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背景下应重视初中语法教学
摘要:语法是汉语言文字运用的基础,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但是语法教学一直被淡化,导致学生学无章法、语文素养降低。新课标核心素养的提出,要求我们站在树立文化自信、增强意识形态语话权的高度,重视汉语语法教学,并将它落实在初中等各学段的语文教学中。
关键词:核心素养;语法教学;初中语文
2022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核心素养”理念,核心素养是学生语文学习的必备素养。其中,语言运用既是发展文化自信、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工具和基础,又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发展自身,二者相融共生。但是根据笔者多年执教初中语文的实践发现,进入新世纪以后,由于课程标准和教材建设发生较大变化,中小学语法教学一直被淡化,导致教师教无抓手,学生学无章法,中小学生语言学习能力不足,语言运用水平低下,更影响了文化自信、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发展与养成。
一、充分认识语法教学必要性
(一)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要求
新课标认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要求。”工具性是人文性的前提。汉语言文字表现力丰富,阅读和写作,都要借助它来探究、呈现。而语言文字作为重要的交际工具,使用者不仅要知道它是“工具”,需要用,更要掌握这个“工具”如何用,如何用得更精准。但在教学实践中,学生阅读走马观花、不明文意,写作审题立意不准、结构层次混乱、错词病句充斥、语言枯燥乏味等,普遍存在。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就像小孩学走路,还没有站稳,就想着让他走起来、跑起来,那必然会摔倒。就像初学开车,如果基本技能还未掌握,一直低头想着如何操作,必定手忙脚乱出车祸。
语言文字的运用有其内在规律。作为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语法包括词法和句法,研究的是词、短语、句子的构成、分类和变化规则,是众多语言学家苦心孤诣,从纷繁芜杂的语言现象中归纳总结得出的规律。只有当学生熟悉了语法基本规则,掌握了语法这个工具,才能够从容走路、安全驾车,正确运用语言文字,在阅读中更加深入地去探究感悟,在写作中更加精准地去传情达意,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二)小初高各学段相衔接的要求
教育的发展阶段性理论认为,人的发展变化既体现出量的积累,又表现出质的飞跃[1]
语文的学习也是一样,小初高三个学段各有分工,相互衔接,循序渐进。
小学阶段,学生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语文学习侧重于接触语言现象,积累文字基础,训练听说读写基本能力。如涉及语法知识,教师多数不阐释概念,不讲究规律,语言运用还未形成体系,语法知识零散无序。
初中阶段,是系统学习语法初步知识的黄金时期。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认为,12-15岁属于形式运算阶段,其最大特点是:思维能够脱离具体事物,能够区分形式和内容,进行抽象的逻辑思维。朱智贤也认为,初中学生思维活动的基本特点,是抽象逻辑思维占据主导地位[2]。语法知识作为抽象思维的一个概念集合,无论从生理特征还是知识储备的角度,初中学生都已经具备了系统学习、逐步掌握、自觉运用的能力。初中阶段学习并掌握语法,有助于帮助学生重新梳理小学语文的知识积累,应对初中更深层次的语文学习,实现语言文字水平螺旋式上升和质的飞跃。
再往后看高中阶段,语文课程出现了大量的实用性文章,同时文言文教学涉及众多的词法
、句式,对语言运用的要求更高,很难想象,高中学生连现代汉语基本语法知识都不学,怎么能弄懂类似“宾语后置”还是“状语前置”这样的问题呢?可以说,初中阶段学习并掌握基本的语法知识,是保障语文学习健康发展不可或缺的关键一环。
(三)增强意识形态领域话语权的要求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基于对当下增强中国在世界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的高度认识,新课标首次明确,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首先是培养和增强受教育者的文化自信,并且强调,“语言文字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也是学生文化积淀与发展的过程”。中国是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语言文字虽经多次创新发展,但文化基因一脉相承,并在世界文化宝库中奉献了灿若星河的哲理思想、传世美文。中国语言文字更给日本、越南、朝鲜等周边国家及其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带去了中国智慧,形成了影响至今的世界汉文化圈。但曾几何时,一些国家的语言学者出于不可示人的目的,对汉语中没有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比如名词没有格的变化、性和数的区别,动词不分人称、没有时态等现象,以偏概全,大肆诟病,以英语等欧洲语言的特点作为评
