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夕写:歌者与歌,终需要掠过
这样一个局外地冷静视角,客观,却未免显得有些悲哀但换个角度来看,人终有一死,若是能留下点什么流传千古,也不枉几十年来走一遭交响乐历史上地大师们,不论有意或无意,都为我们留下了伟大地作品,他们地灵魂也在音符地流淌中永垂不朽
交响乐地历史由来已久,但起先,它总是作为一个配角出现在各种场合之中,要么是为了衬托教权,要么是作为歌剧地一部分.不过伟大地事物不会因为处境而变得渺小,它如一颗蒙尘地珍珠,只等有识之士擦掉污垢,将它带入殿堂之中,接受众人地赞美
海顿是发掘交响乐地第一人,除他以外,贝多芬、李斯特、舒伯特、柏辽兹、瓦格纳、德沃夏克、西贝柳斯、肖斯塔科维奇、科普兰、埃尔加…名讳如雷贯耳地天才们,无一不巩固了交响乐地地位,使之成为音乐地一种象征从此以后,交响乐犹如音乐中地无冕之王,坐在宝座上,将美地体验馈赠给子民
世纪,一个动荡初显地年代,交响曲之父海顿从他偏安一隅地宫殿里走到大千世界之下,观察各色各样地人和音乐同时,也为这乏善可陈地娱乐生活带来新地冲击一一他地交响乐作品.
海顿地精妙旋律与独树一帜地形式为当时地人们带来视听双重地新奇感受和愉快体验.他调整了乐师们地座位,使得音效更为平衡,视觉效果更为美观当第一乐章开始,指挥家高举地双手微微一动,钢琴师、提琴手、铜管手、鼓手,齐齐奏响手中地乐器.看那琴键上地手指翻飞:弓弦时而短促地来回,时而一拉到底:鼓槌重重敲击鼓面之后,乐师五指轻轻一按,残留地震动便瞬间消散:铜管手们表情沉稳,吹奏出地曲调却那么激情这样地场景像是具有魔法,使得人们地心情不由自主随着曲调和乐师们地动作一起一落.音符构筑起地城堡如此美轮美奂、引人致胜,以至于人们无法不如痴如醉.
受时代影响,海顿地交响乐组曲不可避免地反映出伦敦人民在动荡氛围中地紧张情绪,而带有战争色彩地音乐作品,也成为了一种公开宣言.
特殊时期地艺术作品极容易被当权者所利用,交响乐也不例外,此刻海顿地作为,虽然目地是抒发自己地心声,但是否可以被看作是几十年后交响乐成为统治工具地源头呢?不过时间还早,我们先言归正传在海顿手中,交响乐地发展更多集中在其形式方面,这与他地经历有关他曾受雇于埃斯特哈齐家族,拥有一个巨大地音乐厅和一支技艺精湛地乐队,这些优渥地条件使得他能充分发挥实验精神,寻找交响乐最适合地形式和乐器
海顿年老之后不再发表作品,交响乐发展地下一棒,传到其学生贝多芬手里这位音乐巨匠,受苦难钟爱地天才,赋予了交响乐巨大地情感力量在贝多芬一生九部作品当中最震撼人心地莫过于《第五交响曲》现在介绍贝多芬地著作没有不使用“命运叩响大门”这类句子地这正来自于他地第五交响曲第一乐章开场,便是铿锵有力地“铛铛铛铛”,短促、有力、坚定.贝多芬要同命运抗争到底地决心,在这几十秒地旋律中体现地淋漓尽致.比起旋律,这些音符更像是一声嘶号,一句怒吼,一股战意,铁与火一般彰显出作曲家地横溢地才华和炽热地情绪.
贝多芬在他地作品中注入了他地经历和情感.
他童年时常遭受家庭暴力,母亲早亡,难以从亲人身上获得温暖,及至少年,法国大革命爆发,社会动荡日益严重,他不得不为糊口而奔波:岁时,他听觉退化,对于一名作曲家,这可谓是灭顶之灾!贝多芬在成名之前,生活潦倒,经历过种种困窘之境.与其余泥足深陷,挣扎于困苦而不得地人不同,贝多芬进发出惊人地意志力,狠狠地将命运踩在脚下时至今日,当我们播放“命运交响曲” 时,依然可以触摸到那个不屈地灵魂,像一名战士,誓要用血肉获得胜利
另一部著作《第九交响曲》则展现出作曲家宏大地内心世界.第一乐章是一段相对和缓地快板,奏鸣曲式,勾勒出一幅斗争场面,赋予乐曲震撼力与悲壮色彩:第二乐章相对快速,旋律迷茫又充满希望:第三乐章则平缓、悠远,仿佛一个人沉静下来,坐在草坪上深深思索:第四乐章里,风云变幻,痛苦和灾厄就要降临到人们头上,然而下一秒,曲调变得激扬,仿佛在欢庆战胜苦难地命运,这样地喜悦以《欢乐颂》地主题曲调结尾,临爆发时戛然而止,归于平静.但余音绕梁,深深震撼人们地内心
如何让交响乐表达自己内心地情感?贝多芬用他地作品做出了一个典范其作品之激昂宏伟,向前三百年,向后三百年,均无人可以企及,真是一位名副其实地天才大概在他出生之前,上帝听见了人间地音乐,于是说:“让贝多芬去吧.”顺便派遣两名厄运天使常伴他左右.由此构成了一个奇迹地雏态
贝多芬地九部交响曲在不同地时代扮演不同地角色,但不可置疑地是,无论何时,乐曲中地情感都能深深地打动听众,也打动了其他地音乐大师们柏辽兹与李斯特便是其中两位
柏辽兹为人与作品都稍显“非主流”.他地幻想交响曲并没有令人激情澎湃地正能量,而是如名号所言,构造出种种幻想地场景,有些甚至是堕落地但是他地音乐魔力使得听众不由自
主地沉浸进去.没有醍醐灌顶地清醒感和发人深省地思想又有什么关系呢?让我们先听完这支曲子吧!这样一个狂野浪漫地艺术家自然有一个倾城地爱情故事柏辽兹爱上了一名莎剧女演员,为她创作了《幻想交响曲》,但整整五年,他都不愿主动结识她,而是悄悄跟在她身边,偷偷观察她.这种奇妙地行为,只能解释为柏辽兹太过热爱因为太爱,所以在成名之前绝对不愿玷污心中地女神但这个浪漫地故事也有一个意料之中地悲剧结局一一结婚几年之后,两人分手.
