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双减”背景的低段趣味识字教学策略
摘要:一年级的学生刚入小学,对于校园的一切都充满好奇,同时天性好动,且有意注意力持续时间短。规范学生学习习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成为了小学低段教学的核心任务。“双减”政策引导教育在给学生和家长松绑的同时,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如何研析这一新课题也成为了教师成长的必经之路。结合教学实践,运用多种识字方法,可以有效提高低段学生语文学习效率。
关键词:双减 低段 趣味 识字教学 策略
低段学生的学习时间持久短,无意注意占据很大一部分时间,为调动他们课堂主动参与积极性,趣味性就成为教学的突破点。
一、规范习惯,感受魅力
(一)培养正确的学习习惯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关于一年级学习习惯明确要求,初步养成正确的读书姿势、写字姿势
和握笔方法[1]。一年级的孩子由于年龄小,好动又好说,对于同一姿势很难保持,因此开学的第一个月,每次上课之前,都会播放一段听课认真、坐姿端正、举手发言的小视频,然后出示对应的儿歌“小学生,上课了,小耳朵,竖起来,小眼睛,看老师,专心听,认真想,回答问题先举手,尊重他人有礼貌”“小腿并拢,腰板挺直,眼看前面,手放桌面”等,学生也跟着视频大声读。然后教师顺势提醒其上课坐姿、倾听、答问的好习惯。这些小视频的反复播放,对于刚进一年级孩子养成认真倾听、正确读写的好习惯有着提醒和监督作用。
(二)感受汉字的神奇魅力
汉字博大精深,蕴含丰富的内涵,可以说每一个汉字都有着鲜活的生命力,一撇一捺,一点一画都是一个个生动的故事。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部分汉字是仿照事物的形状演变而来,如教学一年级上册识字一第4课《日月水火》时,我从学校的信息化助读资源中找到相关资源。教学中,我从甲骨文图片入手,让学生猜测这是什么字,当学生通过观察识别出后,我再提问“你们是怎么认出的?”然后孩子们就开始讲述他们观察到太阳、月亮等的样子。得到我的表扬后,孩子们的激情一下子被点燃。接下来我将这些字从甲骨文——
金文——小篆——隶书——楷书的演变过程逐一展示给他们看,并配以适当的解说“甲骨文和金文中的‘日’外边圆圆的一圈是太阳的边缘,里边一个小点是太阳的光芒;后来为了书写方便,外边的圆圈成了方形,里面的一点变成了一横”……这堂课学生既认识了 “日、月、水、火”等生字,又懂得了汉字是逐渐演变形成的。
从字形结构到笔画分布用动画的短视频作了简介,孩子们直观感知到了汉字由画到字的变化,由繁复到简约的变化,认识到汉字的演变经历了漫长的过程,这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二、激发兴趣,乐于识字
低年级孩子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短,如果只是单调重复、机械呆板地认读生字,学起来肯定枯燥乏味。这样的结果就是老师教得身心俱疲,学生今天学了明天就忘。低段识字教学要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将单一的图片和文字信息变成音视频结合方式呈现,更直观、形象,更符合小孩子学习的习惯,更易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突破学习重难点,把无声、抽象、难懂的生字词学习变得生动而立体,紧紧吸引孩子的眼球,启迪他们的思维火花。
例如《雪地里的小画家》一文教学,孩子们虽然对竹叶、梅花、枫叶、月牙这些物体有所感知,但对动物脚印与上述图像之间的联系却是脱节的。形象的画面展示和美妙的音乐可以充分地展示小动物们分别在雪地上留下的清晰 “脚印”,孩子们观看后,教师再引导朗读课文,自然而然地突破了难点。利用互联网搜索关于青蛙、蛇、龟、熊等动物的冬眠知识,通过视频展示,让孩子们兴致勃勃地观看,理解了动物为何会冬眠。这样的学习,在语文教学中融入科学小常识“小鸡、小狗、小鸭、小马这几种动物脚趾是不同的,像青蛙、蛇、龟、熊这样的动物具有冬眠的习性”,从而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亲近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三、变换形式,玩中识字
《课程标准》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穿整个义务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同时明确要求通过识字与写字的实践,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一二年级的识字量是1600个左右,写字量是800个左右。”[2]这对于低年段的孩子来说势必是一次巨大的挑战。他们的年龄、身心、思维的特点,基于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不长的情况,教师需要选择孩子们易于接受的游戏、儿歌、动画等方法,帮助孩子理解记忆字形、字音、字义,克服孩子们识字时的畏难情绪。
