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健⾝房,当代“跑路”之王:不同的捞⾦套路,相同的倒闭结局
作者 | 朱末
来源 | 快⼑财经(kuaidaocaijing)
⼀⾯是井喷的健⾝需求,⼀⾯是健⾝房崩坏的⼝碑,⽭盾之下,能否盈利成为健⾝房良性运营的关键。
三⽉不减肥,四⽉徒伤悲。
转眼间,⼜到了清凉(露⾁)的季节。⾛在⼤街上,总会遇到殷勤发名⽚的健⾝房推销员,在他们⽬光如炬、见缝插针,枪林弹⾬式的洗脑下,难免⽣出下⼀秒就可以练就魔⿁⾝材,⾛上⼈⽣巅峰的错觉。
犹豫之际,“定⾦100元抵1000元”“前100名买⼀年送⼀年”等极具诱惑⼒的低价套餐适时出击,瞬间让⼈没了后顾之忧,乖乖缴械投降、交钱办卡。
然⽽,看似皆⼤欢喜的交易背后,很快就被现实狠狠甩了⽿光。有⼈买了⼏万块的私教课,不仅没达到预期的效果,反⽽受伤进了医院;有⼈还没等到开业的那天,就被拉到了跑路维权群;有⼈在⼀年间经历了三次易主转卡,提出退费却被对⽅⽆情拉⿊。
不得不说,⽆论是为了塑形、塑⾝,还是为了减脂、增肌,健⾝的概念,确实已经渗透进了⽇常⽣活。早在2020年年底,我国经常参与锻炼的⼈⼝已达4.35亿⼈,且数字还在持续上升中。
另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统计,⽬前中国线下健⾝场馆总量为9.79万家,从业⼈员约300万⼈左右,到2022年市场规模将超过2000亿元。
与蓬勃发展的产业相对的,却是健⾝房的频频“爆雷”。根据三体云动数据中⼼统计,2020年中国主流城市健⾝俱乐部的倒闭率为16.15%,健⾝⼯作室倒闭率为21.55%。
⽽在中国消费者协会近年来公布的受理投诉情况中,健⾝⾏业始终“稳定”地处于前三名。可以说,健⾝房的塌房之多,甚⾄⾼过娱乐圈。
“没被健⾝房坑过的⼈⽣,堪⽐彩票中了五百万”。当⿊⾊幽默照进现实,却⽆⼈能够笑得出来。
PART.01
健⾝房的套路,⼀环接着⼀环
办卡⼀时爽,后期⽕葬场。
当前,市⾯上⼏乎所有的健⾝房,普遍采取预售付费制。往往才刚刚选好地址,经营⼿续还没办下来,就着⼿⼤规模吸纳会员,美名其⽈为“早鸟价”。
⾥⾯所做的⽂章,可以⽤“⼤开眼界”来形容。夸⼤宣传是常见的伎俩,⾯积1000平⽅⽶说成3000平⽅⽶,泳池动不动就是半标,但实际能兑现的少之⼜少。
总之,就是⽤各种图⽚、⽂字,将即将开业的健⾝俱乐部包装得⽆⽐⾼⼤上,⽬的就是为了推⾼消费者的⼼理预期,好为接下来的低价埋下伏笔。
如此⾼端的健⾝房,报价却低到⽆法想象,以为怎么也要4000元每年,结果只要1800元,消费者难免感觉得了⼤便宜。
健⾝房默认的“潜规则”是,办会员卡时,周期越长,⽉均价格就越低。⽐如半年期的卡⽐三个⽉的划算,⼀年卡⼜⽐半
健⾝房默认的“潜规则”是,办会员卡时,周期越长,⽉均价格就越低。⽐如半年期的卡⽐三个⽉的划算,⼀年卡⼜⽐半年卡要划算,消费者稍不注意,就会被绕进去,落⼊商家事先挖好的陷阱⾥。
开卡只是前戏之⼀,真正的⼤戏还远未上演。之后,教练会语重⼼长地告诉消费者,会员卡⾥包含⼀次⾝体健康测试,⽬的在于了解⾝体素质,针对性地安排教练。
然⽽,只要来到健⾝房进⾏体测,⽆论⾃认平时体魄多么优秀,“⼼细”的教练总能揪出问题:耐⼒⽋佳、肌⾁过紧、圆肩驼背,⽬的就是为了引向私教课。
▲就是这种体测仪
这时,教练就会顺⽔推⾈地制定健⾝规划,边写边故作⾼深的进⾏讲解,健⾝⼩⽩往往会被⼀堆专业名词搞得云⾥雾⾥,只能点头认同。
