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5日发(作者:)
韶山参观考察心得体会3
篇一:参观韶山心得体会
参观韶山心得体会
七月三日,在监狱党委的组织下,怀着对已故革命领袖无限崇敬的心情,我们来到这
片令人神往的土地,来到了一代伟人毛主席、刘少奇的故乡——韶山。 进入主席故居,我
们看到这是一栋坐南朝北、土木结构的典型南方农舍,它门临绿水,背依青山,成凹字型
结构,这里老百姓称为‘一担柴’。当年这里居住着两户人家,东边13间小青瓦房为毛
泽东家,西边四间茅草屋为邻居家,中间堂屋为两家共用,总计占地面积560余平方米,
建筑面积470余平方米。导游介绍,1878 年毛泽东的曾祖父毛祖人买下上屋场东边的五
间茅草屋,1888年毛泽东的祖父毛恩普携儿子毛顺生、儿媳妇文氏迁居于此。后来毛家几
代人历经几十年将故居改建和扩建军,到1918年建军成现状,但房子建成仅一年多,毛
泽东的母亲、父亲相继去世。毛泽东在父母去世后又将弟妹带出去参加革命,故居由当地
农民居住。1929年国民党政府没收了这栋房子,将它出租给农民,年深日久,房子遭到一
定程度的损坏,部分家具遗失。解放后,人民政府收回了房子,并对它进行了修缮,基本
上恢复了原貌。大家今天看到的房子是按1918年的原状恢复的。这个时候是毛泽东家经
济状况最好的时期,当时家里拥有这13间半瓦房和22亩田土。但是身为毛家长子的毛泽
东并未继承父业,而走出韶山,登上了中国政治的大舞台,由一个农民的儿子成为伟大的
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大门顶端挂着的“毛泽东同志故居”金字红木匾,是
邓小平同志1983年4月2日亲笔题写的。
经过了堂屋、火堂、厨房等房间,我们来到了主席小时候学习的地方。当年,毛主席
晚上读书就是用的这盏小油灯。主席天资聪颖,又酷爱读书,夏天的晚上蚊子多,他就在
床边放一张条凳,凳上放一盏灯,人躲到蚊帐里面,将头伸到帐子外看书。冬天,他常常
躺在被子里读书到深夜。甚至在他13岁至15岁停学在家劳动的时候,他也往往白天下在
劳动,晚上读书读得很晚。有时为了不让父母为他担心,便用被子蒙上窗户,躲在房子里
刻苦攻读。在看了《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古典小说后,他发现了一个奇怪的问题:
怎么这些书里写的英雄都是些帝王将相、才子佳人,而从来没有描写过拿锄头劳动的农民
呢?他苦苦思索了两年,终于找到了答案。原来这些写书的人都是为统治者服务的,他们
是不会去写
农民的,当时的主席很为农民不能上书而打抱不平。后来,他读到郑观应的《盛世危
言》一书,这本书提出了一系列救国救民的主张,他极为赞同,并且燃起了复学的愿望。
毛主席的卧室上面是一个小阁楼。1925年他回来开展农民运动,在楼上开过秘密会议。在
实际斗争中,毛主席培养的积极分子毛新枚、李耿侯、钟志申、庞叔佩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25年6月,主席在这楼上举行了入党宣誓仪式,建立了中共韶山支部,由毛神福轩担
任第一任支部书记。也正是在这里,中国的历史悄然变化着,曙光即将照亮整个东方。
刘少奇纪念馆一片青翠,庄严幽静。纪念馆共有八个展室,按少奇同志生平分为四个
专题进行陈列,馆内陈列着丰富的图片、资料和实物,从不同角度展示着少奇同志在民主
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历史镜头和珍贵文物。在静谧的展厅内,讲解员专注而深情地介
绍少奇同志从工人运动、白区工作到缔造新中国、发展和巩固中国共产党、建设有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经济时期所做的独特贡献,娓娓而谈少奇同志在扩大新四军、党的建设、经济
发展等方面的卓越功绩,声情并茂地讲起这位历史巨人的朴素情怀和伟大的人格魅力。
在著名的延安整风中,刘少奇同志奋笔疾书写了《共产党员的修养》一书,告诫每个
党员应该怎样加强自己的思想意识修养和组织纪律性,从有效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
和政策的角度,提出和分析问题,创立了党性修养理论,为党的建设理论作出了创造性贡
献,对我们今天开展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具有现实意义。
