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教师的信——阅读与⼈⽣》感悟系列(9.6——9.10)
9.6
⼤家好,我是兴宁⼩学的孔瑞娟,我今天领读的是朱永新⽼师的书——《给教师的信:阅读与⼈⽣》的第11、12章节。
第11章节的主题是擦亮每个⽇⼦,呵护每个⽣命。在这个章节⾥,朱⽼师给我们分析了开展新教育晨诵的原因、新教育晨诵与传统晨诵的不同、新教育晨诵的四⼤原则以及新教育读本的贴⼼设计。
“⼉童是天⽣的诗⼈。”世间万物所有的风景,在⼉童的眼⾥都是诗意盎然的。诗歌的语⾔是最美的,诗歌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诗歌中承载的⽂化含量之重,是⽏庸置疑的。⼀部诗歌史,也是⼀部丰富、凝练的中国⽂化史、中华⽂明史。晨诵的过程,就是让师⽣进⼊诗的王国,感受诗歌的语⾔之美、意境之美和⾳韵之美的过程。
朱⽼师还分析了新教育晨诵与传统晨诵的最⼤不同:传统晨诵以诗为中⼼,新教育晨诵以⼈为中⼼。
因为以诗为中⼼,所以,⽆论是从传统晨诵中,还是从传统的诗歌教育中,随处都可以见到对诗歌的关注。从准确理解诗歌的字、词、句,到深⼊了解作者的⽣存状态,再到详细还原诗歌的创作背景.
以⼈为中⼼,⼀切应该关照的是⼈,关照的是⽣命本⾝。因此,新教育晨诵以读者为主体,以满⾜⽣命的渴求为⽬标,以满⾜⽣活的需求为⽬标。⽆论是结合不同情境下的不同诵诗,还是对诗歌内容进⾏的“编织”与“叩问”;诗歌的诵读不再是从外向内的灌输,⽽是读者⼼灵与所读诗歌发⽣的共振,是⽔乳交融的阅读;诵读的诗歌不仅属于作者,属于过去,同时属于读者,属于现在。当读者发⾃内⼼地诵读⼀⾸诗歌时,这⾸诗歌就成为读者的再创造,就成为读者内⼼向外涌现的⽢泉。
新教育晨诵课程的开展,坚持四⼤原则:吻合⼉童的⾝⼼发展,吻合诗歌的学习特点,吻合⽣活的情境变化,吻合学校的学习节律。贴近师⽣的⽣活,便于培养共同的语⾔密码。
《新教育晨诵》强调让诗歌“擦亮每个⽇⼦,呵护每个⽣命”。在⾳乐、美术营造的意境中,通过诵读经典的诗歌,丰盈当下的⽣命,促使⼈们形成积极的感悟,激发⽣活的热情,调整⼼态,健全⼼智,在⽇积⽉累中积淀⼈⽂底蕴,帮助⼈们从容应对⽣活的诱惑与压⼒,创造出幸福、明亮的精神状态。
同时《新教育晨诵》还对每⾸晨诵诗进⾏“思与⾏”的设计。通过诗歌解读叩问读者,激发读者与⾃⾝⽣命联系思考,将诗歌与读者进⾏编织,让诗歌真正深度滋养⼼灵。更贴⼼的是,这套书运⽤新媒体技术,可扫码下载APP,尊享⾳频、精美课件、公开课视频,让读者获得全新体验;还设计了家庭亲⼦晨诵的内容,适合学校与家庭使⽤。
第12章节的主题是:如何让孩⼦喜欢阅读。朱⽼师给我们的建议是:⾸先寻找最适合孩⼦阅读的那些
书。在选对书以后,与孩⼦⼀起读书。阅读的⼤门,也是需要⽗母的⼤⼿牵着孩⼦的⼩⼿⼀起进⼊的,亲⼦共读是培养孩⼦阅读兴趣最有效的路径。
新教育有⼀个⾮常重要的理念:共读共写共同⽣活。只有共同阅读,才能拥有共同的语⾔、共同的密码、共同的价值和共同的愿景,才能避免成为⽣活在同⼀屋檐下的陌⽣⼈。