铺垫到位,教练开始报价。制定的计划⼀般会分为三个阶段:适应期、强化期、巩固期,这些阶段算下来,少说也有40节课,按照300-600元/课的平均价,⾄少万元打底。
拉锯战中,消费者的精⼒消磨殆尽,⼤脑开始缺氧,各种拒绝理由都会被驳回:“因为你真的需要,你看你都弱成什么样⼦了?”“⼊会不买私教的⼩⽩是很难坚持的,到时卡就⽩办了”“投资⾝体才是最重要的,也是回报最⼤的。”
为引导会员买课,有些教练还会进⾏⽆下限的承诺,例如买三⼗节课,保⼀个⽉增10⽄肌⾁;跟着练⼀个⽉,能减20⽄。
但长肌⾁或者减脂是件⾼难度且耗时的事情,当然也不排除真有那种⽤过度节⾷和⼤量有氧在短时内体重⼤幅下降的教练,实现的前提,却是⽤⾝体健康作代价换来的。
CCTV曾报道过这样⼀个案例,北京的张先⽣在上了⼏次私教课后,因全⾝疼痛难忍,被医院诊断为急性肾衰竭,诱因正是因为不恰当的锻炼导致横纹肌溶解,肌⾁坏死物质堵塞住了肾组织,若不是及时就医,将会危及⽣命。
▲诊断报告
事实上,健⾝房私教的上岗资质并没有统⼀的标准。私教的准⼊门槛极低,只要⾝材不过分离谱,临时培训个三五天,再花个⼏百元,就能拿到健⾝房所属品牌认证的教练证书。
有些机构还会搬出唬⼈的“洋⽂凭”,证书乍⼀看全是英⽂内容,各种名头也极有重量,但其中的专业性和权威性可想⽽知。
草蛇灰线,伏脉千⾥。为了顺利完成圈钱⼤计,蓄谋已久的健⾝房,玩的就是防不胜防的庞⽒游戏。
PART.02
频频跑路背后,⼤雷早已埋下
⼀家健⾝房开门,风光热闹的背后,是吓⼈的负债。
别看健⾝房未开业之初,就能获得⼤量现⾦流,但这些收⼊,绝⼤部分都是未完成的劳动以及未被兑现的服务。今后的⼀年甚⾄数年,健⾝房都要持续为这些会员服务,相当于寅吃卯粮,提前透⽀。
这样的链条本⾝是极脆弱的。试想,⽔电费、设备维护、场地租⾦、⼈员⼯资,这些不菲的⽀出,像流⽔⼀样24⼩时不停歇,⼀旦会员购课、办卡、续卡的速度,没有跟上健⾝房的滚动速度,资⾦链随时会有断裂的风险。
再来粗略估算下健⾝房的固定成本,假设⼀家健⾝房的⾯积⼤约是800—1000平⽅⽶,开在客源充⾜、交通相对便利的⼀线城市,⽉租⾦⼤概在10元万元左右,这还不包括物业费。
⼀线城市,⽉租⾦⼤概在10元万元左右,这还不包括物业费。
店⾯前期装修以及购置器械设备也是⼤头,⼀台跑步机上万块那是见怪不怪,这些⾁眼可见的宣传资本,花销⾄少200万元。按照三年回本周期,平摊到每个⽉就是5万元。
再加上3到4个巡场教练,2到3个⾏政管理,若⼲团课教练,⼯资每⽉预计需要花费5万元到6万元。综合下来,健⾝房每⽉的花费最少⼆⼗⼏万元。
按照市场上的平均价格(⽉卡200-500元,季卡400-1300元,年卡3000-4000元),⽉⽉⾄少需要拉到两三百⼈头,才能勉强填平花销(还没有盈利),但⼀家健⾝房的辐射范围只有⽅圆⼏⾥,这个数
字谈何容易。
要知道,运动本就是反⼈性的,和强迫⾃律的健⾝⽐起来,当然是躺平更符合⼈性。所以,短暂的激情期过后,⼤部分⼈对于续卡和购课的意愿只会越来越低。
据相关数据统计,来健⾝的⼈,90%都是零基础,其中六成的消费者只能坚持⼏个⽉,最短的仅有⼀周。
再者,健⾝房办出去的卡,早已远远超出了健⾝房的负荷,⾼峰时期⼈满为患,拥挤不堪,顾客体验极差。
当活⽔来源彻底断了以后,健⾝房就会进⼊最后的疯狂。通常操作是瞅准某长假,在半个⽉前抓紧宣传让利新政策,以低到令⼈咋⾆的价格刺激消费。
