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北丘陵地区生态农业观光园规划设计r——以清远佛冈生态农业观光园为例
孟杨;蒋梦冉;陈平
【摘 要】粤北丘陵山区占地面积大,具有丰富的物质、能量基础,但由于地形高差较大,传统农业无法大范围开展,制约了经济发展.针对粤北丘陵区的特殊地形和气候条件,根据基地高程与坡度建立丘陵地区立体型生态农业模式,形成以山茶科Theaceae为主的生态产业链.建设以生态效益为主,农、林、牧、副、渔业和观光旅游业相结合的农业观光园,促进丘陵地区农林业经济发展.
【期刊名称】《广东园林》
【年(卷),期】2018(040)002
【总页数】7页(P60-66)
【关键词】丘陵区;地形;立体农业;观光园
【作 者】孟杨;蒋梦冉;陈平
【作者单位】广州棕胜工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广东 广州 510000;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0;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0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TU986
粤北丘陵地区,地形复杂、起伏大,丘陵地占63%,台地、河谷、盆地占37%[1]。该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但环境容量有限,生态系统复杂,传统农业无法在大范围开展,经济发展和生态的矛盾日益尖锐[2]。在丘陵地区建设农业观光园,是具有生命力的新兴产业,不仅对周边生态环境具有保护的作用,也是促进该地区经济发展的理想选择。建立完善协调的农业生产与旅游体系,可逐步实现粤北丘陵地区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并产生多方面效益。
本文以清远佛冈生态农业观光园的规划设计实践为例,对粤北丘陵地区生态农业园的规划设计进行探索与研究。通过挖掘资源,特别是林业生产、林下观光来制定相应的开发策略;通过实地调查、GIS空间分析,并结合基地的地形、地貌、植被、水体等要素进行整
合,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生态农业观光园的规划方案。然而丘陵地区与平原地区开展生态农业观光园建设有很大的不同,丘陵地区有其特殊的地形地貌、生态系统和规划设计方法。因此,探讨丘陵地区生态农业观光园的规划与前景,开发规划的思路和策略,对带动丘陵地区农林业可持续发展、促进区域经济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丘陵地区生态农业观光园规划设计原理与相关理论
1.1 设计原理
1.1.1 因地制宜
生态农业观光园是在原有农业基础之上,逐步开发而成。根据基地的具体情况,如地形、地貌、植被、水体等,结合现有的种植与养殖基础,融入当地特色民俗与文化,规划应从实际情况出发,将生产、生态、生活、旅游综合考虑,进行统筹规划,全面管理。
1.1.2 以农为本
依据生态农业观光园的总体布局,园区应以农业生产为核心进行规划设计,发挥园区农业特色及优势,加强农业生产与观光旅游,积极发展“农游一体化”的新兴产业。
1.1.3 生态美学
按照生态美学的特性,进行规划设计,力求可持续、和谐、健康。
1.1.4 市场经济
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园,首先要分析周边市场,对农业市场和旅游市场做出适宜的分析与评价,以此制定相关生产内容,做出正确的商业价值判断;其次要根据市场的供求变化和产品生命周期,加快产品的更新换代,以新型生态产品去迎合旅游者不断提高的需要,即以市场营销的观点来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园的农副产品。
1.1.5 突出主题、优化结构
生态农业观光园要积极挖掘自我特色、突出主题、优化园区结构,营造生态农业观光园的独特氛围。
1.2 相关理论
参考国内外丘陵地区生态农业观光园规划设计,总结出相关理论:1)在丘陵地区开展生态
农业观光园建设,应对该地区地形地貌做严谨的分析,得出高程、坡度、坡向等相关数据,同时对阳光、温度、光照、水等元素合理利用,在恰当的位置规划不同分区、道路、水体、建筑等,满足建设需要;2)注重生态保护优先、不破坏该地区的原生植被,根据地形地貌,形成农林经济一体化、农游一体化,在半坡建立茶园梯田式种植,在满足生产的条件下,丰富园林景观,合理开展旅游;3)项目规划时明确开发内容,具有明显的主题特色,根据当地优势提升园区内涵;4)丘陵地区植物种植设计时,应按照坡度与等高线的位置来规划种植设计;5)项目区内在平原与河谷地带规划水系,注意丘陵地区排水设置;6)提升园区内的文化价值,注重科普、展览、展示等教育内容。
2 项目调研分析
2.1 基地概况
清远市佛冈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如春,平均气温22℃,年平均降雨量2 320 mm。佛冈为山区县,地势高差较大,全境丘陵地区占总面积的63%,森林覆盖率达到42%。佛冈县内主要交通道路有京珠高速公路、106国道,周边城市与园区在一小时车程之内,为旅游业提供良好的交通基础。
基地位于清远市佛冈县山湖村石角镇西侧,设计范围四至:东面以山顶梗分水为界,南部山顶分水为界,西侧火界限、龙山交界,北部山顶梗分水为界。东经 113°1′28″至 113°4 7′42″,北纬 23°39′05″至 24°07′15″。东部主要水源为琶江和烟岭河两条河流,水质清澈良好,区内有若干支流、支脉和沟渠,为项目地提供了良好的水源基础,并扩展了旅游的模式。项目地内拥有丰富的林地资源,三面为低山丘陵地区,大部分为经济林,主要以桉树Eucalyptus robusta林、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林、地带性植被生态林为主。大面积桉树林对土壤的水分与养分摄取极大,因此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土壤板结,土地沙化[3]。平原地区主要经济作物为水稻,经济果树主要为砂糖桔Citrus reticulata,但因黄龙病的出现导致其大面积死亡,需选择其他经济作物品种来替代种植。
2.2 竖向分析
2.2.1  GIS-高程分析
根据Auto-CAD底图得知,基地面积为1 263 hm2,地形为山地丘陵地区,呈丹霞地貌特征,少部分的平原与盆地,森林覆盖率达到85%以上。绘制的地形图(图1)等高线间距为2 m,采样点间隔80 m,把高程导入GIS,对场地进行高程分析(表1,图2),基地中最高
点为海拔430 m,最低点为海拔110 m,高差为320 m。
2.2.2  GIS-坡度分析
根据资料与案例分析研究,在坡度0~10°的地区适合开展传统的平原农业,坡度10°~25°的地区适合种植茶、果、菜、药、花等作物,坡度在25°~45°的地区不适合开展传统农业,应以生态保育优先,种植经济林木,因地制宜地开展林下经济,坡度大于45°地区适合开展林下观光、旅游等休闲观光项目[4~5]。把CAD底图导入GIS,对场地坡度进行分析,得出0°~90°的坡度数据(图3),其中坡度在0°~30°的地区占项目地的50%,坡度 30°~60°的地区占 35%,坡度在60°~90°的地区占15%。

更多推荐

观光,丘陵地区,农业,生态农业,规划,经济,规划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