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亨德尔作者评价
复活,来自基督教用语。在中国文化里复活总是指那些超自然事件,但是茨威格在描写亨德尔时,所用的“复活”并不是躯体的复活而是在困境中失去生存意志的精神的复活。亨德尔是何许人也,是贝多芬当成偶像的男人,是《弥赛亚》的创作者。在茨威格所写的《亨德尔的复活》中,他注重对其不屈意志的撰写。在这方面他又是通过对其大量生动的心理描写和几句极为精辟的语言描写表现的。比如其中一句亨德尔的学徒史密斯所说“为了挽救剧院,他在这一年里创作了四部歌剧,而那些人呢,却忙着取悦女人和宫廷”,借史密斯之口侧面表现出亨德尔对音乐的无限热爱以及他所面临的窘境,这样的描述远比直接说亨德尔多么多么多么困难要来的更有说服力。再如,亨德尔散步归来看到本应空无一物的桌子上竟然有一个闪亮的白色纸包,之后作者用“敏捷”“霍”“撕碎”“揉成一团”“怒不可遏”等一系列动词表现了亨德尔矛盾痛苦的心理,他看到纸包后马上猜想到可能是稿件,凭借着本能他打开了它,但是当他看到内容的时候,有意识到自己早已不是当初那灵感奔涌而来的时候,随机怒气爆发。但是在这之后,茨威格描写到“但是他无法入睡。他的内心非常不平静,那是一种由于心情恶劣而莫名的不平静,满腔郁火就像暴风雨的海洋。他一会儿从左侧转身到右侧,一会儿又从右侧转身到左侧。而睡意越来越淡。”这段描写,我仿佛感受到了亨德尔此时纠结的内心,对作品天
然的渴望以及对自己实力的怀疑,因为我想每个人都有类似的境遇,所以感同身受。作为一个传记作家,茨威格本人的人参生也充满着传奇色彩,我很想探究他选择传记写作的原因。我的猜想是,我们每个人都只有一次机会去过自己的人生,有时候难免站在岔路口,既想往右又想往左,但是最后只能选择一边,那另一边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呢,我也很想知道,那么传记作家就诞生了。茨威格这样优秀的人,应该想做第一个知道别人一生的人吧。
更多推荐
描写,传记,表现,复活,意志,看到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