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S65.150
CCS B 51 37山东省地方标准
DB37/T 4341—2021
鳗草床生态监测技术规范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ecological monitoring of eelgrass Zostera marina beds 2021-03-11发布2021-04-11实施
DB37/T 4341—2021
鳗草床生态监测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鳗草床生态监测时间、监测指标、监测方法、资料整理和报告编写。
本文件适用于在山东省海域内的鳗草床生态监测工作。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2763.8  海洋调查规范第8部分:海洋地质地球物理调查
GB 17378.4 海洋监测规范第4部分:海水分析
GB 17378.5 海洋监测规范第5部分:沉积物分析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鳗草床eelgrass bed
在近岸浅水区域沙质或泥质海底生长着大量鳗草(Zostera marina)的海底区域。
3.2
盖度coverage
植株直立时的垂直投影面积占地表面积的百分数。
3.3
生物量biomass
某时刻存活的单位面积内鳗草的总重量。
注:湿重;其中鳗草的生物量包括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的所有鳗草组织。
3.4
花枝率ratio of flowering shoots
花枝数占总枝数的比例,按式(1)计算:
fr=N f
×100% (1)
N f+N v
式中:
fr——花枝率;
N f——样方中花枝的数量;
N v——样方中营养枝的数量。
3.5
潜在种子产量potential seed production
鳗草床单位面积上花期出现的胚珠数。
注:每一胚珠具有发育为一粒种子的潜力。
4 监测时间
宜在一年期间内按季度监测4次;若进行1次监测,应选择夏季进行。
5 监测指标
5.1 水环境指标
水环境监测指标如下:
——水温;
——透明度;
——盐度;
——悬浮物;
——营养盐(硝酸盐、亚硝酸盐、氨、无机磷)。
5.2 底质环境指标
底质环境监测指标如下:
——沉积物粒度;
—有机碳;
——硫化物。
5.3 海草群落
5.3.1 鳗草监测指标
鳗草监测指标如下:
——鳗草分布面积;
——密度;
——盖度;
——草冠高度;
——生物量;
——开花状况(花枝率和单株佛焰苞数量);
—潜在种子产量。
5.3.2 其他海草和藻类的监测指标
其他海草和藻类的监测指标如下:
——物种组成;
——生物量。
5.3.3 底栖动物监测指标
底栖动物监测指标如下:
——种类组成;
——生物量。
6 监测方法
6.1 监测断面及站位布设
6.1.1 垂直于水流方向设置监测断面,断面数量根据海草分布区域面积确定3个~5个,各个断面平行且在潮间带和潮下带的鳗草床均匀分布。
每条断面上设调查站位4个~6个;每个断面上的站位应以随机的方式设定,且设定后不再改变;各个断面及其各个站位的位置(经度和纬度)数据填入表A.1。
6.1.2 应在每个断面的每个站位设置该站位的标志牌以拍照留档。
6.2 水环境
6.2.1 水温采用便携式测量仪(如美国YSI多功能水质分析仪),或者水温数据记录仪(如采用HOBO Onset温度自动记录仪自动记录。采用HOBO Onset温度自动记录仪时,可设置成每30min或1h记录一次温度
6.2.2 透明度的测定按照GB 17378.4规定执行。
6.2.3 盐度采用便携式测量仪(如美国YSI多功能水质分析仪)进行测量。
6.2.4 悬浮物和营养盐(硝酸盐、亚硝酸盐、氨、无机磷)应按照GB 17378.4规定执行。
6.3 底质环境
沉积物粒度分析应按照GB/T 12763.8规定执行。
有机碳和硫化物应按照GB 17378.5规定执行。
6.4 海草群落
6.4.1 鳗草
6.4.1.1 分布面积
用手持式GPS,或具有同样功能的定位装置,以蹚水(浅水处)或乘船(水深处)方式,在每块被调查的海草床边界(主要是拐点处)设置多个定位点,计算出海草床分布面积,并按照表A.2格式填写数据记录表。
6.4.1.2 草冠高度
在每个监测断面的每一个站位附近,随机采集5株鳗草植株(开花植株除外),用尺子计量每株海草从分生组织(从根茎与叶和叶鞘的连接处)到最长叶端的距离并求出其平均值作为草冠高度,按照表A.3格式填写数据记录表。
6.4.1.3 密度与生物量
在每个监测断面的每一个站位周边,用内径为30cm的PVC或类似材料的取样管各随机取样1次,将取样管覆盖区域内10cm深度的底土,以及其中生长的所有海草的地上和地下部分组织全部取出(潮下带区域由潜水员进行操作)。样管内采集的鳗草组织经海水清洗后全部放入封口袋并记录站点编号,带回实验室。
在实验室用自来水冲洗海草组织,并去除附着在海草根茎、根和叶上的附着物,记录植株数量,该数量除以0.071(PVC样管的横截面面积值,单位:m2)即为植株密度(株/m2)并记入表A.3;将干净的
海草组织沥干水分后称重,其重量除以0.071即为单位面积的鳗草生物量(湿重,g/m2),并按照表A.4格式填写数据记录表。
6.4.1.4 盖度
在高潮或者低潮平潮前后(确保海草没入水中,且植株能保持直立),于每个站点放置0.5m×0.5 m样方,用相机对样方及其内部的海草垂直拍照(连同该站位的标志牌)留档,将其填入表A.3中;对盖度进行估算(估算宜在野外工作结束后在实验室内进行),并填入表A.4中。
6.4.1.5 开花状况
春季监测时,除了进行6.4.1.2、6.4.1.3和6.4.1.4的监测外,在按照6.4.1.4的方法设置的样方内,估算开花植株比例(即花枝率),并填入表A.5中;随机选择10株~12株开花植株(如样方内开花植株数量不够,可以在监测点附近随机选择),计数每株上的佛焰苞数量,计算平均值作为该样方的单株佛焰苞数量,记入表A.5中。
6.4.1.6 潜在种子产量
夏季监测时,除了进行6.4.1.2、6.4.1.3和6.4.1.4的监测外,在按照6.4.1.4的方法设置的样方内,对开花植株进行计数;随机选择5株~6株开花植株(如样方内开花植株数量不够,可以在监测点附近随机选择),计算每株上的佛焰苞数量;对每个佛焰苞里的种子进行计数,计算出单株平均种子数量并填入表A.6中。最后根据样方面积(0.25 m2)和开花植株数量,估算出单位面积花株数和单位面积种子数,并分别记入表A.6中。
6.4.2 其他海草和藻类
将6.4.1中用样管采集的样品中的鳗草以外的其他海草和大型海藻分离出来并洗净,记录海草和海藻的种类;将各海草和海藻分别沥干水分并称重,该重量各自除以0.071即这些海草和藻类单位面积的生物量(湿重,g/m2)并计入表A.7中。
6.4.3 底栖动物
把6.4.1中用样管采集的样品中的底土在去除海草和海藻后,在孔径1mm的筛内进行清洗,去掉贝壳、砾石等杂物,对其中的底栖动物进行拍照并鉴定其种类,按照断面计量各种底栖动物的个数,并称量其重量,同时将数据计入表A.8中。
7 资料整理
7.1 定位资料
7.1.1 资料准备
准备的资料包括:
——定位数据记录设备;
——导航及行走的方式;
——各监测断面上的各调查站位点及草床边界定位点的相对位置图。
7.1.2 资料处理

更多推荐

海草,监测,鳗草,面积,数量,植株,文件