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夹纶”到“脱胎” ——中国传统脱胎技艺发展述论王晓戈1【内容摘要】“夹纶”技法是中国古代漆艺中著名的漆工艺制胎技法,它起源于战国时期,至汉代有了较大发展,并正式称为“夹纶”。魏晋南北朝时期,夹纶佛像盛极一时,唐代夹纶技法传入日本。夹纱技法在宋代之后开始没落,直到清代乾、嘉年间,福建闽侯人沈绍安才将这一技艺重新恢复并加以发展,最终形成了近现代以福州脱胎漆器为代表的“脱胎”技艺。【关键词】脱胎漆器夹芝脱胎技艺胎骨,或称坯胎、坯地、器骨,它是漆艺作品的载体。明代漆t杨明在《髹饰录》质法第十七条下注日:“质乃器之骨肉,不可不坚实也。”【1l可见胎骨对于漆艺术的表现具有重要的制约作用。早在战国时期,我国就已经出现了用“夹纩法”制作的漆器。“夹鲈”是中国漆艺技法中的重要发明,也是工艺含量最高的胎骨制作技法。夹纶法因其造型自由度高,胎骨不变形不开裂,坚实轻便,经济实用等优点,历经几千年而不废,并在历代的传承中不断发展。当代的“脱胎”工艺是在古代“夹纶”工艺的基础上,由清代福州著名的漆艺大师沈绍安及其后人发展出来的,福州脱胎技法的复兴对中国的漆艺术的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时至今日,脱胎技法依然是当代漆艺重要的胎骨制作技法之一。
一、战国——夹纶技艺的产生和早期发展亚洲是漆树的原产地。作为世界漆艺的发源地之一,漆艺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韩非子·十过篇》记载:“尧禅天下,虞舜受之,作为食器,……禹作为祭器,墨染其外,朱画其内。”可见,早在夏商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开始使用漆器作为食具和礼器。1978年,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了一件距今已有7000年,内外有朱漆髹涂的木碗,这是我国迄
今发现的最早的漆器实物。而从最初的天然漆发展到朱漆,这其间必然还有一个漫长的过程,中国漆工艺产生的时间应该更早。夏商周时期的漆器基本都是木胎为主,但器犁种类较少,胎骨较为厚重,主要采用朱、黑两色漆直接在木胎上髹漆,并常用蚌泡做装饰。这一时期尚处于漆器初期发展阶段。战国在漆工艺史上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转折时期。铁制工具的普遍使用,大大提高了漆器的质量和产量;漆器优异的物理性能和绚丽的色彩装饰效果,也使青铜器相形见绌,漆器逐渐取代青铜器,成为身份等级的重要象征。因此,战国时期的漆器在工艺、品种和髹饰技法等方面都有很人的发展。据考.占.发现,战国中期我国已出现夹芝胎漆器。1955年在成都羊子山第172号战国墓发现的漆奁,为木胎刷灰后再涂漆加朱绘。【21术胚骨胎因树木成长年轮不同,材质有硬有软、有紧有松,时间长了会在?魈灞砻嫘纬汕嵛⒌牟黄剑 ⒒铱梢蕴蠲皇跆サ模合鲅塾敕煜叮 沟帽砻嫫秸 ⒛芏阅咎テ鸬郊庸痰淖饔谩4送饣狗⑾钟性谀咎ド?a name=baidusnap0>裱褙织物防止木胎开裂的做法。由于在木胎表面裱褙漆布能提高木胎的强度并能隐没木胎的木纹,这种做法一直沿用福建师范人学美术学院。至今,成为加固胎骨的普遍方法,也直接促进了夹纶胎的产生。“纶”,<说文》中的释文为:“麻属,细者为缝,布白而细日纶。”可知“夹纶”即是以细麻布与漆互相层层相迭,利用麻布的张力结构与漆的粘性来塑形,干固后成为坚固的胎体。1964年长沙左家塘3号墓出十的战国中期的黑漆杯及采绘羽觞、1982年在湖北江陵马山1号墓发现的战国中晚期的朱绘黑漆盘,以及1959年湖南常德德山墓出土的战国晚期深褐色朱绘龙纹漆奁,均采用夹芝胎。这是目前所掌握的战国时期不多见的夹芝实物。当时的夹纶做法是先用木板或泥士制成器物内模,然后在内模上逐层用漆裱上麻