⽗母是孩⼦的⽼师,更是孩⼦的榜样。想让孩⼦阅读,⽗母⾸先就要做好阅读的榜样。优秀的⽗母⼀定是善于阅读、勤于学习的⽗母。要想成为合格的⽗母,就需要不断学习。
优秀的⽗母不仅⾃⼰要阅读,为孩⼦做表率,⽽且要努⼒打造⼀个“书⾹门第”,为孩⼦创造⼀个良好的阅读氛围,建设⼀个美好的精神家园。⽗母要做的只有两点:⼀是让孩⼦有书读,⼆是让孩⼦读到书”。家⾥的书,可以随意地放在孩⼦的写字桌上、床头,或者家⾥的饭桌和沙发上,⽬的就是引起孩⼦对书的注意,“诱惑”他去读书。
“养成读书的习惯,等于在孩⼦的⼼⾥装了⼀台成长的发动机”,亲爱的⽼师们,让我们在⾃⼰的国度⾥,带领孩⼦们从晨诵开始新的⼀天,⽤诗歌擦亮每个⽇⼦,呵护每个⽣命,带领越来越多的孩⼦喜欢上阅读,让阅读成为中国家庭和学校最美丽的风景。
9.7
今天我阅读的是朱永新⽼师《给教师的信:阅读与⼈⽣》⼀书的第⼗三章节“读经与读诗”和第⼗四章节“好活动让好书鲜活起来”。
第⼗三章节的主题是读经与读诗。⾸先来看看读经的问题。
主张⼉童读经的⼈,主要理由有⼆:⼀是经典承载着中国⽂化的根本精神,有助于把孩⼦培养成为有圣贤⽓象的⼈;⼆是经典学习需要“童⼦功”,⼉童时期的记忆⼒特别卓越,记得快⽽且记得牢,可以终⾝受⽤。
反对⼉童读经的⼈,也有两条主要理由:⼀是圣贤不是教出来的,⽽是在学习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读经与培养圣贤⽆关⼆是读经不符合⼉童⾝⼼发展特点,让⼉童枯燥读经是违反⼈性的⾏为。
那么,究竟应该如何看待⼉童读经的问题呢?
⾸先,不能够⽤读经取代读经典。我曾经反复说过,⼉童的秘密我们远远没有发现,童书的价值我们远远没有认识。这⾥说的童书,就是指适合⼉童看的那些最伟⼤的经典。毫⽆疑问,这些经典应该包括《三字经》《论语》《孟⼦》《⽼⼦》等中国传统⽂化的经典,但也应该甚⾄更应该包括《猜猜我有多爱你》《草房⼦》《夏洛的⽹》等现代经典。古代的读经,是挑选了那个时代⼈类的重要著作。今天当然不能局限在那⼏本少数的儒家经典之中。
其次,不能够只强调背诵不重视理解。⼉童的确具有很强的专注学习与博闻强记能⼒,让⼉童在早期背诵⼀些经典也⽆可⾮议。但是,让⼉童整本背诵他们⽆法理解的《论语》《⽼⼦》《公⽺传》《易经》等,既不符合⼉童的⾝⼼发展规律,也不符合现代社会对⼈的知识结构的要求。古代的读经很⼤程度是为了应付科举考试,即使当时不理解,⽇后也可以像⽜反刍⼀样受益。现代社会则没有这样的需求,也没有这样的条件了。有的古代经典中有值得学习的部分,也有封建思想的糟粕,背诵更是毫⽆益处。
再次,不能够只读经不问窗外事。读经不能够⾛⽕⼊魔,不能够“⼀⼼只读圣贤书,两⽿不闻窗外事”。尤其⼉童时期是⾝⼼发展的关键时期,需要游戏,需要戏剧,需要运动,需要⾛进⼤⾃然,需要去博物馆,需要探索,⾃由与舒展才是⼉童⽣命本来应有的姿态。毕竟,我们的教育不需要把所有的孩⼦都培养成为国学专家,⽽是要让每个孩⼦成为⾃⼰。学校本来应该成为美好事物汇聚的中⼼,让每个孩⼦从中发现⾃⼰,成就⾃⼰。其实,即使在崇尚读经的古代教育,也不是只读经书的,⽽是囊括了礼、乐、射、御、书、数(“六艺”)等多种门类。
