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包豪斯”在设计美学中的贡献
20世纪初,欧洲各国由于工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现代主义设计运动的发展,工业设计作为一门科学才真正提到了重要位置。而旧的工艺学校和美术学院作为培养设计人才的场所,
已经无法适应新的设计教育要求。虽说有如凡·德·费尔德校长在魏玛工艺美术学校中,尝试以造型艺术课程加手工操作的训练来培养设计人才,但他的努力远不能适应工业设计的现实需要。究其原因,一是旧的教学体系与工业设计的需要相去甚远,二是传统工艺美术教育与现代设计在美学思想上有着本质的差距。这时的德国迫切需要将工业革命以来,特别是20世纪以来在工业设计领域中产生的新概念、新理论、新的设计方法以及新技术、新材料的运用,融会到一种新的教育体系中去,创造一种完全不同于传统的工艺美术的适合与工业化时代的现代教育设计形式。沃尔特·格罗皮乌斯于1914年接任由凡·德·费尔德担任的魏玛工艺美术学校校长,为实现这种愿望提供了可能。1919年4月1日在格罗皮乌斯的努力下,“包豪斯”在萨可森造型艺术学校和魏玛工艺美术学校合并的基础上建立了,它是建筑师、工程师、工艺师、画家、雕塑家首次大规模联合的新尝试,是世界上第一次艺术设计和工业建筑的高等院校,同时也是科学实验中心。1925年“包豪斯”由魏玛迁往德骚,1932年底又迁至柏林,1933年被法西斯分子关闭。
      “包豪斯”的主要理论依据
废除传统的形式和产品外加装饰,主张形式依随功能,尊重结构自身的逻辑,强调几何造型的单纯明快,促进标准化并考虑产业因素。这些原则被称为功能主义设计理论。它从工业生产过程的合理性中看到了产品审美形态的决定性基础,并主张使产品的审美特性寓于技术的目的性形式之中,达到实用、经济、美观。设计美学作为一门科学的基础,是由英国工业艺术论和德国功能主义论相互融合产生的“包豪斯”的创立者奠定的。
      然而,论及包豪斯的理论成就,不能不论及新建筑运动。因为新建筑运动的三维先驱者中,有两位先后担任过包豪斯的校长。同时这三位又都在被称为最早的工业设计师彼得·贝伦斯(1869-1940)创立的贝伦斯设计事务所工作过,并受其影响而成为现代设计叱咤风云的大师级人物。他们是:德国的沃尔特·格罗皮乌斯(1883-1969)、密斯·凡·德罗(1886-1969)、法国的勒·柯布西埃(1887-1965)。新建筑运动大师级人物在设计思想和设计方法上各不相同,但具有很多相似的特点:“①注重建筑的功能,以建筑的使用功能作为设计的出发点,在设计上注重科学合理性的原则。②注重新材料和新技术的运用;发挥建筑结构的性能特点,完全放弃建筑附加的装饰,认为建筑的美在于建筑处理的合理性
与逻辑性。③在建筑的设计上,空间的运用是第一重要的,所有的设计都应围绕着这一宗旨进行。④反对采用传统的建筑风格和设计语言,主张根据功能与新材料来创造新的样式,是功能与形式统一。⑤突出建筑设计中的经济性原则,以求以最低限度的人力物力达到最大限度的建筑完美性。”[朱淳.工艺与工业设计.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310页]。上述的主张与包豪斯如出一辙,新建筑运动的代表人物格罗皮乌斯和密斯·凡·德罗以后都成了现代主义理论的重要奠基人,促进了包豪斯的发展。包豪斯的贡献,使得它成为现代设计的代名词。
        包豪斯的主要任务
    填平艺术和物质生产、体力劳动和创造精神之间的鸿沟,进行工业产品的艺术设计,在工业生产中推广新工艺,改进建筑设计和培养有关的专业人员。
      包豪斯在设计教育中的主要特点
①在设计中强调自由创造,反对模仿抄袭,墨守成规;②将手工艺同机器生产结合起来,用手工艺的技巧创作高质量的产品设计,供工厂大规模生产;③掌握全面知识,特别是材
料加工工艺和艺术领域的知识(包括抽象派绘画和雕塑);④学校教育同社会生产挂上钩(动手能力)。
      包豪斯的艺术方向和艺术风格
包豪斯强调实际的工艺训练,灵活的构图能力以及工业生产的联系三者结合,形成了包豪斯独特的艺术方向和艺术风格,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①接受艺术的新思潮,把最新奇的抽象艺术用到建筑和工艺品设计上;②注重实用,把功能作为建筑设计和产品设计的出发点(新校舍实用功效放在首位);③按照现代材料和结构的特点,从结构和设计方面加以谋划,以达到艺术效果,实现功能和艺术的统一(建筑没有雕塑,椅子没有纹饰)。
      “包豪斯”倡导的设计原理的局限性
      “包豪斯”倡导的设计原理,构成了现代设计教育的基础,主观上倡导“技术与艺术新统一”,但客观上,它是世纪初的产物,不可避免存在局限性。
它的主要缺陷表现:无机形的构成代替一切构成,排斥、忽视有机形的造型规律;用简洁的语汇排斥装饰,现代社会的多样性,民族审美的积淀,审美需求不会一成不变;“技术与艺术新统一”是相对时代而言,审美积淀循环往复规律,审美意识流变得回复对此提出了新的反驳。
