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下集团企业重组案例分析
MB1008348  王明策
日本松下公司20世纪80年代发展到了顶峰。但随后,由于自身经营管理的不善,内部危机意识低下,僵化的思想和官僚主义作风导致信息不畅,致使在90年代一度经营状况和收益形势急转直下,营业利润率大幅度降低。针对这一危机,松下的管理层们痛定思痛,实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以“构造重组”和“制定成长战略”为突破口,通过破坏和创造两个层次,吧松下创造成了一个为消费者提供有价值的商品和服务的体系,企业的利润率也节节攀升,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是一次成功的重组,被称为“V字回复”。
一、战略调整
当一个“沉重而迟缓”的庞大企业需要改革时,首当其冲的应该是其发展战略的调整。松下这方面做的尤为突出,通过战略重构,对原有的事业部进行了清除,对重复的业务机构和组织机构进行了清理,实现了精简和整合,从思想上调整到“重视商品附加价值和服务”的21世纪型制造企业上。
二、产品调整
通过业务选择和集中,松下有的放矢地形成了“四个核心领域”来加强自己的企业核心优势,不光在这几处核心领域上下大力气进行研发,而且准确进行业务定位,追求产品发展的潜力和前景,力争销售市场规模,为产品的持续盈利打下了基础。
三、业务调整
90年代,消费者的购买思路已经调整到不仅追求产品使用价值,而且追求产品形象,与产品合二为一的服务等方面,松下针对这一特点进行改革,制定了朝“超制造业”型企业转型的战略决策,将业务重点放在满足消费者需求上,拥有支持最尖端技术的零部件,快速适应市场变化,及时满足消费者需求,推进业务持续转型。
四、地域调整
对于从前零零散散的业务工厂分布,松下进行了巨大的调整,通过业务分割、剥离等手段,兼并产品相关或类似的工厂,关闭亏损或不盈利的工厂,以及合并关联工厂,同时将一部分业务移植海外特别是发展中国家,进一步打开海外市场,加快全球化进程,扩大生
产业务,提高利润。
五、持续调整
根据市场和客户的反应,松下的调整方案在不断继续,这也是从某种程度上快速灵活反应市场的一种表现。目前松下的88个“v”字重点商品基本属于大众普及商品,价格和功能战十分激烈,因此在重塑产品形象、提供更高附加价值的要求面前,松下仍然要持续不断的调整和改革,从而实现更高效、稳定、优质的经营活动。

更多推荐

松下,业务,产品,调整,企业,进行,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