从某种意义上讲,读经其实是对读经典的⼀种误解。懂得教育常识的⼈都应该明⽩,我们应该倡导的是读经典。所读的经典⾥,包括读经,也包括读诗。问题只是在于,如何挑选适合⼉童⾝⼼发展需要的经和诗。
⾦波⽼师曾经说过:“⼉童是天⽣的诗⼈。”⼉童⼏乎不需要太多的学习,就能够说出富有韵律、充满想象⼒的句⼦,草⽊飞禽,云雾⾬雪,世间万物,在⼉童的眼⾥都是诗意盎然的。正如你说的那样,因为诗歌与⼉童的⼼灵更为靠近,⼉童的语⾔都是诗⼀样的语⾔。但是在中⽂的发展过程中,有着古⽂和⽩话⽂的区别,在古诗的选择上就要注意符合⼉童认知的问题。
当然,哪怕在⽩话⽂中,真正的诗歌,当然超越了⼀般的⼉童语⾔。有⼈称诗歌是“艺术中的艺术,⽂学中的⽂学”,原因之⼀就是诗歌语⾔之美。诗歌的语⾔精练、含蓄,富有韵律感、想象⼒和感染⼒,好记好学,便于吟诵传唱。因为⼉童语⾔发展的难度,远远低于发展⾳乐、绘画等其他技能的难度,⼉童从诗歌诵读中所获得的滋养,从语⾔发展中所获得的提升,是全⾯⼜持久的。
⼤量的相关调查显⽰,丰富词汇量是促进⼉童智⼒发育的重要原因。学习诗歌⾃然也是积累词汇、淬炼语⾔最重要最有效的⽅式。⼉童的“诗性”是⽣命灵性的⼀种展现。诗歌王国中,不仅在语⾔之美、意境之美和⾳韵之美上,诗歌超过了其他⽂学体裁,同时,经典诗歌擅长⽤鲜活的意象、丰沛的情感,帮助读者超越⽣活,把读者带⼊感同⾝受的另⼀种境界。⼉童在感悟中所朦胧思考到的哲理,将在漫长的岁⽉中逐渐清晰,将在⾏动中悄悄发挥作⽤。所以,让⼉童在⼈⽣起步的时光⾥,与美好的诗歌以正确的⽅式相遇,会在⼉童⼼中播下诗意的种⼦,会在潜移默化中⿎舞⼉童创造诗意的⼈⽣。
其实,在新教育实验的探索中,早就已经把读经、读诗有效地结合起来,⼜配合着⼀些简单有效的读
法,编织成为⼀门⽣动活泼⼜有逻辑结构的新教育晨诵课程。正是在16年的实践过程中,发现从浩瀚的经典中去甄别、选择合适的经与诗,需要消耗⼤量精⼒,我们最近才专门选编出版了《新教育晨诵》系列丛书,⽆论是简洁的童谣童诗、精美的唐诗宋词,还是中外的现代诗,以及⼀些经典著作如《论语》《孟⼦》《⽼⼦》《庄⼦》等,按照学⽣的不同发展阶段精⼼选择。这些最美的华章,最震撼⼼灵的⽂字,根据⼉童的成长规律、⽣活节律等原则层层递进,⾃然更符合⼉童的认知特点。
在国学教育中,根据⼉童⾝⼼成长的规律,挑选最适宜⼉童当下的经典进⾏阅读,是我们的主张。
书⾹校园建设需要六⼤载体,即环境载体、物质载体、活动载体、组织载体、课堂载体、评价载体。
环境载体让校园⽂化或班级⽂化通过各种事物外显;物质载体是各类图书在图书⾓、藏书架上呈现;组织载体是⼀群⼈通过共同阅读⽽成为成长共同
体;课堂载体是通过阅读课程进⾏深度有序推进;评价载体是通过激励进⼀步促进提⾼。丰富多彩、⾏之有效的活动载体,也是六⼤载体之⼀。
读书没有活动,是很难真正进⾏的。
⽐如说,我们让学⽣为名著配插图,发挥孩⼦的想象⼒为名著画出插图来,学校⾥搞插图⼤赛,把美术教育活动和读书结合起来;为名著配⾳,每个学⽣选中三段他最欣赏的名⾔名句,每个⼈录5-10分
