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筑风水学心得体会
【篇一:风水学入门】
风水学入门
中国第一风水大师魏亿凯:风水学入门从哪里开始?真正的风水学入门只能从青囊经开始,《青囊经》是中国风水第一经、风水真经、风水圣典,现在的风水大师不真气,看不懂风水真经,又不学习,胡编乱造,把风水搞得越来越远。不懂《青囊经》就不懂风水,不懂《青囊经》更不可能成为风水大师,江湖上的风水大师只是自吹自擂的,离真正的风水大师还差得很远、很远。
风水学入门从风水第一经《青囊经》开始。风水有书始于黄石(魏辙?秦末汉初),厥后伪书杂出,假冒明公。中国风水真谛在哪里?第一本有文字记载的风水经书是秦末汉初黄石公所著的《青囊经》。在中国古代哲学体系下,《青囊经》确立了“风水学”的具体哲学思想和理论体系。黄石公以后的风水师们则在此理论体系下进行技术上解释和附会,并逐步使风水术驳杂、晦涩和神秘。
风水第一经《青囊经》有上中下卷,上卷叙述了阴阳二气融合与河图五气、洛书方位而化成体天地的定位学理,谓之“化始”;中卷讲天地间形气依附与方位配合而成一体的动力,谓之“化机”;下卷说明了天地间气与形、方位及各种法则配合后的影响结果,谓之“化成”。博大精深的《青囊经》虽然寥寥400余字,简洁明快、直言学理,而不故弄玄虚,却将峦头理气风水之大成之法透露了出来,为风水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石。郭璞(晋)得之,撰写《葬书》而多处引用原文。杨筠松(唐)得之,而有《青囊奥语》、《天玉》之著,这些只是学习《青囊经》心得体会而已。曾文遄(唐)《青囊序》亦只阐发其文。蒋大鸿(明末)注《青囊经》,注文虽长,尤难尽其底蕴。
魏亿凯著《风水第一书》通解风水圣典《青囊经》。在经过2000多年后的今天首度公开
解读《青囊经》这部风水秘典,倍感她的重要与珍贵。《风水第一书》以现代手法诠释风水第一经典《青囊经》,它是展现风水真经的全景画卷,这不仅具有中国风水价值的再发现意义,更让人们了解,什么才是真正的风水。风水学的哲学逻辑是在中国的思辨哲学之上发展起来的,其中虽包含有朴素的有机整体观,把“天有象,地有形”来作为风水好坏之依据,以五行的生克关系来确定主要变量之间的匹配关系。
中国人内心深处和文化深处的那种理想“上下相须,而成一体”的风水宝地,是风水学关于“中五立极,临制四方”,“君临四正,南面而治”的理想风水模式,进而才会有一整套基于中国气哲学的解释体系。然而在此哲学解释体系之下,后世的风水师们又引入了一个以罗盘使用为中心的测量技术体系,使看风水成了一门相当复杂的技术,并成为部分人的谋生手段。而非风水专业研究者显然无法接受上述深奥的气哲学和复杂的罗盘使用等风水技法。
为此,民间术士必须将风水学灰化,便于民众所接受的迷信解释,使之能为一般人所接受,这自然就需借助鬼神和民间原有的信仰体系,来解释风水说和风水术,从而使风水学说带有很浓的神秘色彩。《青囊经》是全世界风水的核心,无论何种风水术,不论风水哪一派,如果脱离了《青囊经》的核心思想,就不为其风水,在中国是这样,在世界也是这样。换句话说,没有《青囊经》,世界上也就不会有风水术的存在。中华传统文化,应该走向世界,普及全球,打破国界和民族局限。期待有德之士将风水圣经《青囊经》明白解出,全盘公开,不再隐秘,造福世人。穷人用之,可以致富,恶人用之可以变善,让风水成为构建和谐环境的法宝,有益于人类的学问。
【篇二:中国风水学与现代建筑学 建筑1002班 李威】
中国风水学与现代建筑学