布或缯帛,待干后脱去内模,再在器物表面加以髹饰,是为后世脱胎漆器的渊源。夹纶胎漆器比木胎体质
轻巧,而且牢固,不易变形,适宜制造形状复杂的不规则器物,它的发明是漆器工艺的巨大进步。二,两汉——夹纱技艺的成熟我国两汉时期国力强盛,文化艺术得到空前发展,夹芝漆器也开始盛行。“夹纶”这一称呼也开始正式出现在器皿的铭文上。河北满城汉墓出土的漆器铭文中的“褚”字,经卢兆荫先生考证,是“纶”的借用字,写有“褚”字的漆器即为纶器。他同时指出:“西汉后期的夹纶器其铭文称…纶‟,东汉则称…侠芝‟、…觖纶‟或…夹纶‟。”〔31汉代漆器的生产规模和生产技术有很大程度的提高。从出土的文物看,与战国和秦代漆器相比,汉代漆器中夹芝胎、卷木胎的数量大增。如云梦大坟头1号汉墓共出土漆器81件,其中夹芝胎达24件。〔41长沙马王堆汉墓共出土漆器约700件,其中相当部分为精美的夹纶漆器。特别是其中1号墓出土的彩绘双层九子漆奁,盖、壁为夹纶胎,底为斫木胎。分上下两层.上层放手套、丝巾等物;下层装9个内盛白粉、油彩、胭脂、假发、粉扑、梳、篦、弗等物的子盒。器表用油彩绘出云纹,精美异常。【5】长沙咸家湖曹娥墓中出土的漆器中有一具长方形奁,其中的子奁多达11具。【6J这些汉代夹纶漆器设计新颖合理,器体做工轻巧严密,充分显示了夹纶工艺的特长。三、魏晋南北朝时期——夹绝佛像的盛行魏晋南北朝漆器发掘出土的不多,但据历史文献可知当时漆器花色颇繁,制作精美。从这个时期开始,中国夹纶制胎技艺开始从简单的奁、匣、杯、羽觞等小件日用品逐渐应用到大型夹纩佛像的制作上来。佛教传入
中国以后,受印度佛教仪式的影响,每逢宗教庆典时,信徒要迎请佛像出寺院,并要抬着佛像绕街而行,这样的佛像称为“行像”。夹纹制成的佛像体形巨大而分量很轻,特别适合作为“行像”。另一方面,当时中土寺院规模愈来愈大,佛像也制作得愈来愈高大,合适的石材或木材取得不易,夹纶佛像因此盛极一时。制作“行像”技术要求很高,除了要用夹芝法制作出佛像的外形,最后还须在夹纶胎骨之上精心堆塑面相后才能完成。这些都促进了夹纶与堆漆技法进一步提高。夹纶造型工艺从器型较为规整的小型日用品发展到体态巨大结构复杂的大型塑像,在技法上是一大进步,也是漆器制造结构上的重大突破。晋代著名艺术家戴逵,以善造夹纶佛像闻名。据唐法琳《辩正论》中记载:“晋常侍戴(逵)安道,学艺优远,造招隐寺,手自制五夹纱像,并相好无比。”戴逵之子戴颓同样也是制作佛像的高手。北魏宣武帝元恪时(公元550—553年),有巧匠孟仲辉在民间制作夹纶像,这些艺术家的参与推动了当时漆工艺水平的提高。《广弘明集》卷十六载有梁简文帝(公元550—551年)《为人造丈八夹聍金箔像疏》,其中写道:“某甲久发誓愿,遍为六道四生造夹聍丈八佛像一躯”,按当时的度制,1丈为10尺,1尺大约相当于现在的24.5厘米,由此可以推算出该丈八贴金脱胎佛像高约4.41米高。另外根据这个记载,当时的工艺是在泥胎塑成后要经过6道裱布和4道漆灰,可见工程量非常大。四、唐宋——夹纶技艺的发展及夹绝法东传唐代夹纩佛像的制作依然盛行,如《续高僧传》卷十九说,唐初,南武州沙门智周造弥勒丈六夹纶并诸侍卫;又《慈恩法师传》卷七说,贞观二十三年以来,玄奘在大慈恩寺造夹纱宝装像二百余躯。此后,唐代夹纶法制造的佛像,进一步向高大发展。据《旧唐书·武后本纪》记载,武则天当政时期,“毁乾元殿,于其地作明堂。以僧