钟,到班级⾥播放,孩⼦们听到⾃⼰的声⾳、听到同学的声⾳⾮常精彩;举办最喜欢的图书⼈物卡通⼤赛;最喜欢的⼈物扮演,在校园内游⾏;和作家⾯对⾯,把原作者请到学校来和学⽣⾯对⾯交流。这些活动,都可以提⾼学⽣对阅读的兴趣,加深对图书的理解。
每学期排练⽣命叙事剧,也是⼀种效果⾮常突出的阅读活动。⽣命叙事剧即根据不同年龄段的⾝⼼特点和阅读能⼒,在共读适宜当下的经典书籍后,所有学⽣融⼊每个⼈的⽣命体验,把⾃我个性、当下⽣活投射到共读书籍之中并因此⽽争鸣、共鸣、创编、排练、演出⼀部戏剧。
⽣命叙事剧不同于⼀般意义上的戏剧,它是个体⽣命与⽂学艺术作品的⾼度融合,与⼀般意义上的戏剧,在本质上有着截然不同的特性:
第⼀,这⾥的戏剧所演出的内容,必须来⾃每个学期的共读书⽬,从语⽂学科的⾓度来看,它是⼀种深度阅读。
第⼆,戏剧中的⾓⾊确定,以学⽣的⽣命出发⽽不是戏剧的需要出发,并且以教室为单位,强调每个学⽣都必须登台演出。
第三,戏剧的时间是以学期为阶段,每学期⼀个剧⽬。⽽且⼀般安排在班级叙事和⽣命颁奖的活动之后。它最关注的是每个学⽣在戏剧之中的⽣命呈现,其排练是从共读该书开始,其后的竞选⾓⾊、道
具制作等都是叙事内容,最后的演出既是以戏剧进⾏全班学⽣的⽣命呈现,也是每学期每间教室在期末庆典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还有的举⾏图书交流活动,⽐如有⼀所学校搞了⼀个感动系列的活动,就是让每个⽼师、每个学⽣,⼤家推荐⼀本曾经感动过⾃⼰的书,陈列在学校的图书架上,并且这个图书架在⼴场上,不⽤办任何借阅⼿续,每个⼈在⾃⼰推荐的书的扉页上要写上这本书感动⾃⼰的理由,为什么把它推荐给⼤家,让感动过⾃⼰的书再去感动更多的⼈。
“⼼中有理想,校园满书⾹。”
书都被学⽣借⾛了。假如说书都在书架上未必是好事,书架是不需要感动的,⼈需要感动,当书不和⼈的眼睛接触、不和⼈的⼼灵接触的时候,书不是书⽽是废品。书只有和⼈的眼睛、和⼈的⼼灵接触的时候,它才变成了书。所以,书,只有被阅读的时候,它才有价值。书架上的书全被借光了才好呢,假如这样说明书还不够,学校还可以再配,哪些书借得多,就配得越多。
不需要任何⼿续就可以拿⾛阅读的书,要是学⽣拿回家不拿回来怎么办?你不⽤担⼼,全当送给⼤家⼏本,⼀本书能够影响⼀个⼈,这是这本书的幸福,也是学校的幸福。
要加强教育,还可以⿎励学⽣捐更多的书到学校。
其实,很多时候,书有了,时间也安排了,环境都创造好了,但孩⼦们不爱读、总觉得没有时间读。这就得通过各种各样切合实际的活动,去推动孩⼦读书。没有谁是天⽣爱读书的,也没有谁是永远不爱读书的。读书的兴趣需要培养,要从孩⼦们最喜欢的书开始,⽤各种各样的活动去感染他们、打动他们,让他们慢慢养成读书的习惯。⼀旦孩⼦养成了读书的习惯,你的教育就成功了。这样的孩⼦,他有阅读的终⽣需求,⼀旦他爱上了读书,你不让他读书都做不到。
总之,好的阅读活动,能够让好书鲜活起来,能够进⼊我们的⽣活,打动我们的⼼灵。所谓好的阅读活动,并没有⼀定之规,形式可以各种各样。只要能够结合⾃⾝的情况和特点,因地制宜,能够激发阅读兴趣、加深阅读理解,就是好的阅读活动。
举办属于⾃⼰的最好的阅读活动,让⾃⼰和学⽣们⼀起享受阅读!
