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么是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有哪些特点?
可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是指适应⽓候特征和⾃然条件,通过保温隔热性能和⽓密性能更⾼的围护结构,采⽤新风热回收技术,并利⽤可再⽣能源,提供舒适室内环境的建筑。
德国被动房研究所(passive house institute,PHI)是被动房研究和认证的权威机构,其对被动房的定义为“被动房是⼀个节能、舒适的建筑节能标准,⽐既有建筑节能90%以上,⽐新建建筑节能75%以上;利⽤⾼性能围护结构、太阳得热、热回收等技术使建筑不再需要传统的供热系统,并通过通风系统供应持续的新风。”从定义可以看出,被动房通过采⽤⾼性能的围护结构将建筑热需求降低,仅需充分利⽤太阳能和室内的地热即可解决冬季供暖问题。同时通过采⽤⾼效热回收系统的新风系统向室内提供清洁的新鲜空⽓,营造良好舒适的室内环境。
我国是⼀个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不均衡,不同⽓候区居住建筑室内环境有着较⼤的差异,但整体低于发达国家。主要体现在室内温度不达标、新风量不⾜。欧美发达国家⼤多严格规定满⾜⽤户的新风量,为了保证送风量的稳定,⼀⽅⾯增加建筑的⽓密性要求,同时使⽤机械通风保证新风量的供应,在我国开窗是居住建筑获得新风是最普遍的⽅式,并不对室内新风量进⾏严格要求。在室内温度⽅⾯,我国夏季室内温度显著⾼于欧美,冬季室内温度普遍偏低,调查表明,冬季严寒和寒冷地区集中供暖的建筑室内温度普遍在18℃以上,但夏热冬冷地区室内温度基本在10℃以下,该地区供暖设施并不普及,室内湿
度主要分布在60—90%之间,室内湿冷,舒适度差。在夏季,开窗通风是解决室内过热问题的⾸选,空调系统间歇运⾏,室内温度偏⾼基本分布在25-32℃。
联合国环境署专家表⽰:通过建筑节能标准不断提升和⽤于建筑设计阶段的可视化建筑碳排放计算软件不断普及,引导新建建筑和既有建筑逐步提⾼节能减排性能,使其在规划设计阶段较原有⽔平降低能源使⽤70%-80%,迈向超低能耗建筑,再通过可再⽣能源满⾜剩余20%-30%的能源需求,最终使新建建筑和既有建筑在2030-2050年达到碳中和。考虑到我国⽬前经济发展⽔平及建筑业普遍情况,我国推⼴超低能耗建筑的原则为“被动优先、主动优化、经济实⽤”,因此我国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前也统称为“被动式超低能耗绿⾊建筑”。
营造健康、舒适的室内环境是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的核⼼⽬的之⼀。就像保温瓶的保温原理⼀样,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的⾼保温性能的外围护结构使室内能够保持适宜的温度。⽆论是寒冷的冬季还是炎热的夏季,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通过被动技术措施使室内温度在适宜的范围内波动。在我国传统的习惯中,居民在室外环境适宜时,通过开窗调节室内的环境。
在⾃然通风的环境下,⼈可以获得满意的舒适度,这也是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追求的⽬标,⽽当室外⽓象条件⽆法通过⾃然通风满⾜⼈体的热舒适要求时,主动供冷或供暖系统将启动,⽤以保持适宜的室内环境。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通过⾼效的新风系统能够在室外环境不适宜开启外窗⾃然通风的时候,
以极低的能源消耗,在保证室内温度恒定的前提下,提供充⾜、健康、新鲜的空⽓,新风量不少于30m3/(h·⼈)保证室内良好的空⽓品质,因此,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能够提供充⾜健康的新风。
住建部在2014年开始倡导和推⼴“被动式超低能耗绿⾊建筑”,要求2020年以后的新增建筑都要100%符合被动房标准,房屋⽓密性是被动房的控制指标。换⽓次数降到0.2次/时,必须强制进⾏空⽓置换,所以新风必不可少。从国内精装房市场可以看到这⼀趋势,2017年精装房新风配套率达31.1%,精装修市场新风系统规模为39.7万套,同⽐增长95.6%,其中⼆、三四线城市占⽐达到93.7%,品牌集中度也逐步加强,新风配套TOP5品牌份额也占很⼤⼀部分,发展势头⾮常快。因此,不难看出在未来10年,安装新风系统将成为⼀种必然的趋势,我们为何不提早考虑新风进家的问题,让⾃⼰的家居环境变得更舒适呢?
更多推荐
建筑,新风,低能耗,被动,系统,温度,被动式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