甚⾄在倒闭前夜,健⾝房的⼤门早已悄悄上了锁,但销售们依旧在朋友圈争分夺秒、声嘶⼒竭的推销着“空前钜惠”的年卡。
等到长假到来,健⾝房先以内部整改为由暂停营业,随后在某天毫⽆征兆地张贴破产通知、⼈去楼空,只留下个基本打不通的电话号码,作为指定沟通渠道。
这样的案例在全国范围内⼤量上演。2019年5⽉,⽯家庄“迈峰健⾝”突然跑路,会员的私⼈物品都没来得及拿出来,⽽出事前⼏天,不少会员才刚刚进⾏了消费,被打了个措⼿不及。
全国拥有160家门店的⽼牌健⾝房“浩沙健⾝”,同样毫⽆底线。关门前⼣,北京分店的会员们发现,健⾝房开始⽆故取消团操课,经常性断⽔断电。发展到后来,泳池因⽆⼈维护,散发出难以忍受的扑⿐恶臭。
尽管经营每况愈下,浩沙不但不收敛,反⽽变本加厉地推出五年、⼗年卡,吸引更多不明就⾥的消费者上套,等到纸包不住⽕的那天,创始⼈已逃之夭夭。
⽆独有偶,2021年10⽉,汕尾市城区某商业中⼼健⾝房⼀夜蒸发,上千名会员的健⾝卡及私教课⽆法消费,涉案⾦额达400余万元。讽刺的是,这家健⾝房连⾃⼰⼈都不放过,还有三⼗⼏万的员⼯⼯资尚未结清。
经历了过⼭车式的⼤起⼤落,被坑得团团转的消费者不得不⾛上维权之路。然⽽,就是这条仅剩的退路,也被健⾝房堵死了。
PART.03
合法闭店⿊产链,闹剧⼏时休
因为出事频繁,健⾝⾏业⼜催⽣出了⼀门隐秘的⿊⾊产业链——“合法闭店”,包从策划到执⾏⼀条龙服务,只需花费⼏万元,就能让健⾝房全⾝⽽退。
流程⼤致分为“三步⾛”。第⼀步,先在午夜时分协助健⾝房拆卸设备,整个搬运过程可以做到安安静静,不惊动任何⼈,2⼩时内就能全部拉⾛。
第⼆步则是进⾏洗⽩⾏动,即和健⾝房假意签订转让合同、变更法⼈,团队接⼿健⾝房后,会继续经营半个⽉左右,以调解⽅案来拖延时间。
这样做既可以规避法律风险,同时⼜能稳住健⾝房会员,让⼤家以为只是因为经营不善⽽换了⽼板,即使会员“集体维权”,也能应付⾃如。
第三步则是善后⼯作。为了不被警⽅⽴案追究,则会派出律师去处理闭店的⼯作,将这种闭店⾏为定义为属于民事责任范畴的合同纠纷,⽽⾮诈骗。想要维权的消费者们,只能⼲吃哑巴亏,有苦说不出。
反观⾦蝉脱壳的健⾝房⽼板们,并不会就此罢⼿。低调⼀段时间后,很快就会在另⼀个城市,以同样的⼿笔,开起下⼀家健⾝房,继续发家之路。
⼀⾯是井喷的健⾝需求,⼀⾯是健⾝房崩坏的⼝碑,⽭盾之下,能否盈利成为健⾝房良性运营的关键。
近年来,以精品团课、单次消费为主的新型健⾝房正在崛起,规模趋向于300平⽶以内,⽇常维护⼈员控制在4⼈以内。通过⼩型化来控制成本的同时,还在以改⾰服务与内容来增加⽤户黏性,提⾼获客能⼒。
对于消费者来说,也⼤⼤降低了决策成本,减⼩了付费压⼒,即便是学⽣群体也能轻松负担,⽬标⼈群更为⼴泛。
但这中间,隔着浩⼤的⽤户重塑培养过程,仍要⾯临各种考验,未来究竟会否真正改变经营模式,形成新的健⾝风尚,还需要时间验证。
正本还需清源,为防⽌商家恶意捐款跑路,社会层⾯的监督⼒量也在积极⾏动。⽬前,北京、上海、杭州等地都已出
台“预售资⾦存管制度”,同时强调,消费者⾃购卡之⽇起7⽇内未兑付商品或者服务的,有权要求发卡单位退卡。只要执⾏到位,不仅能够切实保护消费者的利益,也能从根上改变整体环境。
不过,还是希望诸位永远不要⽤上这“七天冷静期”。
更多推荐
消费者,教练,会员,服务,经营,消费,设备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