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3日发(作者:)
《说园》教案
一、教学要求
1.了解中国园林的传统、分类和丰富多彩的艺术审美风格。
2.体会文章知识性与艺术性完美的结合,学习文章优美的文辞。
二、学习要点
1.解题关键词
陈从周,当代著名建筑学家、园林艺术家、散文家;《说园》5篇;园林;动观;静观;含蓄、“还我自然”的园林艺术。
2.内容提示
《说 园》是我国著名古建筑学家、园林艺术家陈从周先生的著作。文章围绕中国园林的“独特风格”展开,按照造园所要考虑的问题,从动、静基本风格入手,再重点介 绍园林的布局、景物安排,以及地址之选择,因地制宜造出不同风格之园林。文章在比较中介绍了不同园林风格的艺术特点,将知识性和艺术性融为一体,被叶圣陶 先生誉为“熔哲、文、美术于一炉,以论造园,臻此高境,钦悦无量”。
三、作者生平
陈从周(1916~2000), 浙江杭州人,祖籍浙江绍兴,原名郁文,晚年自称梓翁,室名梓室。当代著名建筑学家、园林艺术家、散文家,且工诗词书画。1942年毕业于之江大学,历任圣 约翰高级中学、圣约翰大学、苏州美专、之江大学教职,同济大学教授,曾任中国园林学会顾问、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委员、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委员会副主任、 美国贝聿铭建筑事务所顾问等。出版著作有:《徐志摩年谱》、《陈从周画集》、《说园》、《园林谈丛》、《苏州园林》、《扬州园林》、《中国名园》、《绍兴 石桥》、《梓室余墨》、《书带集》、《春苔集》、《帘青集》、《随宜集》、《世缘集》、《山湖处处》等二十余种。
陈 从周先生不仅对于古建筑、古园林理论有着深入的研究、独到的见解,还参与了大量实际工程的设计建造,如设计修复了豫园东部、龙华塔、宁波天一阁、如皋水绘 园,设计建造了云南楠园等大量园林建筑,并把苏州网师园以“明轩”的形式移建到了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成为将中国园林艺术推向世界之现代第一人。
陈 从周先生还是一位知名的散文作家和画家,是张大千先生的入室弟子。1948年,他30岁时,在上海开办个人画展,以“一丝柳,一寸柔情”,蜚声海上画坛。 随后出版《陈从周画集》,张大千慨然为之题签。中年以后,所绘兰、竹,评家称为“意多于笔,趣多于法,自出机杼,脱尽前人窠臼”。1978年冬,他应邀为 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设计“明轩”,贝聿铭雅嘱他写就长卷水墨丹青《名园青霄图卷》,复请国内文化耆宿、书法名家题咏,现存纽约贝氏园,成为一件极为珍贵 的书画名品。
四、作者作品
1.作品概述
学 术著作:著有《说园》、《苏州园林》、《扬州园林》、《中国民居》、《绍兴石桥》、《岱庙建筑》、《园林谈丛》、《装修图集》、《上海近代建筑史稿》等学 术专著,其中《说园》最为精辟,“谈景言情、论虚说实、文笔清丽”,影响力之大,其远及日、俄、英、美、法、意、西班牙等地。
散文作品:出版过《书带集》、《春苔集》、《帘青集》、《随宜集》、《世缘集》,以及40余万字的《梓室余墨》等散文作品。
2.重点作品
陈从周先生著作颇丰,其中最为知名的作品似乎均与园林相关。
2.1《惟有园林》
中 国园林如诗如画,集建筑、书画、文学、园艺等艺术之精华,是很巧妙的艺术。在有关谈园林艺术和园林美的著作里,以陈从周先生的《说园》最为有名。这本由百 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惟有园林》内容以《说园》为主,同时曾加作者有关谈园林文化、园林艺术的文章十余篇,这些文章都保留了《说园》的风格与特点,文字精 美,蕴涵作者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功底,娓娓而谈,耐人寻味。
2.2《说园》
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收入《说园》《续说园》《说园三》《说园四》《说园五》等五篇清丽可诵,引人入胜的美文,谈景言情,论虚说实,对造园理论、立意、组景、动观、静观、叠山理水、建筑栽植等诸方面皆有独到精辟之见解。136幅苏州园林照片,相得益彰。
五、创作背景
陈从周先生本在上海同济大学教书。全国解放之初,他应苏州美专之聘,在该校讲授《中国美术史》和《中国建筑史》。教学之余,他探访、考察苏州的园林和文物,同时足迹遍留江苏、浙江和山东。后来有人戏称他是“两江总督”。1956年,他出版《苏州园林》一书,该书是中国当代第一部园林专著,“具有划时代开创意义”,引起全国建筑界的关注。继之又出版了《苏州旧宅参考图录》《漏窗》。后来《说园》出版,已是热到洛阳纸贵了。
六、课文讲解
1.课文朗读
文章文辞优美,极富艺术韵味,可挑选几段由学生朗读。
2.课文分析
本文围绕中国园林的“独特风格”展开,将观景法、布景、选址、风格搭配等多个方面用优美的语言娓娓道来,字字珠玑,让人读完有唇齿留香之感。
文章大体可以分为四个层次。首先突出中国园林的“独特风格”,再遵照造园的次序,谈园林艺术的动、静风格,再介绍园林的布局、景物安
排,以及地址之选择,并对不同风格之园林艺术进行美学上的分析和概括。
第1部分:第1段
我 国园林具有悠久的历史,有在世界园林中树立着独特风格。什么独特风格呢?后文慢慢道来。陈从周有次在日本做演讲时曾被问到日本园林和中国园林的不同,他不 假思索地回答:“中国园林从人工中见自然,日本园林从自然中见人工”。可见,中国园林的独特风格就在于自然、和谐、含蓄,这一点在后文中会有所阐述。
第2部分:第2段
说园,要先说如何观园赏园。园有静观、动观之分,动静之分,有关园林性质与园林面积大小。
静观――小园――苏州网师园――槛前细数游鱼,亭中待月迎风
动观――大园――苏州拙政园――径缘池转,廊引人随
第3部分:第3-14段
分别从山水、花木、层次、文化、风格、曲直、因地制宜、借景、法式、空间运用、画理、等方面来谈造园的艺术。
山水(第3段)――“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范山模水,用局部之景而非缩小,处理原则悉符画本,使园林山水接近自然,呈现水石交融的美妙境界。
花木(第4段)――不仅是为了绿化,且要由画意。拙政园的枫杨、网师园的古柏,都是一园之胜。园林里的树木要各具风貌,体现地方特色。
层次(第5段)――山际安亭,水边留矶,引人仰观、俯观
文化(第6段)――风景洵美固然是园林令人百看不厌的原因,但还有个重要因素,即其中有文化、有历史。因此,文物应与风景区园林相结合,文物赖以保存,园林借以丰富多彩。
风格(第7段)――中国园林妙在含蓄,一山一石耐人寻味。鱼要隐现方妙,熊猫馆以竹林引胜,渐入佳境。拙政园的荷风四面亭,人临其境即无荷风,亦觉风在其中,发人遐思。皆是含蓄风格之体现。
曲直(第8段)――园林中曲与直是相对的,要曲中寓直,灵活应用,曲直自如。两侧都有风景,随直曲折一下,使行者左右顾盼有景,信步其间使距程延长,趣味加深。
因地制宜(第9段)――造园在选地后,就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作为此园之特征。举例说明。
借景(第10段)—— “园之佳者如诗之绝句,词之小令,皆以少胜多,有不尽之意,寥寥几句,弦外之音犹绕梁间”。这就为园林美景奠定了基调,所谓“园外有景妙在‘借’,景外有景在于‘时’”,造园最重要的是要借景。
法式(第11段)——造园有法而无式,在于人们的巧妙运用其规律。能做到园有大小之分,有静观动观之别,有郊园市园之异等等,各臻其妙,方称“得体”。并用网师园和狮子林的优劣举例,证明此理。
空间运用(第12、13段)——以有限面积,造无限空间,大园包小园,几成为造园的重要处理方法。拙政园、颐和园、西湖、瘦西湖,信手拈来,优劣利弊,皆为例证。
画理(第14段)——远山无脚,远树无根,远舟无身,这是画理,亦造园之理。园林的每个观赏点,看来皆一幅幅不同的画,要深远而有层次。
第4部分:第15-16段
