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23日发(作者:惠中权)
专题七
石窝的高考探究
石窝
石窝又称风蚀壁龛,是风沙在陡峭的迎风岩壁上进行磨蚀和吹蚀形成的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凹坑。它在砂岩和花岗岩壁上发育的最好,其直径多在20厘米,深度10—15厘米。有的分散,有的群集。密集分布的凹坑,中间隔以狭窄的石条,形状似窗格或蜂窝,称为风蚀壁龛或叫石窝,主要分布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
形成机理
在于阳光晒热岩壁,使岩石内部矿物的体积不同程度的膨胀,产生热力差别风化,加之岩石受热时,其内部的盐溶液顺毛细管上升到近表面的细孔中结晶,撑胀岩石,使其发生崩解。风吹蚀风化了的疏松岩面,形成许多浅小凹坑,风沙再沿凹坑钻磨,使凹坑不断加深扩大,逐渐发展成风蚀壁龛。
探究题目
下图为我国某地区地貌景观图。该景观岩壁表面分布着许多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凹坑,呈现出蜂窝状形态。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图示地貌为(
)
A.风蚀城堡 B.冰碛丘陵 C.岩溶丘陵 D.风蚀壁龛
2.该地貌主要分布在我国(
)
A.东南丘陵
【答案】1.D 2.C
【分析】1.根据图文信息“岩壁表面分布着许多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凹坑,呈现出蜂窝状形态”可知,该地貌为风蚀壁龛,属于风蚀地貌,D正确。风蚀城堡是一种奇特的自然景观,出现在砂岩和页岩相间分布的地区。是在风力侵蚀的基础上发育起来的。由于岩性软硬不一从而导致风力吹蚀的差异性,结果形成了许多层状墩台,相对高度多为10~30米,墩台的顶部都很平坦。与图文信息不符,A错误。图文信息显示,该地貌分布在岩壁上,不是冰碛丘陵或者岩溶丘陵地貌,BC错误。故选D。
2.风蚀壁龛属于风蚀地貌,主要分布在我国比较干旱的西北地区,C正确。东南丘陵、青藏高原、东北地区风蚀作用较弱,风蚀地貌较少,ABD错误。故选C。
石窝(见下图)是在陡峭的岩壁上形成的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凹坑,中间隔以狭窄的石条,形状似窗格或蜂窝,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B.青藏高原 C.西北地区 D.东北地区
3.与石窝成因最接近的是(
)
A.雅丹地貌 B.沙垄 C.沙滩 D.冰斗
4.石条和石窝的特点有(
)
A.石窝处原来的岩石坚硬
C.石条排列具有规律性
【答案】3.A 4.D
【分析】3.结合材料和图分析,“石窝是在陡峭的岩壁上形成的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凹坑”,最可能由风沙A正确;B错误;在陡峭的迎风岩壁上进行磨蚀和吹蚀形成,与雅丹地貌的成因相似,沙垄由风力堆积形成,沙滩由海水堆积形成,C错误;冰斗由冰川侵蚀形成,D错误。故选A。
4.由材料可知,图示地貌石条和石窝间隔分布;由上题可知,石窝由风力侵蚀而形成,说明石窝处原来的岩石较为疏松,易受风力侵蚀,而石条处岩石致密,不易受风力侵蚀,D正确,AB错误;读图可知,石条的排列没有明显的规律性,C错误。故选D。
风蚀壁龛(如下图)是风沙在陡峭的岩壁上经磨蚀和吹蚀形成的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凹坑,多呈蜂窝状,其成因主要是阳光晒热岩壁,岩石内部矿物的体积发生不同程度的膨胀,产生热力差别风化,加之岩石受热时,其内部的盐溶液顺毛细管上升到近表面的细孔中结晶,撑胀岩石,使其发生崩解。风蚀壁龛一般在砂岩和花岗岩壁低海拔处发育最好。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B.石条相对疏松
D.石条岩石致密
5.形成风蚀壁龛的砂岩和花岗岩(
)
A.成分单一,无其他杂质
C.布满条状裂隙
B.质地变得脆弱
D.内部富含盐液
6.山体海拔较低处凹坑密度较大的主要原因是(
)
A.多生物风化
【答案】5.B 6.B
【分析】5.从风蚀壁龛的成因中可知,岩石内部矿物的体积发生不同程度的膨胀,在这个过程中,很容易混入其他杂质,A项错误;风蚀壁龛的形成需经过风化侵蚀,砂岩和花岗岩变薄、中间孔隙较多,质地变得脆弱,B项正确;观察图示可知,岩壁表面无明显的条状裂隙,其凹坑是外力所致,并非岩石原有,C项错误;岩层内部盐溶液顺毛细管流动到表面过程中,盐液会因表层裸露面增大、孔隙增多而析出,岩石内部盐液较少,D项错误。故选B。
6.根据材料可知,风蚀壁龛是风沙在陡峭的岩壁磨蚀和吹蚀形成的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凹坑,其主要由风力侵蚀作用形成;海拔较低处,风挟带的大颗粒的砂砾物质较多,磨蚀作用强,故山体海拔较低处凹坑密度较大,B项正确,A、C、D项错误。故选B。
读我国某处风蚀蘑茹等高线图(实线为图上可见部分,虚线表示被上部遮盖的部分)。回答下列问题。
B.磨蚀作用强 C.水流速度快 D.流水速度慢
7.在岩壁上,可以见到形状各异、大小不等的孔穴,远望犹如窗格和蜂窝,这种地貌称为石窝。其中石窝最密集地点是(
)
A.①
【答案】C
【分析】石窝是因风力的侵蚀作用形成的,读图中风蚀蘑菇的形态,可知③地点一侧风沙对岩石侵蚀最严重,所以形成的石窝最多。故选C。
B.② C.③ D.④

更多推荐
风蚀,形成,石窝,凹坑,地貌,壁龛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