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的构成
陶瓷是陶器与瓷器的统称,同时也是我国的一种工艺美术品,远在新石器时代,我国已有风格粗犷、朴实的彩陶和黑陶。陶与瓷的质地不同,性质各异。陶,是以粘性较高、可塑性较强的粘土为主要原料制成的,不透明、有细微气孔和微弱的吸水性,击之声浊。瓷是以粘土、长石和石英制成,半透明或透明,无气孔或气孔极少,吸水性极低,击之声清脆。
陶瓷的组成
陶瓷的组成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晶相、玻璃相和气相。
晶相
晶相是指陶瓷显微结构中由晶体构成的部分。在陶瓷显微结构中可以是由一种晶体(单相)或不同类型的晶体(多相)组成。其中含量多者称为主晶相,含量少的称次级晶相或第二晶相。陶瓷材料的性能和主晶相的种类、数量、分布及缺陷状况等密切有关。
陶瓷材料的晶体主要是单一氧化物(如Al2O3,MgO)和复合氧化物(如尖晶石MgO·Al2O3,锆钛酸铅
Pb(Zr,Ti)O3)。此外,非氧化物陶瓷材料中还有碳化物、氮化物、硼化物、硅化物等相应组分的晶体存在。
玻璃相
玻璃相是指陶瓷显微结构中由非晶体构成的部分。它存在于晶粒与晶粒之间,起着胶黏作用。玻璃相的含量、成分和分布对陶瓷材料的性能有重要影响。一般来说,玻璃相含量越多,陶瓷材料越容易变形和断裂;玻璃相含量越少,陶瓷材料越坚硬和耐高温。
玻璃相的成分主要取决于原料中的杂质和添加剂。常见的玻璃相成分有SiO2、Al2O3、B2O3、CaO、MgO、Na2O、K2O等。
气相
气相是指陶瓷中的气孔,它是在陶瓷生产过程中形成并被保留下来的。气孔的存在降低了陶瓷的密度,能吸收震动,并进一步降低了导热系数。但也导致陶瓷强度下降,介电损耗增大,绝缘性降低。
气孔的大小、形态和分布对陶瓷材料的性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一般来说,气孔越小越均匀越少越好。气孔可以通过改善原料配比、提高成形压力、控制烧结温度和时间等方法来减少或消除。

更多推荐

陶瓷,玻璃,陶瓷材料,气孔,含量,晶体,降低,原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