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色温值越高,越接近白色;色温越低,越接近于黑色。
色温就是专门用来量度光线的颜色成分的。
暖色光的色温在3200K以下,暖色光与白炽灯相近,红光成分较多,能给人温暖、健康、舒适的感觉。
冷白色光 :又叫中性色,它的色温在3200K~5300K之间,中性色由于光线柔和,使人有愉快、舒适、安详的感觉。
一般我们往往会采用的是色温为3200K的“三基色灯”(R、G、B)冷白光源。
冷色光 :又叫日光色,它的色温在5300K以上,光源接近自然光,有明亮的感觉,使人精力集中。
由蓝、绿、红谱带区域发光的三种稀土荧光粉制成的荧光灯,就叫三基色灯。
三基色冷光源的特点:
1、解决图像发白、不自然、不清晰等现象
2、与会者在长时间参会时不会因为灯光的照射而感刺眼,灼热等不舒服的感觉。
3、寿命长:灯管使用寿命长达八千小时.
4、温度低:灯管表面温度低,被照射物体几乎无升温现象,是真正意义上的"冷"光.
5、功率小:每台灯的功率在72W-330W之间,比热光源灯具节电30%以上.一个小型演播室的耗电量不超过2KW.
根据不同方向的光线,我们将之分为面光、侧光、逆光、顶光等。
1、顶光,即来自顶部的光线,与景物、照相机成90度左右的垂直角度。人物在这种光线下,
其头顶、前额、鼻头很亮,下眼窝,两腮和鼻子下面完全处于阴影之中,造成一种反常奇特的形态。
2、侧光 来自景物左侧或右侧的光线。
3、面光 由摄影机后面射来的光线。是主要采用的光线。
4、逆光 与正面光相反,在会场中,正确和适当的应用可以加强与会者图像的立体感。
5、补光 所谓补光,就是通常位于或邻近相机轴心线的、对与会者作总体照明用的光源,其目的在于使阴影部的细节能获得恰当的曝光。补光应采用一种相对柔和的,或者比较漫散的光源:比如,大范围的漫射光线常被用作补光
面光灯:主席台采用专业的三基色面光灯,通过遮光用来控制光线方向。灯管后方采用铝制成镜面,称为反光碗,可以使光线均匀分布。面光灯具的光轴线到台口O点(此点定为镜框台口墙的中心线,因为它是固定不变,易于确认的线)与讲台地面的夹角为45°~50°
顶灯 :主要照明手段光源密度要大,总灯具数量要多,以保证光线均匀。以顶部光源为主的会议室,须以0.8~1米左右范围安装一盏灯。使用辅助灯光,建议使用30W日光型(冷色光)灯光。禁止使用彩灯,避免使用频闪光源。不应混用白炽灯,不能混用白色和黄色光源。
会议室灯光的布置需要考虑如下因素:
1.会场照度:
A)为了确保正确的图像色调及摄像机的白平衡,规定照射在与会者脸部的光是均匀的。照射在人脸部的光线要强。在监视器、投影电视附近的光线要弱,避免直射光。
B)依靠天花板或平整的墙体对灯光的反射、散射照亮会议室。
会议室的布局对灯光与光线的影响
布局要求:
1.为了防止颜色对人物摄像产生的“夺光”及“反光”效应,背景墙应进行单独设计,最好采用均匀的浅颜色,通常多采用米色或灰色,不宜使用画幅,禁止使用强烈对比的混乱色彩,以方便摄像机镜头光圈设置。
2.房间的其他三面墙壁、地板、天花板等均应与背景墙的颜色相匹配,忌用黑或鲜艳色彩的饱和色,通常采用浅蓝色、浅灰色等。每面墙都不适宜用复杂的图案或挂复杂的画幅,以免摄像机移动或变焦时图像产生模糊现象,同时增加编码开销。最好将窗户密封或者安装茶色玻璃,也可以挂厚布窗帘以防止阳光直射设备。
3.摄像机镜头不应对准门口,若把门口作为背景,人员进出将使摄像镜头对摄像目标背后光源曝光。
4.会议桌:会议桌布置采用排式较好。同时,为减少面部阴影,会议桌建议采用浅色桌面或桌布。(浅色木制会议桌还要根据会整体氛围,选择红向和白向)。
更多推荐
光线,采用,使用,灯光,光源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