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没有“僵尸会员”,健身房生意才会好
作者:李文卉 刘芷玄
来源:《支点》2016年第08期
作者:李文卉 刘芷玄
来源:《支点》2016年第08期
与传统健身房不同,“轻资产”运行,不仅是思迈威的运作模式,也是它打开其他业务的跳板。
职业田径运动员、证券公司员工、专业健身教练……“90后”李晨的职业生涯一点儿也不“90后”。现在,李晨的主要身份是武汉思迈威体育运动管理公司(以下简称“思迈威”)的创始人兼CEO。
作为首届武汉马拉松唯一合作的运动健康类品牌,思迈威共投入130名健身教练,服务了9000多名参跑者,协助他们在比赛前后的热身、拉伸和按摩放松等。参加武汉马拉松的2万名选手,几乎没有人因为比赛而出现严重的身体不适,这与思迈威的专业服务不无关系。
2010年,李晨在武汉弘毅大酒店创办了第一家思迈威健身俱乐部,定位为“一对一”的私人教练健身。3年后,思迈威在楚天粤海大酒店的第一家分店开业。又一个3年过去了,到目
前为止,思迈威已在武汉开设了13家分店,业务涵盖健身会所、健身培训、户外拓展、事业单位健身房改造和教练服务等方面。按计划,今年底前,思迈威在武汉市内的门店将达到30家,北京、上海、广州的分店也将开门营业。
“私教健身只是一个切入口,我们要在体育大健康行业做更多的事,做成以互联网为依托的产业闭环。”李晨对《支点》记者说。
破解健身房“僵尸会员”魔咒
李晨创业,要追溯到6年前。
在创办思迈威之前,专业运动员出身的李晨,曾在北京一家高档健身中心做健身教练,对健身行业比较了解。
李晨注意到,2010年前后,“一对一”的私教模式开始在北京慢慢流行起来,但在武汉普遍还是简单的会员年卡或次卡模式——相当于消费者花一定费用,租用健身房的场地和设备。
这种模式的问题在于,养成健身习惯的人并不多,有相当数量的会员因缺乏监督和专业指导,疏于锻炼,要么慢慢成了“僵尸会员”,要么还会因为运动而造成身体不同程度的损伤,适得其反。于是,李晨认为武汉的健身模式有很大改进空间。
更多推荐
健身,武汉,教练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