9.8
亲爱的⽼师们,⼤家好,我是兴宁⼩学的孔瑞娟,今天我和⼤家聊聊这本书中关于名著阅读和共同阅读的话题。
在第15章⾥,朱⽼师给我们分析了中国四⼤古典名著是否适合孩⼦阅读和怎样帮助孩⼦更好地阅读古典名著的话题。
在新教育研制的书⽬中,⼩学中年级段推荐了图画书《武松打虎》和《孙悟空在我们村⾥》,⼩学⾼年级推荐了《西游记》,初中阶段推荐了《⽔浒传》《三国演义》,⾼中阶段推荐了《红楼梦》。
之所以这样做,是基于以下⼏点考虑。
第⼀,经典之所以是经典,是因为它们承载的⽂化价值总的来说体现了真善美的标准。⽐如《⽔浒传》⾥不仅有打家劫舍,落草为寇,更有肝胆相照,忠义相守;《三国演义》⾥不仅有权术⼼机,尔虞我诈,更有⼤江东去,光风霁⽉;《西游记》不只是有“修持”“菩提”“元神”“禅⼼”,不只是蕴含着浓重的佛教⾊彩,更有团结协作、不惧艰险、共克时艰的乐观主义精神;《红楼梦》不仅有悲情乃⾄关于性描写的段落,更有深刻的思想、精美的⽂字。
第⼆,让⼉童尽早⾛进本民族的经典著作,也是世界各国的普遍做法。美国赫希教授,就把曾经影响美国⼈精神世界的重要著作,推荐给从幼⼉园到⾼中各个阶段的学⽣。英国的教育⾏政部门提出,⼉童在学前教育阶段就要开始接触莎⼠⽐亚故事,他们并没有以莎剧中有不少尔虞我诈、暴⼒情杀等内容为由,不让孩⼦⾛近莎⼠⽐亚。
第三,⼉童的眼光与成⼈不同,经典的阅读是需要成⼈指导的,⼉童的阅读是需要成⼈陪伴的,应该从⼉童的兴趣出发,对阅读的过程进⾏引导。⼉童看《西游记》,会更关注孙悟空的本领,关⼼那根神奇的⾦箍棒,关⼼孙悟空如何打妖怪,关⼼⼤⼤咧咧、好玩贪吃的猪⼋戒。⼉童看《三国演义》,
会更关⼼英雄的故事,诸葛亮的聪明智谋,以及“桃园结义”“草船借箭”等⽣动精彩的场⾯。⼉童看《⽔浒传》,会更关⼼武松打虎的英雄豪情。
“⼀千个读者就有⼀千个哈姆雷特”。每个⼈在阅读经典时看到的东西是不⼀样的,同⼀个⼈在不同的时期阅读经典时也有不⼀样的⼼得,所以,问题的关键不是要不要让孩⼦读经典,⽽是如何与孩⼦⼀起读经典,如何指导孩⼦读经典。
所以,我们教师应该根据中⼩学⽣的⾝⼼发展和认知规律,帮助他们尽可能早地⾛进经典,以正确的⽅法,阅读这些代表中国⽂化传统与精神的著作。
在第16章⾥,朱永新⽼师给我们介绍了有关共同阅读的话题。
共同阅读包括⼏个⽅⾯:
师⽣共读,阅读主体
,阅读主体就是⽗母与孩⼦,包括⽗亲与孩⼦和母亲与孩⼦。师⽣共读,
阅读主体就是教师与孩⼦。师师
师师共同的阅读主体。 亲⼦共读
⾸先是
⾸先是共同的阅读主体。
亲⼦共读,阅读主体
阅读主体就是全体教师,就是全体教师围绕⼀个主题或者⼀本书开展的共读。⽐如咱们洛宁县读写交流群,领导和⽼师们每个⽉共读⼀本共读
共读,阅读主体就是全体教师,
书,每天在群⾥交流讨论,谈⼼得、聊感受,好多⽼师还每天写⽂章,带动了更多的⽼师⾛上了写作的道路。
阅读主体就是学⽣。⼀般是以班级为单位进⾏,⽐如这学期我在我班号召学⽣坚持阅读,刚开始内容⾃选,可以读故事,可以读⾃⼰⽣⽣共读
⽣⽣共读,阅读主体就是学⽣
喜欢的⽂章,有⼀部分学⽣现在也⽤荔枝录⾳,有的⼀⼤早就在群⾥开始读了。我给孩⼦们说的是,
书必须每天都读,但不⼀定⾮要在群⾥读,如果不⽅便⽤⼿机,你就⾃⼰读,读完家长写个证明就⾏。咱得照顾到学⽣各⾃不同的家庭情况和学习环境。现在看来是开了个好头,过⼀段时间,等所有的学⽣都能每天坚持,等家长看到孩⼦因为读书带来了变化,我准备开始带着孩⼦们共读整本书,希望我和孩⼦们都能坚持下去。
阅读主体就是家庭与学校的成员,他们围绕某个主题或者某本书籍进⾏的阅读活动。
家校共读,
家校共读,阅读主体
其次是共同的阅读对象。共同的阅读对象,指的是共同阅读的内容。现在阅读中存在的很⼤问题就在于缺乏系统的阅读计划,是⼀种⽆序、⾃发其次是共同的阅读对象。
的阅读,真正的好书没有被充分阅读。⽽且,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阅读指定书籍有时候还是有困难的,不管怎么样,相信只要开始,坚持⾛下去,就⼀定能越来越好!