(一)游戏识字
利用课件创设多种认读场景,融合声音、图画、视频来营造出孩子们喜欢的氛围,调动他们在视听觉上的感官,有效提高学习注意力。
儿童的天性是喜欢玩乐,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一特点,利生字词课件,创设多种学习场景:开火车、摘果子、闯关、过河等,让孩子们在愉快的玩乐氛围中主动识字,既调动其积极参与性,又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使得识字的兴趣越来越浓。
(二)儿歌识字
一年级上册的语文教学,孩子们既要学习汉语拼音,又要会书写100个生字,还要认读300个生字。这对刚入小学的孩子们来说,挑战指数绝对不低。为了突破识字难关,让课堂教学有趣、高效,教师需要根据小孩子喜欢儿歌的特点,编出朗朗上口的顺口溜。例如学习“住”的儿歌“三加一竖就是王,王上一点就是主,主字加人住一住”;学习 “舌”的儿歌“一横一竖是个十,歪戴帽子变成千,大口一张吐出舌”。
当孩子们认得一些简单的汉字后,再学习复杂的合体字时,教师便可以逐步放手让孩子自
己编儿歌,如上下结构的“霜”字,他们就能自创儿歌“上面雨,下面相,合在一起就是霜”。
一年级的语文课堂教学必须立足教材,通过图片、音频、视频、微课等不同的方式,来为学生营造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有效引导学生养成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习惯,在学习活动中充分调动其主动积极性,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活动识字
课余时间,教师可以带着孩子一起在玩耍中识字,诸如“小棍摆字”“橡皮泥贴字”“动作猜字”等,让孩子在活动中感知、记忆汉字,在玩乐中实现想象识字、归类识字、比较识字……以此激发孩子们对识字的兴趣。
例如“小棍摆字”,一同学将两根小棍(或类似物)一横一竖交叉放在桌面, 另一同学就大声读出“十”;接着,两人互换角色,“十”添“一横”就是“土”,添两横则是“王”。 “动作猜字”更有趣,一人做动作,小组内剩下的孩子猜字,猜对字数最多的孩子,当天就是“识字小明星”。孩子们玩得不亦乐乎,既加深了对生字的认识,又体会到识字的乐趣,还提高了表达和思维能力,真是一举多得。
四、走进生活,自主识字
文字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生活中有着最广泛的识字资源,可以说生活处处能识字。为了让孩子主动喜欢汉字、爱上识字,让学生到生活中去搜集识字素材,将识字与生活相结合是识字教学的重要途径。
(一)在校园中识字
刚进入小学,校园中的一切事物皆是孩子们最感兴趣的。教学中,带领孩子参观校园,从学校大门上方的校名,到学校围墙,各教室(功能室)墙面上的班牌、宣传语、名人名言、课程表……都可作为识字教学的素材。班级里同学的名字也是识字的重要内容。鼓励孩子们在校园里积极寻找会认的字,跟同学、老师读读认识的汉字,从而拓展识字的途径。
(二)在家庭中识字
每个家庭里都或多或少的隐藏着一些识字素材,诸如食品包装袋、家电说明书、书桌和书柜里的报纸与书籍……充分利用这些常见的资源,可以让孩子们在接触汉字的同时主动认
识汉字,孩子们在家里把自己认识的生字指出来并读给大人听,对不认识的字先猜一猜,再请教家长。这样,孩子们就会觉得识字学习很轻松、很有趣。
(三)在社会中识字
节假日期间,学生会跟随家长一道走亲访友、外出旅游或商场购物、书店看书……在这些社会活动中,孩子们都能获得识字的素材,广告牌、商店名、车站名、路标……都可以识字,让孩子们把假日里新认识的汉字随手拍下照片,再让他当小老师教其他的孩子认读。学生在生活中体会到处处皆可识字,从而增加对汉字学习的亲切感和熟悉感。
五、建立机制,巩固识字
“双减”政策下,低年级取消了考试,如何检验孩子的识字效果呢?教师可以采取抽读、组长(或家长)监读的方式进行检验。
低年级的孩子在学校最渴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每天课内用两三分钟时间随机(念学号)抽读两个孩子,读对的孩子“你真棒!”加星(盖印章)表扬,读错的孩子鼓励“请你课后再多认几遍。加油!你会是最棒的!”用这些激励性的语言让学生愿意识字。
小学一年级是学习的开端,学生在心理、生理、思维上都很单纯。教师既要重视规范其学习习惯,又要激发学习的欲望,打好坚实的识字基础。总之,教师要根据孩子的兴趣点,分层教学、创新教学,充分调动孩子的识字积极性,让孩子逐步喜欢汉字,爱上识字。
参考文献:
[1][2] 《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2021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更多推荐

孩子,识字,学习,学生,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