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颖,王 浩,申世广.景观·产业·游憩———三位一体生态农业观光园规划设计[J ].江苏农业科学,2010(5):271-273.
景观·产业·游憩———三位一体生态农业观光园规划设计
李晓颖,王 浩,申世广
(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江苏南京210037)
  摘要:以山东省成武县生态农业观光园规划设计项目为例,从景观、产业、游憩角度出发,通过景观规划、产业规
划和游憩规划这三大核心方面,研究农业观光园的规划设计。
  关键词:景观;产业;游憩;农业观光;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S -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0)05-0271-03
收稿日期:2010-01-13
作者简介:李晓颖(1977—),女,河南西平人,博士研究生,讲师,从事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与理论、农业观光园规划设计方面的研究。E-m a i l :k i r d 888@s i n a .c o m 。
通信作者:王 浩,男,教授,博士生导师。T e l :(025)85427311;E-m a i l :w h 9816@126.c o m 。
  观光农业是以农业为基础,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一项
交叉性产业[1]
。它既有旅游业的观光特征,又具有传统农业的功能,是与生态、农业、旅游、城规等相交融的边缘学科。国外观光农业有着悠久的历史,而我国观光农业的发展是以20世纪80年代末“休闲农业游”的出现作为发展的起点。中国灿烂的农耕文明和丰富的农业资源为旅游观光业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另外,随着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以及回归田园的意愿渐强,形成了巨大的客源市场和旅游需求,这些都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农业观光旅游的发展。
农业观光园是随着农业观光产业的发展而产生的园区模式,它以自然环境为背景,以农业资源和乡土文化为基础,以生态农业和观光为主要功能,通过运用生态学、美学、景观设计学、经济学等原理对农业资源和景观资源进行开发和布局,集科技示范、生态观光、产业开发于一体。由此可见,一个农业观光园的组成离不开优美的景观环境、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丰富的游憩活动三大要素。围绕这三方面所作的景观规划、产业规划和游憩规划,构成了农业观光园的核心规划。
农业观光园不同于一般的城市公园,因此在规划设计中有其独特的方法。目前,国内农业观光园的规
划理论和方法研究还不完善。因此,开展农业观光园的规划设计、景观营造等方面的研究很有意义。本项目结合规划的实践探索与经验总结,从景观、产业、游憩角度出发,通过景观规划、产业规划和游憩规划,研究农业观光园的规划设计。1 项目概况
该项目位于山东省成武县,成武享有“伯乐故里”之称,历史文化深厚。园区占地约73.3h m 2
,位于县城西北处。北面和西面紧临省级文物汉堤,南面接北环路,东临成汶路,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
场地内地势平坦,有一定的水系分布,现状用地以农田和鱼塘为主。土壤、水质、植被等自然条件十分适宜农业观光园的开发利用。
2 项目定位和主题理念
该项目的定位以绿树、秀水、汉堤为背景,突出生态餐饮、农事采摘特色,打造集农业观光、休闲娱乐、会务接待、传统文
化展示于一体的鲁、苏、豫、皖交界处的高品位特色生态农业观光园,成为人们回归自然和放松身心的休闲胜地。
在明确规划定位的基础上,提出“生态旅游胜地,休闲度假天堂”的主题理念。3 景观规划
农业观光园的景观规划既要创造优美的园林景观,又必须结合农业生产特色反映农业景观,两者互相结合,同时还需强调观光农业的本质即生态特征,因此,在农业观光园的规划设计中引入景观生态学的理论作为指导,对园区的绿化、土地使用、交通等方面合理配置,使基质、版块、廊道有机结合,才能实现园区与周围生态环境的和谐以及内部景观结构的合理。3.1 景观空间布局
