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别业:银⾏⾼管构建的“乌托邦”
名称:中⾏别业
地址:万航渡路623弄
地理位置:东起武宁南路,西⾄万航渡路,南近武定西路,北邻⾼荣⼩区
占地⾯积::30779.7平⽅⽶
“中⾏别业”,位于静安区曹家渡街道,意思是中国银⾏在营业⽤房以外所置的房屋。它是由中国银⾏上海分⾏出资建造的普通住宅。始建于1923年,原系中国银⾏建造的职⼯宿舍,故名。经过1931—1933年以及上海解放以后⼏次增建,才形成现状。⼩区占地46.17亩(30779.7平⽅⽶)。包括“⽼房⼦”“九幢头”“⽼公寓”“新公寓”“新单幢”等不同结构的建筑。总户数为437户。⼊⼝设在万航渡路上。中⾏别业是上海近代历史上⾸个有社区概念的居民⼩区。
地块溯源
中⾏别业所在的万航渡路,历史甚为悠久。据《上海市静安区地名志》记载:“万航渡路位于本区西部,跨静安、长宁两区。该区路段南起愚园路,经北京西路、乌鲁⽊齐北路、新闸路、镇宁路、武定西路、武定路、康定路、长宁⽀路,北⾄长宁路与长寿路的衔接处。”
该路1862年辟筑,是英租界⼯部局为镇压太平天国起义⽽越界辟筑的七条军路之⼀。其时从静安寺起沿华界筑⾄梵皇渡(今曹家渡附近),名极司菲尔路,英⽂路名是Jessfield Road。1891年铺成⽯⼦路⾯。1913年向西延伸,道路起讫成今之规模,与今新闸路、镇宁路相交⼝附近有两条⼩河浜与该路相交,上架⼩桥,周围是乡景,有⾸歌谣是当时路状的写照:
“⼩⾬⾚脚,⼤⾬成河;蚊蝇成群,盗匪横⾏”。
1943年更名为梵皇渡路,以梵皇渡命名,英⽂路名是Fanwangtu Road。河浜仍在,桥废。1964年改称今名。
中⾏别业的建造缘起于中国银⾏上海分⾏⾸任总经理宋汉章,出于改善⾏员居住环境、便于员⼯管理以及预防腐败滋⽣等考虑⽽筹建的。
据说在⼆⼗世纪⼆⼗年代初,⼀位中⾏的⾼年资⼩职员病逝,向来厚爱部属的宋汉章,逢员⼯去世必然会亲临凭吊,此次当然也不例外。
这位中⾏⽼员⼯家境拮据,⼀家四⼝蜗居在上海⼀个⽯库门楼下的⼀间不到20平⽅⽶的客堂间内。为了替⽼员⼯停放灵柩,家⼈不得不拆去家中床铺。但由于居室实在太逼仄,⽼员⼯的灵床头顶着灵桌,脚顶着靠近天井的长落地窗,致使落地窗的门都⽆法关上。那天正好天降滂沱⼤⾬,从窗外飘⼊的⾬⽔将⽼员⼯的⼀双寿鞋都浇得湿透了。
前往吊唁的宋汉章见状⼼⾥⼗分难过,不禁叹道“这位⽼员⼯为中⾏服务了⼀辈⼦,最后居然连⼀间像样的居室都没有!”此时,宋汉章的脑⼦⾥迅速闪过⼀个念头,那就是为中⾏员⼯提供免费的优质住宅。
图为⼆⼗世纪⼋⼗年代的曹家渡“中⼼岛”
家园钩沉
1923年10⽉31⽇,由宋汉章提出,经常务董事会讨论通过,由中国银⾏上海分⾏出资,选址越界筑路区(即越过租界地划定范围开拓出来的新区,仍属租界当局管辖,但因属新开发区,地价⽐租界地便宜)买地起造“中⾏别业”。⼩区始建于1923年,但落成时间因房屋类型不同⽽分批建成。
今1号,系原中振⼩学旧址,为1924年⾸批建成的房屋之⼀。建成初期作为中⾏别业的配套⽤房,后改建为中振⼩学,学校教室主要在⼆楼、三楼,⼀楼⼤礼堂供学校与中⾏居民共同使⽤。后⼜改建为万航渡路第⼆⼩学,今为商务楼。
