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L集团跨国并购案例分析
在全球利率普遍偏低及企业现金宽裕等诸多因素的推动下,并购活动出现了继上世纪90 年代互联网鼎盛时期之后从未有过的高涨局面。全球2004 年以来的并购交易额已逾2.3 万亿美元。虽然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全球第一次大规模的并购潮始发时,中国企业只能远观,根本无法参与其中。但现在,随着中国经济的向好与对世界经济影响的进一步扩大,中国企业实力的不断增强,他们必然会选择走出国门,到海外去寻求更广阔的成长空间,战略性海外并购就成为中国企业最有效进入海外市场的手段。TCL这个中国本土品牌近年来,继收购德国施奈德公司以后,又先后与法国汤姆逊、阿尔卡特合资——实际上即收购汤姆逊的彩电业务、阿尔卡特的手机业务。
跨国并购又称为跨境并购或国际并购,是并购在概念外延上的拓展,是并购在空间上的跨越国界。跨国并购的基本涵义为:一国企业为了某种目的,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支付手段,把另一国企业的整个资产或足以行使经营控制权的股份买下来。跨国并购是国内企业并购的延伸,即跨越国界,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企业、市场和政府控制下的法律制度的并购。
TCL:全球化浪潮中新兴的中国力量。TCL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创立于1981年,是中国最大的、全球性规模经营的消费类电子企业集团之一,旗下拥有三家上市公司:TCL集团、TCL多媒体科技、TCL通讯科技。目前,TCL已形成多媒体、通讯、家电和泰科立部
品四大产业集团,以及房地产与投资业务群,物流与服务业务群。
2009年TCL全球营业收入442.95亿元人民币,5万多名员工遍
布亚洲、美洲、欧洲、大洋洲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有销售机构,销售旗下TCL、Thomson、RCA等品牌彩
电及TCL、Alcatel品牌手机。2009年TCL在全球各地销售超过1428万台彩电,1612万部手机。2009年TCL品牌价值达417.38亿元人民币(61.1亿美元),蝉联中国彩电业第一品牌。未来十年TCL 将继续构建融设计力、品质力、营销力及消费者洞察系统为一体的“三力一系统”,将TCL打造成中国最具创造力的品牌。
汤姆逊公司
汤姆逊是法国最大的国家企业集团,位居全球第四大的消费类
电子生产商。汤姆逊的业务范围集中在视讯产品系列和数码处理等
领域,是一家工业和科技并重的世界级集团,其产品及增值服务系
列构成了完整的视听产品价值。汤姆逊至少在三个领域,当之无愧
地扮演着世界第一的角色:为媒体和内容商提供产品和服务的供货商、数码译码器供货商、家用电话供货商。其中,在媒体内容的制
作与传输领域,汤姆逊占有整个欧洲解码设备60%~70%的市场份额,并垄断了好莱坞几乎所有主要的内容传输与后期制作设备及其服务。仅在2001年,汤姆逊为好莱坞提供的DVD光盘就有1.92亿张,《珍珠港》、《侏罗纪公园》都是他们提供的后期制作。汤姆逊生产
的数字电视机顶盒市场份额居全球第一,中国许多电视台的传输与
接入设备也来自汤姆逊。在欧美的DVD碟片软件市场,汤姆逊下
属的碟片公司更有市场份额高达85%的垄断性占有率。同时,汤姆逊还是重要的网络背投技术及设备提供商。
并购情况简介
2004年7月29日,TCL与法国汤姆逊共同出资4.7亿欧元,
其中TCL出资3.149亿欧元占67%的股份,Thomson出资1.551亿欧元持有另外33%的股份,合资组建的全球最大彩电企业TTE CORPORATION(简称TTE)在深圳隆重开业。
并购后,2004年7月31日TCL集团经营管理委员会扩大会议上,李东生公布了描绘TCL未来发展蓝图的“龙虎计划”:TCL旗下的多媒体电子、移动通讯终端产业要在3到5年的时间内进入世界前五强;家电、信息、电工、文化产业用3到5年的时间进入国内一流企业行列;2005年集团销售收入达到700亿元,2010年达到1500亿元,创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企业。
