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生活品质要求越来越高,湿地的生态性、可持续性受到社会各界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为此,我国相关部门对于湿地的开发与保护采取了一系列整治措施,在湿地公园开发及景观保护方面成效显著。但长期以来,城镇化建设与湿地生态保护间的冲突始终没有得到“根治”,一些城市对湿地公园景观规划设计缺乏重视,更关注公园景观创造的经济效益,湿地公园整体价值并未得到充分发挥。
1湿地公园概述
湿地公园为可对湿地进行生态保护,利用湿地资源进行娱乐开发、生态教育等一系列功能的综合型公园。湿地公园的开发应凭借湿地的自然生态基础特征,以湿地恢复、生态环境保护为目标,科学利用湿地资源,从而发挥湿地的功能效益。湿地公园类型较多:依据湿地成因不同,可将其划分为自然湿地公园、人工湿地公园。其中,自然湿地指的是基于天然条件,在陆地与水体交错区域相互间分布的过渡性自然生态系统;人工湿地指的是经由人为设计改造,与自然湿地生态循环系统相似的湿地类型[1];依据所处位置不同,可将其划分为城中型湿地公园、近郊型湿地公园、远郊型湿地公园。城中型湿地公园是位于城市内部的湿地公园,具备较强的体闲娱乐等社会属性,主要是供城市居民体闲游憩;近郊型湿地公园位于城郊,社会属性较弱;远郊型湿地公园与城市相隔较远,前往游玩的游客数量较少,生态属性更强,且具有十分突出的生态保育功能。
2湿地公园生态景观规划设计原则
2.1保护生态环境原则
湿地公园生态景观规划设计应遵循自然发展规律,在不破坏湿地公园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将设计内容与湿地公园景观有机结合[2]。大自然的自净能力十分有限,应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除此之外,还应加强对原有动植物的有效保护,始终秉持生态平衡、保护生态环境的理念,牢固树立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推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2人为干预最低原则
是指最低程度利用外界干预手段获得预期效果,干预最低原则源于医学中的疾病治疗,后被引入生态景观规划设计领域,能够实现湿地公园生态景观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湿地公园中的生态景观经过长期的自然或人为因素的影响,已形成相对固定的调节系统,足以维持生态平衡。而湿地公园生态景观规划的关键之处是将人类对生态平衡的影响降到最低,且通过合理的规划措施,推动自然系统的平衡与循环,维护湿地公园原有的生态格局,强化生物多样性。
2.3因地制宜原则
首先,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人文风俗,应根据不同地区的审美观念,对湿地公园进行规划设计。其次,
不同区域的气候类型、环境特征不同,湿地公园的植物保护形式、群落也会有所差异。最后,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应结合当地经济水平、社会发展现状,将因地制宜原则合理运用于实际规划设计中。
3湿地公园案例分析
3.1伦敦湿地公园
伦敦湿地公园位于英国伦敦的西南处,邻近泰晤士河,与伦敦市中心距离5km,其原本是废弃水库蓄水池,经人工改造而成人工湿地公园(见图1)。作为全球首个位于城市中心的湿地公园,不仅为伦敦市居民提供了体闲娱乐的场所,而且在生态环境保护、旅游实践发展等方面,为其他国家地区提供了重要借鉴。伦敦湿地公园按照所处地形与水文条件,划分为6个不同的生态区域,各区域彼此独立却又密不可分。其中,水域部分由主湖、蓄水泻湖、保护性泻湖、浸水牧草区域、芦苇沼泽区域、泥地区域等构成。整个生态区域以主湖为核心,其他各区域与栖息地分布于主湖周围,构建起丰富多样的湿地景观。伦敦公园作为处于城市中心的湿地公园,其优势在于能够为城市居民日常闲暇游玩提供极大便利,不
湿地公园生态景观规划设计解析
王永志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河南三门峡472000)
摘要:作为地球上“三大生态系统”之一的湿地,既拥有着丰富多样的生物资源,又可发挥保护生物多样性、调节地下水等功能。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对湿地生态造成了严重破坏,如何推进对湿地的保护及可持续利用,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阐述了湿地公园的内涵及其分类,分析了湿地公园生态景观规划设计原则,并通过案例分析,提出了景观规划设计建议,以为湿地公园生态景观规划设计提供参考。
关键词:湿地公园;生态景观;规划设计
作者简介:王永志(1981-),男,汉族,河南扶沟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
向:园林规划,园林植物应用。
56
--
202210
足之处则是公园内的生态系统、栖息地会受到城市活动的影响。
