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小学生劳动习惯和品质
 摘要:在小学中开展劳动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它可以帮助转化学校教育观念,将对学生的应试教育转化为素质教育,让老师的教育思想进行转变,让学生的素质教育提高,对学生的课堂学习和社会实践都有很大的帮助。而在小学中进行劳动教育是学生参与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加强学生德育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践的联系,在培养学生热爱工作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艰苦奋斗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可以说劳动教育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一代社会主义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劳动习惯;品质;重要性;
在新课程标准下,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还没有建立起科学、完整、标准的劳动体系。劳动教育有三层含义:一是在劳动中体验生活,感受艰辛,养成勤俭爱岗的良好习惯,从而达到理解父母、尊重父母、孝顺父母的道德品质。第二,参与社会实践,掌握一项技能。第三,在当今占主导地位的市场经济中,如果你付出劳动并创造财富,你就应该得到报酬。劳动教育是小学的一项重要工作,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了
基础和保障。它受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极大的重视。但是,长期以来,小学劳动活动还没有科学化、规范化,关于如何在学校开展劳动教育还没有一个具体的标准,而学校摸索培养学生劳动的道路还很长,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不足,尽快建立科学的劳动教育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一、如何培养小学生劳动习惯和品质
1、勤工俭学的实施进程要因地制宜、持之以恒。
吃苦耐劳是我国优良传统,在进行教育活动时,学校应该加强组织领导,指导学生教育思想,注意学生的安全教育。立足于将育人功能放在第一位,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优良品质,例如,可以让老师带领学生在基地培育幼苗,种植果树等,将学生在课本中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让学生在注意安全的前提下,得到更扎实的知识基础。另外,还要发挥“主人翁”意识,培养孩子勤劳的品质和节约意识,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在每一次进行勤工俭学活动时,都要让孩子制定好目标,并在教师的引导下达到自己的目标。在活动中及时进行德育教育,实现勤工俭学育人的最大化。在每次劳动后,教师要及时地将劳动实践和思想教育结合起来,才能对孩子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在进行劳动教育活动时,要为
孩子选择合适的形式和内容,让孩子能够在生活体验中获得感悟,并能够与课堂中学到的理论知识结合起来,促进身心健康成长。在劳动实践结束之后,教师要对每个学生的劳动情况认真的点评归纳,表现突出的孩子要给予奖励和表扬,为其他人树立良好的榜样,而对于表现不好,不积极不认真的孩子,教师要及时指出不足,并帮助他分析原因,提出改进的意见,让学生知道自己的不足,认识到劳动的意义和重要性使其行为和思想共同发展。其次,教师要综合考虑什么样的项目,即能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双重效益,又能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让学生在学习中锻炼,在锻炼中成长。劳动教育要求教师在培养人才成长的过程中,不仅要学习理论知识,还要在实践中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力所能及的活动中体会到劳动的快乐和收获,不要成为纸上谈兵的赵阔和马苏。他们有空洞的理论,却没有社会实践经验,为社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
2、联系社会、结合生活,以育人为目的,开展形式多样的劳动教育活动
教师在设置劳动教育活动时,活动内容必须丰富多样,新奇有趣,能够引起孩子的共鸣,激起学生的兴趣,如果内容枯燥且刻板,学生在参加活动时根本无法学到任何东西,也无法得到活动的乐趣。只有活动内容科学化,形式多样化,才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学
生参与活动的热情,得到家长的支持和社会的肯定。得到家长的支持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要多与家长联系沟通,这样双方都能了解更多关于学生的事情,便于在对孩子的日常教育中弥补孩子的不足,在日常教育中,将培养学生的劳动力和优秀品质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例如,如果学校开展劳动实践课程活动时,在学校为学生搭建了足够的劳动实践平台,让学生在各种有益的实践活动中得到锻炼,那么,这就要求家长做到在家里引导孩子主动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会做生活中的基础家务劳动,例如洗衣服,扫地,拖地,打扫卫生,整理房间等,家长不仅不能越俎代庖,还要指导孩子掌握更多的劳动技巧。然后孩子在这些力所能及的劳动中学会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自我锻炼,具有基本的生活能力。另外,开展勤工俭学活动还可以积极借鉴其他学校的活动,但不能盲目的照搬,要按照本校的实情进行选择,设计多种形式,多种项目的活动,但不能搞形式活动,不能有花架子。在选择项目时,一定要充分考察论证,看是否适合本校情况;还要基于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的活动要能够使学生增长补短,全面考虑哪一种活动能够充分发挥劳动教育活动的双重效益,能够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增强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提高学生的素质。
3、努力搞好劳动实践基地建设
在小学校园开展劳动教育活动,要考虑其地理环境和周边设施进行开展,例如,可以在小学空闲土地面积较大的区域开展种植活动。这也需要人们的理解和认知,有些人认为种地不能成为气候,也有人认为,以后学生都不会跑去种地,所以开展农业劳动教育活动对他们没有什么作用,这些认识当然是片面的。首先,劳动教育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而不仅仅是为了学习农业知识。在田地里培育幼苗和果树,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实践,将课本中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来,能够使学生课本知识学习的更加牢固,印象更深刻。其次,在田地里种植多种经济作物并收获果实,可以使学生体会到劳动的快乐和成就感,在实践中磨练其坚强的意志,还可以学到种植知识和技能,提高经济效益,发挥了劳动教育活动的双重效益,为其以后进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总之,农业劳动在小学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因此,学校如果想组织一个优秀的劳动教育活动,必须要开拓思路,不断探索,及时总结,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充分利用学校所在地的条件,采取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将劳动教育活动开展起来,并持之以恒,将它推向新的阶段。为深化教育改革,培养和造就一代新人做出更大的贡献。
开展劳动教育活动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学的优良传统,随着党的惠农政策的逐步落实,党
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发展,而党的教育方针也明确指出“教育要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因此,学校开展劳动教育活动,是落实中央精神、贯彻教育方针的重要举措,是推进教育事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 小学生劳动习惯培养的相关探究[C]//.对接京津——区域辐射 基础教育论文集.[出版者不详],2022:162-167.DOI:10.kihy.2022.022768.
[2]殷伟清.核心素养下培养小学生劳动习惯的探索[J].读写算,2021(32):161-162.
[3]张积新.家校合作培养小学生劳动习惯的策略[J].天津教育,2020(33):161-162.

更多推荐

劳动,学生,教育,活动,实践,培养,开展,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