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析】中国健康建筑的标准及评价
2017年7⽉27⽇,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绿⾊建筑研究中⼼常务副主任孟冲在2017城市发展与规划⼤会"智慧城市建设最新进展"分论坛上做了题为“中国健康建筑的标准及评价”的报告。
⼀、中国健康建筑发展的背景
1.环境问题突出
包括⼤⽓污染、⽔质污染、噪声污染。
2.社会问题严重
包括⽼龄化问题、⾷品安全问题、慢性病问题、⼼理问题。
3.健康中国现实需求
普及健康⽣活、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
坚持以⼈为本。满⾜⼈民群众对建筑健康性不断提⾼的要求。——《建筑节能与绿⾊建筑发展“⼗三五”规划》。
以控制慢性病危险因素、建设健康⽀持性环境为重点,以健康促进和健康管理为⼿段,提升全民健康素质。——《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年)》。
4.绿⾊建筑产业发展⽅向
节能超低能耗建筑。
节地综合管廊。
健康环保健康建筑。
节材绿⾊建材。
节⽔海绵城市。
⼆、健康建筑及其评价标识的定义
1.健康的定义
“世界卫⽣组织”关于健康的定义——
健康不仅指⼀个⼈⾝体有没有出现疾病或虚弱现象,⽽是指⼀个⼈⽣理上、⼼理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
Health is a state of complete physical, mental and social well-being andnot merely the absence of disease or infirmity.——WHO。
2.健康建筑的定义
“健康建筑”的概念较早于上个世纪80年代由⽇本专家内井昭藏在《新建筑》杂志发表的⼀篇⽂章中提及,之后经过⼤量学者的研究、实践,在相关国际会议及标准中对“健康建筑”进⾏了明确定义。
3.健康建筑的内涵
1.“健康建筑”的承载基础是建筑。
⼈⼤约90%的时间在建筑中度过,建筑很⼤程度上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体健康。建筑环境便于加载技术⼿段,营造性能可控的空间,为健康提供绝佳的载体。
2.“健康建筑”的⽬标导向是健康要素。
区别于专业导向的传统建筑和可持续导向的绿⾊建筑,健康建筑⽬标导向“空⽓、⽔、舒适、健⾝、⼈⽂、服务”六⼤健康要素。
3.“健康建筑”的控制途径分为三个层⾯。
“健康建筑”的健康性能不仅指⾝体健康,还包括⼼理的健康。健康性能针对有害、弹性、有益三类健康影响因素,分为杜绝病态、⼈性化导向、促进健康三个健康层级。
4.中国健康建筑评价标识(CHBL)的定义
中国健康建筑评价标识
China Healthy Building Label(CHBL)
是指依据健康建筑评价的技术要求,按照《健康建筑标识管理办法》确定的程序和要求,对申请开展评价的建筑进⾏评价,确认其等级并进⾏信息性标识的活动。标识包括证书和标志。
三、评价的意义及特点
1.评价的意义
满⾜群众需要,应对⽬前⼀系列的环境、社会问题、规范、监督、保障建筑的健康性能、正确引导群众正确的、健康的⽣活和消费⽅式、⽀撑国家战略、⽀撑“健康中国2030”、⽀撑“建筑节能与绿⾊建筑发展‘⼗三五’规划”、⽀撑绿⾊建筑的后续发展和提⾼⾏业⽔准、整合相关产业,打通健康建筑的产业链、引导健康产品性能提升,促进⾏业技术⽔平进步、规范⾏业发展,促进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2.评价的特点
(1)体系全⾯
以⼈的全⾯健康为出发点,兼顾三⼤因素,六⼤指标,⼗项专业,构建了全⾯的健康建筑评价体系
(2)起点较⾼
以绿⾊建筑为起点,突出健康,实现了优中选优
(3)指标先进
通过指标创新、学科交叉以及提⾼要求等⼿段,保障了评价指标的先进性
(4)⽅法科学
综合使⽤现场检测、实验室检测、抽样检查、效果预测、数值模拟、专项计算、专家论证等⽅法,软硬兼施,保障了评价⽅法的科学性
(5)国情适应
(5)国情适应
紧贴我国社会、环境、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做到指标严格,执⾏有⼒,特⾊鲜明;⽼龄化趋势:⼈性化适⽼设计的要求;⼤⽓污染及装修污染:室内空⽓质量的系列要求,建材、家具及装修辅料的严格要求;建筑密度⾼:噪声、光污染的系列要求,见缝插针的健⾝场地设置;中式餐饮:厨房污染控制的要求;体感特性:热湿环境控制及⾃然通风要求;成本控制:⿎励因地制宜及技术适⽤。
(6)模式成熟
参照绿⾊建筑评价的成熟模式,划分不同阶段、专业、层级,程序严谨,保障了评价的科学性、权威性和公正性。
分阶段:设计和运⾏。
