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与对策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是农村社会转型过程中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转移产生的新问题、新矛盾。由于留守儿童生活成长环境不健全,教育主体薄弱,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存在一定的缺失。家庭教育的缺失对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和健康造成不利影响。农村留守儿童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需要政府、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协调配合。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
中国有这样一个群体:父母外出打工谋生,通过打工赚取家庭收入,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出贡献,但他们却宅在农村,陪伴父母的时间很少.这些本应是父母掌上明珠的孩子,却成了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留守儿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持续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夫妻选择外出打工、经商,以这种方式改善生活条件。他们把孩子留在乡下,由祖父母或其他亲
戚朋友照顾,有些孩子还不到14岁。留守儿童长期处于没有父母关爱的状态,在成长和教育中存在许多特殊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不得不引起家庭、学校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
一、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状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或其中一人外出打工、留在农村的儿童。他们通常与其中一位父亲或母亲住在一起,或与他们的祖先住在一起,甚至与他们父母的其他亲戚和朋友住在一起。
据全国妇联发布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研究报告》显示,目前全国约有5800万农村留守儿童,其中农村留守儿童超过4000万。 14岁。近30%的留守儿童父母外出工作5年以上。农村留守儿童人数快速增长。在所有农村儿童中,留守儿童比例为28.29%。平均每四个农村儿童就有一个留守儿童。报告显示,在所有农村留守儿童中,学龄前(0-5岁)、小学(6-11岁)、初中(12-14岁)及以上四个年龄段( 15-17岁)占总数。比例分别为27.05%、34.85%、20.84%和17.27%。其中,接受义务教育的农村留守儿童超过3000万人。
家庭教育是指父母或其他长辈有意识地、有意识地将有计划和无计划的孩子在家中的日常生活结合起来的影响和过程。
家庭教育是人一生中最早、最深刻的教育。家庭是儿童和青少年成长的重要环境。儿童的社会认知和道德最初是从家庭教育中获得的。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是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家庭教育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成长。那么如此大规模的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状如何呢?
调查结果显示,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主要有四种类型:一种是代际监护型(占大多数),即受祖父母委托的方式——祖父母、祖父母、祖父母。 ;二是亲友监护型,即孩子对亲、友、阿姨、阿姨或朋友。他们通常把孩子的安全放在首位,其次才是学习成绩和物质满足,以便向孩子的父母解释。很少关注孩子的行为习惯和心理、精神需求的培养,任其发展,顺其自然。三是自监护型,即由于没有上述两个条件或其他原因,监护责任由孩子本人承担,家庭教育无从谈起。第四种是父亲或母亲的唯一监护类型。这种家庭承受着很大的监护人压力。她们要承受劳动的压力和照顾孩子的压力,这让她们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
二、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1) 父母没有足够的时间辅导孩子,教育也不够。
调查发现,相当一部分家长每年外出探亲一次,有的家长常年不回家。孩子与父母相处的时间很少,父母和孩子之间缺乏交流的机会,这不仅影响了情况。父母与孩子的关系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孩子的成长。一些农民工家长为了提高孩子的生活水平和学习条件,经常给家里寄钱、寄东西,导致一些留守儿童穿着时尚、挥霍无度,不利于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他们的孩子。此外,一些家长认为阅读无用,忽视孩子的学习。家长家庭教育意识薄弱,缺乏教育手段,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和管教。一些留守儿童有“读书没用”的想法。
(二)家庭教育缺失,“代际教育”、“监护教育”严重。
家庭教育是每个人一生中不可缺少的启蒙教育。健全有效的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农村留守儿童基本缺乏完整有效的家庭教育。长期与父母分离导致家庭教育的弱化。家庭教育的主体已经从父母变成了其他监护人,其中大部分是祖父母或其他亲属。
在农村留守儿童中,代际教育尤为严重,占留守儿童总数的近75%。祖先文化程度低,年事已高,精力有限。他们缺乏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科学的教育方法,无法有效地承担同龄人的家庭教育功能。与亲戚同住的孩子的监护人进一步淡化了家庭教育。这种“寄宿式教育”
通常把孩子的安全放在首位,其次是学习成绩和物质满足,很少关注孩子的行为。习惯的形成取决于心理和精神上的需要。通常,亲戚和朋友也有孩子。由于不公平的待遇,留守儿童常常因为觉得自己是“局外人”而自卑,这也是留守儿童成长的一大劣势。
(3)父母与孩子之间缺乏有效和密切的沟通
父母外出打工后,留守儿童和父母大部分时间都是分开的。他们之间没有直接的面对面交流。他们只能依靠间接的方式来互动和维持亲子关系和感情。调查发现,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留守儿童与父母保持情感交流的主要方式是接触,很少有机会见面。据全国爱心系列活动组委会等机构联合发布的《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活动调查分析报告》显示,不少家长与孩子的交流较少。调查中,21.1%的家长通常一个月只联系孩子一次,4.9%的家长一年只联系一次,1.3%的家长甚至不联系孩子。由于留守儿童不能与父母长期生活在一起,得不到父母的贴身照顾,影响了留守儿童对父母的信任和依恋,使得孩子与父母之间的亲子关系他们的父母越来越弱。 .
此外,情感缺失导致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很多孩子因为没有长期与父母同住,在日常生活中得不到父母的关心和爱护。即使在生活中遇到困难,也无法从父母那里得到情感上的
支持。学习和生活中的错误不能被父母当面开导。随着时间的慢慢积累,久而久之很容易导致孩子出现一系列心理问题。例如:向往、躁动、孤独、抑郁、自卑、敏感、不善于与人交往、负面情绪等。
(4)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脱节,家长言传身教。
1. 少接触学校,封闭式家庭教育
调查显示,学校与家长的联系尤其少。家长也不主动与学校沟通。有家长认为:“送孩子上学就等于送了‘保险箱’,培养孩子是学校的责任。” “他们能否成为天才,取决于学校和孩子自己。”在相互制约的教育体系中,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之间缺乏协调和协调,导致家庭教育的缺失和封闭。
更多推荐
儿童,留守,孩子,父母,农村,教育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