通过“龙虎计划”,可以看到TCL未来的美好愿景。然而,并
购背后却显出了资本隐患。当时的Thomson彩电业务一年亏损1.3
亿欧元。阿尔卡特的手机业务一年亏损0.8亿欧元,而2003年TCL 一年的净利润才约为0.57亿欧元。并购的前期是要用现金填补并购窟窿的,这就容易把资金链拉长,造成现金流风险。“造血”能力的不足,“输血”过量,便会引发资本黑洞——资金连断裂,导致企业“休克”或“死亡”。
基于原有数据分析,并购后,TCL并未掌握Thomson在欧洲的销售渠道,而把战略重心都放在了北美,TTE经过两年三次的重组,
以及和沃尔玛、百思买等大客户合作良好及北美市场CRT向平板过渡缓慢,TTE北美业务已经大大改善。当李东生稍有喘息,TTE欧洲在2005年却出现巨亏6000万欧元,和预期相差太大。
由于TTE欧洲的销售渠道是以销售CRT见长的欧洲业务模式。落后的产品不能及时适应市场的转变,
以及新产品研发上市缓慢,TTE欧洲的市场就成了“闭路”。而这时,TCL在国内所擅长的促
销战,因资金链吃紧及业务模式不同,在欧洲市场也就发挥不了什么作用。TTE欧洲的巨亏也就不足为奇了。
直到2005年7月,TCL以1亿港元接手Thomson在欧美400
多人的销售团队。本打算从生产、研发到销售整个环节都可以更有效的驾驭这个“巨无霸”企业。但是接手后,却发现文化不相容、供应链整合缓慢,研发落后、新品上市缓慢、产品售价没有竞争力,到最后不得不对TTE欧洲进行业务重组。
欧美市场是一个成熟而又高端的大容量市场,任何一家中国的电子企业都梦寐以求的进入来分一杯羹。可在欧美市场也形成了垄断格局,接受一个新品牌也是难上加难。更何况,欧美市场还对中国企业还设置了重重壁垒。所以,选择跨国并购,TCL并购Thomson,进入欧美市场,无疑是一个最快捷的方式。
前Thomson高管出身的原TTE总裁AlArras曾说,过去Thomson电视机业务出现亏损,是因为缺乏投资和于不同市场维持两个品牌是有难度。而现在,这些问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TCL多媒体主要运营了三个品牌,北美——RCA;欧洲——Thomson;新
兴市场——TCL。TCL这种多品牌运营,不仅会加大资金的投入,
更加大了管理的难度。譬如在欧洲运作一个品牌,仅仅印刷一套新
产品的宣传手册,就需要采用十几种语言版本。
2002年TCL花费820万欧元收购的德国破产彩电厂商施奈德(Schneider),到2006年4月处置完毕,将其德国工厂搬到波兰。此后,TTE欧洲在欧洲以Thomson品牌为主打,旗下施奈德等二线品牌不再出现。TTE也仅在欧洲保留一个波兰工厂。而在国内,面对
外资品牌一边在高端大尺寸上打品牌战,一边又利用在面板的采购
优势及委托加工的方式,在低端中小尺寸打价格战。国产品牌的低
成本制造优势带来的低价格竞争优势已经荡然无存了。
2005年,因TCL集团成立24年来首次亏损,还有李东生因承
诺的18个月扭亏首次失信,整合不力带来的内忧外患让他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他甚至收到了员工直言不讳的批评邮件,反映了
所谓的新TCL企业文化:“领导贵族化、员工民工化、管理权术化、用人帮派化、老大神仙化、下面诸侯化、加班义务化、前途愿景化。”跨国并购像一根导火索,让TCL的主要问题短时间集中暴露出来。
TCL对Thomson整合的不力,主要体现在,高估了Thomson的
专利技术,还有就是忽视了专利技术也是有生命周期的,过时的技
术所支持的产品终会被市场淘汰;还有在供应链管理上,也因技术
落后,产品研法缓慢,新品上市缓慢,售价没有竞争力,更因为缺
少国际化的运营人才而雪上加霜。这一切最终归结到对跨国并购的

更多推荐

并购,企业,市场,欧洲,中国,产品,集团,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