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技术交底记录 表C2-1 | 资料编号 | 01-01-C2- | |
工程名称 | |||
施工单位 | 审核人 | ||
分包单位 | 施组总设计交底 | ||
交底部位 | 叠合楼板部位 | 单位工程施组交底 | |
施工方案交底 | |||
接受交底围 | 叠合板施工人员 | 专项施工方案交底 | |
√施工作业交底 | |||
交底摘要 | 叠合板支撑 | ||
交底容:
一、施工准备
1.1技术准备
1.1.1、由项目技术部门组织施工、质量、安全、施工班组认真学习图纸和相关规、规程,理解设计意图,对各部位构件的构造分布情况进行尺寸核对,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施工措施。
1.1.2、项目技术人员需提前与施工人员沟通,确定预制构件存放场地,以便构件进场储存及构件吊运上楼。
1.1.3、预制构件需求计划需提前向项目物资部申报,以便及时进场,现场钢筋及木工加工厂的各种加工机械、设备定期检测,日常保养维修确保正常作业。
1.1.4、安全部与技术部应提前联合对机械操作手、塔司、信号工、架子工、吊装工等特殊工种岗前培训,进行安全技术交底。
1.1.5、各作业区要依据项目质量要求编写技术交底或作业指导书,各工种要认真观测落实技术交底或作业指导书中有关施工质量、现场安全、文明管理及成品保护措施。
1.2现场准备
1.2.1在现场设置叠合专用存放区,在存放区按照安装循序,有组织的码放。
1.2.2在施工前按照施工顺序由运输车提前将墙体和支撑运到施工部位。
1.3材料准备
1.3.1水平构件支撑体系:独立钢支撑、三脚稳定架、钢包木等。
1.3.2安装工具:水准仪、塔尺、水平尺、专用吊钩、铁锤、扳手、锚固螺栓等
1.4人员准备
施工现场作业人员经过相关的技术培训后,方可上岗。
1.5作业条件
1.5.1墙体按照要求施工完毕,混凝土强度达到80%以上,并经过建设单位和监理工程师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下步施工。
1.5.2独立钢支撑体系和线角部位碗扣架支撑体系搭设完成,并调至设计标高,并通过验收。
二、叠合板安装
2.1施工准备
2.1.1由技术负责人做好专项施工安全及技术交底。
2.1.2认真审查叠合板平面布置图,吊装顺序以及数量。
2.1.3支撑体系的搭设按方案的设计搭设完成。
2.2叠合板施工工艺
测量放线→楼板支撑体系安装→吊装叠合板→叠合楼板现浇板带钢筋绑扎→水电管线敷设、连接→叠合楼板上层钢筋绑扎→预制墙楼板拼缝处理→检查验收→楼板混凝土浇筑
2.2.1测量放线
本工程的测量放线由总包的专业测量人员负责。
详见测量施工方案
2.2.2楼板支撑体系安装
本工程楼层高度为2.9m,楼板厚度130mm(其中叠合板60mm、现浇部分70mm),楼层高度相对较低,采用独立支撑体系,支撑间距不大于1800mm,支撑排距不大于2000mm,钢包木龙骨设置方向与叠合板的短跨方向一致,龙骨端部与墙边的距离不大于500mm,梁底立杆隔一布一,间距不大于2000mm。
支撑体系构成
2.2.3根据叠合板规格设置相应的支撑点,安装叠合板前调整支撑高度必须达到精准要求,以保证叠合板现浇成型后底面平整。
支撑体系节点示意图
叠合板板带部位模板采用吊模,次龙骨采用50mmx100mm方木,间距200mm,主龙骨采用50mmx100mm方木或 18U形钢筋。
降板处叠合板与现浇板支撑
无降板处叠合板与现浇板支撑
无降板的地方现浇处模板支撑脚手架步距及排距同现浇楼板,模板两侧延伸到叠合板面约100mm,防止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漏浆。
2.2.3支撑体系平面布置图