在谈了造园需要注意的几点内容之外,文章又接着对不同风格之园林艺术进行美学上的分析和概括,并对园中的装饰品布置进行了分析。
装修(第15段)——从郊园和宅园入手,郊园多野趣,宅园贵清新。并举蠡园和网师园为例,说明郊园要接近自然,宅园要不落常套的道理。园林装修同样要强调因地制宜,根据不同时节、不同建筑物而选择不同的家具陈设,以使游者更全面地领会我国园林艺术。
灯具(第16段)——灯也是园林一部分,其品类与悬挂亦如屏联一样,皆有定格,大小形式各具特征。照明灯应隐,装饰灯宜显,形式要与建筑协调;装挂地位亦有所讲究,当然,最重要的仍是“要还我自然”。
整 篇课文始终围绕“独特”二字展开,虽然谈的内容很多,但线索清晰,特点明确。本文最大艺术特点使知识性和艺术性的结合。文章的主旨在于介绍,有一定的专业 性,但读来丝毫不觉枯燥,其主要原因是文章本身具有很高的艺术品位,融合了较高的审美品味和丰富的园林知识。其次,文章善于在比较中介绍不同风格的艺术特 点,用大量的园林实例来说明道理,做到了要言不繁,有条不紊。
3.课文难点讨论
阅读陈从周先生的另外四篇《说园》,从中提炼造园和品园的几个主要原则,提升自己欣赏中国古典园林的能力和品味,并做小组讨论和发言。
4.相关评论
熔哲、文、美术于一炉,以论造园,臻此高境,钦悦无量
——叶圣陶
走 进中国园林就如同走进了中国艺术的殿堂,而读陈从周先生的《说园》,怡神清兴,一册在手,身居斗室,亦能享受林泉花木、池馆亭台之胜。周先生将文史知识与 园林建筑结合起来谈,他的著述既是园林理论,也是婉约清丽、畅快明达的文学小品文,时而娓娓道来,如话家常;时而旁征博引,解尔疑窦,清丽有深味,让人不 忍草草读过。
七、练习
1.选择题
《说园一文》将知识性和艺术性融为一体,被()誉为“熔哲、文、美术于一炉,以论造园,臻此高境,钦悦无量”。
A. 沈从文 B. 叶圣陶
C. 周作人 D. 汪曾祺
答案:B
2.填空题
陈从周先生不仅对于古建筑、古园林理论有着深入的研究,还是一位知名的散文作家和画家,是的 先生入室弟子。
答案:张大千
八、研习与思考
1. 简述文章对园林动、静之美的区别。
答:文章对园林的动、静之美进行了细致的比较,其中有外在的描绘,更对不同形态所寓含美学意义进行了揭示。动、静的差别,既体现在园林的造型、布局上,更是园林整体特色的写照。
2. 文章谈的内容比较多,简述文章的基本层次。
答:文章大体可以分为四个层次。文章首先从中国园林的“独特风格”入手,然后,遵照造园的次序,谈园林艺术的动、静风格,再介绍园林的布局、景物安排,以及地址之选择,最后对不同风格之园林艺术进行美学上的分析和概括。
3. 试与中学时期题材相似的说明文作一比较,说说本文在艺术上有何特点。
答:本文艺术特点:一是知识性与艺术性的结合,知识面广,文词优美,有艺术韵味:二是运用比较手法,在比较中安排结构和内容。
九、相关艺术作品展示
1.拙政园
典雅、淡秀的拙政园位于苏州古城东北街178号,面积78亩。这是一座始建于公元十五世纪初的古典园林,具有浓郁的江南水乡特色,经过几百年的苍桑变迁,至今仍保持着平淡疏朗、旷远明瑟的明代风格,被誉为“中国私家园林之最”。
2.网师园
网师园在江苏苏州市葑门十全街。原为南宋史正志万卷堂故址,号称渔隐,后荒废,清乾隆时由宋宗元重建,借“渔隐”原意,自比渔父,故称网师园。此园建筑占地面积不大,但保持着旧时世家一组完整的住宅群。
3.留园
留园,位于苏州阊门外留园路,始建于明代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是清代具有代表性的园林之一。因园主姓刘故名刘园,后改称留园。留园原有东西两院,西园后来被开辟为寺院,就是现在的西园戒幢律寺。
4.瘦西湖
瘦西湖在江苏扬州市西郊,六朝以来,即为风景胜地。瘦西湖原名炮山河,一名保障河,清乾隆时,因绕长春岭(即小金山),又称长春湖。因为此湖与杭州西湖相比,有另一种清瘦秀丽的特色,故称瘦西湖。
5.颐和园
在北京的西北郊,是利用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风景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某些设计手法和意境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天然山水园,也是保存得最完整的一座行宫御苑,占地约290公顷。为我国四大名园之一。
6.圆明园
位于北京市西郊,海淀区东部。原为清代一座大型皇家御苑,占地约5200亩,平面布局呈倒置的品字形,圆明园由圆明、长春、绮春三园组成,总面积达350公顷。
十、延伸阅读
陈从周先生在写作了本篇《说园》之后,又作《续说园》《说园三》《说园四》《说
园五》4篇,请欣赏这4篇美文。
续说园
造 园一名构园,重在构字,含意至深。深在思致,妙在情趣,非仅土木绿化之事。杜甫“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十首”、“重过何氏园五首”,一路写来,园中有景, 景中有人,人与景合,景因人异,吟得与构园息息相通,“名园依绿水,野竹上青霄”,“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园中景也。“兴移无洒扫,随意坐莓苔”, “石阑斜点笔,梧叶坐题诗”,景中人也。有此境界,方可悟构园神理。
风 花雪月,客观存在,构图者绝招之即来,听我驱使,则境界自出。苏州网师园,有亭名“月到风来”,临池西向,有粉墙若屏,正撷此景精华,风月为我所有矣。西 湖三潭印月,如无潭则景不存,谓之点景。画龙点睛,破壁而出,其理自同。有时一景“相看好处无一言”,必藉之以题辞,辞出而景生。《红楼梦》“大观园试才 题对额”一回(第十七回),描写大观园工程告竣,各处亭台楼阁要题对额,说:“若大景致,若干亭榭,无字标题,任是花柳山水,也断不能生色。”由此可见题 辞是起“点景”之作用。题辞必须流连光景,细心揣摩,谓之“寻景”。清人江弢叔有诗云:“我要寻诗定是痴,诗来寻我却难辞;今朝又被诗寻著,满眼溪山独去时。”“寻景”达到这一境界,题辞才显神来之笔。
我国古代造园,大都以建筑物开路。私家园林,必先造花厅,然后布置树石,往往边筑边拆,边拆边改,翻工多次,而后妥帖。沈元禄记猗园谓;“奠一园之体势 者。莫如堂;据—园之形胜者,莫如山。”盖园以建筑为主,树石为辅,树石为建筑之联缀物也。今则不然,往往先凿池铺路,主体建筑反落其后,一园未成,辄动 万金,而游人尚无栖身之处,主次倒置,遂成空园。至于绿化,有些园林、风景区、名胜古迹,砍老木、栽新树,俨若苗圃,美其名为“以园养园”,亦悖常理。
园既有“寻景”,又有“引景”。何谓“引景”?即点景引人。西湖雷峰塔圮后,南山之景全虚。景有情则显,情之源来于人。“芳草有情,斜阳无语,雁横南浦,人倚西楼。”无楼便无人,无人即无情,无情亦无景,此景关键在楼。证此可见建筑物之于园林及风景区的重要性了。
前人安排景色,皆有设想,其与具体环境不能分隔,始有独到之笔。西湖满觉陇一径通幽,数峰环抱,故配以桂丛,香溢不散,而泉流淙淙,山气霏霏,花滋而馥 郁,宜其秋日赏桂,游人信步盘桓,流连忘返。闻今已开公路,宽道扬尘,此景顿败。至于小园植树,其具芬芳者,皆宜围墙。而芭蕉分翠,忌风碎叶,故栽于墙根 屋角;牡丹香花,向阳斯盛,须植于主厅之南。此说明植物种植,有藏有露之别。
盆栽之妙在小中见大。“栽来小树连盆活,缩得群峰入座青”,乃见巧思。今则越放越大,无异置大象于金丝鸟笼。盆栽三要:一本,二盆,三架,缺一不可。宜静观,须孤赏。
我国古代园林多封闭,以有限面积,造无限空间,故“空灵”二宇,为造园之要谛。花木重姿态,山石贵丘壑,以少胜多,须概括、提炼。曾记一戏台联:“三五步行遍天下;
六七人雄会万师。”演剧如此,造园亦然。
白皮松独步中国园林,因其体形松秀,株干古拙,虽少年已是成人之概。杨柳亦宜装点园林,古人诗词中屡见不鲜,且有以万柳名园者。但江南园林则罕见之,因 柳宜濒水,植之宜三五成行,叶重枝密,如帷如幄,少透漏之致,一般小园,不能相称。而北国园林,面积较大,高柳侵云,长条拂水,柔情万千,别饶风姿,为园 林生色不少。故具体事物必具体分析,不能强求一律。有谓南方园林不植杨柳,因蒲柳早衰,为不吉之兆。果若是,则拙政园何来“柳荫路曲”一景呢?
