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服装造型和人体结构关系
服装被誉为人体的第二层皮肤,从服装的穿着感觉来讲,有紧身、适休、宽松的形态,它
们和人体贴合的紧密程度各不相同,由此可派生出形式各异的服装外型。但无论外型如何变化,服装总还是以穿着的人作为基础的。既然服装最终是为人而设计的,是穿在人的身上来展示和体现的,那么熟悉人体结构就是设计师的重要任务之一了。设计师应该了解人体各部位的关节,如肩、肘、膝盖等,进而理解各部位关节运动的弯曲程度和现象。因为,所设计的服装不妨碍人体的运动,乃是设计的重要先决条件。同时,设计师应该知晓设计时所作的各结构线,如颈围线、胸围线、腰线、臀围线等在人体上的位置,因此也必须通晓人体结构知识。
二、基础造型
服装造型(silhouette)是服装的根本,也是主导流行的重要因素之一。一般我们总是以黑色剪影来表示服装的基础轮廓和外形,这样比较容易说明问题,也可使复杂的服装表面简单化.从迪奥(Christian Dior, 1905-1957)开始,设计界开始用字母来表示服装的相关轮廓和外形,如A型,H型,T型和Y型等,这样既简便易记,也容易理解.
服装的造型轮廓是设计师应着重把握的重要环节,虽然只是一个外型,但是它却关系到内部的结构.对于
不同的内部构造,裁剪和制作的方式就不一样,这是外型蕴涵的奥妙所在,也是设计师可以大有作为之处。
不同的服装造型所表现出的个性情感不尽相同,有的外型休现出理性、安稳的感觉,有的外型体现出矫健、蓬勃的感觉,有的外型体现出高贵、柔和的感觉,但是不同的人对同一种外型会产生不同的联想,因此要对各个外型下统一的定论是不可能的,此外,服装面料对外型情感的表达也至关重要.
三、外型和衣料的关系
衣服的外型实际是由衣料塑造出来的,初学者也许未能想到衣料和外型之间的关系.衣服的外型实际是衣料的外型.
衣料的性格包罗万象,有轻薄、厚重、柔软、刚硬、淑女、现代、传统、民族等,这些特色也每每表现于外型.厚重的衣料适合体现强劲、沉重的外型,轻薄的衣料适合体现柔和、优美的外型等等。由此可见,衣料和外型以及风格之间实际是相互体现、相互衬托的.因此熟悉不同面料的性能和特点对设计将大有裨益。衣料(材料)的文化艺术性和科学性之间根据品牌定位形成什么配比关系是很重要的。
四、服装设计的任务与目的
服装设计师的任务就是以布为素材,创造出美丽的样式.服装设计师首先将浮现在心中抽象的意念孕育
出具体的计划,然后借助布料使计划具体化。设计师孕育计划的起点必须把市
场和消费者的意志放在首位,如果一套服装只是具备华美的外观而妨碍了人体的活动,那么它只是具备了欣赏价值的艺术服装,而不是完整意义上的完美的服装。服装设计的实际意义就是在实现服装实用价值的基础上体现服装的美感,并且美感的体现应受到实用的相对限制.
在设计的过程中,我们不但需要设计服装的正面,还必须对服装的背面、里面和局部作出详尽的设计(如图1-16所示),这就需要设计师有全面的、立体的、材料的、板型的、工艺的商业的、成本的设计意识,不能只将设计停留在平面的、纸面的和表面的程度,这是十分重要的一步。如果我们头脑中没有这样全面的设计意识,我们的设计就只是一个半成品.在设计过程中,我们还必须对服装的工艺和结构加以全盘的和特别的考虑。如果不考虑加工的因素,那么我们的设计作品也许只能停留在纸面,而不具备任何实际的生产意义,也不具备“品质”因素。因此,一个完整意义上的设计是包含了从样式到加工的整个过程,这就要求一个服装设计师有全面的服装知识,不只是掌握美学意义上的绘画技能,更重要的是和服装相关的专业知识。
五、服装设计的形式美法则
1.比例
比例分为人体的比例和服装的比例两种。人体由上、下肢和躯干构成,这些关系构成了人体上、下肢的长度比例以及肩、腰、臀的围度比例,这些人体比例是服装设计的基础.理想的人体比例是很少的,服装的一个首要任务就是改变和美化那些非理想的人体比例,突出和加强人体的理想比例。
提到服装的比例让我们联想到古希腊的黄金分割比例—1 : 1. 618,这是根据几何学求证出来的最具美感的比例。从这个意义上说,等比例的2:2.3:3就不如2 : 3,3 : 5,5:7,的来得好看。比如在上下装搭配的时候,这些比例都是常用的比例。但是衣服的比例没有这么简单,这样的理论和比例未必都行得通.因为人体是要随意活动的,而且服装本身也有个性,理论上难免有遗漏。比如腰节线的升高和降低,牵涉到的就不仅是一条线的变化,也涉及其他各个部位的比例变化。
比例的美感要视当时的流行而定,不单腰节线如此,其他部分也随流行而变动.因此,要用新的观念来创作比例,设计师应具备对新比例的知觉和感悟.