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依据公园内人流活动密集度,将湿地划分成入口、访客中心、动静分区及建筑等节点区域。(1)入口:坐落于湿地公园西南侧,是最靠近市区和人流活动最活跃的区域。入口处是一片湖景,起到了天然屏障的作用,将湿地公园与喧嚣的城市环境相隔离,然后通过引导指示将游客指引至访客中心。(2)访客中心:与公园入口相连,有6栋具有不同功能的建筑,游客可借助园区提供的望远镜、玻璃幕墙等设备,实现对湿地生物的观测,且不会对湿地生物构成干扰。访客中心是公园内人流的聚集点之一,设有2条小路,可将游客分别指引至不同湿地景观处,与小路形成动静分区,满足游客游览需求。(3)动态区域:是游客与公园景观交互的区域,设置有园艺教学、池鱼投喂等娱乐项目,能在提升游客参与度的同时,加深游客在公园的游览体验[3]。(4)静态区域:包括10余个较为封闭、独立的景区,在各景区可近距离观看园区生物。(5)建筑:伦敦湿地公园设计风格偏向自然生态式,但由于其中建筑数量较为稀少,少有的建筑主要作用于集散人流,主体建筑坐落于园区入口处,与城市历史底蕴与人文特色相呼应。红砖、黄砖造就了极具特色的氛围,其他建筑主要为偏矮的木屋。
伦敦湿地公园作为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的典范,可帮助人们加深对湿地生态环境及植物群落的了解,且伦敦湿地公园景观类型、动植物种类多元化,能够发挥旅游、科普、环境监测等一系列功能。
3.2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
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坐落于浙江省杭州市西侧,与主城区相隔约6km,总面积11.5km2,2005年被国家林业局批准为首个国家湿地公园(见图2)。它属于典型的江南水乡地貌,园区内有70%的面积为河港、池塘、沼泽等,拥有十分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包括两栖类、爬行类、鸟类、鱼类等,同时,文化氛围十分浓厚。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内部被规划为三大区域,分别为核心生态保护区、湿地公园旅游区、外围生态保护区。(1)核心生态保护区:位于湿地公园东侧,如同小型自然保护区,主要由相关人员开展湿地生态保护、生态监测等工作,不作游览使用;(2)湿地公园旅游区:位于湿地公园中部,游客可观赏旅游景点,开展一系列娱乐休闲活动,浏览线路以水路为引导,周边附有完善的滨水设施;(3)外围生态保护区:位于湿地公园西面,为核心保护区与旅游区的缓冲衔接区域,主要作用是避免核心保护区生态恢复受到外部的干扰。
按功能可划分为五大区域,即生态保护培育区、民俗文化游览区、秋雪庵保护区、曲水庵保护区、湿地自然景观区。生态保护培育区是保护现有的池塘、湖泊、植被等,以打造良好的湿地生态环境;民俗文化游览区是以西溪民俗文化为主题的风景游览区;秋雪庵保护区主要是复建秋雪庵,恢复西溪传统植物,展现西溪历史文化底蕴与景观;曲水庵保护区主要是复建曲水庵,恢复传统植物景观,以文化风景游览为主题;湿地自然景观区主要是根据湿地生态群落配置植物,保证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
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因长期受外界人为因素的影响,被归属于次生态自然湿地,公园自然生态资源极其
丰富,历史人文底蕴深厚,为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由于不适合作为自然保护区域,将其建为核心生态系统的恢复区域,进一步实现了生态系统的和谐发展。通过开发利用地方特有地域条件,以人文生态为主题,建立湿地保护与利用相结合的湿地生态旅游发展模式,不仅保护了生态环境,而且创造了社会、经济、文化效益。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是我国湿地公园景观创意设计的典范,不论是设计理念,还是具体规划设计都别具一格,收获了良好的规划设计效果。
4湿地公园生态景观规划设计策略
4.1保护生态完整性的功能分区
规划设计湿地公园生态景观时,需要高度重视生态分区工作,结合人为活动习惯及需求特征,有针对性地采取限制或禁止等管控手段,保护湿地不被过度干预,进而保护湿地系统的生态完整性。为此,可将湿地公园划分成核心保护区、退化湿地恢复区、缓冲保护区等区域。
4.1.1核心保护区。深度保护自然湿地环境、濒危物种等,避免受外界人为因素影响,以保证其不受人为干扰,可有效开展自我循环、自我修复。
4.1.2退化湿地恢复区。包括各种健康状态的湿地区域,因遭受破坏,使得生态循环紊乱,
要求人为干预进行
图2
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
图1伦敦湿地公园
57
--
202210
保护、恢复。可结合实际环境条件,适度开展人为规划设计,基于湿地生态状况,采取有针对性的生态修复措施,开展湿地生态活动项目,包括体闲娱乐、观光游览等,通过人们近距离的游览体验,向大家展示湿地的发展历程,从而开展科学知识普及。与此同时,严格限制游客数量与活动范围,避免湿地修复工作遭到干扰。