2.3叠合板吊装
详见吊装施工方案
2.4附加钢筋及楼板钢筋安装
2.4.1预制叠合板安装调平后,按照施工图纸进行附加筋、叠合板下层横向钢筋的安装。
2.4.2按照施工图纸和规要求处理好现浇板带附加筋锚固到叠合板。
2.5水电管线敷设、连接
详见装配式机电预留预埋施工方案
2.6叠合板上层钢筋安装
2.6.1水电管线经检查合格后,进行钢筋上层安装。
2.6.2楼板上层钢筋设置在格构梁上弦筋上绑扎固定,以防止偏移和混凝土浇筑时上浮。
2.6.3对已经铺设好的钢筋、模板进行保护,严禁在底模上行走或踩踏,禁止随意搬动,切断格构钢筋。
2.7预制叠合板底部拼缝处理
2.7.1在墙板和叠合顶板混凝土浇筑之前,应派人对预制楼板底部拼缝及其与墙板之间的缝隙进行处理。
2.7.2安装叠合板部位的墙体,需在墙模板上采取墙顶标高定位措施或浇筑混凝土后人工剔凿对应于叠合板与墙体搭接部位的宽度,保证此部位混凝土的标高及平整度。
2.7.3对支撑板的剪力墙或梁顶面标高进行认真检查,必要时进行修整,剪力墙顶面超高部分必须凿去,过低的地方用砂浆填平,剪力墙上留出的搭接钢筋不正不直时,要进行修整,以免影响薄板就位。
2.8混凝土浇筑
2.8.1监理工程师复检合格后,方能进行叠合板混凝土浇筑。
2.8.2混凝土浇筑前,清理叠合板上的杂物,并向叠合板上部洒水,保证叠合板表面充分润湿,但不得有明水。
2.8.3混凝土浇筑时,采用水平向分层浇筑,振捣时,要防止钢筋发生位移,严禁振捣现浇板带时碰触模板。
2.9支撑的拆除要求
叠合板的后浇混凝土同条件立方体抗压强度达到设计要求后,方可拆除龙骨及下一层支撑,同条件养护的后浇混凝土立方体试件抗压强度满足下表要求:
构件类型 | 构件跨度(m) | 达到设计的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的百分率(%) |
板 | ≤2 | ≥50 |
>2,≤8 | ≥75 | |
>8 | ≥100 | |
梁、拱、壳 | ≤8 | ≥75 |
>8 | ≥100 | |
悬臂构件 | - | ≥100 |
多个楼层间的连续支模的底层支架拆除时间,应根据连续支模的楼层间荷载分配和后浇混凝土强度的增长情况,本工程要保证3层支撑的体系。
三、质量要求
3.1允许偏差和检查方法
必须符合《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及验收规》及相关要求。
构件进场验收
土建 | 核对进货单 | / | 检查构件出厂合格证和相关质量证明文件 | |
构件外观质量 | 裂缝 | 有,一律退场 | ||
掉角 | 有,可修(处理后直接使用),不可修(直接退场) | |||
构件尺寸 | 预制板 | 允许误差±5mm | ||
预制墙 | 允许误差±5mm | |||
预留洞口 | 中心线位置偏移 | 允许偏差△5mm | 位置准确,数量无误 | |
尺寸规格 | 允许偏差【+5,0】 | |||
构件平整度 | / | 允许偏差△3mm | ||
灌浆连接钢筋 | 留置长度 | 允许偏差±5mm | ||
保护层 | 允许偏差△±3mm | |||
灌浆连接套筒 | 深度 | 允许偏差△5mm | 位置准确,数量无误 | |
位置偏移 | 允许偏差△2mm | |||
是否通畅 | 通常无异物,深度符合要求 | |||
板面凿毛 | 凿毛深度 | 允许偏差≥4mm | ||
构件吊环 | / | 位置准确,规格无误,无裂纹,无锈蚀,无缩颈 | ||
机电 | 线盒 | / | 位置准确,标高、垂直度、平整度统一 | |
线管 | / | 通畅,无直角弯头 | ||
允许项目偏差:
更多推荐
叠合,施工,混凝土,钢筋,进行,楼板,支撑,构件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