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方格网法:方格网法是把平整场地的设计工作与土方量计算工作结合在一起进行的。方格网法的具体工作程序为:
在附有等高线的施工现场地形图上作方格网控制施工场地,依据设计意图,如地面形状、坡向、坡度值等。确定各角点的设
在附有等高线的施工现场地形图上作方格网控制施工场地,依据设计意图,如地面形状、坡向、坡度值等。确定各角点的设
断面法:是以一组等距(或不等距)的相互平行
的截面将拟计算的地块、地形单体(如山、溪涧、池、岛等)和土方工程(如堤、沟渠、路堑、路槽等)分截成"段",分别计算这些"段"的体积,再将各段体积累加,以求得该计算对象的总土方量。
的截面将拟计算的地块、地形单体(如山、溪涧、池、岛等)和土方工程(如堤、沟渠、路堑、路槽等)分截成"段",分别计算这些"段"的体积,再将各段体积累加,以求得该计算对象的总土方量。
交叉口的立面设计有三种方法:方格网法、设计等高线法和方格网设计等高线法三种。方格网法是在交叉口的设计范围内,以相交道路的中心线为坐标基线打方格网,方格网线一般用5×5米或10×10米平行于路中线,斜交道路应选便于施工放线的测量的方向,测出方格网上的地面高程并求出其设计标高,从而算出施工高度。设计等高线法是在交叉口的设计范围内,选定路脊线和划分标高计算网,算出路脊线和标高计算线上的各点的设计标高,最后勾画出设计等高线。并算出各点的施工高度。设计等高线法的主要优点是比方格网法能更加清晰地
反映出交叉口的设计地形,其缺点是设计等高线上的各点不易放样。通常是两种方法结合使用,取长补短
1.方格网法
方格网计算步骤及方法
图示 | 计算步骤方法 | 适用范围 |
1.划方格网 根据地形图划分方格网,尽量使其与测量或施工坐标网重合,方格一般采用20m×20m~40m×40m,将相应设计标高和自然地面标高分别标注在方格点的右上角和右下角,求出各点的施工高度(挖或填),填在方格网左上角,挖方为(+),填方为(-)。 2.计算零点位置 计算确定方格网中两端角点施工高度符号不同的方格边上零点位置,标于方格网上,联接零点,即得填方与挖方区的分界线。零点的位置按下式计算,见图(a): ; 式中 、 ——角点至零点的距离 m; 、 ——相邻两角点的高程 m,均用绝对值; a ——方格网的边长 m。 零点亦可采用图解法求出,如图(b)用尺在各角上标出相应比例,用尺相接,与方格相交点即为零点位置。 3.计算土方工程量 按方格网底面图形和下表体积计算公式,计算每个方格内的挖方或填方量。 4.汇总 分别将挖方区和填方区所有方格计算土方量汇总,即得该建筑场地挖方区和填方区的总土方量。 | 适于地形较平缓或台阶宽度较大的地段采用计算方法较为复杂,但作为平整场地土方量计算,精度较高。 | |
2. 常用方格网计算公式
项目 | 图示 | 计算公式 |
一点填方或挖方 (三角形) | 当 时, | |
二点填方或挖方 (梯形) | ||
三点填方或挖方 (五角形) | ||
四点填方或挖方 (正方形) | ||
注:1)a——方格网的边长,m;
b、c——零点到一角的边长,m;
h1,h2,h3,h4——方格网四角点的施工高程,m,用绝对值代入;
Σh——填方或挖方施工高程的总和 ,m,用绝对值代入;
——挖方或填方体积,m。
2)本表公式是按各计算图形底面积乘以平均施工高程而得出的。
3. 横截面计算步骤及方法
图示 | 计算步骤方法 | 适用范围 |
1.划分横截面 根据地形图、竖向布置图或现场检测,将要计算的场地划分为若干个横截面 ; ; ……,使截面尽量垂直等高线或建筑物边长;截面间距可不等,一般取10 m或20 m,但最大不大于100 m. 2.划横截面 按比例绘制每个横截面的自然地面和设计地面的轮廓线。自然地面轮廓线与设计地面轮廓线之间的面积,即为挖方或填方的截面. 3.计算横截面面积 按表格中面积计算分式,计算每个横截面的挖方或填方截面积. 4.计算土方工程量 根据横截面面积计算土方工程量 式中 ——相邻两截面间土方量,m3; ——相邻两截面的挖方(+)或填方(-)的截面积,m2 ——相邻两截面间的间距。 5.汇总 按汇总表格式汇总全部土方工程量。 | 适于地形起伏变化较大,自然地面复杂的地区,或者挖直深度较大,截面又不规则的地区 计算方法较为简单方便,但精度较低。 | |
常用横截面计算公式
更多推荐
方格,计算,设计,施工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