风景区树木,皆有其地方特色。即以松而论,有天目山松、黄山松、泰山松等,因地制宜,以标识各座名山的天然秀色。如今有不少“摩登”园林家,以“洋为中 用”来美化祖国河山,用心极苦。即以雪松而论,几如药中之有青霉素,可治百病,全国园林几将遍植。“白门(南京)杨柳可藏鸦”,“绿杨城郭是扬州”,今皆 柳老不飞絮,户户有雪松了。泰山原以泰山松独步天下,今在岱庙中也种上雪松,古建筑居然西装革履,无以名之,名之曰“不伦不类”。
园林中亭台楼阁,山石水池,其布局亦各有地方风格,差异特甚。旧时岭南园林,每周以楼,高树深池,阴翳生凉,水殿风来,溽暑顿消,而竹影兰香,时盈客袖,此唯岭南园林得之,故能与他处园林分庭抗衡。
园林中求色,不能以实求之。北国园林,以翠松朱廊衬以蓝天白云,以有色胜。江南园林,小阁临流,粉墙低亚,得万千形象之变。白本非色,而色自生;池水无 色,而色最丰。色中求色,不如无色中求色。故园林当于无景处求景,无声处求声,动中求动,不如静中求动。景中有景,园林之大镜、大池也,皆于无景中得之。
小园树宜多落叶,以疏植之,取其空透:大园树宜适当补常绿,则旷处有物。此为以疏救塞,以密补旷之法。落叶树能见四季,常绿树能守岁寒,北国早寒,故多植松柏。
石无定形,山有定法。所谓法者,脉络气势之谓,与画理一也。诗有律而诗亡,词有谱而词衰,汉魏古风、北宋小令,其卓绝处不能以格律绳之者。至于学究咏诗,经生填词,了无性灵,遑论境界。造园之道,消息相通。
假山平处见高低,直中求曲折,大处着眼,小处入手。黄石山起脚易,收顶难;湖石山起脚难,收顶易。黄石山要浑厚中见空灵,湖石山要空灵中寓浑厚。简言 之,黄石山失之少变化,湖石山失之太琐碎。石形、石质、石纹、石理,皆有不同,不能一律视之。中存辩证大理。叠黄石山能做到面面有情,多转折;叠湖石山能 达到宛转多姿,少做作,此难能者。
叠石重拙难。树古朴之峰尤难,森严石壁更非易致。而石矾、石坡、石磴、石步,正如云林小品,其不经意处,亦即全神最贯注处,非用极大心思,反复推敲,对 全景作彻底之分析解剖,然后以轻灵之笔,随意著墨,正如颊上三毛,全神飞动。不经意之处,要格外经意。明代假山,其厚重处。耐人寻味者正在此。清代同光时 期假山,欲以巧取胜,反趋纤弱,实则巧夺天工之假山,未有不从重拙中来。黄石之美在于重拙,自然之理也。没有质性,必无佳构。
明代假山,其布局至简,磴道、平台、主峰、洞壑,数事而已,千变万化,其妙在于开阖。何以言之?开者山必有分,以涧谷出之,上海豫园大假山佳例也。阖者 必主峰突冗,层次分明,而山之余脉,石之散点,皆开之法也。故旱假山之山根、散石,水假山之石矶、石濑,其用意一也。明人山水画多简洁,清人山水画多繁 琐,其影响两代叠山,不无关系。
明张岱《陶庵梦忆》中评仪征汪园三峰石云:“余见其弃地下一白石,高一丈、阔二丈而痴,痴妙。一黑石,阔八尺、高丈五而瘦,瘦妙。”痴妙,瘦妙,张岱以 “痴”字“瘦”字品石,盖寓情在石。清龚自珍品人用“清丑”一辞,移以品石相善。广州园林新点黄腊石甚顽。指出“顽”字,可补张岱二妙之不足。
假山有旱园水做之法,如上海嘉定秋霞圃之后部,扬州二分明月楼前部之叠石,皆此例也。园中无水,而利用假山之起伏,平地之低降,两者对比,无水而有池 意,故云水做。至于水假山以旱假山法出之,旱假山以水假山法出之,则谬矣。因旱假山之脚与水假山之水口两事也。他若水假山用崖道、石矾、湾头,旱假山不能 用;反之,旱假山之石根、散点又与水假山者异趣。至于黄石不能以湖石法叠,湖石不能运黄石法,其理更明。总之。观天然之山水,参画理之所示,外师造化,中 发心源,举一反三,无往而不胜。
园林有大园包小园,风景有大湖包小湖,西湖三潭印月为后者佳例。明人钟伯敬所撰《梅花墅记》:“园于水,水之上下左右,高者为台,深者为室,虚者为亭, 曲者为廊,横者为渡,坚者为石,动植者为花鸟,往来者为游人,无非园者。然则人何必各有其园也,身处园中,不知其为园。园之中,各有园,而后知其为园,此 人情也”。造园之学,有通哲理,可参证。
园外之景与园内之景,对比成趣,互相呼应,相地之妙,技见于斯。钟伯敬《梅花墅记》又云:“大要三吴之水,至甫里(甪直) 始畅,墅外数武反不见水,水反在户以内。盖别为暗窦,引水入园,开扉坦步,过杞菊斋……登阁所见,不尽为水。然亭之所跨,廊之所往,桥之所踞,石所卧立, 垂杨修竹之所冒荫皆水也。……从阁上缀目新眺,见廓周于水,墙周于廊,又若有阁。亭亭处墙外者,林木荇藻,竟川含绿,染人衣裙,水可承揽,然不可即至 也。……又穿小酉洞,憩招爽亭,苔石啮波,曰锦淙滩。诣修廊,中隔水外者,竹树表里之,流响交光,分风争日,往往可即,而仓卒莫定处,姑以廊标之。”文中 所述之园,以水为主,而用水有隐有显,有内有外,有抑扬、曲折。而使水归我所用,则以亭阁廊等左右之,其造成水旱二层之空间变化者,唯建筑能之。故“园必 隔,水必曲。”今日所存水廊,盛称拙政园西部者,而此梅花墅之水犹仿佛似之,知吴中园林渊源相承,固有所自也。
童寯老 人曾谓,拙政园“藓苔蔽路,而山池天然,丹青淡剥,反觉逸趣横生。”真小颓风范,丘壑独存,此言园林苍古之境,有胜藻饰。而苏州留园华瞻,如七宝楼台拆下
不成片段,故稍损易见败状。近时名胜园林,不修则已,一修便过了头。苏州拙政园水池驳岸,本土石相错,如今无寸土可见,宛若满口金牙。无锡寄畅园八音涧失 调,顿逊前观,可不慎乎?可不慎乎?
