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2日发(作者:)

后现代主义时期的产品设计

工业设计的发展基本是遵循两条不同的道路的,一条是比较商业化、大众化、应付市场需

求的设计,也就是常规设计方式,这类设计是大量的,充斥市场的,为日常生活服务的,虽

然大部分设计著作并不介绍它们,但是,这却是市场上的主流设计。这种设计会受到前卫设

计的影响,但是,却没有前卫设计那样瞬息万变,那么个人化,产品的价格因此也低廉,这

是为大批量生产的设计;另外一条则是较为具有探索性的、具有强烈设计家个人表现的、受

到总体设计运动影响的前卫设计。这是大部分设计理论著作都津津乐道讨论的、非常引人注

目的、与总体设计运动的发展密切关联的设计,但是,大部分都没有被大批量生产,因此也

是价格昂贵的设计,是与大众脱离的设计。作为新的设计风格被探讨,也被第一种大批量生

产的设计借鉴,这种设计充满了探索性。后现代主义设计和其它的一些现代主义以后的设计

属于这一类型的设计。

在产品设计上,或者说在工业设计上,后现代主义的影响没有在建筑设计上的广泛,但

是由于对现代主义的改良和改革动机,也产生了相当一批设计家,他们不遵循现代主义、国

际主义的设计原则,而自己开拓新的设计风格方向。从思想观念上看,他们基本还是形式主

义者,并没有希望彻底改变现代主义的功能主义,努力从形式上希望达到突破,创造新的产

品形式。从形式上看,我们可以把现代主义以后在产品设计,或者工业设计上的流派大致分

成几个类别,即“高科技”风格(Hight Tech)、“改良高科技”风格(Trans High Tech )、意

大利的阿基米亚和孟菲斯集团(Aichimia Memphis)、后现代主义风格, 减少主义风格

(Minimalism )、建筑风格(Archetypes)、微建筑风格(Micro-Architecture)、微电子

风格(MICro-electronics)等等。以下对这些风格分别进行介绍。

“高科技”风格

工业设计上的“高科技”风格是从祖安·克朗(Joan Kron) 和苏珊·斯莱辛(Susan Slesin)

1978 年的著作《高科技》(High Tech, 1978)中产生的。这个术语在设计上特指两个不同

层次的内容:一,是技术性的风格,强调工业技术的特征(teohnology) ; 二,是高品味的

(high styie)。因此“高科技”中的“高”是指的“高品味”,以把设计的对象从平民大众中抽出

来,成为上层人的特定所有,就凭这个非民主化的特点,就表明“高科技”风格不是强调民主

化的现代主义的衍生。克朗与斯莱辛对“高科技”风格迫根溯源,认为“高科技”风格的根源可

以上溯到法国建筑家让·普鲁维和皮艾尔·夏罗(Pierre Chareau)在20 世纪30 年代设计的

建筑,以及美国设计师查尔斯·依姆斯(Charles Eames)在1949 年设计的住宅。“高科技”

风格把工业环境中的技术特征引人家庭产品和家庭住宅设计上,从公共空间引人高度私密的

个人空间。这个风格的特点是运用精细的技术结构,非常讲究现代工业材料和工业加工技术

的运用,达到具有工业化象征性的特点,也就是把现代主义设计中的技术成份提炼出来,加

以夸张处理,以形成一种符号的效果。一些貌不惊人的普通工业机械结构,被赋予新的美学

含义,比如,平常用于工厂中的、粗糙的钢工具架被用到高级住宅内,工厂的工具被赋予新

的市场意义。因此,把工业技术风格变成一种高商业流行风格,一种德国人称为“Kitsch ”

商业主义符号,“高科技”风格给予工业结构、工业构造、机构部件以美学价值,这是“高科

技”风格的核心内容。

“高科技”风格也是首先从建筑设计开始的。虽然30 年代已经有所谓“高科技”风格建筑,

但是,成为一个完整的设计潮流,则是70 年代以来的事情。比较突出的“高科技”风格建筑

项目有英国建筑家里查·罗杰斯在法国巴黎设计的蓬皮杜文化中心( the Cultural Center of


更多推荐

设计,风格,工业,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