今2—28号、41—51号“⽼房⼦”,也属1924年⾸批建成,共50余幢,分单开间、双开间两种。改⾰开放后因旧区改造拆除,部分改换朝向在原地重新建造新公房。
今61—69号“九幢头”,系1929年建成,共9幢,俗称“九幢头”,为中国银⾏上海分⾏副经理、襄理住宅。
今71—80号新公寓,系1946年建成。抗⽇战争胜利后,中⾏许多职员从内地回沪,宿舍不敷,于是拆除原74号,重建了⼀批五层⼤楼,称为“新公寓”。
今81—84号为新公房,建造年代不详。
今105—147号“新单幢”,系1934年建成,三层单幢式房屋,供主任级⾏员及其家属居住。
今148—158号“⽼公寓”,1934年建成,四层公寓式房屋,⼀梯两户,房型宽敞,装修考究,是上海较早出现的公寓住宅。
中⾏别业⼩区内的建筑风格多样,组合排列、和谐毗连,有新⽼公寓、单幢房、新⼯房等。栋与栋之间错落零星地布置着⼤⼩不同的绿化。它们分别代表着不同时期的建筑模式——
有的⾼⼤宽敞,有的精致实⽤,在同⼀个⼩区⾥,多种形式、多种风格的房屋聚在⼀起,在上海是不多见的。
关于中⾏别业名称的由来有两种解释。
解释⼀
为⼆⼗世纪⼆三⼗年代,中国银⾏的产业主要以各类营业⽤房为主,位于极司⾮尔路的中⾏员⼯宿舍的建成,标志着中⾏的产业还包含了营业⽤房以外的部分,因此该宿舍定名为中⾏别业。
解释⼆
为中⾏别业的“业”字包含着事业与家业两层意思,事业是指⾏员在中国银⾏的⼯作。家业是指⼯作之外的家庭⽣活,⽽中⾏别业就是⾏员们经营家庭⽣活的所在,为区别于事业场所故称为“别业”,该解释来⾃中国银⾏原副⾏长史美饶⼝述。
在中⾏别业⼩区流传着这样⼀⾸⼩诗:“名字取得怪怪的,不称别墅呼别业。耐⼈寻味定有缘,中⾏产业却有别。”
在这种理念下,中⾏别业整个⼩区从设计建造到⽣活起居,都看重家庭和⽣活的概念,完全没有华丽和炫耀的追求。中⾏别业⼩区内没有独栋别墅,多的是⼀家挨着⼀家、⼀户连着⼀户的三层⼩楼,有点像连排别墅。就连建造较晚的供九位副⾏长居住的“九幢楼”也是连体的。
中⾏有位宋汉章,⼼地善良好领导。
有次奔丧送同⼈,屋⼩逝者⾬淋潮。
有次奔丧送同⼈,屋⼩逝者⾬淋潮。
宋公见状倍悲戚,决⼼建造此弄堂。
——中⾏别业流传的⼩诗
概因中⾏别业的房屋分批⽽建,有花园、公寓等不同形式的造型和不同标准的⽣活设施,故⽽当时是按照职员的职务⾼低分类居住。
1923年10⽉31⽇建造第⼀批砖⽊结构,于1924年落成。
其中最早的建筑群为四层⼤楼式公寓,与周围假三层家属宿舍形成四合院式建筑,通称“⽼房⼦”。有点类似今⽇的会所性质:下⾯为⼤礼堂,作员⼯家庭婚庆典礼之⽤;⼆楼为免费员⼯⼦弟⼩学——中振⼩学;三楼、四楼为单⼈宿舍,供未婚员⼯宿住。
家属宿舍为三层楼,七排(幢)房屋,53个单元,共有56户员⼯家庭迁⼊新居。⽼房⼦分单开间和双开间两种,前者供⼀般⾏员家属居住,后者供主任、襄理及其家属居住。这⾥是中国银⾏最早的⼀代⽼职员的住宅。
⽼房⼦底楼是客厅,向南敞开的是长长的落地窗,客厅后⾯有阔绰的⽊楼梯通往⼆楼、三楼。⼆楼是⼤卧房,三楼则是斜顶夹出的⾯积不算⼩的阁楼,南⾯有⼀个“⽼虎天窗”。⼩区内设有供销社、图书馆、理发室、联合诊所、⽼虎灶、⼤饼油条点⼼店等⽣活设施,另有⽹球场、乒乓室、篮球场等,俨