景之显在于“勾勒”。最近应常州之约,共商红梅阁园之布局。我认为园既名红梅阁,当以红梅出之,奈数顷之地遍植红梅,名为悔圃可矣,称园林则不当,且非 朝夕所能得之者。我建议园贯以廊,廊外参差植梅,疏影横斜,人行其间,暗香随衣,不以红梅
名园,而游者自得梅矣。其景物之妙,在于以廊“勾勒”,处处成 图,所谓少可以胜多,小可以见大。
园林密易疏难。绮丽易雅淡难,疏而不失旷,雅淡不流寒酸。拙政园中部两者兼而得之,宜乎自明迄今,誉满江南,但今日修园林未明此理。
古人构园成必题名,皆有托意,非泛泛为之者。清初杨兆鲁营常州近园,其记云:“自抱疴归来,于注经堂后买废地六七亩,经营相度,历五年于兹,近似乎园, 故题曰近园。”知园名之所自,谦抑称之。忆前年于马鞍山市雨湖公园,见一亭甚劣,尚无名。属我命之,我题为“暂亭”,意在不言中,而人自得之。其与“大观 园”、“万柳堂”之类者,适反笔出之。
苏州园林,古典剧之舞台装饰,颇受其影响,但实物与布景不能相提并论。今则见园林建筑又仿舞台装饰者,玲珑剔透,轻巧可举,活象上海城隍庙之“巧玲珑”(纸扎物)。又如画之临摹本,搔首弄姿,无异东施效颦。
漏窗在园林中起“泄景”、“引景”作用,大园景可泄,小园景,则宜引不宜泄。拙政园“海棠春坞”,庭院也,其漏窗能引大园之景。反之,苏州怡园不大,园 门旁开两大漏窗,顿成败笔,形既不称,景终外暴,无含蓄之美矣。拙政园新建大门,庙堂气太甚,颇近祠宇,其于园林不得体者有若此。同为违反园林设计之原 则,如于风景区及名胜古迹之旁,新建建筑往往喧宾夺主,其例甚多。谦虚为美德,尚望甘当配角,博得大家的好评。
“池馆已随人意改,遗篇犹逐水东流,漫盈清泪上高楼。”这是我前几年重到扬州,看到园林被破坏的情景,并怀念已故的梁思成、刘敦桢二前辈而写的几句词句,当时是有感触的。今续为说园,亦有所感而发,但心境各异。
说园(三)
余既为《说园》《续说园》,然情之所钟,终难自已,晴窗展纸,再抒鄙见,芜驳之辞,存商求正,以《说园(三)》名之。
晋陶潜(渊明)《桃花源记》:“中无杂树,芳草鲜美。”此亦风景区花树栽植之卓见,匠心独具。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句,同为千古绝唱,前者说明桃花宜群植远观。绿茵衬繁花,其景自出。而后者暗示“借景”。虽不言造园,而理自存。
看山如玩册页,游山如展手卷,一在景之突出,一在景之联续。所谓静动不同,情趣因异,要之必有我存在,所谓“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何以 得之,有赖于题咏,故画不加题显俗,景无摩崖(或匾对)难明,文与艺未能分割也。“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之外兼及动态声响。余小游扬州瘦西 湖,舍舟登岸,止于小金山“月观”,信动观以赏月,赖静观以小休,兰香竹影,鸟语桨声,而一抹夕阳斜照窗棂,香、影、光、声相交织。静中见动,动中寓静, 极辩证之理于造园览景之中。
园林造景,有有意得之者。亦有无意得之者,尤以私家小园,地甚局促,往往于无可奈何之处,而以无可奈何之笔化险为夷。终挽全局。苏州留园之“华步小筑”一角,用砖砌地穴门洞,分隔成狭长小径,得“庭院深深深几许”之趣。
今不能证古,洋不能证中,古今中外自成体系,决不容借尸还魂,不明当时建筑之功能,与设计者之主导思想,以今人之见强与古人相合,谬矣。试观苏州网师园 之东墙下,备仆从出入留此便道,如住宅之设“避弄”。与其对面之径山游廊。具极明显之对比,所谓“径莫便于捷,而又莫妙于迂”可证。因此,评园必究园史, 更须熟悉当时之生活,方言之成理。园有一定之观赏路线。正如文章之有起承转合。手卷之有引首、卷本、拖尾,有其不可颠倒之整体性。今苏州拙政园入口处为东 部边门,网师园入口处为北部后门,大悖常理,记得《义山杂纂》列人间煞风景事有:“松下喝道。看花泪下。苔上铺席。花下晒裈。 游春载重。石笋系马。月下把火。背山起楼。果园种菜。花架下养鸡鸭。”等等。今余为之增补一条曰:“开后门以延游客”,质诸园林管理者以为如何?至于苏州 以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号称”宋元明清四大名园。留园与拙政园同建于明而同重修于清者,何分列于两代。此又令人不解者。余谓以静观者为主之网师 园,动观为主之拙政园,苍古之沧浪亭,华瞻之留园,合称苏州四大名园,则予游者以易领会园林特征也。
造园如缀文,千变万化,不究全文气势立意,而仅务辞汇叠砌者,能有佳构乎?文贵乎气,气有阳刚阴柔之分,行文如此,造园又何独不然,割裂分散,不成文理,籍一亭一榭以斗胜,正今日所乐道之园林小品也。盖不通乎我国文化之特征,难于言造园之气息也。
南方建筑为棚。多敞口。北方建筑为窝,多封闭。前者原出巢居,后者来自穴处,故以敞口之建筑,配茂林修竹之景,园林之始,于此萌芽。园林以空灵为主,建 筑亦起同样作用,故北国园林终逊南中。盖建筑以多门窗为胜,以封闭出之,少透漏之妙。而居人之室,更须有亲切之感,“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正咏此 也。
小园若斗室之悬一二名画,宜静观。大园则如美术展览会之集大成,宜动观。故前者必含蓄耐人寻味,而后者设无吸引人之重点,必平淡无奇。园之功能因时代而 变,造景亦有所异,名称亦随之不同,故以小公园、大公园(公园之公,系对私园而言。)名之。解放前则可,今似多商榷,我曾建议是否皆须冠公字。今南通易狼 山公园为北麓园,苏州易城东公园为东园,开封易汴京公园为汴园,似得风气之先。至于市园、郊园、平地园、山麓园、各具环境地势之特征,亦不能以等同之法设 计之。
整修前人园林,每多不明立意。余谓对旧园有“复园”与“改园”二议。设若名园,必细征文献图集,使之复原,否则以己意为之,等于改园。正如装裱古画,其 缺笔处,必以原画之笔法与设色续之,以成全璧。如用戈裕良之叠山法弥明人之假山,与以四王之笔法接石涛之山水,顿异旧观,真愧对古人,有损文物矣。若一般 园林,颓败已极,残山剩水,犹可资用,以今人之意修
改,亦无不可,姑名之曰“改园”。
我国盆栽之产生,与建筑具有密切之关系,古代住宅以院落天井组合而成,周以楼廊或墙垣,空间狭小,阳光较少,故吴下人家每以寸石尺树布置小景,点缀其 间,往往见天不见日,或初阳煦照,一瞬即过,要皆放适植物之性,保持一定之温度与阳光,物赖以生,景供人观,东坡诗所谓:“微雨止还作,小窗幽更妍。空庭 不受日,草木自苍然。”最能得此神理。盖生活所需之必然产物,亦穷则思变,变则能通。所谓“适者生存”。今以开畅大园,置数以百计之盆栽,或置盈丈之乔木 于巨盆中,此之谓大而无当。而风大日烈,蒸发过大,难保存活,亦未深究盆景之道而盲为也。
华丽之园难简,雅淡之园难深。简以救俗,深以补淡,笔简意浓,画少气壮。如曼殊诗:“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艳而不俗,淡而有味,是为上 品。皇家园林,过于繁缛,私家园林,往往寒俭,物质条件所限也。无过无不及,得乎其中。须割爱者能忍痛,纸补添者无吝色。即下笔千钧,反复推敲。闺秀之画 能脱脂粉气,释道之画能脱蔬笋气,少见者。刚以柔出,柔以刚现。扮书生而无穷酸相,演将帅而具台阁气,皆难能也。造园之理。与一切艺术无不息息相通。故余 曾谓明代之园林,与当时之文学、艺术、戏曲,同一思想感情,而以不同形式出现之。