2.平衡
平衡包括两种:对称平衡和均衡(非对称平衡)。人体是左右对称的,属于对称平衡的范畴,因此服装大多数也是左右对称的,即沿中轴线对折,左右两端完全相同。对称平衡显得端正、庄重,是服装中采用的主要平衡方式。
左右形式上不对称,但是有平衡的感觉,我们把这种不对称平衡称为均衡(如图1-18所示)。较对称平衡来讲,均衡的形式感更为活泼,更富于变化,因此运用和掌握的难度就相对大一些,它要求设计师具有相当高的感知能力和判断力。
3.节奏
从某种程度上讲,节奏就是重复,不断的重复就产生了节奏。自然界不停地轮回着四季,
这就是节奏的体现。节奏有规则和不规则之分,如规则的钟声、等距的纽扣,这种规则的节奏让人感觉到舒适和安详,让人的目光按照一定的方向被诱导,产生的节奏具有清晰、简洁、明快的特点.
不规则的节奏具有强弱间隔和抑扬顿挫的变化,如服装上的碎褶、波浪褶等都具有这样妙趣横生和活泼的效果。
4.协调
设计中不同要素的组合需要协调,这种协调包括形状的协调、大小的协调、格调的协调等,包括相同元素之间的协调,比如色彩的协调(上衣的色彩与下装的色彩)、面料的协调等,也包括不同元素之间的协调,比如色彩与形状的协调,面料与比例的协调等.协调是统一的准备阶段,各个个体之间的协调才是整体统一的先决条件。
产生协调的方法有很多,包括类似协调与对比协调。类似协调是指具有相同要素物体之间的协调,处理这类物体的协调相对是简单的,只是有时会因为缺乏变化而陷人毫无生气的格调中去。对比协调是指对立要素之间的协调,在对立的物质之间要产生协调的感觉相对困难.在设计中,将多个物体有机地结合,不论是相同的或是对立的物质,只要有助于表现设计的效果就可以合理地使用,这就是协调的原则。
5.统一
统一是对平衡、协调、节奏、比例的集中概括,具有完整、完成和整体的意思.它是设计的基础,也是设计的根本所在.统一包括相同物质的同类统一,也包括不同物质之间的互补统一,但无论哪种统一都需要一定的手段和方法,并需要一定的尺度。
我们可以在需要设计的要素中选择一个或几个,让其成为设计的焦点.其余各个要素围绕这些焦点展开,形成统一的格局。但是如果焦点过多,也会形成杂乱的重点,从而分散人们的视线。
我们也可以在需要设计的不同要素之间加人共同的特点,使这个共同的特点成为支配不同要素的力量,让它们之间显示出整体的秩序感,创造出整体统一的、特殊的秩序美感的效果。
6.强调
烘托主点,是设计的原则之一,它能使视线一开始就聚焦于主要部分,然后逐渐向次要的部分逐渐转移。好的设计,总使视线朝向最显著的特色。重点的加强,有用颜色来烘托的,也有用衣料、技巧、外型、装饰的手法的,具体用什么手法,可因时、因地而制宜。
综上所述,比例、平衡、节奏、协调、统一、强调的形式美法则,是构成美的基本要素。就服装设计本身来看,它的美是有赖于面料、色彩、线条等诸多元素而形成的,这其中的许多细节,不是单凭学习理论就能够衡量和概括的,有必要时甚至是需要打破这些成规的.设计本身就是一门活的艺术,掌握其中的技巧需要长年的磨练,不是单靠课堂知识所能达到的,因此不断的积累乃是成为一个优秀设计师必不可少的条件。
版权所有,叮叮服饰网时尚小编
下面是经典古文名句赏析!!不需要的朋友,
可以下载后编辑删除!!谢谢
经典古文名篇(一);1.陋室铭刘禹锡(唐)字梦得《刘梦得文集》;山不在高,有仙则名;2.马说韩愈(唐)字退之《昌黎先生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一石(dàn);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才),鸣之;3.师说韩愈(唐);古之学者必有师;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圣人无常师;李氏子蟠,年十七
经典古文名篇(一)
1. 陋室铭刘禹锡(唐)字梦得《刘梦得文集》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2.马说韩愈(唐)字退之《昌黎先生集》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一石(dàn)。食(sì)马者不知千里而食(sì)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现),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才),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e)?其真不知马也。
3.师说韩愈(唐)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授)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
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d?u)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fǒu)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tán)子、苌(cháng)弘、师襄、老聃(dàn)。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
以贻之。
4.爱莲说周敦颐(北宋)字茂叔《周元公集》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藩(fán)。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5.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公孙丑》(战国)名轲字子舆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还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
助之至,亲戚畔(叛)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告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yua)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增)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bì)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7.鱼我所欲也《孟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
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
更多推荐
服装,协调,比例,设计,人体,设计师,需要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