于科研的供不应求
博⼠制度,形成19世纪的德国,⽽能够延续⾄今。其合理性也植根于其所在的科研圈⼦。科研圈⼦就是⼀个等级⾦⼦塔,处于⾦⼦坛底层的博⼠,以低廉的试错成本,维持着整个塔的稳定。⽐如⽣物学⽅⾯的研究,都是极为耗费⼈⼒物⼒⽽且通常⽐较枯燥的。这些学科的发展都是通过海量的实验试错才能有所进步。这使得招收⼤量博⼠⽣变得特别的具有必要性。欧美发达国家的学校理⼯科现在⼤量招收亚太地区的博⼠⽣,就是反映了这种需要以及本国学⽣不愿意进⼊这些领域造成的供不应求的现实。
博⼠⽣于科研职位的供⼤于求
博⼠⽣对于科研⼯作本⾝是很需要的,但却没有那么多科研职位给博⼠⽣做。这不是很⽭盾吗?其实你想想这正是硬币的两⾯。假如我是科研机构本⾝,你毕业了我要给你个教授职位,我要付出⾄少多10倍的薪⽔,⽽刚刚毕业的你与新⼊学的博⼠⽣差距却有限,你说我愿意招吗?当然不愿,不如要个博⼠⽣。那么好吧,我给你⼀个叫“博⼠后”的职位,听起来特别⽜,实际上就是相当于⼀种延期的博⼠或者科研临时⼯。
因此博⼠头衔虽然是科研⾦⼦塔的⼊场券。但是被很多博⼠⽣忽略的是,这张⼊场券背后依然是⾦⼦塔上宽下窄本⾝造成的⾼淘汰率。你不仅需要读完博⼠,⽽且要卓越,才算真正获得这张⼊场券。当然世界上⼤多数职业都有⾦⼦塔结构,只是多数⾏业的⼈⼀开始就⼼知肚明并早有准备,把赚⾜现钱作为保底。⽽博⼠这个⾏当天⽣后知后觉,⼤部分博⼠⽣甚⾄博⼠后到很后来也搞不清市场情况。
博⼠⽣成果的成本收益分析
⾸先,博⼠⽣的⼯资相当于其所在地的平均⼯资,可以忽略不计,这个钱基本是维持⽣存的,完全不计⼊收益。博⼠⽣的收益,基本是由他的论⽂成果决定的。
⽽论⽂成果这件事,基本是成本很⾼,风险很⼤。因为好成果归根结底是个⼩概率事件,⼀个很好的
可以出成果的东西掉到你头上的可能⼏乎为0. ⽽如果出不来成果,博⼠⽣也被要求在⼀定时间有所产出,但这样的东西多半是⼀出来就⼊了学术论⽂垃圾堆。在这个过程中,博⼠⽣除了拿到头衔外,他创造的成果⼏乎很难说有什么成效。
⽽成本呢?你可千万不要以为没有成果但我也没付⼀⽑钱。你付出的是你最宝贵的青春,这每⼀份每⼀秒,都要和你不做博⼠同等时间所能得到的平均⼯资以及从中积累的经验值做⽐较。如果你得到的总量⼩于前两者,那么就是你每天都在亏损。当然你可以说最终头衔可以值会这个成本,但是这个计算是⾃我安慰还是真的如此却是值得怀疑的。⼀个没有产出的博⼠,其头衔除了骗骗外⾏基本是⼀张废纸。你⽤你四年时间证明了你的失败,证明了你的缺乏⽌损能⼒,你很难被科研⾦⼦塔接受,⽽聪明的公司也显然也不会糊涂。
所有的⼯作都要试错但是博⼠⽣的试错成本显著⾼于其它⼯作,因为科研⼯作是⼀个需要长期投⼊,但反馈率极低的活,你在很长时间都不知道⾃⼰是否在正确道路上,也就更容易为试错付出⾼昂成本。
博⼠制度存在已久,但存在的不代表合理的,这个世界很多的存在,只是历史遗留,是惯性。
其次我们再来分析读博之于个体综合长远发展
如果把读博仅仅放在科研领域看,⽂章从上⼀段就可以停⽌了。但是事实上⼤部分博⼠都没有进⼊科研界,因此,⼀个更⼴泛的成本收益分析很有必要。在这⼀部分,结果会稍微乐观⼀些。
博⼠的长远经济效益