然⼀个具有相当规模的⼩型社区。
这是国内银⾏同业内第⼀个员⼯宿舍。中⾏别业的建成,除显⽰了中⾏殷实的实⼒,也体现了银⾏⾼层以民为本、体恤员⼯的良苦⽤⼼。
1929年,经常务董事会批准,中国银⾏将中⾏别业南⾯空地购⼊,建造连接式花园房屋⼀排(幢),九个单元,类似于现今的连体别墅,俗称“九幢头”,为中国银⾏上海分⾏副经理、襄理住宅。外壁为中西结合的有凸出外阳台的汰⽯墙⾯,住宅⼊⼝有凹进式三踏步台阶,约4⽶宽的门楣和游廊。磨⽯⼦地坪,⼤约30平⽅⽶左右的门厅后部为内⾛廊。底层⾛廊前部为客厅、餐厅,后部为灶披间、卫⽣间和汽车间。宅内有双抱三环扶梯通往⼆楼、三楼,每层三开间。初期每个门洞⼀户⼈家,共三层,后来改建加了⼀层变为四层。
中国银⾏每年都有海外留学回来的和教会⼤学毕业⽣加盟。这些深受西⽅教育影响的年轻⼈有⾃⼰追求的⽣活⽅式。他们喜欢由西⽅传⼊的在⼀个平⾯上的、⾯积相对⼩⽽设施精致齐全的公寓房⼦。
随着员⼯⼈数的递增,中⾏别业也不断扩建。1934年,在“⽼房⼦”后⾯陆续增建砖⽊结构三层楼房屋⼋排(幢),42个单元,称为“新单幢”,供主任级⾏员及其家属居住;混合结构四层楼公寓六排(幢),12个单元和四层楼单⾝宿舍⼀排(幢),三个单元,称为“⽼公寓”。⼀梯两户,房型宽敞。到1934年建造的六幢四层楼公寓式住宅,已可与租界区的公寓媲美,煤⽓、⽔汀、壁橱、打蜡柚⽊地
板样样俱全。因为此时中⾏的员⼯队伍已有很⼤的变化。中⾏别业即时与时俱进,兴建⼀批批新颖的公寓房⼦。
⼆⼗世纪⼆三⼗年代的中⾏别业随着多批房屋的竣⼯建成,⾏员⼊住率极⾼,下⾄普通⾏员,上⾄襄理、经理,都居住在有着明确职位区分、风格变化多样的各式房屋之中。
1941年珍珠港事件后,⽇本侵略军进租界,中国银⾏被⽇本侵略军接管。中⾏别业内顿时阴云沉沉,房屋⾃然不再扩建。直到1945年抗⽇战争胜利后,中国银⾏百废待兴,重振江⼭。那时,中⾏的许多职员纷纷从内地回沪,宿舍已不能满⾜⾏员及其家属所需,于是中⾏别业⼩区于1946年拆除了原74号,重建了⼀批混合结构的五层楼公寓两排
(幢),10个单元,⼀梯两户,每户三房,称为“新公寓”,这些“新公寓”的居住对象是⼀般职员。
由“新公寓”围合起来的⼤院中间是⼀个圆形⽔池,⽔池中间⽴着⼀尊⽯雕的海豹,海豹⾼昂着头,尖尖的嘴巴直冲蓝天,嘴巴⾥会定时喷出⽔来,这个围合起来的空间便被称之为“海豹圈”,是中⾏别业的孩⼦们最喜欢去的嬉戏地。⾄此,中⾏别业四批房⼦已全部建成,合计建筑⾯积54263平⽅⽶。
上海解放后,⽼房⼦进⾏过拆除重建,由原先的东西朝向变成南北朝向,并在⼩区⼤门⼝沿万航渡路新建六层新公房四幢,共有⼆⾄五层楼房140套,俗称“新公房”。
中⾏别业和中国银⾏办公⼤楼
中⾏别业原系中国银⾏职员和家属的集体宿舍。中⾏是中国银⾏的简称。先来了解⼀下中国银⾏和它在外滩23号的办公⼤楼。
中国银⾏前⾝是清朝户部办的户部银⾏,1904年开业,分部设在上海汉⼝路。1912年中华民国建⽴,改组户部银⾏为中国银⾏。1929年总⾏到沪后在外滩23号的原德国总会办公,到1934年,该⾏已是中国资⼒最雄厚的华资银⾏。1935年改组成为国民党国家垄断的⾦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位居国民党政府“四⾏两局”的第⼆位,由宋⼦⽂担任董事长。