根据园区的规划定位和主题理念,并结合当地的自然、历史条件考虑总体景观布局(图1)。园区以大面积连续分布的绿色景观为基质,通过水系、地形的梳理改造形成“一轴两带三区多点”的空间结构布局特色。一轴:由园区主入口、水体和山体形成整个园区的主要景观轴线。两带:利用场地原有的汉堤和河流形成的两条带状景观———汉堤风情带、滨河风光带。三区:利用水系自然分割形成功能相对独立而景观又互相贯通的三大片区———商务接待区、观光园区、别墅度假区,形成整个园区的三大主要版块,各个版块之间由道路廊道和水系廊道相联系。多点:园区内的多个景观节点(图2)。3.2 景观分区为了增强版块的功能和景观的异质性,观光园区版块的内部又根据景观内容的不同增加了版块的数量,共同构成了入口服务区、文化休闲区、餐饮娱乐区、观光采摘区、商务接待区、别墅度假区、汉堤风情带和滨河风光带8个景观分区。
入口服务区:位于园区的中南部,紧邻北环路。主要设置景区大门、园区管理用房、景观大道、综合停车场等服务建筑及设施。其中大门采用仿古树造型,服务性建筑嵌于其中,古树苍穹,山林跌水,形成古朴生态的整体景观效果。  文化休闲区:位于整个园区的中部,南接入口服务区,北依汉堤。
为了增加竖向景观的丰富性,采用了堆山理水的造景手法,形成莲花海和相马山,构成全园的景观中心。围绕山
271—江苏农业科学 2010年第5期
水景观布置了朝晖华彩、生态湿地、碑林文化和绿野仙踪4处小景区。此区作为全园的文化景观核心,充分展示着成武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朝晖华彩由中心活动广场和一系列植物景点构成,与主入口相连,旨在为游人提供一处可观可演、进行集体活动的场所,成为弘扬地方文化的平台。由水体、岛屿、栈道、植物、鸟类构成了一处自然湿地景观。碑林文化主要展示由各种渠道收集的各种石碑,这些石碑是成武历史的重要见证。此外,为了更好地弘扬地方民俗文化,还设置了风情
水街和民俗博物馆等景点,用于展示成武的民俗风情和民间艺术。游人可在此购物、品尝特色小吃以及参观、学习制作工艺品等。绿野仙踪以相马山为主体,山顶设有伯乐相马雕塑。游人在山嵌水抱的山林中可登高驻足,享受自然美景,还可欣赏成武民间的斗鸡表演以及回味伯乐相马的历史传说。
餐饮娱乐区旨在为游客提供一处融合生态餐饮、娱乐休闲、拓展运动、生态体验的综合活动场所。该区域充分利用平坦的地势和亲水环境,结合全园的生态观光主题,设有生态餐厅、绯云火舞(赏花广场)、羡鱼台(垂钓平台)、亲水酒吧、拓展游乐园、桥世界、沙滩拾趣、观光游船码头和滑草场等景点。
观光采摘区以农业为主题,种植和养殖绿色无公害产品,不仅具有良好的田园风光,而且具有浓厚的农家体验乐趣,是集观赏、体验、科教于一体的农业观光场所,让游人在农事参与中体会绿色生态农业以及丰收的喜悦。内设丰收广场、果树采摘园、果树认养园、温室大棚采摘、水生采摘、特种水产养殖、垂钓中心等景点。
商务接待区位于园区西部,北靠汉堤,三面环水。客房部、餐饮部、商务会所、健身娱乐中心等建筑分散布置于自然环境中,室外还设有网球中心和迷你高尔夫球场,形成景观优美的商务休闲环境。
别墅度假区:位于园区东部,利用自然条件,联通水系,形成自然田园风光,环境优越。各种户型的别墅度假屋为久居都市的人们提供一处放松身心、享受自然乡野生活的休憩场所。
汉堤风情带:由于成武较早采用筑堤护城防水的办法,因此筑有护城大堤。据文物普查和专家考证,大堤始筑于战国,后经秦、汉至元、明、清多次加固和补修才得以保存至今。本园区内的汉堤是其中的一部分,它就像一部无字志书,集中反
映了数千年来黄泛区先民由筑台避水到筑堤治水,发展到打井灌溉开发水利的历史状况和发展进程,有很高的历史保护价值。汉堤风情带以保护汉堤为主旨,在不破坏文物的情况下,在保护区的外围选择一些节点通过构造雕塑、景墙等小品向游人宣传成武历代先民与自然作斗争的精神。滨河风光带:利用原有的河流进行景观改造,种植各种景观树种,设置观景平台和游步道,茂林成阴,碧波荡漾,成为园区和外围道路的天然屏障,减少外界对园区内部的影响。
3.3 廊道设计
廊道是联系各版块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具有通道和屏障的作用。它包括以交通为目的的道路,还包括河流、绿化隔离带等自然廊道。3.3.1 水系廊道 由于和城市河流相联系,水源补给充分,整个园区水系分布丰富,但局部没有贯通,观赏性不强(图3)。通过进一步梳理,扩展水系,结合园区的景观布局,在园区周边形成东、南、西三面环水,北临汉堤绿化带的外围廊道,能缓冲和消融外界交通对其产生的一定影响。内部南北向水系贯通,形成纵向两条河道自然分割商务接待区、观光园区和别墅度假区三大主要版块。对于改善园区的生态环境以及实现园区景观在空间上的连续性和丰富度具有重要
的意义。全园融汇贯通的水系廊道不仅景观优美,而且具有较强的自我完善和维持生态平衡的能力(图4)。3.3.2 道路廊道 园区的道路和桥梁体系构成的道路廊道主要有利于园区和外部的联系以及内部各个版块间的联系、也是物质流动和信息流动的通道。
主干廊道为机动车道,是园区主要游览通车道路,起着与外部城市道路联系、串联各景区的功能。宽度按7m 设计,两侧分别设置2m 的道路绿带。次干道路为次要游览道路,起辅助交通作用,串联景区中各个景点,丰富游览路线。宽度按
—272—江苏农业科学 2010年第5期
3m设计。三级廊道:深入到各景区内部,以步行功能为主,宽度按1.5m设计。
4 产业规划