怀义为使,凡役数万人。……以木为瓦,夹纱漆之,……又命怀义作夹纶大像,其小指中犹容数十人。”又据张麓《朝野佥载》记载:“周证圣元年(公元695年),薛师名怀义,造功德堂一千尺于明堂北。其中大像高九百尺,鼻如千斛船,中容数十人并坐,夹纱以漆之。”这些夹绝
像体积大得惊人,即使用今天的技术完成也是相当艰巨的任务。无论这些记载是否有艺术夸张的成分,都说明了唐代夹纱技术相对前代又有了很大提高。据《邵氏闻见录》载,苏世长在武功唐高祖宅见“有唐二帝纶漆像”。17l《图画见闻志》厉归真条记载:“尝游南昌信果观,有三官殿夹纾(熊)塑像,乃唐明皇时所作,体制绝妙”咧说明北宋时期尚保存很多唐代精彩的夹纶像。此外,五代时期,著名画家滕昌祜于绘画之外“兼为夹纩果实,随类傅色,宛有生意也。”f9J因夹纩制像质轻,便于携运,我国早期的脱胎夹纱佛像大都流落国外,现在美国的大都会博物馆(TheMetropolitanMuseumofArt)及西雅图博物馆(SeattleArtMuseum)都分别藏有唐代的夹纱脱胎佛坐像。唐代的夹纩造像技法由鉴真和尚传入日本,在日本被称为“脱活乾漆”。日本所谓的“脱活”,指的就是夹纩成胎技术,“乾漆”则是指在木胎上堆漆技法。鉴真大师坐像高84厘米,相传是鉴真圆寂以后,弟子思托就鉴真结跏趺坐的原状而塑造的。坐像胎厚的地方糊布五六层,薄的地方仅糊布三四层,最后再用彩漆髹饰。现存日本唐招提寺金堂中的卢舍那佛坐像,据称是鉴真弟子义静带领日僧净福、漆部弟麻吕、物部广足等一起塑成。坐像高达339厘米,是用乾漆夹纶技法制成的,竹胎,用漆布裱褙13层。卢舍那大佛像是现今日本所存乾漆夹纶造像中最大的,它是唐
代夹芝造像技术由鉴真及弟子传入日本后的产物。【10】鉴真在前5次东渡都遭遇挫折,但他在准备东渡期间依然孜孜不倦地弘扬佛法,“讲授之间,造立寺舍,供养十万众僧,造佛菩萨像,其数无量”。【11J鉴真第6次东渡时,相随弟子有:“扬州白塔寺僧法进、泉州超功寺僧昙静、台州开元寺僧思托、扬州兴云寺僧义静、衢州灵耀寺僧法载、窦州开元寺僧法成等一十四人,藤州通善寺尼智首等三人,扬州优婆塞潘仙童,胡国人安如宝,昆仑国人军法力,瞻波国人善听,都二十四人”【12l。这些弟子不仅对佛法有深湛的理解和研究,而且对佛教艺术,诸如造寺、塑像、绘画等方面,也都十分在行和出色。鉴真东渡,极大的推动了日本漆艺以及其他文化艺术的发展。此后的宋代,是中国瓷器发展的高峰时期,而夹纶漆器的发展则进入低潮。五、元明清一夹纶技艺的传承元代漆工名匠辈出,尤以剔红、剔犀、戗金为佳。由于藏传佛教的传播,使元代的佛像塑造及雕刻艺术起了一大变化。元代最出名的T匠是尼泊尔人阿尼哥和汉人刘元,阿尼哥、刘元一派出现以前,中原只有汉式佛像,而从阿尼哥开始,中原逐渐出现梵式佛像。夹纶技法到元代名之为“搏换”、“搏丸”,又叫“脱活”。元代最著名的脱胎夹纶佛像都出自刘元之手。《元史·方伎传》载:“凡两都名刹,塑士、范金、搏换为佛像,出元手者,神思妙和,天‟卜.称之。”【”J刘元早期跟随阿尼哥学习,他把密教的雕塑技术和中国的雕塑手法结合起来,使中国雕塑艺术达到了新的高度。因此,刘元深受元世祖忽必烈的器重,被命为匠工之长,外出巡幸必使刘元跟从。仁宗甚至规定刘元非有旨不许为他人造神像。刘元官至昭文馆大学士、正奉大夫,时人称“刘正奉”。元人虞集在《刘止奉塑记》记载:“搏换者,漫帛土偶上而髹之,已而去其土,髹帛俨然成像矣。昔人尝为之,至正奉尤极好。搏丸义日…脱活‟,京师人语
如此。”114J……搏换”在一些书中也写作“搏换”,查“搏”字有打击、撞击之意,“搏”字有搓捏之意。无论是“搏换”还是“搏换”,都是以操作方法来命名这一工艺的。在明清两朝,夹纶造像不像前代那样盛行,但这个时期由于统治阶级对漆器的重视,使它成为我国漆工史上又一次有重大发展和革新的时代,髹饰工艺可谓至此而大备。多种技法和不同纹、地的结合,迎来了中