判标准,认为汉语没有语法。而在国内,一些被欧美化的学者,也有意无意地淡化汉语语法的地位与功能,在中小学语文教材编撰、课程标准设计上,不再强调或体现汉语语法的内容。而讽刺的是,同期在我国中小学开设的英语、日语等外语课程,却不遗余力讲授语法。
由此可见,能否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编入语法、讲好语法、用好语法,不仅关系到年轻一代的语言水平、文字能力,更关系到中华民族文化传承、文化自信。作为新时代的语言学者和教育工作者,要强化使命意识,从语法知识重回中小学语文教材入手,充分展示在中国土壤生长起来的汉语语法的中国特色、中国样板;广大中小学生也要充分认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汉语语法的重大功能,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在增强文化自信中提升语文的核心素养。
二、借助语法提高读写能力
语法渗透在学生语文学习的方方面面,有时以显性的面目出现,比如病句修改、句子衔接与排序等,更多以隐性的方式存在阅读、写作中。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我们既要重视语法知识的讲授,又要重视结合语法知识的训练,有效提高学生的语言理解和语言运用能力。
(一)比较古今语法异同,打开古典文学学习通道
古诗文阅读,考查的是古汉语知识,而现代汉语由古汉语发展演化而来,可以从熟悉现代汉语语法切入,进一步前伸了解常用的古汉语语法,紧盯二者共通之处和细微差别,通过解词释句,打开古典文学学习通道,拉近古今时空距离,感知中华传统文化之美。
比如李商隐《贾生》,可以结合阐释“可怜”“虚”“前”等词,区分古今汉语词法异同,初步了解大意,如“前”,是方位名词作动词,意为“向前移动”,表现汉文帝求教之虔诚。可以结合现代汉语短语类型知识,引导学生根据偏正、主谓、动宾、并列关系划分停顿,“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停顿准确,全诗的意思就基本清楚。可以借助复句知识,串联全诗,“在宣室求问被逐的贤臣,(因为)贾生的才华更是无人能比。(但是)可惜半夜白白向前移动席位,(因为)不是为了百姓而是问鬼神。”到此,全诗意思就更清楚,思想感情、表现手法也自然浮出水面,是先扬后抑,借古讽今,借讽刺汉文帝,讽刺晚唐皇帝求仙访道、不顾民生。同时以贾生自况,表达怀才不遇的郁闷。如柳宗元《小石潭记》:“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潭西南而望”是偏正短语,中心语是“望”,“潭西南”以方位名词作状语,修饰“望”,意思是“向潭的西
南方”,“而”表修饰。“斗折”与“蛇行”为并列短语,动词“折”“行”是中心语,“斗”“蛇”是名词作状语,意思分别是“像北斗星一样”“像蛇一样”。
古今语法用法差异,是学生学习古代诗文的难点,借助现代汉语语法知识,许多问题可以迎刃而解,对蕴含丰富文学营养的中国古代典籍,也会有兴趣、有能力去阅读。
(二)依托语境语法分析,突破现代文本阅读障碍
现代文本阅读,一般不存在文字障碍,但是,面对繁杂的现代文文本,还是要讲求方法。依托语境、结合语法,可以突破阅读障碍,有助于感受语法之美、语言之美、文化之美。我们常说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实际是就是依托内部语境分析、理解文中要旨的通俗说法。在教学实践中,需要关注句中的关键词语,理顺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分析段中句群的前后关联,都需要运用到语法知识。最后,以词解句、以句言段、以段谋篇,突出全文的特色亮点,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
以散文《藤野先生》开头几段“东京也无非是这样……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为例,从措词上看,“无非”是程度副词,可以看出作者对于东京的失望之情。从逻辑关系来看,
这里先说结果,留下悬念,引出下文的原因。顺着这个思路,可以比较容易概括出下文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的主要内容。“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又与上文关于东京的叙述内容形成因果关系。同时,“无非”,也提醒读者去感悟下文在不经意的记叙、描写中透露出的厌恶、失望之情,就容易分析得出“一座富士山”“小姑娘的发髻”等比喻、“标致”“精通时事”等反语所传递出来的讽刺、厌恶之情。
至于议论文、说明文、非连续性文本,其遣词造句准确严密,句段衔接紧密连贯,行文逻辑性更强,更可以借助语法进行梳理、分析,感受汉语言文字说明明理、以理服人的独特魅力。
(三)借力语法知识技能,寻找写作解题立意窍门
写作,考查的是学生的表达能力,其实也离不开语法的知识基础和运用技能。
写作,读懂题目、提示是前提,只有分析理解了,才能按照要求立意、选材、构思,才会文从字顺,写出好文章。比如《那一刻,我长大了》,“长大”是中心语,所以要写关于我人生成长的内容。“了”是“长大”的补语,属于完成时态,所以事例中要有后来我成长的具体
结果来作为证明。定语“那一刻”,限定了事件发生的时间范围,说明文章可以有前因的铺垫、后果的延续,但必须集中在“那一刻”详细描写我的转变成长。

更多推荐

语法,知识,语言,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