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幼儿良好生活习惯养成教育研究
摘要:小班是幼儿接触集体生活的第一个阶段,也是对幼儿各种习惯进行培育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小班教育的主要内容。但是,对于小班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成长的过程,需要教师从每一件小事上着手,引导幼儿。基于此,文章之中对小班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方法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小班幼儿;生活习惯;养成教育
小班的孩子刚刚离开家庭,迈向集体生活,开始接触常规性教育。养成良好生活习惯便是对幼儿进行培育的第一步,对幼儿今后的发展存在着深刻的影响。小班时期对幼儿生活习惯的培养,主要是使得幼儿具备基本的自理能力。然而,此时幼儿对规范和要求的认识处于一种模糊状态,且行为会随着兴趣改变,存在随意性、不稳定性的特点。所以,这就需要教师依据幼儿的特点,进行合理的指导、诱导,以此来使得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得以形成。
一、确立培养目标
在小班教育方面,生活习惯是培育的主要内容,此时教师主要是帮助幼儿形成基本的自理能
力,能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所以,生活习惯养成目标确定上,需要从幼儿生活着手。如饮食习惯目标:饭前洗手,不做剧烈运动;按时吃饭,不用手抓饭,使用餐具;不挑食、不偏食,安静吃饭,不说话,不暴饮暴食,饭后漱口等。衣着习惯:衣着整洁、朴素、便于活动,结合气温变化、活动量大小适当增减衣物,能够在成人的引导下,自己完成脱衣服和穿衣服的行为。睡眠习惯:早睡早起,睡前不做剧烈运动。卫生习惯:学会正确的洗手、洗脸方法,不随地大小便,不乱画,不乱丢垃圾等。器官保护卫生习惯:学会正确看书姿势,看电视不超过1个小时;不高声大喊;遇到噪音捂住耳朵;饭后漱口,早晚刷牙。
二、创设良好环境
幼儿园是离开家庭,接触社会的重要场所,更是实现幼儿各种关系发展的重要场所。所以,在幼儿各项习惯的培育上,则需要以良好环境为其提供支撑。一是创设良好的园所环境,依据四季变化来设计环境,使得幼儿在潜移默化中了解一年四季的不同特征,保持幼儿的新鲜感,还不会使得幼儿出现疲劳的情况。同时,可以将小班孩子聚集在同一楼层,有针对性的对环境进行设计。其次,创设良好的室内活动环境。因为儿童学习属于一种主动性活动,教师要做的是以创设学习环境的方式,借助多种方式调动幼儿的脑子思考、主
动操作,发挥环境的熏陶效果,使得幼儿各种能力得以发展。对于幼儿来说,有趣的活动环境,可以刺激其主动参与其中,保持良好的探究意识,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得对世界的认知,实现良好生活习惯的培育。
三、激起幼儿兴趣
兴趣是优秀的向导,在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方面,必然少不了对幼儿兴趣的激发。小班的幼儿内心是比较单纯的,对任何事物都充满着好奇,教师就可以借助这一心理特点,对幼儿的兴趣进行激发,使得幼儿在一日活动中主动参与,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比如,在班级中,为了使得幼儿认清自己的杯子、毛巾,教室可以组织“找朋友”这一游戏活动,制作毛巾、杯子记号相同的卡通图片,以此来诱发幼儿的兴趣和好奇心。接下来,对幼儿分组,幼儿选择喜欢的卡通图片,并依据图片上的记号,在毛巾架、口杯架寻找相同的物品。在此活动中,幼儿会积极主动参与到其中,寻找自己的毛巾、杯子等物品,课堂氛围十分的活跃,且能够使得幼儿形成良好生活习惯。
四、成人直接影响
小班的幼儿年龄上偏小,一味地说教并不会起到什么效果。而小班幼儿模仿能力惊人,可塑性强,成人是其主要的模仿对象。这就意味着成人的一举一动均会成为幼儿模仿的对象,对幼儿产生深刻的影响。所以,在小班幼儿生活习惯培养上,教师要发挥这种模仿能力的优势,为幼儿做出正确的行为举止,起到示范的效果,便可以获取“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以幼儿生活的小事为例,随手关水龙头、随手关灯等,成人平时要注意这些细节,为幼儿做出良好的榜样,这样幼儿也会模仿成人的模样,注意到关水龙头、关灯的细节,逐渐地形成一种习惯。通过成人对幼儿产生直接的影响,比直接向幼儿说明节约用水、节约用电更为有用,且这种影响更为持久。
五、建立规则意识
针对小班幼儿教育上,为了辅助幼儿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教师可以通过“暗示”的方式引导幼儿了解规则。在平时一日活动中,教师可以用标记、符号等,巧妙地将抽象的规则进行直观化、操作化处理,并将这些内容展现在幼儿活动最为频繁的场所,以此来达到暗示和引导的效果,促使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比如,在一日生活的盥洗环节,教师发现有的孩子不会控制水流,玩水,弄湿衣服和地面,没有掌握正确的洗手方法。所以,教师
可以在卫生间的水龙头上设置彩线,在地面上贴上圆点,在抬头可见之处贴上生动形象的分解示意图等,这样就可以使得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掌握“湿、搓、冲、捧、甩、擦”的正确洗手方法。
六、创设奖励机制
目前,对于幼儿生活习惯的养成上,必然少不了激励机制的刺激。对于小班的幼儿来说,比较常见的奖励有小红花、小五星、小贴纸等,幼儿刚开始是非常感兴趣的,但是时间久了,幼儿就会感到无趣。作为教师必须改变此种奖励机制,选择贴切幼儿年龄特点的奖励方式和奖品,这样可以更好的触动幼儿的心理,激励幼儿。如奖励小零食、小玩具、布娃娃、甜甜的拥抱等。且教师需要定期更新奖励机制,保持幼儿的新鲜感,从而发挥奖励机制的促进和约束价值。同时,通过奖励的不断更新,可以更好的调动幼儿参与的积极性,幼儿还非常的喜欢,能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爱。所以,在一日活动的奖励方面,教师要灵活调整奖励机制,保持奖励的趣味性,使得幼儿主动朝着良好生活习惯养成努力。
结束语
总而言之,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并不是短期就可以达成的目标,而是要在幼儿生活与成长的过程中养成和巩固。小班幼儿年龄偏小,生活习惯的养成,对幼儿今后的发展都有着深刻的影响。因此,作为幼儿教师需要不断的进行实践探索,围绕着幼儿的在园生活、在家生活等着手,逐步引导,使得幼儿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获得潜移默化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韩晓霞.如何在一日活动中渗透小班幼儿良好生活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J].学周刊,2020(29):179-180.
[2]阳慧娟.幼儿良好生活习惯与生活能力的养成教育[J].新课程(综合版),2019(11):154.
[3]慕姜玲.浅析小班幼儿良好生活习惯养成教育[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16(03):210.

更多推荐

幼儿,生活习惯,小班,教师,使得,奖励,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