分专业:综合、建筑、建材、给排⽔、暖通、物理、公共卫⽣等。
分层级:形式、技术初查,专家评价。
基础扎实:编制评价标准,制定管理办法;设计标识证书;编制评价材料;建⽴专家委员会等。
程序严谨:受理,各级审查,公⽰,公告,颁发标识与证书。
四、评价的程序流程
1.评价的对象
建筑类型民⽤建筑居住建筑公共建筑
评价对象全装修建筑群单栋建筑建筑内区域
基础要求绿⾊建筑绿⾊施⼯图审查绿⾊建筑标识
2.标识的类型
设计标识
设计阶段是健康理念贯彻落实的重要阶段,科学合理的健康建筑设计是达到良好健康效果的前提条件;
设计阶段评价重点为:建筑采⽤的健康技术,采取的健康措施,健康性能的预期指标,以及健康运⾏管理计划。
设计评价阶段质量保障措施:
①加强施⼯图设计深度;
②规定预测指标采信数据的客观来源;
③制定科学可靠的综合类指标计算⽅法;
④要求前期健康指标的第三⽅检测。
运⾏标识
运⾏评价重点关注健康建筑的运⾏效果,技术措施落实情况,使⽤者的满意度等;运⾏评价阶段质量保障措施:
①现场检查技术措施落实情况;
②抽样检测指标实际参数;
②抽样检测指标实际参数;
③查阅相关健康指标的第三⽅检测;
④⾛访使⽤者满意度;
⑤分年度定期复检。
3.阶段与等级划分
阶段划分
等级划分
4.评价流程
五、评价标准介绍
1.标准框架
评价技术指标,共包含:6个章节,23个⼩节,102个条⽂。
2.分值计算
3.条⽂亮点
全装修与绿⾊建筑要求
健康建筑评价应以全装修的单栋建筑、建筑群或建筑内区域为评价对象;申请评价的项⽬应满⾜绿⾊建筑的要求。
室内空⽓质量⾼要求
提⾼对甲醛、苯系物、TVOC、PM2.5、PM10等室内空⽓污染物浓度限值的要求。
化零为整——室内空⽓质量表观指数
室内空⽓质量表观指数为本标准新引⼊概念,是定量描述室内空⽓质量状况的⽆量纲指数;选择具有代表性和指⽰性的室内空⽓污染物指标,进⾏监测、计算与发布,当所监测的空⽓质量偏离理想阈值时,系统做出警⽰,建筑管理⽅对可能影响这些指标的系统做出及时的调试或调整。
厨房空⽓污染物控制
我国的烹饪⽅式会产⽣⼤量的颗粒、油烟、味道、湿⽓,污染室内环境,危害⼈体健康;针对我国烹饪特点,对厨房的通风量及⽓流组织进⾏严格要求,⼀⽅⾯降低⼈员暴露于油烟中的危害,另⼀⽅⾯从源头避免烹饪带来的污染。
⽔质在线监测与发布
要求在线监测⽤⽔⽔质(浊度、余氯、PH值、电导率等),并向建筑使⽤者公开⽔质监测结果。
室内⽣理等效照度控制
定义:根据辐照度对于⼈的⾮视觉系统的作⽤⽽导出的光度量;对于居住建筑,为保证良好的休息环境,夜间应在满⾜视觉照度的同时合理降低⽣理等效照度;对于公共建筑,为保证舒适⾼效的⼯作环境,应适当提⾼主要视线⽅向的⽣理等效照度。
室内声环境⾼要求
按房间⽤途和健康需求分类,提⾼室内声环境的要求:对有睡眠要求的房间,需集中精⼒、提⾼学习和⼯作效率的房间,需保证⼈通过⾃然声进⾏语⾔交流的场所,通过扩声系统传输语⾔信息的场所。
全⾯的健⾝条件
要求室内、室外均提供可供健⾝的场地或条件,满⾜不同⼈群健⾝需求;室内健⾝条件:设置共享健⾝空间、⿎励使⽤楼梯、室内设置骑⾏服务设施(更⾐室、淋浴等)等;室外健⾝条件:室外健⾝场地⾯积、室外健⾝器材、健⾝步道、骑⾏服务设施(⾃⾏车停车位、修车点)等。
⼈性化的适⽼设计
兼顾⽼⼈活动⽅便、安全:进⾏连贯的⽆障碍设计,⽼⼈活动区、公共活动区、⾛廊等均采⽤防滑铺装,采⽤圆⾓家具,设置安全抓杆或扶⼿;关爱⽼年⼈健康和⼼理:设置⽼年⼈交流、活动场地,设置医疗服务设施。
关爱⼼理健康
在建筑中设置静思、宣泄或⼼理咨询室等⼼理调整房间,有利于消除或缓解紧张、焦虑、忧郁等不良⼼理状态,达到⼼理放松和减压作⽤;通过优化建筑空间布局、⾊彩,布置⽔景、装饰等达到舒缓⼼理的作⽤。
关注⾷品安全
保障⾷物加⼯场所的环境:⾷物加⼯销售场所应与⾮⾷品加⼯销售场所分开设置,⾷物加⼯销售场所内部各功能区域明显划分,餐饮厨房区的⾍害控制措施,⾷品加⼯环境消毒和环境微⽣物监控;加强
⾷品标签管理:致敏物质标识与提⽰,散装⾷品标签标注规范
六、健康建筑⼯作推进
1.标准编制
发布中国建筑学会标准—《健康建筑评价标准》 T/ASC 02-2016
2016年3⽉编制组成⽴,2017年1⽉标准发布实施。
启动国家⼯程建设标准—《健康建筑评价标准》的编制,融合七⼤专业
,汇聚权威机构、顶级专家,已于2017年1⽉19⽇正式启动。
2.制定系列管理办法
制定《健康建筑标识管理办法》(试⾏)、规范健康建筑标识使⽤,引导健康建筑的健康发展、规定评价机构组织职能与责任、规定标识管理原则、制定《健康建筑评价管理办法》、规范城科会健康建筑评价⼯作、保证评价⼯作的科学、公开、公平和公正、规定评价⼯作各环节内容、制定健康建筑评价系列配套⽂件、申报书模板、⾃评估报告模板、各类报告模板。
3.成⽴专家委员会
由多学科、权威机构、⾏业顶级专家构成:
更多推荐
建筑,评价,标识,指标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