能品园,方能造园,眼高手随之而高,未有不辨乎味能为著食谱者。故造园一端,主其事者,学养之功,必超乎实际工作者。计成云:“三分匠、七分主人。”言 主其事者之重要,非污蔑工人之谓。今以此而批判计氏,实尚未读通计氏《园冶》也。讨论学术,扣以政治帽子,此风当不致再长矣。
假假真真,真真假假。《红楼梦》大观园假中有真,真中有假,是虚构,亦有作者曾见之实物。是实物,又有参予作者之虚构。其所以迷惑读者正在此。故假山如 真方妙,真山似假便奇,真人如造象,造象似真人,其捉弄人者又在此。造园之道,要在能“悟”,有终身事其业,而不解斯理者正多。甚矣!造园之难哉。园中立 峰,亦存假中寓真之理,在品题欣赏上以感情悟物,且进而达人格化。
文学艺术作品言意境,造园亦言意境。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谓境界也。对象不同,表达之方法亦异,故诗有诗境,词有词境,曲有曲境。“曲径通幽处,禅房花 木深。”诗境也。“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词境也。“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曲境也。意境因情景不同而异,其与园林所现意境亦然。园林之 诗情画意即诗与画之境界在实际景物中出现之。统名之日意境。“景露则境界小,景隐则境界大”。“引水须随势,栽松不趁行。”“亭台到处皆临水,屋宇虽多不 碍山。”“几个楼台游不尽,一条流水乱相缠。”此虽古人咏景说画之辞,造园之法适同,能为此,则意境自出。
园林叠山理水,不能分割言之,亦不可以定式论之,山与水相辅相成,变化万方。山无泉而若有,水无石而意存,自然高下,山水仿佛其中。昔苏州铁瓶巷顾宅艮 庵前一区,得此消息。江南园林叠山,每以粉墙衬托,盖觉山石紧凑峥嵘,此粉墙画本也。若墙不存,则如一丘乱石,故今日以大园叠山,
未见佳构者正在此。画中 之笔墨,即造园之水石,有骨有肉,方称上品。石涛(道济)画之所以冠世,在于有骨有肉,笔墨具备。板桥(郑燮)学石涛有骨而无肉,重笔而少墨。盖板桥以书 家作画,正如工程家构园,终少韵味。
建筑物在风景区或园林之布置,皆因地制宜,但主体建筑始终维持其南北东西平直方向。斯理甚简,而学者未明者正多。镇江金山、焦山。北固山三处之寺,布局 各殊,风格终异。金山以寺包山,立体交通。焦山以山包寺,院落区分。北固以寺镇山,雄踞其巅。故同临长江,取景亦各览其胜。金山宜远眺。焦山在平览。而北 固山在俯瞰。皆能对观上着眼,于建筑物布置上用力,各臻其美,学见乎斯。
山不在高,贵有层次;水不在深,妙于曲折。峰岭之胜,在于深秀。江南常熟虞山,无锡惠山,苏州上方山,镇江南郊诸山,皆多此特征。泰山之能为五岳之首者,就山水而言,以其有山有水。黄山非不美,终鲜巨瀑,设无烟云之出没,此山亦未能有今日之盛名。
风景区之路,宜曲不宜直,小径多于主道,则景幽而客散,使有景可寻、可游,有泉可听,有石可留,吟想其间。所谓“入山唯恐不深,入林唯恐不密。”山须 登,可小立顾盼,故古时皆用磴道,亦符人类两足直立之本意,今易以斜坡,行路自危,与登之理相背。更以筑公路之法而修游山道,致使丘堑破坏,漫山扬尘,而 游者集于道与飙轮争涂,拥挤可知,难言山屐之雅兴。西湖烟霞洞本由小径登山,今汽车达巅,其情无异平地之灵隐飞来峰前,真是“豁然开朗”,拍手叫好,从何 处话烟霞耶?闻西湖诸山拟一日之汽车游程可毕,如是西湖将越来越小。此与风景区延长游览线之主旨相背,似欠明智。游兴、赶程,含义不同,游览宜缓,赶程宜 速,今则适正倒置。孤立之山筑登山盘旋道,难见佳境,极易似毒蛇之绕颈,将整个之山数段分割,无耸翠之姿,高峻之态。证以西湖玉皇山与福州鼓山二道,可见 轩轾。后者因山势重叠,故可掩拙。名山筑路千万慎重,如经破坏,景物一去不复返矣。千古功罪,持人评定。至于入山旧道,切宜保存,缓步登临,自有游客。泉 者,山眼也。今若干著名风景地,泉眼已破,终难再活。趵突无声,九溪渐涸,此事非可等闲视之。开山断脉,打井汲泉,工程建设未与风景规划相配合,原气大 伤,徒唤奈何。楼者,透也。园林造楼必空透。“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境界可见。松者,鬆也。枝不能多,叶不能密,方见姿态。而刚柔互用,方见效果,杨柳必存老干,竹木必露嫩梢,皆反笔存者,顿失前观。“全部肃清,彻底换班”,岂可用于治园耶?
风景区多茶室,必多厕所,后者实难处理。宜隐蔽之。今厕所皆饰以漏窗,宛若“园林小品”。余曾戏为打油诗:“我为漏窗频叫屈,而今花样上茅房”之句(我 一九五三年刊《漏窗》一书,其罪在我。)。漏窗功能泄景。厕所有何景可泄?曾见某处新建厕所,漏窗盈壁,其左刻石为“香泉”;其右刻石为“龙飞凤舞”,见 者失笑。鄙意游览大风景区,宜设茶室,以解游人之渴。至于范围小之游览区,若西湖百泠印社、苏州网师园似可不必设置茶室,占用楼堂空间。而大型园林茶室有 如宾馆餐厅,亦末见有佳构者,主次未分,本末倒置。如今风景区以园林倾向商店化,似乎游人游览就是采购物品。宜乎古刹成庙会,名园皆市肆。则“东篱为市 井,有辱黄花矣”。园林局将成为
商业局,此名之曰:“不务正业”。
浙中叠山重技而少艺,以洞见长,山类皆孤立,其佳者有杭州元宝街胡宅,学官巷吴宅,孤山文澜阁等处,皆尚能以水佐之。降及晚近,以平地叠山,中置一洞, 上覆一平台,极简陋。此皆浙之东阳匠师所为。彼等非专攻叠山,原为水作之工,杭人称为阴沟匠者,鱼目混珠,以伪不识者。后因“洞多不吉”,遂易为小山花 台,此入民国后之状也。从前叠山,有苏帮、宁(南京)帮、扬帮、金华帮、上海帮(后出,为宁、苏之混合体)。而南宋以后著名叠山师,则来自吴兴、苏州。吴 兴称山匠,苏州称花园子,浙中又称假山师或叠山师,扬州称石匠,上海(旧松江府)称山师,名称不一。云间(松江)名手张涟、张然父子,人称张石匠,名动公 卿间,张涟父子流寓京师,其后人承其业,即山子张也。要之,太湖流域所叠山,自成体系,而宁、扬又自一格,所谓苏北系统,其与浙东匠师皆各立门户,但总有 高下之分。其下者就石论石,心存叠字,遑论相石选石,更不谈石之文理,。专攻五日一洞,十日一山,摹拟真状,以大缩小,实假戏真做,有类儿戏矣。故云,叠 石者,艺术也。
鉴定假山,何者为原构?何者为重修?应注意留心山之脚、洞之底,因低处不易毁坏,如一经重叠,新旧判然。再细审灰缝,详审石理,必渐能分晓,盖石缝有新 旧,胶合品成分亦各异,石之包浆,斧凿痕迹,在在可佐证也。苏州留园,清嘉庆间刘氏重补者,以湖石接黄石,更判然明矣。而旧假山类多山石紧凑相挤,重在垫 塞,功在平衡,一经拆动,涣然难收陈局。佳作必拼合自然,曲具画理,缩地有法,观其局部,复察全局,反复推敲,结论遂出。
近人但言上海豫园之盛,却未言明代潘氏宅之情况,宅与园仅隔一巷耳。潘宅在今园东安仁街梧桐路一带,旧时称安仁里。据叶梦珠《阅世编》所记:“建第规模 甲于海上,面照雕墙,宏开峻宇,重轩复道,几于朱邸,后楼悉以楠木为之,楼上皆施砖砌,登楼与平地无异。涂金染丹垩,雕刻极工作之巧。”以此建筑结构,证 豫园当日之规模,甚相称也。惜今已荡然无存。
