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的问题、价值及实现路径
李向
【摘要】当下,劳动教育正越来越受到学校和社会的重视。审视当下的劳动教育,学校的实施和家庭的配合都存在着需要改进的地方。为此,教育者需要厘清劳动、实践、活动三者的边界,构建劳动课程,同时探索普及+生长+拓展三位渐进的劳动课程实施模式,这能有效实现劳动教育的价值,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劳动教育;价值;实现路径
【中图分类号】G40-01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6009(2020)01-0058-04
【作者简介】李向,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星河实验小学(江苏常州,213100)教师,二级教师。
作为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内容之一,劳动教育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却往往被忽视。伴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呼唤劳动教育回归的声音越来越响亮。如今,劳动教育正越来越受到学校和社会的重视。
一、当下劳动教育的问题
(一)无合作:学校劳动教育的盲区
劳动教育曾是我国学校教育的优良传统,但今天劳动教育在学校中却被弱化了。当劳动教育一再缺位和异化,学生就只能在“纸面上”完成所谓的“成长”。学校在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往往将任务分配给每一个学生,培养的是学生“单打独斗”的劳动技能。在劳动实践中,“一个和尚挑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值日时往往挑三拣四,各人自扫门前雪的现象屡见不鲜。这与平时劳动教育过程中注重个体技能训练而无视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不无关系。这一问题值得学校重视和改正。
(二)假合作:家庭劳动教育的误区
家庭劳动教育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但当下的家长普遍持有“学习第一”的观点,这导致劳动教育在家庭中丧失了生长的土壤。尽管学校积极提倡劳动教育,但仍不免出现在家庭中“表面一套,背后一套”的假合作现象。很多家长将学校布置的劳动作业当成不必要的任务,甚至为孩子代劳。这样的假劳动、假合作应是家庭劳动教育避免的。
(三)功利心:学生劳动实践的雷区
在小学低年级,学校会用多种形式的奖励来激发学生的劳动兴趣,如发小红花、校园币,贴花等。家庭中,家长则会对各项劳动明码标价,如:扫地2元,洗碗3元……而这种方式有
58

更多推荐

劳动,教育,学校,家庭,学生,课程,合作,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