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博大精深之易学
中国建筑风水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中国早在六千年以前早在生活实践和生产实践中慢慢总结出来的一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经验。经过不断完善,不断指出了中国古老的经济学,他的形成明确了中国现任的心血,是中国创造灵魂的民族遗产,中国建国以来,不但有一套完整的体系的规定,还有丰富的学术理论,博大精深。依据中国传统风水,建立起来的并且现代仍然保存下来的古典建筑,如天坛,西安古长城,山西的乔家大院,就像一曲曲美丽庄重的民族的乐章,凝聚着世界建筑设计的精华。分析中国建筑风水文化目的在于让人们了解继承这一门博大精深的文化,并将其运用到现代建筑理念中去,体现出它的现代价值,同时有利于环境保护,能够更好的造福人类社会。文章最后强调要用科学的态度来研究中国风水文化,注意研究的度和量。
风水术,古人称之为堪舆,是关于天地对人类的影响的一门学问。堪舆,堪为天道,舆为地道,与风水一词的含义不同。古代先民从很早就开始崇拜天地,崇拜鬼神,崇拜龙,认为山川、河流、大地对人的生死有直接的影响,于是萌发了风水观念。
一、什么是风水
前人对风水的性质做过不少研究,说法各不相同。举例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
1、风水是准科学——李约瑟:
2、风水学是一门综合科学——慧缘;
3、风水是一门关于环境选择的学问,是关于阳宅住居和阴宅卜葬的环境生态的学问,更是一门空间组织学——陈传康:
4、风水是一种建立在封建迷信思想上的相地术,是不科学的甚至是非常荒谬的。它是地理学中唯心主义的一个流派。——《中国古代地理学史》
5、分析风水,不难发现其中有不少对事象因果关系的歪曲认识或处理,也明显地带有巫术气息。但更多的则是科学的总结,凝聚着中国古代哲学、科学、美学的智慧,有其自身的逻辑关系。风水理所当然地势传统建筑理论的一部分。——何晓昕
6、风水是为了寻找建筑物吉祥地点的景观评价系统,它是中国古代地理选址与布局的艺术,不能按照西方概念将它简单地称为迷信或科学。这种独特的选择地点的中国系统,具有科学的成分,也有迷信的成分。——尹弘基纵观看下来,前三种虽然显得有些失之偏颇,虽然有一定的道理,但说的太过、太满,而第四种是持完全否定的态度,也不是客观公正的评价,最后两种比较客观,指出了风水中存在的优缺点,要正确对待。
对中国建筑风水下定义最早的是中国古代六千年前,而新一代新西兰人文经济学家也对中国风水下了
一个定义,他说中国风水是寻找建筑物之间的协同,这种协同不能说是科学的,也不能说迷信的,因为它同时包含了这两个方面。中国风水是以阴阳五行和周易原则为理论依据,寻求与人类生息相适宜的最佳地点及综合的评价。风水不是单纯的科学文化,而是属于占卜一类的风俗文化。这点古人基本上取得了一致的看法,即风水属于风俗文化的观点是可行的。这个观点既不排除风水中的科学内涵,也不回避风水中的迷信成分,有什么算什么,实事求是,比较公正商宏宽先生曾说过:“将中国的风水活动仅仅看成阴阳宅地的选择
是台狭窄了,还应该包括国防、城防建设,水利建设,园林建设,国土规划,找矿,找水,资源开发,军事设伏等。凡是‘顺应天时,巧借地理,促进人和’的人类工程活动,都有风水活动作出的贡献。从科学环境方面,中国风水重视天文、地理、气象、生物、人类的综合研究,对人类生活环境系统有总体分析和建树,成为中华自然国学中的奇葩。”
二、风水易学的发展历程。
风水的应用和起源应该是从有了人类就开始优选环境,当时以避风抗寒热为主,逐步演变成一门学问,早期的风水理论非常粗浅的,不系统,与《易经》似乎也没多大关系,并主要服务于王公贵族阶层。秦汉时期,风水术开始向《易经》靠拢,并出现了地脉、王气、方位、五音姓、太岁等大量风水名词。
据历史记载的有:早在秦世皇以前就有了相宅活动,一方面是相活人居所,一方面是相死人墓地。《尚书。召诏序》云:“成王在丰,欲宅邑,使召公先相宅。”先秦的贤君盘庚、周公在相地实践中都作过贡献。先秦相宅没有什么禁忌,还发展成一种术数,也没有那么多迷信色彩。汉代是一个充斥禁忌的时代,方位、上坟等各种禁忌,墓上装饰有避邪用的石人、石兽、镇墓文。湖北省江陵凤凰山墓出土的镇墓文有“江陵承敢告地下函”、“死人归阴,生人归阳”之语。魏晋产生了管略、诸葛亮、郭璞这样的宗师。管略是三国时平原术士,占墓有验而闻名天下,现在流传的《管氏地理指蒙》就是托名于管略而作。南朝宋明帝是个最讲忌讳的皇帝。宫内搬床、修墙,必先祭神祈祷。他听说萧道成的祖墓有五色云气,就暗中派人在坟四角钉上铁钉。南齐时,衡阳地方有一怪俗,山民生病,就是先人为祸,必须挖祖坟、洗尸身,洗骨除病。隋朝宰相杨恭仁移祖坟时,请了五批风水师前往相地;唐朝时,一般有文化的人都懂得风水;宋时老百姓普遍讲究风水,《朱子家礼》说,百姓家里死了人,三月而葬,先把地形选好,再择日开茔。唐末,杨筠松从皇宫中带出很多风水书籍,定居江西,一边讲学收徒弟,一边著书立说,据说《龙经》、《十二杖法》、《青囊奥语》等风水术中权威性的著作,都是杨筠松传下来的。从杨筠松开始,风水术才向民间普及,传到宋代时已发展成两大流派:一是江西的形势派,讲究山川的来龙去脉,明堂,砂水,方向等,理论比较简单,适于山区、丘陵地带使用。二是福建的理气派,讲究星命,神煞,节气,干支,阴阳五行,罗盘,迷信色彩较浓,适于平原地带使用。这两派风水理论经安徽的风水师整合、改造后,流传到了全国各地.