清初画家恽寿平(南田)《瓯香馆集》卷十二:“壬戌八月客吴门拙政园,秋雨长林,致有爽气,独坐南轩,望隔岸横冈叠石峻嶒,下临清池,磵路 盘纡,上多高槐、柽、桧、柏,虬枝挺然,迥出林表,绕堤皆芙蓉,红翠相间,俯视澄明,游鳞可取,使人悠然有濠濮间趣。自南轩过艳雪亭,渡红桥而北,旁横冈 循石间道,山麓尽处有堤通小阜,林木翳如,池上为湛华楼,与隔水回廊相望,此一园最胜地也。”壬戌为清康熙二十一年(一六八二年),南田五十岁时(生于明 崇祯六年癸酉即一六三三年,死于清康熙二十九年庚午即一六九零年)所记,如此详实。南轩为倚玉轩,艳雪亭似为荷风四面亭。红桥即曲桥。湛华楼以地位观之, 即见山楼所在,隔水回廊,与柳阴路曲一带出入亦不大。以画人之笔,记名园之景,修复者能悟此境界,固属高手,但“此歌能有几人知”,徒唤奈何。保园不易, 修园更难。不修则已,一修惊人。余再重申研究园史之重要,以为此篇殿焉。曩岁叶恭绰先生赠余一联:“洛阳名园(记),扬州画航(录);武林遗事,日下旧闻 (考)。”以四部园林古迹之书目相勉。则余今之所作,岂徒然哉。
说园(四)
一年漫游,触景殊多,情随事迁,遂有所感,试以管见论之,见仁见智,各取所需。书生谈兵,容无补于事实,存商而己。因续前三篇,故以《说园(四)》名之。
造园之学,主其事者须自出己见,以坚定之立意,出宛转之构思,成者誉之,败者贬之。无我之园,即无生命之园。
水为陆之眼,陆多之地要保水;水多之区要疏水。因水成景,复利用水以改善环境与气候。江村湖泽,荷塘菱沼,蟹簖渔庄,水上产物,不减良田,既增收入,又可点景。王士祯诗云:“江干都是钓人居,柳陌菱塘一带疏;好是日斜风定后,半江红树卖鲈鱼。”神韵天然,最是依人。
旧时城垣,垂杨夹道,杜若连汀,雉堞参差,隐约在望,建筑之美与天然之美交响成曲。王士祯诗云:“绿杨城郭是扬州”,今已拆,此景不可再得矣。故城市特征,首在山川地貌,而花木特色实占一地风光,成都之为蓉城,福州之为榕城,皆予游者以深刻之印象。
恽寿平论画:“青绿重色,为浓厚易,为浅淡难。为浅淡易,而愈见浓厚为尤难。”造园之道,正亦如斯。所谓实处求虚,虚中得实,淡而不薄,厚而不滞,存天 趣也。今经营风景区园事者,破坏真山,乱堆假山,堵却清流,易置喷泉,抛却天然而善作伪。大好泉石,随意改观,如无喷泉未是名园者。明末钱澄之记黄檗山居 (在桐城之龙眠山),论及:“吴中人好堆假山以相夸诩,而笑吾乡园亭之陋。予应之日:‘吾乡有真山水,何以假为?唯任真、故失诸陋,洵不若吴人之工于作伪 耳。’”又论此园:“彼此位置,各不相师,而各臻其妙,则有真山水为之质耳。”此论妙在拈出一个“质”字。
山林之美,贵于自然,自然者,存真而已。建筑物起“点景”作用,其与园林似有所别,所谓锦上添花,花终不能压锦也。宾馆之作。在于栖息小休,宜着眼于周 围有幽静之境,能信步盘桓,游目骋怀,故室内外空间并互相呼应,以资流通,晨餐朝晖,夕枕落霞。坐卧其间,小中可以见大。反之,高楼镇山,汽车环居,喇叭 彻耳,好鸟惊飞。俯视下界,豆人寸屋,大中见小,渺不足观,以城市之建筑,夺山林之野趣,徒令景色受损,游者扫兴而已。丘壑平如砥,高楼塞天地,此几成为 目前旅游风景区所习见者。闻更有欲消灭山间民居之举,诚不知民居为风景区之组成部分,点缀其间,楚楚可人,古代山水画中每多见之。余客瑞士,—日内瓦山间 民居,窗明几净,予游客以难忘之情。余意以为风景区之建筑,宜隐不宜显,宜散不宜聚,宜低不宜高,宜麓(山麓)不宜顶(山顶),须变化多,朴素中有情趣, 要随宜安排,巧于因借,存民居之风格,则小院曲户,粉墙花影,自多情趣。游者生活其间,可以独处,可以留客,“城市山林”,两得其宜。明末张岱在《陶庵梦 忆》中记范长白园(苏州天平山之高义园)云:“国外有长堤,桃柳曲桥,蟠屈湖面,桥尽抵园,园门故作低小,进门则长廊复壁,直达山麓,其绘楼幔阁,秘室曲
房,故故匿之,不使人见也。”又毛大可《彤史拾遗记》记崇祯所宠之贵纪,扬州人。“尝厌宫闱过高迥,崇杠大牖,所居不适意,乃就廊房为低槛曲楯,
蔽以敞槅,杂采扬州诸什器、床罩供设其中。”以证余创山居宾舍之议不谬。
园林与建筑之空间,隔则深,畅则浅,斯理甚明,故假山、廊、桥、花墙、屏、幕、槅扇、书架、博古架等,皆起隔之作用。旧时卧室用帐,碧纱橱,亦同样效果。日本居住之室小,席地而卧,以纸槅小 屏分之,皆属此理。今西湖宾馆、餐厅,往住高大如宫殿,近建孤山楼外楼,体量且超颐和园之排云殿,不如易名太和楼则更名符其实矣。太和殿尚有屏隔之,有柱 分之,而今日之大餐厅几等体育馆。风景区往往因建造一大宴会厅。开石劈山,有如兴建营房,。真劳民伤财,遑论风景之存不存矣。旧时园林,有东西花厅之设, 未闻有大花厅之举。大宾馆、大餐厅、大壁画、大盆景、大花瓶,以大为尚,真是如是如是,善哉善哉。
不到苏州,一年有奇,名园胜迹,时萦梦寐。近得友人王西野先生来信,谓:“虎丘东麓就东山庙遗址,正在营建盆景园,规模之大,无与伦比。按东山庙为王珣祠堂,亦称短簿祠,因珣身 材短小,曾为主簿,后人戏称‘短簿’。请汪琬诗:‘家临绿水长洲苑,人在青山短簿祠。’陈鹏年诗:‘春风再扫生公石,落照仍衔短簿祠。’怀古情深,写景入 画,传诵于世,今堆叠黄石大假山一座。天然景色,破坏无余。盖虎丘一小阜耳,能与天下名山争胜,以其寺里藏山,小中见大,剑池石壁,浅中见深,历代名流题 咏殆遍,为之增色。今在真山面前堆假山,小题大做,弄巧成拙,足下见之,亦当扼腕太息,徒呼负负也。”此说与鄙见合,恐主其事者,不征文献,不谙古迹与名 胜之史实,并有一“大”字在脑中作怪也。
风景区之经营,不仅安排景色宜人,而气候亦须宜人。今则往往重景观,而忽视局部小气候之保持,景成而气候变矣。七月间到西湖,园林局邀游金沙港,初夏傍 晚,余热未消,信步入林,溽暑无存,水佩风来,几入仙境,而流水淙淙,绿竹猗猗,隔湖南山如黛,烟波出没,浅淡如水墨轻描,正有“独笑薰风更多事,强教西 子舞霓裳”之概。我本湖上人家,却从未享此清福。若能保持此与外界气候不同之清凉世界,即该景区规划设计之立意所在,一旦破坏,虽五步一楼,十步一阁,亦 属虚设,盖悖造园之理也。金沙港应属水泽园,故建筑、桥梁等均宜贴水、依水,映带左右,而茂林修竹,清风自引,气候凉爽,绿云摇曳,荷香轻溢,野趣横生。 “黄茅亭子小楼台,料理溪山煞费才。”能配以凉馆竹阁,益显西子淡妆之美,保此湖上消夏一地,他日待我杖履其境,从容可作小休。
吴江同里镇,江南水乡之著者,镇环四流,户户相望,家家临河,因水成街,因水成市,因水成园。任氏退思园于江南园林中独辟蹊径,具贴水园之特例。山、 亭、馆、廊、轩、榭等皆紧贴水面,园如浮水上。其与苏州网师园诸景依水而筑者,予人以不同景观,前者贴水,后者依水。所谓依水者,因假山与建筑物等皆环水 而筑,唯与水之关系尚有高下远近之别,遂成贴水园与依水园两种格局。皆因水制宜,其巧妙构思则又有所别,设计运思,于此可得消息。余谓大园宜依水,小园重 贴水,而最关键者则在水位之高低。我国园林用水,以静止为主,清许周生筑园杭州,名“鉴止水斋”,命意在此,源出我国哲学思想,体现静以悟动之辨证观点。
水曲因岸,水隔因堤,移花得蝶,买石绕云,因势利导,自成佳趣。山容水色,善在经营,中小城市有山水能凭藉者,能做到有山皆是园,无水不成景,城因景异,方是妙构。
济南珍珠泉,天下名泉也。水清浮珠,澄澈晶莹。余曾于朝曦中饮露观泉,爽气沁人,境界明静,奈何重临其地,已异前观,黄石大山,狰狞骇人,高楼环压,其 势逼人,杜甫咏《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之句,不意于此得之。山小楼大,山低楼高,溪小桥大,溪浅桥高。汽车行于山侧,飞轮扬尘,如此大观,真 可说是不古不今,不中不西,不伦不类。造园之道,可不慎乎?