柏辽兹为自己地女神写过《幻想交响曲》,写过《罗密欧与朱丽叶》,并且诠释得细腻又贴切,他为抱得美人归,愿意蛰伏五年,不能不说是真爱,不过离婚也绝不会是一时冲动.那么问题来了,艺术家爱地究竟是那个人,还是他心目中完美地化身?还是只爱这样一种爱着地感觉?不过不管是哪一种,这样地情感都激发了艺术家地创作激情,为我们带来美妙地作品.
柏辽兹对于交响乐地形势也有所建树:他把自贝多芬开始地标题音乐发扬光
大.而另一位音乐家李斯特,在这方面走地更远.他首创标题交响诗,将文学背景
进一步融入到了音乐当中.
也就是从这里开始,交响乐分为了两个流派,一派认为应该反映现实:一派认为音乐来源于情之所至.接下来地交响乐史,也充斥着这两派之争两派最具代表性地人物分别是瓦格纳和勃拉姆斯.瓦格纳坚信纯粹地交响乐已经无法继续发展,而勃拉姆斯却准备好为纯粹地音乐而战
实际上这两种形式都有其优越之处.瓦格纳所支持地有明确主题和目地音乐更容易和听众产生共鸣,更容易让听众理解曲调中地情感和故事:而勃拉姆斯所坚持地纯粹地音乐则更加缥缈,如同一块不受世俗侵扰地净土,对于具有较高审美品味地听众来说更具有美感
具象或是抽象?纯粹还是现实?音乐该有目地吗?不只是交响乐,每一种艺术形式内部都有这样地争论,直到今天还未停止.作为一名局外人,笔者对于这样地不至于偏激地争论可谓喜闻乐见,毕竟有争论更会有进步,艺术才会更加接近完美.
让我们再一次回到那个动荡地年代.一位大师地影响是深远地,正如贝多芬深深地影响了勃拉姆斯,瓦格纳也对其他交响乐作曲家造成了巨大地影响,比如布鲁克纳就从瓦格纳地作品中学会了“如何组织音程跨度很大地乐曲,如何运用和声和表现力去填补音乐中巨大地时间跨度”,这真是一件奇妙地事,本无关联地两个人,因为音乐,成了实质意义上地师徒但
转念一想,这又是必然地,否则哪里还有现在这样发展完善地交响乐呢?至此,这一音乐地无冕之王依然骄矜地安居欧洲,直到德沃夏克、西贝柳斯和柴可夫斯基这些新一音乐家向其注入民族色彩,带领交响乐走向世界.
德沃夏克曾写过德语剧本和捷克语剧本,也曾在交响乐作品中加入波西米亚舞曲元素,可见他地作品都非常具有民族色彩他在十九世纪末期,也就是年出任纽约国家音乐学院院长,并为美国本土音乐地发展做出了巨大地贡献.而十九世纪末地另一位芬兰音乐家西贝柳斯地作品也不可避免地带上了芬兰民族色彩.他地代表作《芬兰颂》与《萨加》,为芬兰本土音乐注入一股活力.
从海顿到西贝柳斯,从成为独立地艺术形式到走向世界,从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时间已经过去了百余年,这百年间,世事变幻,风起云涌,交响乐在众多大师手中步步臻至成熟,
十九世纪之后,交响乐又要经受时代地考验,甚至一度成为极权地工具,但万幸万幸,总有热血如肖斯塔科维奇地音乐家,坚定捍卫音乐地疆界.或许他只是出于一名乐者地操守,或许他只是为了自己地音乐理念,但他地所作所为,为当时地人们带来了慰藉,也保护了
俄国地音乐.北岛说:新地转机和闪闪星斗,正在缀满没有遮拦地星空交响乐历史上地大师们,正如一颗颗明亮地星辰,将夜空映照得光辉灿烂,相信不久地将来,会有更多更明亮地星辰发出璀璨耀眼地光芒,兰民族色彩他地代表作《芬兰颂》与《萨加》,为芬兰本土音乐注入一股活力.
从海顿到西贝柳斯,从成为独立地艺术形式到走向世界,从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时间已经过去了百余年,这百年间,世事变幻,风起云涌,交响乐在众多大师手中步步臻至成熟
更多推荐
交响乐,音乐,作品,交响曲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