美国国家统计局调查研究显⽰,从长期的经济效益⾓度看,博⼠的确⽐硕⼠毕业⽣的长期积累平均⼯资⽔平要⾼,但是这个区别要依据领域⽽定。对于商科,⼯程类这个区别不⼤。⽽对于理科和⼼理学,
这个区别⾼达30%以上。这⾥⾯的原因可能是这些专业在本科和硕⼠阶段的积累不⾜以进⼊相关的核⼼领域,⽽博⼠则⼤⼤拓展了可能的发展路径。
除此之外,研究还指出,硕⼠其实是性价⽐最⾼的学历,付出的时间较少但是在不少领域都有⼤量提升。更令⼈惊讶的是,理⼯科压过商科是所有⾼学历⼈群⼯资⽔准最⾼的领域,理⼯男可以含笑酒泉了。这从根本体现了经济的实体还是要靠理⼯科的搭建。
博⼠之于个⼈能⼒提升
既然有⼈愿意多付⼯资,业主还是对博⼠具有⼀些期望值。⾸先是专业知识,如果你博⼠积累的专业知识恰好与你⼯作的领域对⼝,这些专业知识对企业显然是很好的⼯具。这就是我们有时候说的,某⼀个领域开始发展,⽼板带着他的PhD去挖矿了。
那么综合能⼒呢?⼀个博⼠的综合能⼒是否更⾼?有⼈说博⼠有更强的思维能⼒,有⼈说博⼠提供给⼈以持久能坚持的证明。我都持怀疑态度。
⾸先我觉得⼀个⼈的思维能⼒是⼀个⾮常综合和多元的素质。某种程度上,管理和公关需要的思维能⼒⼀点不⽐科研少,⽽且需要⼈思维更加迅速全⾯。博⼠显然在这些⽅⾯没有优势。⼀个⼈任何⽅⾯的能⼒都需要通过学习提⾼,⽽时间放在哪⾥就会提⾼哪⾥。博⼠提⾼的是分析性的思维能⼒,包括综合概括,逻辑推理等。但即使在博⼠擅长的那部分思维能⼒⽅⾯,我也对读博本⾝的作⽤持疑。博⼠的主要任务是像完成⼀个⼯程⼀样回答⼀个未知问题,如鸟⼉是怎么飞起来的(joke)。的确确需要⼤量脑⼒劳动是真的,但是脑⼒劳动不代表产⽣思维能⼒。就像劳动也不⼀定产⽣价值。
事实上⼀个能够增长思维能⼒的东西很少是封闭的,⽽现在的科研圈则⽐较封闭。你需要强烈持有某观点并不停强化某种观点的时间多于真正和别⼈进⾏思想碰撞的时间。你除了每周见导师的时间和每年开会的时间,⽐较少有和⼈直接接触的机会。我觉得让⼀个思维能⼒增进最快的,⼀是博览群书,⼆是和⾼⼿过招,三则需要个⼈花功夫思考-所谓⾃⼰和⾃⼰过招。如果这三点和你的职业有关,已经很不错。科研在这三点上可以符合,但并没有绝对的优势,极⼤程度取决于⾃我管理的⽔平。
如果说练习思维能⼒,⼀种理想状态的博⼠是⼀群⽼师和学⽣每天进⾏⾓⽃⼠⼀般的辩论,我把你赶到死⾓然后你奋起反击,并查阅所有⽂献准备置我于死地。可惜这样的情景在今天⼯⼚化的博⼠培养制度下已经不多见。
然后说说⽤博⼠⽂凭证明持之以恒的耐⼒,我们可以把这个观点换个说法,就是我你愿不愿意付出4年做⼀个没什么意义的东西,来证明我们能够持之以恒的做事情。这点看应该农民们都更⽐博⼠更强。所谓这点显然是荒谬的。
博⼠制度的致命问题-缺乏淘汰机制
博⼠⼀般⼀读3-5年,缺乏有效的退出机制,既缺乏有效的制度限制导师也缺乏有效的制度限制学⽣。我见过的不少博⼠⽣要在⼀个不知道正确的⽅向上⼯作很久,有的⼲脆中途失去了动⼒和⽬标,⽽导师经常处于⼀种游离状态,不太清楚博⼠⽣的现状,或者已经忙其它的去了。这种问题当然有导师和学⽣个⼈原因,但是也不能不提制度本⾝的缺陷。在很多地⽅博⼠学位的颁发本⾝就缺乏客观标准⽽
是⽐较灵活,⽽且这个检验只在最后⼀刻进⾏。因此博⼠和导师在过程中都缺乏有效的监督和淘汰机制(中间的⼀些考核多流于形式),⽽是像签了⼀个4年的⼀锤⼦买卖。