国漆器“千文万华”之盛。明代黄成的《髹饰录》里,在杨明的注文中,“夹纩胎”
被称为“重布胎”。“夹纶”本身也有“重布”之意,这是以材料的使用方法来命名的。明代以后,“夹纶”又叫做“脱纱”和“脱胎”。明清时期,我国北京、苏杭、福州、广东等地漆工都能制作夹纶神像。据清《圆明园内工佛作则例》中有关夹纶像下条款:“佛像脱纱堆塑泥子坐相,法身高一尺四寸至三尺,……”又有“尺用严生漆十二两六钱,……脱纱匠二工四分。”这说明清代的北京依然有夹鲈佛像制作,名称为“脱纱”。但是明清两朝的夹纱像不如前代盛行。“晚清的夹纶像,以清代罗汉为例,胎骨由十数层麻布糊成,分量较重。从像底窥看像内,头部和两臂虽非实心,但空间不大。衣纹残缺的地方露出堆在布面的漆灰,可知衣纹、面相正如清代则例所述,是用漆灰堆塑出来的。”【15l糊布层数加多,胎骨较厚,说明这个时期北方地区的夹纶佛像制作技法已经趋于退化。故宫博物院藏有乾隆年间苏州工匠用夹纶法制作的花瓣形朱漆盖碗和盘碟,乾隆皇帝曾在上面题诗:“吴下髹工巧莫比,仿为或比旧还过。脱胎那用木和锡,成器奚劳琢与磨?”可见,乾隆年间苏杭一带有采用夹纶工艺制作的仿旧漆器,且技艺高超;另外也说明“脱胎”这一名称在清代乾隆年间已经出现。六、福州脱胎漆器的兴
起和近代脱胎技法的发展我国早在战国时期就有夹纩漆器,但夹缝法自宋以后技法逐渐衰落。直到清代乾嘉年间,福州漆艺家沈绍安研创的福州脱胎漆器的出现,才彻底改变了这一状况。福州漆艺历史悠久。据文献记载,早在宋代福建就有螺钿镶嵌漆器生产,到明清时期,福建已经成为中国漆器重要产区。沈绍安生于乾隆丁亥年(1767年),据闽侯县志记载:“沈绍安漆器创自乾隆问,绍安字仲康,始得秘传研究漆术,巧配颜色,创造了脱胎器具,工作精致。”福州脱胎漆器的脱胎技艺是与我国几千年的夹纶工艺一脉相承的。据传,沈绍安在一次为县衙门修理匾额时,发现其内系用夏布(纶布)加漆灰裱成,虽然髹漆表层已斑剥,但漆灰夏布的农骨仍然很牢固。这引起了沈氏的兴趣,由此开始钻研夹绝技法。经过反复研究试验,采用夏布涂生漆将泥像逐层裱上,入窨干固后在底部打一小孔泡入水中,水从小孔渗入将泥像溶解泄出,留下漆布坯壳。坯壳硬朗坚固,线条清晰如像,故取名“脱胎”,名称沿用至今。福州脱胎漆器一贯以薄、轻、巧取胜,因此在取材、选料方面十分注意。特别是在脱胎工艺中使用绢绸、细经夏布等材料,使得胎体能做得很薄很轻,再经过髹涂,能够使体积与重量在人们的视觉上形成极大反差,“举之一羽轻,视之九鼎兀”。福州脱胎漆器早期产品仅为脱胎佛像、寿星等,以后发展到花果、动物和各式器皿等。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沈正镐、沈正佝选送脱胎漆器作品参加巴黎国际博览会,荣获金奖,此后沈氏脱胎漆器世家的产品先后选送参加意火利、美国、柏林、伦敦等地博览会展出,获得各种奖牌,声誉大振。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清廷授予沈绍安五代孙沈止镐“四等商勋,五品顶戴”,宣统二年(1910年)又晋升沈止镐、沈正恂为“一等商勋,四品顶戴”。这更进一步推动了脱胎漆器业的发展。1949年后,沈氏兰
记漆器店改制为脱胎漆器公司。1957年后,在原脱胎漆器生产合作社的基础上,先后成立了国营福州第一脱胎漆器厂和国营福州第二脱胎漆器厂。新中国成立以后,福建的脱胎漆器进入了历史最辉煌的时期:漆器生产规模上大大超过过去,产品种类之多在全国漆器行业首屈一指,艺术风格上更加多样化,成为全国同行业知名度最高、生产规模最大、经济效益最好的中国工艺美术品种之一。福州脱胎漆器的脱胎技法在发展过程中一共经历了“小孔浸水脱胎法”、“无底浸水脱胎法”、“聚散木模脱胎