纵观历史,先秦是风水学说的孕育时期,宋代是盛行的时期,明代是泛滥时期。本世纪以来,风水学在旧中国是大有市场,解放后理论上受到沉重打击,实践中却还不断在运用。近年来,随着国际上对风水的重视以及它的适用性,使风水这门古老的学科焕发出新的活力。
三、什么是《周易》
《周易》这部书,讲的是理、象、数、占。从形式和方法上,好象专论阴阳八卦的著作。但实际上,它论述的核心问题,是运用‘一分为二’、对立与统一的宇宙观,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方法论,揭示宇宙间事物发展、变化的自然规律,对立与统一的法则,并运用这一世界观,运用八卦预测自然界、社会和人本身的各种信息。《周易》内容十分丰富,设计的范围很广,它上论天文,下讲地理,中谈人事,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从社会生产到社会生活,从帝王将相如何治国到老百姓如何处世做人等等,都有详细的论述,真是包罗万象,无所不有。《周
易》是中国预测学、信息科学的起源与基础。《周易》中的八卦和六十四卦的卦辞、爻辞,不仅系统地记载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体科学和医学方面反映出来的,潜藏的,以及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信息,同时还有预测信息的宝贵方法。《周易》中,运用八卦预测信息的方法的发明,正是中国人民具有唯物主义世界观的真实写照。他们在实践和日常生活中遇到疑难之事,不是求助于偶像,而是运用通过八卦今昔信息预测的科学方法,预测自然和人事吉凶方面的有关信息,对一切做到心中有数,
有备无患,从而更好地认识社会,改造社会,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所以,《周易》中的六十四卦,是个储存量很大的信息库。《周易》的起源为河图、洛书。传说远古时代,黄河出现了背上画有图形的龙马,洛水出现了背上有文字的灵龟,圣人依此制定出八卦。到了殷商末年,周文王写下了六十四卦的卦辞,后在春秋时期,圣人孔子著了《易传》。《周易》也叫《易经》,至少从战国时代起,就被看作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后来被列为儒家经典之首。中国早期的社会,由于生产力低下,科学不发达,先民们对于自然现象、社会现象,以及人自身的生理现象不能作出科学的解释,认为在事物背后有某种神秘力量支配着世界上的一切。范围很广,自然现象和自然灾害、社会生活中的祭祀、战争、生产、婚丧嫁娶、商旅等,都包括在内。经过选编,加上作者的说明和评论,就构成了《周易》的基本内容。《周易》随着政治变迁,理论需求以及自身地位变化,其性质也有所不同。
周易,是包含建筑文化在内的中华文化各个领域的核心与灵魂。中国古老的风水学说,就是易学智慧影响中国建筑的中介理论,也是中国古代的建筑文化理论、地理环境理论和环境心理理论。就其主流而言,风水学说的内容大体分为两个层次:在实用的层次上,蕴含着前人对地理环境的认识与建筑经验的概括和总结;在理念的层次上,大量吸取了易学哲学的观念和理论。而且,两者密不可分。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将风水学说中有价值的内容,称之为:关于天然自然环境的和人工自然环境的环境易学、关于营造人工自然环境的建筑易学。建筑易学,是指建筑活动中所应用的易学或有关建筑的
易学。从相关的历史文献和社会实践来看,鉴于在周易文化中易学与占术的本质区别,建筑易学不同于以往在历史上所形成的那种鱼龙混杂的风水学说。建筑易学,是对于风水学说的去粗取精和去伪存真,是对风水学说的扬弃和发展。
四、风水的现代发展。
家是人生安身立命的居所,是中国古代文化对人生价值的界定。我们传统文化中有精华,也有糟粕,比如家居环境中讲究风水,符合科学的一方面,就是家居环境,环境学,它有科学的根据。但是另外它也有一个人文因素。人文精神,比如和谐,它不属于自然科学。易学的精华就包括科学人文,但是要加以现代化的转换。要与现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现代性。黄帝宅经中指出:“人因宅而立,宅因人而存,人宅相扶,感通天地,故不可独信命也。”人居环境学是生态的、和谐的人居环境学,要通过布局、要通过营造、要通过调适来建立一个好的东西。遵循生态和谐环境学的原理的方法,做好家居环境的选择,布局、营造、与调适,达到人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谐统一,身心健康。由此可见,环境并不仅仅指有山有水,有草有树,这其中有着很多既神秘又科学的知识,这是一门古老的科学,延续了千年,历史证明,他的魅力不仅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弭,反而在新的历史纪元里,焕发出了新的青春。
更多推荐
风水,中国,科学,建筑,文化,理论,易学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