再次是共同的阅读时间。
再次是共同的阅读时间。共同阅读的意义,就在于它应该有⼀些共同阅读的时间。新教育的建议是:
⽣⽣共读,我们可以利⽤中午的“午读”时间,也可以利⽤专门的阅读课时间;教师的共读,可以采取轮流讲读的⽅式集体阅读,像咱们读写交流群现在每天早上的领读,就是挺好的⼀种⽅式;⽽亲⼦共读,则可以利⽤吃饭时间、睡前时间或者周末休息的时间进⾏。
最后是共同的阅读⽅法。
最后是共同的阅读⽅法。默读、讲读、领读(导读)、分⾓⾊朗读、邀请作者分享型阅读、读书交流会、读书辩论会、续写故事会等,丰富多彩的共同阅读,能增强阅读者的阅读兴趣,让阅读更轻松。
其实,阅读本⾝是充满着创造性的。共同阅读是相对于个体阅读⽽⾔的,是⼀种阅读形式上的有益补充,并没有什么固定不变的模式,需要学校和⽼师们创造性地开展各种形式多样、充满挑战性和趣味性的阅读活动,真正地让阅读成为⼈们的⽣活⽅式,助⼒我们过⼀种幸福完整的教育⽣活。同时,也欢迎更多的⽼师朋友加⼊咱们的读写交流群,分享你们的教育智慧,激励⼤家⼀起砥砺前⾏!
9.9
⼤家好,我今天领读的是《给教师的信:阅读与⼈⽣》⼀书的第17.18章节。
第17章节的主要内容是学科阅读。
现在,阅读的重要性已经为越来越多的⼈认识,营造书⾹校园也成为许多学校的⾃觉⾏动。但是,阅读的“偏⾷”情况仍然⽐较严重。作为教师的我们缺乏相关的学科阅读指导和有效的建议,不仅使学⽣的阅读变得低效,更使⾃⼰在教学中⽆法组织丰富的课程资源,教学缺少源头活⽔。
学科阅读在中⼩学⽣成长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先,学科阅读能够激发学⽣学科学习的好奇⼼与求知欲。问号才是打开未知世界的钥匙。对于中⼩学⽣⽽⾔,由于时间、空间、物⼒、财⼒和⼈的感觉能⼒的限制,很难以⼀⼰之⼒对世界进⾏全⾯的、直接的感受。因此,通过学科阅读,借助各个学科科学家、艺术家的慧眼,阅读他们的著作,则可以看到⼀个新的世界。通过⼀本书打开⼀个学科的⼀扇窗,⾛进⼀个学科。
其次,学科阅读能够帮助学⽣寻找⼈⽣榜样,科学确⽴志向。每个⼈都是⾃⼰⽣命故事的主⼈翁,也是⾃⼰⽣命故事的作者。能否把⾃⼰的⽣命写成⼀部伟⼤的传奇,在很⼤程度上取决于我们能否为⾃⼰寻找⽣命的原型,⼈⽣的榜样。所以,对于中⼩学⽣来说,阅读⼀些科学家、艺术家等各类⼈物的传记是⾮常重要的。⽐如善于向英雄学习的物理学巨匠范德⽡尔斯,读到了欧洲⼤思想家莱顿的故事后,开始了⾃⼰艰苦的⾃修历程,最终成就了⾃⼰的辉煌。
再次,学科阅读能够推进学⽣拓展学科视野,理解学科本质。教科书只是学科的“压缩饼⼲”,由于篇幅的限制,提纲挈领,可读性不是很强。要真正理解教科书,拓宽知识⾯,把握学科的本质,还是要
依赖于学科阅读。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恩斯特博⼠,就是从中学时代开始通过学科阅读⽽拓展学术视野的。枯燥的课程令他失望,但真正的学科阅读帮助他仍然保持着对于科学研究的兴趣。
总⽽⾔之,在中⼩学⽣的精神成长中,特别需要精神养分搭配全⾯的、成体系的阅读产品,⽆论是数学、科学乃⾄⾳乐、美术等不同学科,都需要借助阅读这⼀抓⼿,才能实现学科学习的深⼊有效,才能实现学科与学科之间的彼此融合,举⼀反三。
学科阅读的关键⼀是选好书⽬。⼆是所有的科任⽼师应该成为真正的“领读者”。新教育研究院新阅读研究所已经启动中⼩学学科书⽬的研制⼯作,将建成完善的全覆盖的学科阅读体系,为我们的学科阅读提供⼀个“专业地图”。