法”、“干打毁模脱胎法”、“留模脱胎法”、“阴模石膏脱胎法”、“阴模不浸水干脱法”6次重大工艺变革。这些工艺上的进步,不但能有效缩短生产周期,降低成本,提高产量和产值,丰富艺术表现力,还被广泛应用和推广,在全国漆器行业中产生巨大影响。福州著名漆艺家李芝卿、高秀泉在设计、髹饰艺术等方面都取得了新的突破,作品荣获全国漆器造型设计一等奖,并被人民大会堂福建厅、台湾厅用作主要装饰品。郭洙若生前赞誉福州脱胎漆器:“天下谅无双,人间疑独绝”。2006年,“福州脱胎漆器髹饰技艺保护项目”被列入2006年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此外,受福州脱胎漆器的影响,江西波阳、宜春等地也开始生产脱胎漆器。宜春脱胎漆器用生漆瓷灰做灰漆,体轻质坚;波阳脱胎漆器脱胎工艺较为特殊:以松香雕作阳模,或将松香融化灌入阴模成阳模,用漆布裱褙成胎,胎成后击碎松香,一次脱胎成型。尤以内壁光滑为特点。【16】七、结束语如上所述,“夹纶”技法是我国先民的伟大创造,历经几千年传承,方才发展成今天的“脱胎”技艺。虽然由于生活方式的改变,漆器作为生活用品已经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但是脱胎技法却更多的进入了艺术品的领域,成为
现代漆艺术特别是立体漆艺术不可或缺的造型工艺。脱胎工艺,这一古老的文化遗产必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焕发出新的活力。【参考文献】11J王世襄.髹饰录解说【M1.北京:文物出版社,1983.:163.12】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成都羊子山第172号墓发掘报告【J1。考古学报,1956,(4).【3】卢照荫.关于满城汉墓漆盘铭文及其他【J1,考古,1974,(1).【4l湖北省博物馆.云梦大坟头一号汉墓【A】,文物资料丛刊(四)【q,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5】湖南省博物馆等.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M】文物出版社,1973.【6】6长沙市文化局文物组.长沙咸家湖曾j巽墓【Jl,文物,1987,(3).忉邵博.河南邵氏闻见后录【M】.卷二十六,《学津讨原》本.【8】郭若虚.图画见闻志〔A1.图画见闻录·画继【q.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0:67.【9】岳仁译.宣和画谱【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9.【101张燕.扬州漆器史【M1,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11l【121(日)真人元开著,汪向荣校注.唐大和上东征传.中华书局,1979.f13〕宋濂等撰.元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6.卷二百零三.【14】虞集.刘正奉塑记【A】.道园学古录【q.北京:商务印书馆,1935.【151王世襄.髹饰录解说【M1.北京:文物出版社,1983:166.【16】长北.髹饰录图说【Ⅶ,济南:山东画报}lj版社,2007:223.
更多推荐
漆器,脱胎,夹纶,佛像,发展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