韶山一游,感概万千,斯人虽去,其物尤存,那里的一桌一椅、一砖一瓦,无不引起
我们对伟人的深切怀念。他们冲破闭塞的农村,立志革命,用生命,用鲜血,用毕生的精
力换来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他们对祖国、对人民鞠躬尽瘁、舍身忘我,他们的艰苦朴素
作风无不让我们震撼、感动、敬仰!作为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生在和平年代,在党的红
旗下成长,更应该清醒的认识到自己肩负的责任,更应该用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时
刻牢记党员的义务,在工作中起到率先作用,作好带头工作。重温党章,重温毛主席著作,
倍感自己思想认识上的差距,工作上的薄弱,学习的不够,通过这次韶山之行,使我受到
了深刻的教育,受到了灵魂的洗礼,为此,我要努力做到:(1)树立终身学习理念,通过
学习不断的提高自己,在工作上要有紧迫感,要学以致用,保持旺盛的斗志,应对方方面
面的挑战。(2)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把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我们一
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吃苦在前一些,享受在后一些,让自己有更强烈的党员意识,珍
惜党员称号,履行党员义务,自觉用党员的标准约束规
范自己,真正发挥先锋模范作用。(3)一切从实际出发,做好本职工作,把全部的精
力投入到监狱的各项建设中去。
篇二:游韶山心得体会
游韶山心得体会
韶山,是一个幽静、美丽的地方,一个被誉为“红太阳”升起的地方,吸引着千百万
游客如潮涌海流纷至,一代伟人毛泽东同志就诞生于此。这一次,有幸踏上主席故乡这片
热土、圣地,近距离感悟领袖,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心情激动不已。只有亲身来到韶山,
才能真实感受到那山、那水所带给你的震撼。因为在那里,我们可以重温那段值得骄傲的
光辉历史,可以尽情吸取伟人故土的灵气,可以看到来自五湖四海虔诚的游人,可以学到
很多感人震撼的事迹一路不停歇的驱车两个余小时,我们便来到了伟人故居。韶山的景色
正如一代文豪毛主席所述:“一路景色,弥望青碧,池水清涟,田苗秀蔚,日隐烟斜之际,
清露下洒,暖气上蒸,岚采舒发,云霞掩映,极目遐迩,有如图画。”雄伟气派的故居广
场,较以前扩大了很多倍。一代伟人的铜像,高高耸立在韶山广场,栩栩生辉。瞻仰毛泽东的
铜像。高大的身腔、伟岸的身材,一身整洁的中山装,更令人肃然起敬,“天若有情天亦
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毛主席“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为挽救民族死亡,
前仆后继,才有了1949的开国大典,才有了如今中国的腾飞,毛泽东是中华民族的恩人,
是中国人民的恩人啊!他扶中国于危难之时,求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中国乃至世界都记
住了这个叱咤风云的人物,一代天骄——毛泽东。
我们还参观了毛主席故居,这是一套非常普通的两家合居的湖南民居,面临池塘,依
托青山,荷叶连连,人杰地灵。普通而陈旧的家具,显示着那个时代的朴实。我们还看到
了毛主席那留有73个补丁的睡衣和书籍、党费证等遗物时,在毛泽东同志的卧室里,桌
上摆着一盏油灯,少年时代的毛泽东经常在这盏桐油灯下学习,他自小热爱劳动、关心别
人、关心天下。是韶山这个简朴的小山村,哺育了一代伟人,从而解救了全中国。这次红
色之旅,我们不仅欣赏到了韶山清幽、俊美的自然风光,更圆了自己的红色梦想。如今硝
烟散去,只留下静静的墓园、葱郁的山林,让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去回想艰苦年代的生
死考验、血泪洗礼。对我们来说,红色之旅不是一般意义的特色旅游,作为革命的后继者,
我们要珍惜今天的幸福,历史的红色之旅结束了,但未来的红色之旅却刚刚开始!我们要
把红色的革命传统带回来,鞠躬尽瘁,成为永葆工作激情的永久动力!