4.1.3缓冲保护区。主要发挥的是湿地保护区、恢复区域与人类频繁活动区域的衔接作用,通过有效控制、隔离人为因素、环境因素等,更好地促进湿地环境保护及修复。这一区域不仅要保护湿地环境中部分退化的生态特色及景观生态布局,而且要保护核心区域中动植物的生息繁衍,且科学限制人为规划设计的形式及规模。该区域主要发挥湿地公园的社会服务功能,通过规划公园管理机构、建设体闲服务设施等,让人们可了解湿地的生态价值。因此,应合理调节人们活动范围及方式,尽可能降低人
类活动对湿地公园的影响。
4.2彰显景观功能多样性的生态设计
4.2.1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功能。一方面,基于生态学相关原理,采用科学的规划设计手法,既注重对原有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又确保可设计出人们喜闻乐见的景观环境;另一方面,在规划设计中,应引入科学有效的技术手段,恢复或重建或退化、或遭受破坏的生态区域、生态系统。
4.2.2生态功能。基于生态学相关理念,合理设计并不断完善湿地公园景观生态功能。比如,为实现景观调洪蓄水、保持水土功能,可利用湿地的生态特性,通过生态改造,使其在雨季,通过湿地实现对洪水的渗透存储,达到防范洪灾的目的;在旱季,可让水反渗至湿地中,实现对水源的有效涵养[5]。与此同时,通过对植被的科学规划可有效防止水土流失。
4.2.3环境教育功能。在原本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发挥湿地生态功能,模拟自然环境下的湿地生态系统循环发展,强化人们对湿地生态系统的认识,从而帮助人们树立保护湿地生态环境的意识。
4.3因地制宜的植被规划
首先,合理利用湿地公园原有植物。在湿地公园生态景观规划设计中,植被规划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其原有植物大多为地域性植物,通过合理利用这些植物群落,可设计出极佳的景观视觉效果。其次,人工科学构建植物群落。全面调查湿地自身的植物群落生长与分布情况,遵循自然发展规律,进而打造出可实现良好自我维持能力及建设成本较低的生态系统,还应充分发挥优势植被种类对生态演替系统的主导作用,进一步促进整个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6]。
4.4体现本土文化的文化设计
(1)融合地域文化。地域文化是一定自然地理范围内,通过长期历史发展形成的,当地人民认同的,具有地域文化符号的物质文化及非物质文化。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地域文化保护形势日趋严峻。为此,通过在湿地公园生态景观设计中融合地域文化,既可以推进地方文化传承发展,又可让前来湿地公园游览的游客感受到独特的地域文化氛围。(2)引入当地材料及技术。在湿地公园生态景观规划设计中,特别是在园区硬质场地、实体景观小品、建筑物基层等规划设计中,通过引入地方泥土、木材、岩石等材料,降低建设成本的同时,凸显地域特征。
5结语
总而言之,湿地公园生态景观规划设计是顺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大趋势,对湿地公园生态景观进行规划设计不仅符合社会需求,而且符合城市生活习惯要求。在具体设计过程中,需要遵循保护生态环境、人为干预最低、因地制宜原则,做好湿地公园分区规划工作,并充分发挥湿地公园的生态价值。
(收稿:2022-02-15)参考文献:
[1]罗宇璐.基于生态修复理念下的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
—以中山市三角鲤鱼山生态湿地公园规划设计为例[J].中国房地产业,2017,11(18):122-134.
[2]韩亚雄.基于生态理念的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研究[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8(24):33-35.
[3]张力丹,李瑞君.湿地公园生态景观规划设计的原则与理念——
—以微山湖湿地公园生态景观规划设计为例[J].设计,2017(19):142-143.
[4]吴倩.基于生态理念的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分析[J].艺术与设计:理论版,2019(09):46-47.
[5]戴静.基于生态保护的湿地公园景观规划研究[J].工程建设与设计,2021(20):72-73.
[6]赵萌,林秀秀,章嘉培.以生态旅游为基础的湿地公园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以李官湿地为例[J].园林科技,2020(03):153-154.
58 --

更多推荐

公园,生态,保护,规划设计,区域,景观,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