位于外滩23号的中国银⾏⼤楼是外滩万国建筑群中唯⼀由中国⼈投资、中国⼈设计、以中国⼈为主施⼯建成的具有中国传统建筑装饰艺术的⾼层建筑,也是继汇丰银⾏之后上海外滩⼜⼀座⽓势恢宏的⼤楼,⽽且是外滩少有的具有中国民族风格的建筑。如今,中⾏的这幢⼤楼已成为中国银⾏乃⾄近代中国⾦融业最重要的物质⽂化遗产。
中国银⾏⽼照⽚
据史料记载,1921年,中国银⾏以63万银圆的拍卖最⾼价,向政府购⼊外滩23号的前⾝——原德国总会⼤楼。1928年,中⾏总⾏管理处迁⼊上海,因业务发展,⼈员增加,⼤楼不敷使⽤。1934年,中⾏
总⾏董事会决定拆除德国总会,另建新楼,遂成⽴⼤厦管理处理事会,拟建当时上海与全国的“第⼀⾼楼”。孰料,却引发⼀场“层⾼之争”。原定设计⽅案是造93.27⽶的⾼楼,但⼯部局不允。因为这样⼀来,就⾼于毗邻的沙逊⼤厦,最终不得不将17层的中⾏⼤楼“定格”在74.5⽶,⽐77⽶⾼的沙逊⼤厦略低,⽅始作罢。该建筑是外滩建筑群中唯⼀⼀幢由中国⼈⾃⼰主持联合设计和建筑的⼤楼,是中国银⾏乃⾄近代中国⾦融业最重要的物质⽂化遗产。
中⾏⼤楼的落成典礼规格极⾼。新⼤楼是在拆除原建筑的基础上重新设计建造的,1936年10⽉10⽇宋⼦⽂主持了开⼯典礼,新楼于1937年底竣⼯。整幢⼤厦的底层勒脚类似于佛像须弥座的线脚,柔中带刚,遒劲厚重,外墙⽴⾯每层两侧均有镂空的“寿”字图样,栏杆花纹和窗格采⽤传统如意纹样雕饰,墙⾯上明显的中字形窗格,依沿着⼤楼扶摇直上,⾄天庭屋顶⼜以仿⽯⽃拱装饰檐⼝,挑起坡度平缓的四⽅攒尖形屋顶,顶上复以暗绿⾊的琉璃⽡。
东⼤门外两侧各有⼀座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兽“貔貅”,通往⼤门的花岗⽯台阶设计成九级,蕴涵“九为⾄阳”“财路⽆穷”之意,两扇紫铜⼤门上雕饰着中国特有的“螭”纹图案,彰显出中国银⾏的⾮凡⽓派。
K
K
门⼝的貔貅雕像
两侧有圆柱,⼤厦主门门楣“中国银⾏”⽯刻横匾下有⼀⽅“孔⼦周游列国”⽯雕,长约6⽶的条形花岗⽯上雕着30多个“百⼯之⼠”,为渔樵耕读、吹拉弹唱、航船打铁、裁⾐补锅的各式栩栩如⽣的⼤⼩⼈物,形象地表述了“财富源于劳动,⾦融基于⼠⼯”的⼈⽂寓意,以孔⼦为核⼼⼈物,则突出了⾦融业必须讲究秩序和规则的精粹理念。
进⼊营业⼤厅,两边各有⼋根⼋⾓形厅柱,穹形天花板上有“⼋仙过海”雕饰,并悬挂36盏传统宫灯,室内⼤厅地坪多⽤⼤⾯积淡黄⾊⼤理⽯,局部镶嵌⿊⾊⼤理⽯,⼗分典雅,室内⼤量使⽤⽵纹图案,寓意“节节⾼”,于细节处体现出深厚的中国传统⽂化内涵。
新楼建成后,中国银⾏总⾏和上海分⾏迁⼊办公。⽆论是建筑规模和设施,中⾏⼤楼堪称当时远东地区之冠。中⾏办公⼤楼是民族资本的产物,它的落成和使⽤,成为上海现代化的象征。
本⽂节选⾃《时光⾥的家园》“中⾏别业”⼀⽂,部分照⽚来源于⽹络。

更多推荐

中国,别业,上海,建筑,建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