建筑1002班 李威 自本世纪五十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人类均面临“资源枯竭”、“环境仍染”、“人口爆炸”的“三大危机”,迫使人类重新反思人与自然的有机关系。现代建筑科学在与“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环境工程”以及“生态工程”等学科的相互交叉发展中,其思潮逐渐发生了变革,规划设计思想论、方法及实践由以往注重单体艺术处理,诸如:“功能主义”注重形式美,趋向于注重群体及整体环境的处理,注重生态环境与建筑景观的自然回归;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而不是对立;注重建筑作为文化载体的传播媒介的精神功能,由此引发了对人类历史文脉的回顾与反思。
在这种反思与回顾的背景下,中西方学者不约而同必然要溯源于在现代中国蒙尘已久的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古代风水学理论。
什么是人类理想中的生态居住社区及生态建筑呢?一些西方学者认为生态居住社区及生态建筑是在特殊地域内,特殊条件下,创造出一种新型的聚落形式,它“因地制宜”,利用当地有利自然条件,用最经济、最天然的手段达到抵御各种不利因素并获得舒适居住生活空间的目的。进而,形成“生态建筑”,它不会与自然宣战,企图征服之,而是顺应自然,融
于自然的“文明建筑”。 在中国数千年营造住宅、宫殿、寺庙和陵墓的演变中,中国风水学不仅是关于环境景观优选的理论,而且是满足人们心理和行为需要的天地人合一的哲理,是一种宇宙论的解释,为了选择好风水,要观察地理环境的空间形象(诸如:地理经脉、水脉、气场等),四季的变化,以及日月星辰的运动规律等,并依据空间和时间的关系,选择最有利的地理时空位置。正如:西方学者所评价的那样———风水实际是:地理学、气象学、生态学、景观学、规划学和建筑学的一种综合的自然科学。风水是:使生者与死者之所处与宇宙气息中的地气取得和合的艺术。
风水世界观可溯源于对天文地理的仰观俯察,也包含着深奥的精神感应。这是一种堪天舆地,与大自然和谐、协同的方法,从而使居住者及其子孙能在其聚居处拥有平实的生活。风水明确肯定,房屋建筑、园林乃至墓地等,要择地选址,要与地形地貌、风和的运作相联系。在所谓潜在的凶兆威胁的后面,风水的鲜明生态实用性,被包上了迷信外衣。而这种迷信,却使风水成为限制愚昧农民滥用土地的权威。
西方当代学者对中国风水学理论予以积极的评价,既非无知妄说,更不是好奇非分,或简单为着批判西方当代文明弊端而以异质文明作为武器的功利动机所使然。从本质上说,植
根中国传统文化深厚土壤中的风水学理论,揭开其神秘外衣,原来饱涵着历史的真知,饱涵着同当代生物学、物理学、生态学及景观建筑学、生态建筑学等的基本取向,原则与方法相吻合的丰富内容。以历史眼光客观地审视和评价,在一定意义上说,当代对人类居住社区和生态建筑学的理想追求,实际上正不啻为中国传统风水学理论追求与自然谐和精神的转世回归和新的升华。
第一节 现代建筑理论思潮
一、西方现代建筑理论的“回归”
什么是建筑?现代人将其幽默地称为“住人的机器”!
现代人在建造一座建筑物时,如同工厂生产一部机器。不仅建筑物的施工进度和质量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施工设备的先进程度,而且建筑物所采用的材料和设备的生产也要求越来越向工程化发展。冬暖夏冷有“空调机”、空气好坏有“通风机”、上下楼有“电梯”、颠倒黑白有“照明器”、与人交往有“电话机”、供水也无需古老的水井,由供水公司提供经过漂白处理的所谓“自来水”,住在现代建筑中的人们似乎越来越远离大自然。因此,住在城市好,还是住在乡村好,就成了人们永远也争论不休的话题。
一位凝视它的人,这个人先目瞪口呆地朝它足足凝视了五分钟,然后说:“它压塌了欧洲!”
埃菲尔铁塔牢牢地固定在它的四根拱式的腿上,它坚固、宏大、怪异、粗犷,诽谤和赞美似乎它都无动于衷,对它脚下发生的一切不置一词,直接向天国发出控寻和挑战!
