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影丨《神之山岭》中,有哪些不错的攀登细节?
《神之山岭》这部电影,改编自日本著名漫画家谷口治郎和作家梦枕貘的漫画系列,去年 7 月由法国导演帕特里克·英博特改编搬上荧幕。
我一直听闻这部作品,直到最近才看完了全片。我电影看的不多,也不会写什么正经的影评,但是这不妨碍我从另外一个角度去欣赏这部动漫电影,就是聊一聊片子中的攀登细节。
这个片子的制作组下了相当的功夫,对于影片中出现的山峰、线路、攀登历史等信息的还原很到位。更关键的是登山中技术操作的细节也能很好的呈现出来,非常值得攀登爱好者去看看。
那么接下来就请跟随攀登者的视角,带你去解读这部影片的攀登元素。
马洛里
电影的一条重要主线围绕英国登山家乔治·马洛里展开。马洛里作为人类早期探索珠峰的先驱,早在 1924 年马洛里就在中国西藏的北坡对珠峰开展了攀登活动(其实这点是影片的小 BUG,在尼泊尔的羽生怎么发现的西藏的尸体呢?)
然而那一年的探险却是以死亡告终的,马洛里和搭档欧文双双殒命,关于他们是否成功登顶也是登山历史上的悬案。
直到 1999 年,马洛里的尸体才由美国探险家 Conrad Anker 于珠峰北坡发现,这也是本片的故事原型
和影片不同的,Conrad 并没有发现马洛里的相机,没有登顶照片证明,马洛里到底有没有登顶其实一直存在巨大争议。Conrad 作为世界顶级的登山家,也是大家熟知的金国威 Jimmy Chin 的黄金搭档,电影《梅鲁峰》讲述的就是他们攀登喜马拉雅绝壁的故事。
但是作为顶级攀登者,Conrad 真正出名不是因为其攀登成就,而是因为发现了马洛里的尸体。
关于 Conrad 和更多关于马洛里的故事,可以去找找纪录片《最狂野的梦》。
“恶魔墙”
影片的实际男主羽生,年轻时冬季首登了“恶魔墙”。在影片对这次攀登的描述中,攀登技术的展示可圈可点
1、“恶魔墙”的难点在登顶前的冰壁,所以我们先来聊一聊攀冰。在实际结组攀冰的过程中,攀登者和保护员不应该站在一条直线上,这是防止先锋踢冰打镐触动的落冰,砸伤保护员。影片这里两个人明显错开了,这个细节很到位
2、现代攀冰技术中关于冰镐的使用,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需要让小指靠在冰镐把手下方指托上承重,减少长时间紧握冰镐造成的小臂酸胀。但是在影片呈现的这个年代,镐身弯曲的技术冰镐还没有普及,所以影片中的登山家很聪明的用扁带挂在镐头做成了承重腕带,这个功能完全能取代现代冰镐的指托。
甚至在电影《梅鲁峰》中,Conrad 和 Jimmy 攀登时还会采用类似的操作。
3、攀冰技术中最重要的“前齿入冰”技术,影片也有细节展示。
但是真正的攀登,尤其是攀冰过程中其实你不需要踢进去这么多,只需要冰爪前齿带着一点就好了。攀冰的初学者很大的精力要用在建立对前齿的信心上。这种大脚趾都整个踢进去的情况,基本都是登山时候踢穿了冰壁表面的硬雪。
4、关于保护站的细节处理
这张截图很明显能看出主角队伍是用冰锥建立了一个两点保护站,最让我感到惊讶的是保护站的主挂点,居然真的做了一个绳结。
冰壁天然没有岩壁稳固,冰锥的强度也远远比不上岩壁上打的膨胀螺栓。为了防止某一个保护点脱落时,冲击距离过大影响剩下的保护点强度,攀冰的保护站下方主挂点会打一个绳结而不是攀岩的Magic X,影片中我看不太清用的到底是什么绳结,有点像双套。但是不管怎么样,制作组能注意这个细节,可见是真的下了功夫了。
影片中攀登的镜头,攀登者身上挂着的装备都很少,可能是考虑对于一般观众,这样的表述已经足够了,再去画上那么一堆零零碎碎的铁器不太有必要。
当然也可以认为,这段攀冰看上去少说得有 WI5,高手在攀爬高难度线路时为了轻量化而尽量少带了装备。
大岩壁
影片中的第三幕,羽生和文太郎的结组攀爬“风墙”大岩壁,文太郎滑坠后无法自救,只能割断绳索坠亡。
抛开悲情的结尾不谈,这一段对于攀岩技术的展现很到位。
影片中的攀登,攀爬者还在使用敲入式的岩钉做保护。这种岩钉最早可以追溯到 19 世纪末的阿尔卑斯地区,早期的岩钉有一个大的金属环,充当铁索功能(那时主锁等工具还未出现),那时候的攀登者也没有安全带,而是将麻绳系在腰间,遇到岩钉都需要解开绳子穿过金属环,然后继续攀登。
21年2月巴郎山套羊峰,装备里面只有一颗岩钉
真正革命性的装备出现要到 20 世纪 70 年代末,优胜美地的攀岩者发明了机械塞(friends)这种高效的岩石保护装备,等到机械塞真正普及要到 80 年代。影片中的攀登大致发生在 70 年代左右,那个年代的攀登者,确实只有使用岩钉做保护
我这里截取的这一帧画面,可以看到羽生这个保护站做的相当不错,独立、备份、均衡三原则一点毛病没有,角度和受力方向也很靠谱(反正比我做的好)。
影片中的保护器是八字环,现在用的人不多了,登山者更常用的是管状保护器例如 ATC,ATC 的性能可以说是全面超越了八字环,关键还带自锁功能,操作上安全又方便。所以你
登山时候带向导模式的 ATC 是保护器的首选
另外一个值得现实的攀登者学习的是,你到了保护站之后真的可以先挂上一把快挂,不然你在先锋下一段的时候真的可能忘了这个动作,这样很容易出现冲坠系数达到 2 的冲坠
曾山校长在攀登保护站
影片中这里翻屋檐用了器械攀登的技术,用敲入的岩钉作为称重的支点,用绳梯作为过度,器械攀登国内能玩的 6 的其实没几个,我也是一直半解。
文太郎在随后的攀登中不慎滑坠,在他靠自己的努力还是无法回到岩壁上后,羽生提出用普鲁士抓结应急上升。
普鲁士抓结是一种常见的抓结,他打法简单,锁死的能力也比常规的法式抓结强。在没有上升器的时候,作为替代用来应急上升是登山者的常规操作。
对于一部影视作品来说,制作组还能了解到这个,真的是一个不小的亮点,也体现了对于专业技术的尊重。
但是接下来的救援操作,感觉羽生若是能做一个1/3系统而不是徒手硬拉,会让影片专业度更上一层楼。
山地的救援从来不是容易的事情,尤其是在险要的峭壁上,要是登山者失去行动能力更是难上加难。所以这也是一个经典的道德难题,当你身处险境的时候,要不要抛弃同伴求生。在你身处不痛不痒的环境时,你自然可以说理性的选择是割断绳子独自求生,不然两个人一起死。但是当你真的身处这种环境,无论做什么决定都会非常艰难
更多推荐
攀登,保护,影片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