反之,潍坊十笏园,园甚小,故以十笏名之。清水一池,山廊围之,轩榭浮波,极轻灵有致。触景成咏:“老去江湖兴未阑,园林佳处说般般;亭台虽小情无限,别有缠绵水石间。”北国小园,能饶水石之胜者,以此为最。
泰山有十八盘,盘盘有景,景随人移,气象万千;至南天门,群山俯于脚下,齐鲁青青,千里未了,壮观也。自古帝王,登山封禅,翠华临幸,高山仰止。如易缆 车,匆匆而来,匆匆而去,景游与货运无异。而破坏山景,固不待言。实不解登十八盘参玉皇顶而小天下宏旨。余尝谓旅与游之关系,旅须速,游宜缓,相背行事, 有负名山。缆车非不可用,宜于旅,不宜于游也。
名山之麓,不可以环楼、建厂,盖断山之余脉矣。此种恶例,在在可见。新游南京燕子矾,栖霞寺,人不到景点,不知前有景区,序幕之曲,速成绝响,主角独 唱,鸦噪聒耳。所览之景,未允环顾。燕子矾仅临水一面尚可观外,余则黑云滚滚,势袭长江。坐石矾戏为打油诗:“燕子燕子,何不高飞,久栖于斯,坐以待 毙。”旧时胜地,不可不来,亦不可再来。山麓既不允建高楼工厂;而低平建筑却不能缺少,点缀其间,景深自幽,层次增多,亦远山无脚之处理手法。
近年风景名胜之区,与工业矿藏矛盾日益尖锐。取蛋杀鸡之事,屡见不鲜,如南京正在开幕府山矿石,取栖霞山之矿银。以有烟工厂而破坏无烟工厂,以取之可尽 之资源,而竭取之不尽之资源,最后两败俱伤,同归于尽。应从长远观点来看,权衡轻重。深望主其事者切莫等闲视之。古迹之处应以古为主,不协调之建筑万不能 移入。杭州北高峰与南京鼓楼之电视塔,真是触目惊心。在此等问题上,应明确风景区应以风景为主。名胜古迹应以名胜古迹为主,其它一切不能强加其上。否则, 大好河山、祖国文化,将损毁殆尽矣。
唐代白居易守杭州,浚西湖筑白沙堤,未闻其围垦造田。宋代苏轼因之,请代阮元继武前贤,千百年来,人颂其德,建苏白二公祠于孤山之阳。郁达夫有“堤柳而 今尚姓苏”之句美之。城市兴衰,善择其要而谋之,西湖为杭州之命脉,西湖失即杭州哀。今日定杭州为旅游风景城市,即基于此。至于城市面貌亦不能孤立处理, 务使山水生妍,相映增色。沿钱塘江诸山,应加以修整,襟江带湖,实为杭州最胜处。
古迹之区,树木栽植,亦必心存“古”字,南京清凉山,门额颜日:“六
朝遗迹”,入其内,雪松夹道,岂六朝时即植此树耶?古迹新装,洋为中用。解我朵颐。 古迹之修复,非仅建筑一端而已,其环境气氛,陈设之得体,在在有史可据。否则何言古迹?言名胜足矣。“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此意谁知?近人 常以个人之喜爱,强加于古人之上。蒲松龄故居,藻饰有如地主庄园,此老如在,将不认其书生陋室。今已逐渐改观,初复原状,诚佳事也。
园林不在乎饰新,而在于保养;树木不在乎添种,而在于修整。山必古,水必活,草木华滋,好鸟时呜,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园林设市肆,非其所宜,主次务 必分明。园林建筑必功能与形式相结合,古时造园,一亭一榭,几曲回廊,皆据实际需要出发,不多筑,不虚构,如作诗行文,无废词赘句。学问之道,息息相通。 今之园思考欠周亦如文之推敲不够。园所以兴游,文所以达意。故余谓绝句难吟,小园难筑,其理一也。
王时敏《乐郊园分业记》:“……适云间张南垣至,其巧艺直夺天工,怂恿为山甚力,……因而穿池种树,标峰置岭,庚申(清康熙十九年,一六八0年)经始, 中间改作者再四,凡数年而成,磴道盘纡。广池澹滟,周遮竹树蓊郁,浑若天成,而凉台邃阁,位置随宜,卉木轩窗,参错掩映,颇极林壑台榭之美。”以张南垣 (涟)之高技,其营园改作者再四,益证造园施工之重要,间亦必需要之翻工修改,必须留有余地。凡观名园,先论神气,再辨时代,此与鉴定古物,其法一也。然 园林未有不经修者,故首观全局,次审局部,不论神气,单求枝节,谓之舍本求末,难得定论。巨山大川,古迹名园,首在神气。五岳之所以为天下名山,亦在于 “神气”之旺。今规划风景,不解“神气”,必至庸俗低级,有污山灵。尝见江浙诸洞,每以自然抽象之山石,改成恶俗之形象,故余屡称“还我自然”。此仅一 端,人或尚能解之者;它若大起华厦,畅开公路,空悬索道,高树电塔,凡兹种种,山水神气之劲敌也,务必审慎,偶一不当,千古之罪人矣。园林因地方不同,气 候不同,而特征亦不同。园林有其个性,更有其地方性,故产生园林风格亦因之而异。即使同一地区,亦有市园、郊园、平地园、山麓园等之别。园与园之间,亦不 能强求一律,而各地文化艺术、风土人情、树木品异、山水特征等等,皆能使园变化万千,如何运用,各臻其妙者,在于设计者之运思。故言造园之学,其识不可不 广,其思不可不深。恽寿平论画云:“潇洒风流谓之韵,尽变奇穷谓之趣。”不独画然,造园置景,亦可互参。今之造园,点景贪多,便少韵致。布局贪大,便少佳 趣,韵乃自书卷中得来,趣必从个性表现。一年游踪所及,评量得失,如此而已。
说园(五)
《说园》首篇余既阐造园动观静观之说,意有未尽,续畅论之。动静二字,本相对而言,有动必有静,有静必有动,然而在园林景观中,静寓动中,动由静出,其 变化之多,造景之妙,层出不穷,所谓通其变,遂成天下之文。若静坐亭中,行云流水,鸟飞花落,皆动也。舟游人行,而山石树木,则又静止者。止水静,游鱼 动,静动交织,自成佳趣。故以静观动,以动观静,则景出。“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景与人同。”事物之变,概乎其中。若园林无水、无云、无影、无声、无朝 晖、无夕阳,则无以言天趣,虚者,实所倚
也。
静之物,动亦存焉。坐对石峰,透漏具备,而皴法之明快,线条之飞俊。虽静犹动。水面似静,涟漪自动。画面似静,动态自现。静之物若无生意,即无动态。故动观静观,实造园产生效果之最关键处,明乎此,则景观之理得初解矣。
质感存真,色感呈伪,园林得真趣,质感居首,建筑之佳者,亦有斯理,真则存神,假则失之。园林失真,有如布景。书画失真,则同印刷。故画栋雕梁,徒眩眼 目。竹篱茅舍,引人遐思。《红楼梦》“大观园试才题对额”一回,曹雪芹借宝玉之口,评稻香村之作伪云:“此处置一田庄,分明是人力造作而成。远无邻村,近 不负郭,背山无脉,临水无源,高无隐寺之塔,下无通市之桥,峭然孤出,似非大观,那及先处(指潇湘馆〕有自然之理,得自然之趣呢?虽种竹引泉,亦不伤穿 凿。古人云:‘天然图画’四字,正恐非其地而强为其地,非其山而强为其山,即百般精巧,终非相宜。”所谓“人力造作”,所谓“穿凿”者,伪也。所谓“有自 然之理,得自然之趣”者,真也。借小说以说园,可抵一篇造园论也。
郭熙谓:“水以石为面”“水得山而媚”,自来模山范水,未有孤立言之者。其得山水之理,会心乎此,则左右逢源。要之此二语,表面观之似水石相对,实则水 必赖石以变。无石则水无形、无态,放浅水露矾,深水列岛。广东肇庆七星岩,岩奇而水美,矶濑隐现波面,而水洞幽深,水湾曲折,水之变化无穷,若无水,则岩 不显,岸无形。故两者决不能分割而论,分则悖自然之理,亦失真矣。