要想全面地了解西方现代建筑的发展过程,实在是很难的一件事。只有建筑领域的专家们才能体会其中的“味道”。但是,人们还是可以从西方有关“建筑”一词的使用变化中,略窥一二。
在古代西方或西方古典主义建筑中,“建筑物”或“建筑”一词,是与雕塑和绘画相提并论的。那时的建筑除了满足人栖身所需的基本功能外,几乎就是一件完美的雕塑绘画艺术作品。
对于西方古典主义或后来新古典主义的消亡,实在是历史的必然,因为那时的建筑不是为了满足广大民众的需要,而是由阶级等级制所决定。对于古典主义建筑的精雕细刻,曾有一段极精确的评述:“美观的真实感受,就像流动的石膏浇到阿波罗(观景殿的藏品)的头上,石膏抚摸着他的全身又掩盖了他的全身。”
随着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发展,把“建筑物”当成艺术品,由手工精雕细刻建造“建筑”的方式,已不能满足随着工业革命而日益膨胀起来的城市需要。科学和技术的进步也为创立新的建造方式和“建筑物”风格提供了手段。“建筑物”由古典主义向现代主义发展也就成为了西方建筑无法选择的必经之路。
十八世纪末,“建设物”一词被用在技术活动的一些最终产品上:如公共和私用建筑物、道路、桥梁、运河、土木工事、输水干管、下水道。粗略地说,通常包罗了不是机器生产的所有大型项目。
随着社会的发展,西方建筑界再一次注重工程与艺术相结合,又倾向于使用,“建筑”这个词,意指那些依然和传统体系有关的建筑活动。
提到西方现代建筑,不能不说到在1851年英国伦敦的第一届国际博览会上,由奥鲁设计的一种铸铁和玻璃组成的巨大结构型建筑被评为了一等奖。这座著名建筑叫“水晶宫”。“水晶宫”几乎成了西方现代建筑的鼻祖。在当年《泰晤士报》上有这么一段关于“水晶宫”的精彩评述:“以无与伦比的机械独创性产生出来一种崭新的建筑秩序,具有最奇异和最美丽的效果,它的出现为我们提供了一座建筑物。”
然而,在西方现代主义建筑的整个发展过程中,始终伴随着人们的赞誉和批评。就像当年的《贡库尔报》中有这么一段话:我感到埃菲尔铁塔不是富有人情味的纪念物,而只是知道用木头和石头建造栖身之所的古代人类的纪念物。而且,
铁造纪念物的单调外面令人生厌,就拿埃菲尔铁塔上第一个平台上的一排双孔瞭望台来说吧,从一个文明人的眼里看来,恐怕没有什么再比它更丑的了!”
而莫里斯又进一步阐述了“建筑”的概念:建筑包含着对人类生活的整体外部环境的考虑;只要我们是文明的一部分,我们就别想逃避这种考虑,因为它意味着影响并改变地球本身真正面临的人类需要,除非是在遥远无际的沙漠。
意大利著名的建筑学家奈尔维则认为:“所谓建筑,就是利用固体材料造出一个空间,以适用于特定的功能要求和遮避外界风雨。”意大利有机建筑学派理论家赛维则强调说:“空间———空的部分———应当是建筑的‘主角’”,并主张用“时间———空间”观念去观察和思考全部的建筑史。
西方建筑,由注重建筑物实体、外壳的美学效果出发,采用所处时代最先进的技术和材料,
以实现特定的功能要求和遮避外界风雨。尽管,随着人类文明和科技的不断进步,建筑和花样不断翻新,但是建筑实质并没有什么变化。只是到了二十世纪中期,随着现代自然科学和技术的迅猛发展,引起了人与自然的对立日益激化,并已扩大为全球性的问题。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特别是城市环境的质量日益恶化,人们对于大自然的羡慕和向往之心才开始增长,重返大自然怀抱,与大自然和睦相处,已成为现代意识的一个重要内容。由此,西方的现代建筑学家,通过自己的实践,不得不强调“回归自然”、返朴归真,强调建筑与自然的紧密结合。那么,返朴归真的“真”到底是什么呢?
更多推荐
风水,建筑,风水学,中国,青囊,生态,人类,注重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