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一、彩画的起源 (1)
二、彩画的发展历程 (1)
三、唐代彩画 (2)
1. 朱白彩画 (2)
2. 关于“七朱八白” (3)
3. 红绿彩画 (4)
4. 五彩彩画 (6)
四、宋式彩画 (8)
五、清官式彩画 (10)
1. 旋子彩画 (10)
2. 和玺彩画 (13)
3. 苏式彩画 (14)
4. 清地方彩画 (14)
一、彩画的起源
彩画是我国古代建筑上极富特色的装饰,在柱、梁、枋等处绘制图案花纹,在美化了建筑构件的同时,增加木料防腐防蛀性能。
建筑彩画与装饰的起源大致可归结于三个方面因素:
第一个因素是关于功能的物质需要。涂饰面层对木结构防腐防蛀的需要,而纹样则源于生产生活中编织、金工等活动。
第二个因素是关于意义的精神需求。如作为巫术或宗教的图腾,权力的象征,以及后来更多的关于吉祥和趣味的追求。
第三个因素是纯粹的形式需求。出于“秩序感”和“美感”的要求,纯粹的“艺术意志”的萌发。
二、彩画的发展历程
在春秋时期就已经有了彩画的雏形,“纣为鹿台糟丘,,宫墙文画,雕琢刻镂,锦绣被堂”。装饰纹样,夏朝就有了“日、月、星辰、山、龙、华、虫、藻、火、粉、fu、ba”十二章纹样,并以五色绘制,以区分贵贱等级——“楹,天子丹,诸侯黝、垩,大夫苍,士黄”。此时建筑装饰还处于萌芽状态,还没有形成独立的建筑装饰类型,彩画、雕刻、绘画还杂糅不分,其中由于张挂织物和金属包镶所产生的装饰构图,在后来的装饰中产生了巨大影响,如后来彩画中出现的多种纺织类纹样等一直延续发展至今。
秦汉时期已大规模应用,宫殿柱子上涂丹色,斗拱梁架天花等处施以彩绘,《西京赋》中描述长安建筑“彩饰纤缛,裹以藻绣,文以朱绿”。出现了多种纹样,自然纹样,人物纹样,记事纹样,抽象纹样等。色彩与绘制技法方面,主要是土红线条勾勒,并用青绿红黄等颜色简单凃染。
南北朝时期,此时广泛流行的彩画方式是墙面涂白,木面涂红的设色方法,“白壁丹楹”。此时受佛教的影响,产生了新的建筑装饰图案,如莲花、忍冬、火焰、宝珠、万字、神佛等。这些装饰题材极富生命力,成为后世彩画中的基本图案。
唐代彩画主要有赤白、红绿、五彩三种色调,初唐流行赤白;盛唐流行红绿,梁架柱栱涂朱,斗窗栏板涂绿,端头刷白;中晚唐则发展成眼花缭乱的五彩装彩画。
宋代彩画得到了进一步发展,采用叠晕手法,有五彩遍装,青绿棱间装,土朱刷白等不同等级的彩画类型。
元明时期彩画新特点:一是旋花图案的广泛应用,另外外来的文化也催生了一些新图案,二是由于木构架简化,木材拼帮的做法,产生了“地仗”做法,以及按构件长度划分藻头的做法,形成了后来清官式彩画典型的箍头——找头——枋心——找头——箍头的结构。三是由于社会风貌的南北分化,明代中叶形成了包袱彩画的独特风格。
清时期彩画发展进入高峰,青绿为主色。法式规矩更加严密,等级更加严明,官式做法与地方做法共存共荣。
三、唐代彩画
唐代彩画主要是朱白彩画,红绿彩画,五彩彩画。
1.朱白彩画
初唐时期,盛行朱白彩画,通体涂朱,辅以白壁。这一形式基本是沿自于春秋时期,是最传统的彩画样式,至明清时依然有延续。而且这一时期的彩画样式流入日本,对日本建筑产生了很大影响。
图  1 东汉壁画中丹柱白壁
图  2 初唐壁画中梁柱等木构件表面通体涂朱
图  3 初唐壁画、文物木构件通体涂朱
图  4 辽代绘画显示依旧沿袭唐代的朱白涂饰
日本奈良时代引进大陆样式建造宫室,“青瓦丹柱”便作为新样式的重要特点而区别于日本本土的掘立柱式建筑的木色风格,奠定了平安时代以后和样建筑的基本色调。
图  5 日本奈良时期引进隋代装饰风格
2.关于“七朱八白”
唐代彩画阑额上有间断的白色长条,宋《营造法式》中称其为“七朱八白”。其源自于唐代建筑的“重楣”结构——双重阑额。中晚唐时期,阑额简化为单层阑额,其彩画装饰却依然模仿重楣之形,刷出“七朱八白”样式。
图  6 唐代建筑重楣结构
图7 唐代壁画中重楣结构在彩画中的影响
图8 宋代保国寺大殿依旧延用了唐代朱白彩画
3.红绿彩画
随着斗拱铺作层的完善,这部分的装饰开始变化,形成了一种以朱白为主,青绿为辅的彩画样式。主要的梁柱拱椽依然涂朱,斗、窗棂、驼峰等构件刷绿,构件端头涂白。
图9 壁画中反映的红绿彩画窗棂、斗、栏板刷绿
这种彩画还有繁简不同的样式:有的只将斗刷绿,有的是斗、窗棂、栏板刷绿,还有整个将拱身涂深色等。

更多推荐

彩画,装饰,建筑,纹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