篇三:参观韶山、花明楼的心得体会
参观韶山、花明楼的心得体会20XX年3月26日-27日,教育局机关党支部组织全体
党员踏上了红色之旅,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革命的摇篮、红色之都——韶山冲、花明楼,
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在这些地方,我们重温了峥嵘的历史,看到了众多的文物,听见了动
人的故事,收获甚多。一、舍小家为大家。 红色之旅尽管只有短短2天,却使我们深受一
次丰富而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使我们真切感受到共和国江山来之不易,人民当家作主的
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的建立,有无数的热血儿女铺路。在这些烈士中,许多人就个人出
身来说,他们的条件在当时应该说是很优越的,如果只是管“小我”的话,他们个人的生
活应该是比较顺利的,是用不着流血牺牲的。毛出身于富农的家庭,家里生活在当地来说
应该是比较富裕的;杨开慧烈士出身于教授的家庭,家里有许多的家产;刘少奇家庭财产
也是比较丰厚的,共有房屋21间半,前临碧水,背倚青山,左有参天古树,右为村民农
舍。但为了人民的利益,国家的危亡,他们都舍弃了这些。在毛纪念馆,毛主席一个个感
人的故事震撼着现场每一位党员领导干部:从毛主席舍小家为大家、为革命牺牲六位亲人
的故事中,党员们领悟到了毛主席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看到毛主席那留有73个补丁的睡衣和书籍、党费证等遗物时,党员们深深感受到了毛主
席艰苦奋斗的崇高境界和伟大的人格魅力。二,艰苦奋斗,敢于胜利在这些景点,我们了
解了当时贫困的生活和险峻的军事环境:我们看到了毛主席挑粮上山的箩筐和扁担;条件
艰苦,吃的食品是红米饭、南瓜汤,这些东西在当时已是上等的饭菜了。大家深深地感受
到了艰苦岁月里革命先烈不屈不挠的斗志,红军就是在这里度过“红米饭、南瓜汤”的日
子,忍受严寒酷暑,保卫红色政权。我们由衷地赞颂一代伟人毛为国为民运筹帷幄,决胜
千里;无所畏惧,敢于胜利!三,反对教条,实事求是中国革命的胜利不是一帆风顺的,
它充满了曲折。在这个过程上凡是做到实事求是,中国革命就取得成功,背离了这条原则,
革命就面临着困难和失败。秋收起义失败后,毛经过深思熟虑,进山当起了“山大王”,
历史记载的“农村包围城市”等思想均在井冈山时期产生,这些思想含蕴于青山、淬火于
实践,指导着工农红军的方向。中国革命所面临的是既不同于西欧又不同于俄国的特殊的
社会环境,它所要解决的是既不同于西欧又不同于俄国的特殊而困难的革命任务,它有着
自己的特殊性。离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中国革命寸步难行。但马克思主义不是僵死的教
条而是行动的指南,空谈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则和公式,对中国革命无济于事。从思想理
论上和实际行动上解决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特殊环境相结合的问题,对于
中国共产党人来说,就是更加迫切的和命运攸关的事情。中国共产党人从井冈山时期开始,
在不断的成功与失败的曲折经历中,逐步认识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并紧紧围绕这个主题,
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思想体系,解决了许多国家的共产党所没有解决或没有从根本上解
决好的这一普遍性的问题,作出了自己特殊的贡献。当年,毛领导的秋收起义惨遭失败,
5000人的队伍仅存1000人,竟出现了枪多人少的局面。面对严峻形势,毛审时度势,从
实际出发,说服教育大多数人,向罗霄山脉中段行军,使中国革命有了最初的立足点。从
此开创了建立和发展红色政权的理论,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在建
军和建党等问题上,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适合中国国情的原则。在这些期间,以王明为
代表的教条主义者,否定毛的正确理论与实践,坚持照抄共产国际决议和照搬苏联经验,
他们的左倾错误使革命根据地和白区的革命力量遭到巨大的损失。在同“左”倾错误的艰
苦斗争中,毛始终坚持了实事求是的原则,提出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等著名论
断,指导中国革命走出了低谷。
更多推荐
革命,毛主席,中国,韶山,党员,工作,伟人,人民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