农业观光园除了创造优美的景观外,还要体现农业生产景观特色,进行相关的产业项目规划,这也是农业观光园和一般公园规划的最大不同之处。产业规划是和一定的经济效益挂钩的。项目的设置要结合当地的经济水平、市场需求和资源状况考虑,并且符合农业观光园的性质定位。产业项目在产出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可以结合环境成为游人观光、休闲、活动的景点,因此也可以和游憩项目规划相结
合。可形成产供销一条龙,集农业种植、养殖、农产品工业加工、旅游观光、休闲娱乐体于一体。农业项目类型主要有种植类、畜牧类、水产类、设施类、技术示范类项目[2]。加工业方面有食品、工艺品的加工制作等。
成武生态农业观光园的产业规划结合实际情况和发展定位,主要以种植类、水产类和设施类为主。
种植类项目分为露天栽植和温室培育两类。露天栽植以果树林为主,选择山楂、葡萄、油桃、枣、杏、李、苹果、樱桃、石榴等不同季节的品种。丰收时节,举行农产品瓜果交易会,游人也可进入采摘、品尝、购买,产生一定规模的经济效益。温室培育主要用于精品果蔬的栽植,有彩色甜椒、优质番茄(大番茄、串番茄和樱桃番茄)、黄瓜(密刺黄瓜、水果黄瓜)、圣女果、草莓等品种,除了可以供应园区内生态餐厅使用外,也可让游人体验采摘的乐趣。
设施类项目主要以玻璃温室、日光温室、塑料大棚为主,用于展示现代园艺设施和技术,让游人体验现代农业的别样乐趣。其中的一栋玻璃温室结合餐饮设计成生态餐厅,让游人在绿色环境中就餐、休闲。
水产类项目以特种水产养殖和水生植物的种植为主。科学种养虾、蟹、名贵鱼以及菱角、莲藕等水产品,成为园区的一个经济产业,同时也为生态餐厅提供绿色食物补给。
5 游憩规划
游憩功能是农业观光园重要的功能之一,它体现了观光的需求。游憩规划要结合园区的景观特色和产业项目,并针对市场进行合理的定位,在满足城市居民的休闲游憩需求的同时,还可以为园区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游憩项目的设置是整个游憩规划过程中一个最为关键的内容,直接影响到以后的运作和收益[3]。游憩观光类项目大致有观光型、体验型、娱乐型、教育型、度假型等。有些项目可兼备多种功能。
成武生态农业观光园的游憩规划结合园区项目定位、景观规划和产业规划综合考虑,游憩市场定位主要以周边城市居民平常观光休闲、周末和节假日短期度假为主,同时根据招商引资的需求,提供现代化的商务会议接待功能。游憩项目突出自然风光、田园风情,展示地方历史传统文化。
观光类的游憩活动以欣赏园区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为主。从主入口的景观大道到达中心广场后,莲花海和相马山的山水风光便可尽收眼底,湖面碧波映荷,湖边曲径弥香。山顶上的“伯乐相马”雕塑与之隔湖相望。另外在文化休闲区,还可观看民俗风情演出、民间艺术展示,参观碑林文化和汉堤,从中感受成武的历史。在观光采摘区可欣赏田园风情,参观现代园艺设施等。
体验类的活动强调游客的亲身参与。该园设置了不同类型的采摘项目:果蔬采摘、温室采摘、水生采摘等。水产品的垂钓、捕捞,让游人体验劳动和丰收的喜悦。在餐饮娱乐区还设置了特色生态餐饮的品尝,以及山林中的野外拓展训练等。另外,在文化休闲区,游人还可亲自参与民俗活动的表演,民间工艺品的制作等。
娱乐类项目以游人休闲、健身、娱乐活动为主,主要的项目有钓鱼、游船、滑草、登山、沙滩嬉戏、桥世界、迷你高尔夫、网球、酒吧休闲等。
教育类项目旨在让游人在观光休闲的同时,能够获取相关的知识,起到寓教于乐的作用。像有关汉堤、碑林、民俗文化方面的景点设计可以使游人了解有关成武地方历史文化。而有关农业生产、农产品展示等景观则让人们学习有关农业知识。园区的各种植物景观、湿地景观加深了人们对自然知识的了解。
度假类的项目有别墅休闲度假、商务会议接待、健身娱乐中心、园区还设有生态餐厅、特色小吃街等,结合园区其他类型的观光娱乐活动,游人可在优美的环境中休闲度假。
6 结语
生态农业观光园具有一定的生产功能,注重营造园区优美的景观环境,景点的设置充分考虑和游憩活动的结合。它的建构离不开景观、产业、游憩这三大核心要素,因此在进行规划设计时,只有通过景观规划、产业规划和游憩规划的互相结合,才能使园区具备生态、生产和生活的复合功能,达到环境、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郭焕成,刘军萍,王云才.观光农业发展研究[J].经济地理,
2000,20(2):119-124.
[2]赵润江.农业观光园规划设计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硕
士论文,2009.
[3]张汛翰.游憩规划设计研究-游憩项目设置方法探析[J].中国
园林,2001(2):11-13.
273
李晓颖等:景观·产业·游憩———三位一体生态农业观光园规划设计

更多推荐

景观,园区,观光,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