“包豪斯”的主要成就和影响
促使“包豪斯”打破了将“纯粹艺术”与“实用艺术”截然分割的陈腐落伍教育观念,进而提出“集体创作”的新教育理念;“包豪斯”完成了在“艺术”与“工业”的鸿沟之间的架桥工作,使艺术技术获得新的统一;“包豪斯”接受了机械作为艺术家的创作工具,并研究出大量生产的方法;“包豪斯”认清了“技术知识”可以传授,而“创作能力”只能启发的事实,为现代设计教育立下良好的规范;“包豪斯”发展了现代的设计风格,为现代设计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包豪斯”思想为技术美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沃尔特·格罗皮乌斯和密斯·凡·德罗
“包豪斯”校长沃尔特·格罗皮乌斯,德国出生的美籍建筑师和教育家。作为现代主义设计理
论的重要奠基人,他曾在慕尼黑工学院和柏林—夏洛滕堡工学院攻读建筑学专业。1907年—1910年有幸加入著名设计师彼得·贝伦斯创立的贝伦斯设计事务所工作,1911年加入德国产业联盟,上述经历对他而言极为重要。他曾说:“是贝伦斯第一个引导我系统地、合乎逻辑地、综合处理建筑问题。在我积极参加贝伦斯的重要工作任务中,在同他以及德意志制造同盟的主要成员的讨论中,我逐渐坚信这样一种看法:建筑中不能扼杀现代的建筑技术,建筑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形象。”格罗皮乌斯在第一次大战前,他的设计才能已经趋于成熟,他早期主要参与的重要建筑设计有两项:一是,1911年与阿道夫·迈尔合作设计的阿尔菲尔德的法古斯工厂。二是,为德国产业联盟在科伦举办展览而设计建造的展厅。当然,最让格罗皮乌斯声名远扬的还要算1919年受聘组建的“包豪斯”学校,并担任校长,格罗皮乌斯所创立的一种适合于现代工业化时代的设计教育新方法,后来成了一种国际性的规范。格罗皮乌斯的设计思想主要体现在由他撰写的《包豪斯宣言》和论著《全面建筑观》一书中。他明确地提出:我们处在一个生活大变动的时期,旧的社会在机器的冲击下破碎了,新的社会正在形成。在我们的设计工作中,重要的是不断发展,随着生活的变化而改变表现形式,决不应该片面地追求“风格特征”。
格罗皮乌斯在《包豪斯宣言》中说:“建筑师、雕刻家和画家们,我们都必须转向手工艺。
艺术并不是一种‘专门职业’。艺术家和手工艺人之间没有本质区别。艺术家是被捧高了的手工艺人,在灵感出现并超出他意愿控制的难得片刻,上帝的恩惠使他的作品变成了艺术的花朵。但是,手艺的娴熟对每一个艺术家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这正是富有创造力的想象源泉所在。”
“让我们建立起一个新的手工艺者行会,其中绝没有工艺家和艺术家之间妄自尊大的等级差别之屏障。让我们共同设计、建造一幢融建筑、雕刻和绘画于一体的未来新大厦。有朝一日这大厦将通过千百万工人的双手直耸云霄,成为新的信念的明晰象征。”
格罗皮乌斯还说道:“一切文化构想的产生和传播,绝不可能超过社会本身的发展速度。”
而密斯·凡·德罗与格罗皮乌斯不同的是几乎从未受过正规的建筑教育。密斯·凡·德罗出生在亚琛,密斯·凡·德罗所受的教育主要来自于当石匠的父亲。重要的是密斯·凡·德罗从父亲那里学会了对手工艺者的敬重。密斯·凡·德罗对20世纪现代主义设计运动最大的贡献在于,密斯·凡·德罗提炼了现代主义建筑中的“国际风格”的基本形式,把风格派,尤其是蒙德里安的观念,用建筑的语言表达出来。1930年密斯·凡·德罗接任“包豪斯”校长,1933年纳粹封闭“包豪斯”以后移居美国。1956年—1958年由他设计的纽约希格拉姆大厦堪称“国际风格”
的顶峰之作。密斯·凡·德罗所倡导的风格极为广泛,美国各地出现了大量的盒状玻璃建筑。所说这种简洁单调的风格受到后现代主义者们的非议,但它成了20世纪现代建筑设计中最具典型意义的风格。密斯·凡·德罗在家居设计上也颇有建树,特别是他所倡导的“少即是多”的原则,使他成为20世纪现代设计运动中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
很明显,“包豪斯”的最高目标是培养一群未来社会的建筑者,使他们一方面能够完全认清20世纪工业时代的潮流和需要,另一方面能具备充分能力去运用所有科学、技术、知识和美学的资源,而创造一个能够满足人类精神与物质双重需要的新环境。有理论家认为,“包豪斯”在调和“人”与“认为环境”的工作上所造成的丰硕贡献,以远超过整个19世纪的全部贡献,他在新设计教育上所奠定的基础,已经变为人类在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探索工业技术过程之中一座鲜明的里程碑。

更多推荐

设计,建筑,艺术,教育,工业,技术,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