相⽐之下,进⼊企业或创业就⾼效的多(除⾮是⼀样缺乏灵活退出机制的⼤型国企),现代市场经济有效的核⼼机制就是迅速的反馈,市场上的买家和卖家不⼀定要多聪明,但是它们的特点是快速的变化。因为你⼀旦不适应市场⼏个⽉就会被辞退或倒闭。在这个时候你会在摸不清道理的情况下迅速调整直到被市场接受,所谓⿊猫⽩猫抓住耗⼦的就是好猫。市场的灵活淘汰机制的结果是市场主体迅速进化,⽽不⾄于在⼀条不太清楚死活的道路上越⾛越远。
在这点上博⼠制度和国企及计划经济⽐较像,⽤⼀个4年的框架和⼀个保底的⽂凭削弱了个体的⾃由发挥,因此也带来了低效。
博⼠内外
⾸先说说我对博⼠和⾮博⼠⽣活的想象。博⼠就像在潜⽔,你是在你的思维深度⾥下潜,达到周遭⽆⼈的境地。⽽创业⼀类⼯作,在我想象⾥,更像冲浪。你⽆须在⾃⼰的思维世界下潜太深,但你的洞察⼒需很好,需要紧紧盯住世界,找到这个世界的需求,然后去做弄潮⼉。我想,⼤多数⼈的脑还是给冲浪⽤的. Mind is designed to cope with the external world, to dig deep into itself makes no sense.
⽽要知道读博对你的意义,是要⽐较你可以通过博⼠得到的机会和因为博⼠失去的机会。
得到的机会刚才讨论过了,进⼊科研界的⼊场券,以及众⼈眼中的⽕星⼈。
但是这个世界变化快,你⽤博⼠花费的4年,往往也是世界各个领域机会不停涌现的时候。尤其⼀个⼈的精⼒之有限,尤其是年轻的精⼒,在成家之前,也就是3,5年功夫。你的博⼠,实际是和你在其他领域关键性的机会换的。
综合⼀下
博⼠是值得崇敬的⼈群,科学是伟⼤的事业。对,但是笼统的东西对个⼈是⽆借鉴的。对于⽣存,博⼠⽂凭可能让你进⼊⾼盛做⼀个定量分析员,但是如果仅为了⾼盛定量分析员的⼯资,花最好的年华去换不⼀定值得。如果你要去做教授,由于⾦⼦塔结构的存在,这是个⾼风险的选项。我们说创业风险⼤,但也不可低估读博的风险。
从经济效益看,如果你已经进⼊了物理学⼼理学⼀类的⾮实⽤学科,眼下⼜⽆其它选择。那么选择⼀个合适的国家,城市,合适的专业(转向能赚钱的领域的机会),合适的导师(注意这⼏点缺⼀不可!尤其是前两点,因为你还可以趁机移民)去读博⼠不妨考虑。如果你在这⼏个蛋疼学科之外,就不需要考虑了,直接冲着⾏业核⼼资源冲。
如果你想通过读博提⾼综合能⼒为能提供更⼴泛的发展空间,我认为读博并没有明显优势。你可能提⾼⾼扩分析,逻辑,综合在内的⼏种技术型⼯作⽐较需要的能⼒,但是可能失去⼀些培养其它核⼼能⼒的机会,⽐如⼈际公关或者谈恋爱。
那么什么⼈什么时候适合读博⼠?这⾥就不是本篇功利性分析所能涵盖的,因为它更多应出⾃⾮功利因素 - 如果你enjoy 在⾃⼰思维的深度⾥慢慢下潜的过程。
对于在读博⼠的⼈,这篇⽂章的意义更⼤,因为它告诉我们依据博⼠的弊端及时调整,不合适的尽早做离开科研界的准备,并严格⾃律真正挖到博⼠中可以被市场接受的那些资源,⽽不是最后⼀刻临时抱佛脚。
更多推荐
需要,科研,缺乏,思维,时间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