希望我们在局领导的带领下⾛好⾃⼰的教师专业阅读的同时,带领学⽣在各学科阅读和跨学科阅读上有新的突破。
第18章节的主题是 阅读是永⽆⽌境的探索。朱⽼师知道阅读是教育最重要的基⽯,知道阅读对于⼀个⼈成长的价值,知道推动全民真正喜爱阅读,对于⼀个国家发展的意义,所以他格外看重⾃⼰“全民阅读形象代⾔⼈”这个⾝份。
他⾸先从⾃⾝做起。⾛出书斋,⾛到基础教育第⼀线,⾛到阅读推⼴的第⼀线。⽆论⼯作多繁忙,也
⽆论是否出差在外,他每天早晨五点半开始的阅读、写作,和每段旅途中必然携带准备阅读的各种书籍,都是雷打不动的。
同时他还推⼰及⼈。这些年来,他⼀直没有停⽌过阅读推⼴。刚开始在全校推动阅读,后来开始新教育实验的营造书⾹校园,通过学校的阅读来撬动全社会的阅读。
⼀个⼈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新教育关于阅读的⼏个主要主张现在已深⼊⼈⼼,⽐如:⼀个⼈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平,⼀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也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个书⾹充盈的城市才能成为真正的家园……
……⽆论担任全国政协常委还是担任全⽔平,⼀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也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个书⾹充盈的城市才能成为真正的家园
国⼈⼤常委,他从未放弃过对阅读的呼吁,新教育团队,也从未放弃对阅读的研究、实践与推⼴。从央视全民阅读晚会现场到全民阅读形象代⾔
怀着激情、循着理想⾏⾛在新教育实验和阅读推⼴的道路上。在过去的⼗年⾥,朱永新带着新教育⼈⼈,再到以⼀⼰之⼒推动新阅读,朱⽼师怀着激情、循着理想⾏⾛在新教育实验和阅读推⼴的道路上
⼀直站⽴在中国阅读推⼴的最前沿。
将让我们的世界变得美好!
也必将让我们的世界变得美好!
阅读,让孩⼦的⽣命变得美好,孩⼦,
阅读,让孩⼦的⽣命变得美好,孩⼦,也必
阅读意味着⼀⽣的学习和成长,是永⽆⽌境的探索,我会追随新教育的脚步,和⼤家⼀起继续前⾏。
阅读意味着⼀⽣的学习和成长,是永⽆⽌境的探索
9.10
朱⽼师给我们介绍了⼏位优秀的“领读者”,他们是怎样成为“领读者”和怎样做“领读者”的?
基础教育阶段,⼥⽼师居多。正是因为有⼀⼤批⼥⽼师,同时也是孩⼦妈妈的她们在接触到新教育实验后,被新教育丰富的阅读课程吸引,特别惊喜,希望把这些优秀的图书带给⾃⼰的孩⼦。于是,她们不仅带给了⾃⼰的孩⼦,还带给了教室⾥更多的孩⼦。所以,在新教育实验有个特别的现象:⼀般情
况下,⽼师不愿意教⾃⼰的孩⼦,担⼼教不好;但是⼏乎所有的新教育⽼师,都更愿意把⾃⼰的孩⼦放在⾃⼰的教室⾥,就是因为她们清晰地意识到,通过阅读,⽗母和孩⼦、⽼师和学⽣可以在⼀起更好地成长。她们⾃然也就成为最积极、最忠实的“领读者”。

更多推荐

阅读,教育,学科,诗歌,需要,经典,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