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的古诗词教学探索——以统编版四年级上册《凉州词》为例
摘要:古诗词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随着国家对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视,统编版教材中古诗词的占比也明显增加,“双减”政策的落地实施,要求教师更要大力提升课堂教学质量,让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在教学中,教师应深入解读教材,进行文本对话;加强诵读积累,感知诗歌节奏;合理设计问题,发展学生思维;挖掘文化基因,传承民族文化。如此,才能更好地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双减古诗教学解读教材诗歌韵味文化基因
双减政策自颁布以来,全国各地迅速响应,积极落实。与此同时,双减政策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在古诗词的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提升学习效果,领悟传统文化,是落实双减政策精神的重点课题。
古诗词的教学一直以来都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一方面,统编版教材对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中非常重视,古诗词的占比明显增加。另一方面,长期以来课堂教学古诗词一直都是按照“解诗题——知诗人——读古诗——明诗意——悟情感——齐背诵”的模
式,甚至有的教师自己对古诗词也不感兴趣,或是忙于各种其他事务无暇深入琢磨,教学过程只是读和背,教学诗意就算是完成了教学任务。这样一成不变、随意的教学模式已经难以保障“双减”背景下的教学质量,同时也不利于养成学生的核心素养。如何有效打造高效课堂、有效提升教学质量,让核心素养在古诗词教学中落实,需要教师增强自身文化修养,在掌控课堂的教学的环节要有新的突破。
一、深入解读教材,进行文本对话
解读教材,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备教材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教师只有在自己深入解读教材后,才能准确把握教材内容。笔者认为,在古诗词的备课过程 中,教师要提前做好以下几项功课。
(一)深入作者,对话诗人
要学生知诗人,首先要教师知诗人。而教师知诗人不能仅仅像学生了解诗人那样,简单知道朝代、字号、代表作等内容。教师需要更深入了解诗人,了解诗人所生活的时代背景、创作背景、诗词诗风,与诗人进行“对话”,准确把握与教材诗词的相关内容,提炼有效信
息,才能将自己的所悟所感渗透在自己的教学之中。在备课《凉州词》时,笔者通过研读网络、书籍等各方资料,深入了解诗人王翰。
对于小学生,了解诗人王翰字子羽,唐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市)人,边塞诗人。主要作品:《凉州词》《饮马长城窟行》《春女行》等内容足矣。而对于教师,则远远不足。除了上述内容之外,还需要了解更多内容。例如他的诗情感奔放、词华流丽,被世人所爱等。还有关于他的社会关系,例如时任并州长史张嘉贞非常欣赏他的才气,对他总是“礼接甚厚”、时为学士的杜华的母亲崔氏非常羡慕有钱有才的王翰,常对杜华说:“我听闻古代有孟母三迁的故事,如今我要是选择居住地,那一定要做王翰的邻居,我就心满意足啦!”,时任宰相的张说与著名学者谈及文坛人物,评论“王翰之文,有如琼林玉”,诗圣杜甫也作诗赞王翰“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等。
只有在深入了解诗人之后,在教授之时,教师才能从语气神态之中透露出对诗人才华的由衷欣赏、赞美,从而将这种真实的情感传递给学生。
(二)深入古诗,对话诗词
好的古诗,一定是蕴藏着丰富的情感的,它的背后一定是有着其独特的文化的。被王世贞称为唐朝七绝压卷之作的《凉州词》自有其摄人心魂的魅力。
作为读者,读到《凉州词》,开始便被“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中的葡萄美酒、夜光杯、琵琶、战马这些极具西域特色的物具所吸引,营造了一场极为华丽的盛宴,传递出泱泱大唐的盛唐气象,接着“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则突然转变了画风,由热闹的宴饮转到了残酷的战场,让人不免产生悲情。细细解读,凉州西边的吐鲁番是盛产葡萄美酒的地方,葡萄、葡萄美酒自是西域的特产,而夜光杯更是稀世之宝。据《海内十洲记》记载:“杯是白玉之精,光明夜照”,相传西周国王姬满应西王母之邀赴瑶池盛会,席间,西王母馈赠姬满一只碧光粼粼的酒杯,名曰“夜光常满杯”。首句就展现出了五光十色、酒香四溢、满目琳琅的奢华盛宴。在这欢快热闹的宴席间也奏响了琵琶曲。可这琵琶曲却是在声声“催”促。一个“催”字又生发出了不同的解读:有学者认为是催出发;有人解释为催尽管催,饮照样饮;还有人则认为是催饮酒。虽然诗人所处的时期是大唐,但此时的地点是唐朝的边塞凉州,凉州自古就充满了烽火和狼烟,一直面对着突厥人的进攻,战争是一种常态,并且诗的结构在第一句是四三结构,第二句则是二五结构,这琵琶声在此就应是催出发。三四句也有不同的解读:有人认为这两句“作旷达语,倍觉悲痛”;