一园之特征,山水相依,凿池引水,尤为重要。苏南之园,其池多曲,其境柔和。宁绍之园,其池多方,其景平直。故水本无形,因岸成之,平直也好,曲折也 好,水口堤岸皆构成水面形态之重要手法。至于水柔水刚,水止水流,亦皆受堤岸以左右之。石清得阴柔之妙,石顽得阳刚之健,浑朴之石,其状在拙;奇突之峰, 其态在变,而丑石在诸品中尤为难得,以其更富于个性,丑中寓美也。石固有刚柔美丑之别,而水亦有奔放宛转之致,是皆因石而起变化。
荒园非不可游,残篇非不可读,须知佳者虽零锦碎玉亦是珍品,犹能予人留恋,存其珍耳。龚自珍诗云:“未济终焉心飘渺,万事都从缺陷好;吟到夕阳山外山,世间难免余情绕。”造园亦必通此消息。
“春见山容,夏见山气,秋见山情,冬见山骨。”“夜山低,晴山近,晓山高。”前人之论,实寓情观景,以见四时之交。造景自难,观景不易。“泪眼问花花不 语”,痴也。“解释春风无限恨”,怨也。故游必有情,然后有兴,钟情山水,知己泉石,其审美与感受之深浅,实与文化修养有关。故我重申:不能品园,不能游 园。不能游园,不能造园。
造园综合性科学、艺术也,且包含哲理,观万变于其中。浅言之,以无形之诗情画意,构有形之水石亭台,晦明风雨,又皆能促使其景物变化无穷,
而南北地理之 殊,风土人情之异,更加因素增多。且人游其间,功能各取所需,绝不能从幻想代替真实,故造园脱离功能,固无佳构;究古园而不明当时社会及生活,妄加分析, 正如汉儒释经,转多穿凿。因此,古今之园,必不能陈陈相因,而丰富之生活,渊博之知识,要皆有助于斯。
一景之美,画家可以不同笔法表现之,文学家可以不同角度描写之。演员运腔,各抒其妙,那宗那派,自存面貌。故同一园林,可以不同手法设计之,皆由观察之 深,提炼之精,特征方出。余初不解宋人大青绿山水以朱砂作底,色赤,上敷青绿,迨游中原嵩山,时值盛夏,土色皆红,所被草木尽深绿色,而楼阁参差,金碧辉 映,正大小李将军之山水也。其色调皆重厚,色度亦相当,绚烂夺目。中原山川之神乃出。而江南淡青绿山水,每以赭石及草青打底,轻抹石青石绿,建筑勾勒间 架,衬以淡赭,清新悦目,正江南园林之粉本。故立意在先,协调从之,自来艺术手法一也。
余尝谓苏州建筑与园林,风格在于柔和,吴语所谓“糯”。扬州建筑与园林,风格则多雅健。如宋代姜夔词,以“健笔写柔情”,皆欲现怡人之园景,风格各异, 存真则一。风格定始能言局部单体,宜亭斯亭,宜榭斯榭。山叠何派,水引何式,必须成竹在胸,才能因地制宜,借景有方,亦必循风格之特征,巧妙运用之。选石 择花,动静观赏,均有所据,故造园必以极镇静而从容之笔,信手拈来,自多佳构。所谓以气胜之,必整体完整矣。
余闽游观山,秃峰少木,石形外露,古根盘曲,而山势山貌毕露,分明能辨何家山水,何派皴法,能于实物中悟画法,可以画法来证实物。而闽溪水险,矾漱激 湍,凡此琐琐,皆叠山极好之祖本。它如皖南徽州、浙东方岩之石壁,画家皴法,方圆无能。此种山水皆以皴法之不同,予人以动静感觉之有别,古人爱石、面壁, 皆参悟哲理其中。
填词有“过片(变)”(亦名“换头”),即上半阕与下半阕之间,词与意必须若接若离,其难在此。造园亦必注意“过片”,运用自如,虽千顷之园,亦气势完整,韵味隽永。曲水轻流,峰峦重叠,楼阁掩映,木仰花承,皆非孤立。其间高低起伏。闿畅 逶迤,处处皆有“过片”,此过渡之笔在乎各种手法之适当运用。即如楼阁以廊为过渡,溪流以桥为过渡。色泽由绚烂而归平淡,无中间之色不见调和,画中所用补 笔接气,皆为过渡之法,无过渡则气不贯、园不空灵。虚实之道,在乎过渡得法。如是,则景不尽而韵无穷,实处求虚,正曲求余音,琴听尾声,要于能察及次要, 而又重于主要,配角有时能超于主角之上者。“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贵在无胜于有也。
城市必须造园,此有关人民生活,欲臻其美,妙在“借”“隔”,城市非不可以借景,若北京三海,借景故官,嵯峨城园,杰阁崇殿,与李格非《洛阳名园记》所 述:“以北望则隋唐宫阀楼殿,千门万户,苕晓难轻,延亘十余里,凡左太冲十余年极力而赋者,可瞥目而尽也。”但未闻有烟囱近园,厂房为背景者。有之,唯今 日之苏州拙政园,耦园,已成此怪状,为之一叹。至若能招城外山色,远寺浮屠,亦多佳例。此一端在“借”。而另一端在“隔”。市园必隔,俗者屏之。合分本相 对而言,亦相辅而成,不隔其俗,难引其雅,不掩其丑,何逞其美。造景中往往有能观一面者有能观两面者,在乎选择得宜。
上海豫园萃秀堂,乃尽端建筑,厅后为 市街,然面临大假山,深隐北麓,人留其间,不知身处市嚣中,仅一墙之隔,判若仙凡,隔之妙可见。故以隔造景,效果始出。而园之有前奏,得能渐入佳境,万不 可率尔从事,前述过渡之法,于此须充分利用。江南市园,无不皆存前奏。今则往往开门见山,唯恐人不知其为园林。苏州怡园新建大门,即犯此病,沧浪亭虽属半 封闭之园,而园中景色,隔水可呼,缓步入园,前奏有序,信是成功。
旧园修复,首究园史,详勘现状,情况彻底清楚,对山石建筑等作出年代鉴定,特征所在,然后考虑修缮方案。如裱古画接笔须反复揣摩,其难有大于创作。必再 三推敲,审慎下笔。其施工程序,当以建筑居音,木作领先,水作为辅,大木完工,方可整池、修山、立峰,而补树添花,有时须穿插行之,最后铺路修墙。油漆悬 额,一园乃成,唯待家具之布置矣。
造园可以遵古为法,亦可以洋为师,两者皆不排斥。古今结合,古为今用,亦势所必然,若境界不究,风格未求,妄加抄袭拼凑,则非所取。故古今中外,造园之 史,构园之术,来龙去脉,以及所形成之美学思想,历史文化条件,在在须进行探讨,然后文有据,典有征,古今中外运我笔底,则为尚矣。古人云:“临画不如看 画,遇古人真本,向上研求,视其定意若何,偏正若何,安放若何,用笔若何,积墨若何,必于我有出一头地处,久之自然吻合矣。”用功之法,足可参考。日本明 治维新之前,学习中土,明治维新后效法欧洲,近又模仿美国,其建筑与园林,总表现大和民族之风格,所谓有“日本味”。此种现状,值得注意。至于历史之研究 自然居首重地位,试观其图书馆所收之中文书籍,令人瞠目,即以《园冶》而论,我国亦转录自东土。继以欧美资料亦汗牛充栋,而前辈学者,如伊东忠太、常盘大 定、关野贞等诸先生,长期调查中国建筑,所为著作,至今犹存极高之学术地位,真表现其艰苦结实之治学态度与方法,以抵干成,在得力于收集之大量直接与间接 资料,由博反约。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园林重“借景”,造园与为学又何独不然。
园林言虚实,为学亦若是。余写《说园》,连续五章,虽洋洋万言,至此江郎才尽矣。半生湖海,踏遍名园,成此空论,亦自实中得之。敢贡已见,求教于今之方家。老去情怀,期有所得,当秉烛庚之。
更多推荐
园林,造园,建筑,苏州,风格,不能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