也有人说是“故作豪饮之词,然悲感已极”;也有人认为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反战的感情;还有人认为这就是宴席上的畅饮和劝酒。然而一场战争,必有牺牲,伤敌一万,自损八千,战士们都是看得明明白白、悟得透透彻彻的。“醉卧沙场”表现的是边关将士笑谈生死、视死如归,“几人回”的悲中,也不是悲伤,不是凄凉,而是悲壮,是一种置生死于度外的报国豪情。
(三)深入教材,对话编者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当作品被选入到了教材之中,它便要体现出其独特的育人功能,教师就要体会编者的意图。
《凉州词》是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古诗三首》中的第二首,本单元的主题是爱国情怀: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在教材的注释当中,“催”的解释为“在催人出发了”。学生根据注释,也能迅速理解是催战士们出发上战场了。由此教师应确定,在“催”字的解读中,教学时重点是“催出发”。三四句也是传达出视死如归的报国豪情,传递出的是爱国的价值观。
二、加强诵读积累,感知诗歌韵律
小学语文应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开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根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具备听、说、读、写的能力。小学生年龄尚小,生活阅历、阅读经验不足,古诗词历史悠久,在古诗词方面更应重视诵读积累。
四年级的学生经过三年的学习,已基本掌握了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二三”“二二三”“四三”的朗读节奏形式,所以在《凉州词》这一首七言绝句中,学生的朗读节奏很自然地就表现出“二二三”或“四三”节奏,而在这首诗中,第二句“欲饮琵琶马上催”有所不同,笔者在教学时,予以点拨指导:
师:这首诗当中,有两个词是带轻声的。你们注意到了吗?(注意到了。)哪两个?(葡萄、琵琶)诶,刚刚,她读得特别准,读成了轻声,但是古诗讲究平仄,所以,在古诗中还可以读成原调。听老师读。
(师范读。)
师:听老师这样读和读成轻声有什么不一样的感觉呢?想一想。
生:读成原调语气更沉重些。
师:这是你听出的语气的区别。
生:我感觉读成轻声气流就断了。读成原调气流就没断。
师:所以读成原调让我们感觉更有诗歌的韵味些。这就是古诗讲究平仄的一个原因。接下来请同学们按照老师这样来读一读。
(生读)
师:刚才同学们读的时候停顿是做得非常好的,但是这一句(放大强调:欲饮琵琶马上催)也是在第四个字的后面停顿吗?思考一下,它应该是在哪里停顿?
生:齐:“欲饮”后面。
师:为什么呢?说说理由。
生:因为“欲饮”是一个词,“琵琶”是一种乐器。
师:那“琵琶”能不能喝?
生齐:不能。
师:所以,古诗的停顿看似简单,好像都一样,但有时候又会有一点点的变化。大家在读的时候要仔细地琢磨。哪里能连,哪里要断。那我们就按照这样的节奏来读一读,先自己读,然后我们再合作读。
师:老师和你们来配合一下,可以吗?(好)老师读双斜线前面的部分,你们读双斜线后面的部分。
(师生配合读。)
师:接下来请男女生配合来读,男生读双斜线前面部分,女生读双斜线后面部分。
(男女生配合读。)
师:特别好。那一个人能读好吗?(能)
(指生读。)
师:读得还挺美的!男同学敢来挑战吗?
(指一男生读。)
师:非常棒。相信大家都能读好了。
课堂上,通过教师的点拨指导、对比朗读,学生反复诵读,初步感知古诗的平仄韵律以及停顿节奏的依据。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合理设计问题,发展学生思维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古诗词教学目标是中年级学生能借助注释,了解古诗文的大意。对古诗文的理解,老师要针对古诗文的特点来精心设计问题,发展学生思维。
以《凉州词》为例,对第一句“葡萄美酒夜光杯”可以这样提问:这句是什么意思呢?也可以这样问:葡萄美酒是什么样的酒呢?夜光杯是什么样的呢?而第一种提问方式直白,枯燥,学生依据词语“葡萄”“美酒”“夜光杯”字面意思直接解释为:葡萄美酒装在夜光杯里。第二种提问显然也没有看到学生的知识经验,他们对于酒、夜光杯的了解甚少。这样的提问
显然是没有很大价值的,不利于学生思维发展的。不如提问:读了这句诗,你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景象?这时学生的回答就会是自己脑中一幅幅的画面了。如:我仿佛看到了葡萄美酒盛在美丽的杯子里。或是:我眼前仿佛看到了暗红的葡萄美酒盛在精美的夜光杯里,散发出迷人的酒香。第二句“欲饮琵琶马上催”在结合生活经验,想象出觥筹交错的奢华宴饮的热闹场景后,随即插播琵琶声乐并提问:听,这激越的琵琶声在催促什么呢?还在催促什么呢?以此来引发学生对“催”字的不同解读。第三句“醉卧沙场君莫笑”在学生知道“沙场”即“战场”时提问:说到“沙场”,给你什么印象?来调动学生的已有经验,充分表达自己的看法。

更多推荐

学生,诗人,教师,教学,教材,葡萄,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